问题

郑州多地政府提前为居民买保险,因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可进行赔付,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郑州多地政府为居民购买保险,应对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这确实是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举措。从我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反映出一种积极的变化,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这体现了政府在防灾减灾和民生保障方面责任意识的提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增强。以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往往主要承担救援、安置和灾后重建的责任。而现在,通过购买保险这种市场化的手段,提前为居民的财产损失提供保障,这是一种主动防御的姿态,将风险进行了一定的分摊和转移。这意味着政府不再仅仅是事后救助者,而是开始尝试在事前就构建起一个更完善的风险抵御体系。

从“提前买保险”这个动作本身来说,我想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郑州作为一座地理位置特殊的城市,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段经历无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政府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保险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通过支付一笔相对固定的保费,将潜在的、巨大的财产损失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经济行为,能够有效地缓解灾害发生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避免因灾致贫,对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也大有裨益。

那么,这种保险具体会赔付哪些方面的损失呢?如果信息准确,我猜测它可能涵盖了居民的房屋本身(如墙体损坏、屋顶漏水等)、屋内常见的财产(如家具家电、衣物等)以及可能存在的损失,比如因停水停电等原因造成的食品变质等。当然,具体的赔付范围、免赔额、赔付比例等都需要看保险合同的详细条款。但无论如何,这种有明确保障的机制,总比过去那种“看情况拨付”的救助方式,给予了居民更稳定和可预期的支持。

进一步思考,这种做法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居民的风险意识。当知道自己的财产有保险保障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更加重视房屋的维护和财产的保护。虽然保险是保障,但也不是万能的,一些因人为疏忽造成的损失可能依然需要自行承担。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大规模的购买行为,为保险公司带来了业务增量,但也对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理赔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会促使保险公司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当然,在肯定这个举措的同时,我也有一些更深入的疑问和考量,希望这方面的信息能够更加透明和完善:

保险的具体范围和额度是怎样的?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财产损失”可以赔付?赔付的上限是多少?是否能完全覆盖大部分家庭在极端天气下的财产损失?例如,一套房屋的结构性损坏,其维修费用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保险能否真正做到让居民“不至于一无所有”?
保险的资金来源和购买渠道是否公开透明? 这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这笔保险费用是动用了政府财政资金,还是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购买保险的具体流程和选择的保险公司是如何确定的?公开透明的运作能够增加公众的信任度。
理赔流程是否便捷高效? 很多时候,保险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更在于理赔的及时性。如果在灾害发生后,理赔流程过于繁琐、耗时过长,那么这项举措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我希望政府在推动保险的同时,也能联动保险公司,确保理赔的便捷和高效。
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推广性? 如果郑州此举效果显著,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更多面临自然灾害风险的地区居民受益?这需要评估其成本效益、操作可行性以及对各地财政的影响。
是否会影响居民的自救能力和互助精神? 虽然有保险保障是好事,但过度依赖保险是否会削弱居民自身的防灾意识和互助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推广保险的同时,也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社区互助体系的建设。

总而言之,郑州政府这项提前为居民购买保险的举措,是一项有前瞻性、负责任的民生保障措施。它用一种市场化的、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体现了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我对此持积极态度,并希望这样的举措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为郑州乃至更多地区的居民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期待相关细节能够更加透明化,让公众在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能提出宝贵的建议,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灾相关的保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私人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类保险有一个很坑的地方:保险公司无法有效分担风险,风险事件会集中爆发,要不然几年不赔付,要不然集中出现要赔付的情形,直接击穿保险公司的资金储备

我们做个虚构的例子来说明下(数字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假如说,居民每年遭遇洪水灾害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如果发生了洪水,保险公司需要赔付 100。那么,仅凭概率来计算,保险公司每年收个1 以上的保费,就有得赚。

然而,现实不按照概率出牌,洪水这种东西,一淹就是一大片,不可能说我家泡了水,隔壁老王家就有结界,水漫不进来。如果一家地区性的保险机构提供洪灾保险,当地有 100 人投保,理论上每年要赔付 100 元,保费能收支相抵;实际上,是要么好几年不需要赔付,要么有一年要陪几千上万,当年收到的保费根本不足以承担。

所以,私人保险公司是无力承担自然灾害相关保险的,市场也不应该允许这么做,因为真的发生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的理性选择就是破产跑路。

即便是金融市场非常成熟的美国,也需要政府介入洪灾保险项目,如 @一直住顶楼 回答中提到的,美国的洪灾保险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其实是政府经营的。

然而,由政府经营洪灾保险,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逆向选择。

保险市场中,想要为某一特定损失投保的人,实际上是最有可能受到损失的人。身体健康差的人,更愿意买重疾险;喜欢野蛮驾驶的人,更愿意去买额外的车险;更容易遇到洪水的人,更愿意去参与洪水保险项目。

