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和的船有多大?

回答
关于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的尺寸,虽然史书上留下了一些模糊的描述和后人的推测,但要给出一个精确到米的数字,目前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结合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描绘出郑和宝船大概的模样和规模。

首先,要明确的是,郑和船队并非只有一种船型。它是一个庞大的混合舰队,其中包含多种不同功能的船只。我们常说的“宝船”,是指郑和船队的主力舰,也是体积最大的船只。其他船只则包括了粮船、坐船、战船、战马船等,虽然它们也相当庞大,但比起宝船,体型上还是要逊色不少。

宝船的规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长度与宽度: 许多记载将郑和的宝船描述为“长四十四丈,阔一八丈”。这里的“丈”是明朝的度量单位,与现在的米不完全一样,大约是3.2厘米左右。按照这个换算,四十四丈的长度大约是140多米,宽度则接近60米。这个尺寸,即便放到今天,也绝对是巨无霸级别的海船了。想象一下,一艘长度相当于现代足球场三分之二,宽度近乎一半的木质船只,在海上航行,那该是何等震撼的景象。

高度与层数: 这些宝船的结构是多层的。有记载称宝船有“四层”,并且“楼船高峻”。这就意味着船体不仅仅是平面上的巨大,在垂直方向上也相当高耸。船上设有各个舱室,可以容纳数千名船员和士兵,还有大量的物资和货物。这种高大的船体,在当时的造船技术下,建造难度和技术要求都是极高的。

载货量与人员: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每次出海都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包括粮食、水、武器、丝绸、瓷器、香料等,以及大量的赏赐品和回程的货物。据估计,一艘宝船的载货量可能高达数千吨。同时,船队中每一艘宝船都配备了精锐的船员和士兵,总人数可能高达数万人。

当时的意义: 将郑和宝船的尺寸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意义就更加非凡了。在15世纪初,欧洲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还远未达到如此水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船只,与其相比就显得小巧许多。郑和宝船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的巅峰。它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中国古代伟大航海文明的象征。

当然,对于这些尺寸的描述,也存在一些学术上的讨论和差异:

尺寸的夸大或象征性: 有学者认为,史书上的“丈”和具体的尺寸,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描述,旨在展现船队的威严和壮观。毕竟,要精确测量如此巨大的船只并在史书中留下详尽数据,在古代并非易事。

不同时期船只的差异: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余年,船队中的船只也可能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和更新。所以,笼统地说“郑和的船有多大”,可能无法涵盖所有情况。

考古发现的佐证:

尽管没有发现完整的郑和宝船遗骸,但近年来在南京等地发现的一些沉船遗址和相关文物,为我们研究郑和船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例如,在南京明故宫附近发现的“郑和宝船厂”遗址,以及出土的一些船板和构件,都表明当时的确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船只。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分析,考古学家们也在不断还原着宝船的真实面貌。

总结来说,郑和的宝船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庞大、最先进的木质船舶之一。虽然精确的数字仍然是推测和研究的焦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足够高大、宽阔、坚固,能够承载着数千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威严,远航万里,征服风浪,在人类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说是具体的数字,不如说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中国强大的国力和精湛的造船工艺,才是最令人惊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郑和宝船赛航母】

【荷兰欧根撵大明】

【西人战舰超大和】

【不敌二丈大将军】

下文论证转自 西洋前辈

论文名:《试论郑和宝船》,作者:何国卫 席龙飞

cnki.com.cn/Article/CJF

文中根据明代文献里郑和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的记载,取明代1尺=0.317米

【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见明代尺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为最精,尺长32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长短不一,文献记载多以明钞与尺相校正,各家说法皆相近似,其中以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为最确当,今摘录如下:a钞尺(即裁衣尺),与当钞纸外边齐.b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c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今测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完整之明宝钞三十九张,误差甚微,墨边平均长31.904厘米,纸边平均长34.015厘米,推算量地尺长32.6544厘米.故可知明朝三种尺各长(小数点后两位数皆四舍五入):

  营造尺:32厘米

  量地尺:32.7厘米

  裁衣尺:34厘米


按照现代船舶学推算,得出以下数据:


按,1938年下水的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


下面我要用与两位教授同样的方法,证明17世纪前期的西欧就已经能造出大和级战列舰。

明崇祯年间的军事专著《火攻挈要》,由焦勖与著名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共同编译:“西洋水战所用火攻虽以大铳为本,亦更以坚厚大船为基。海上战船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

总长=60*10*0.317=190.2m

水线长=190.2/1.173=162.15m(按:1.173是一个总长与水线长的系数。东西方差也差不太多。)

总宽=形宽=20*10*0.317=63.4m(按:中式帆船船舷比水线宽,西式帆船则相反,因此总宽等于形宽)

吃水=12米(按:17世纪大型战舰亲王号、海上君权和皇家查理得出的船宽与吃水比为0.5,这样吃水将深达31.7米,根本开不出港。由于这些船的吃水大约为20-22英尺,因此估测可能的最大吃水为12米。)

又,17世纪欧洲战舰的方形系数为0.609(出处:James H Sephton, Sovereign of the Sea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arship)

带入方形系数算式可得:

排