国家一开始想得很好,我按照洪水发生概率计算保费,全国人民一起来承担风险,损有余而补不足。结果一看,来的都是高风险的客户。

下图显示了美国政府推出的洪水保险投保情况,可以看到,不同州的参保人数差异很大,靠海、季风气候地区居民参与得多,内陆地区参与得少,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

这本来就很难,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提供洪水保险是面临一个悖论:

一方面,为了克服地方性保险的风险强关联性(一淹一大片),需要推行全国范围的保险项目;

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洪水风险不一样,全国统一的保险,无法精准匹配各地的风险情况,会导致逆向选择,投保的都是高风险的。

再者,如果强制所有人都必须参保,也会带来公平的问题:凭什么我一个住在沙漠里的,每年要花钱帮有海景房的承担保费?

郑州政府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悖论:政府来当冤大头,帮大家全部买上保险,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承保公司是中国人保,最大股东是财政部,用国家财政作为最后的外挂(但不是直接让低风险地区承担保费)。

虽然依然会出现「塔克拉玛干附近居民的交的税被用来解决洪灾」的问题,但国家税收不就是这个目的嘛,心理上还是更好接受的。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钱在国家层面只是一个数字。

如果没有劳动力和资产背书的话,这个数字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在国家层面,是有限的劳动力和资产如何分配取舍的问题。否则,还需要限制地方债干啥?一句都是国家的,就可以随便用了?



这里多一点,那里就少一点,公务员和教师待遇提高一点,就有另一部分群体待遇降低一些。否则,国家把最低收入定到1万是不是就人均过万了?

教师收入该不该提高,应该;

医生收入该不该提高,应该;

农民收入该不该提高,应该;

哪行哪业都值得、配得上更高的收入,然而呢?实际中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郑州买的保险说穿了就是全国人民一起掏钱,不是说这事儿本身不对,毕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做这些事儿是没有成本的。

人保如果亏钱了,谁给补?国家。国家的钱哪来的?

想想为啥国家要延迟退休年龄?社保不是全国人民受益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user avatar

本来保险公司海量专家精确计算这个险种的出险率极低,连万分之一都没有。结果天灾无情,一个区一年收一百万保费,现在要赔几十亿。保险公司按照当前保费,在不考虑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在这个险种上再收几千年保费才能回本。

user avatar

我看得懂一点,所以大受震撼。

先为郑州政府的保险意识点赞。

然后我想说卖这个保险的保险公司脑子可能坏了。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保险有一个特点是:激活的保费比较贵,比如你保100个人每人1万要比保一个人100万贵很多倍。

我看到这个保险里面其实相当于一个3万人民币的一年期人寿加1万人民币的财险。4万倍的liability。这个概率不管保人寿还是地震还是洪水还是飓风中的任意一项都远远不够。有人把它们都保了。不要99,不要9.9,只要0.99,这个保险是拼多多卖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保费只要1元,也就是只要每年14亿人民币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提供一个人寿+治安+财险的广泛性基础保障。听起来这个保险公司不是做慈善的,是自己可以印钞票。

建议国家给全国人民都买上,绝对挣钱的。或者说可以找个区区70亿人民币也就是10亿美元可以给全世界人民都保上,我觉得很多跨国企业可以考虑投这个,这不比投广告效益大多了。

其实财险这个东西,拿普通概率算是没用的,模型里巨灾概率其实都是骗你的。有个笑话不是说过去5年休斯顿被百年一遇的洪水淹了2次。

更新一下,我发现很多人对巨灾特别是洪水的保险赔偿水平没有一个概念。2011的桑迪只是个3级飓风,因为正面刚好把曼哈顿淹了,不过十几个平方公里泡水,全球保险业赔偿了330亿美金,相当于2500亿人民币(那时候汇率是1:8)。也是2011年的泰国水灾,虽然只淹了一块不算很大的面积,只是刚好淹了工业园,不但造成了一家开业没多久的再保公司倒闭(5亿美金瞬间没了),而且据说有人测算过,泰国的洪水保单几百年都不够补上那个窟窿(泰国的洪水保费莫名其妙的低)。虽然人保的保单上限不高,但是估计要按标准认真赔的话,河南这个单子也是几百年保费都不够。

常规而言,保险公司的灾害保单的风险都是要下传的,路径一般是就是保险公司找再保买保险,再保险找基金买保险,基金再卖债券(cat bond)。最后把风险分散到全球的保险业。但是它这歌保费,保险公司是不可能买到再保险的。而且据我所知国际保险业还没有中国的洪水模型,所以也没法估价。所以基本就是人保一家自己扛了。当然人保是国企,当作转移支付也无所谓,不过好像它也是上市公司吧。

ps:有很多人不知道,美国的洪水保险(只有洪水是,其它的灾害不是)其实是政府卖的,那个系统有问题,算保费不准,所以不管有灾没灾每年都亏本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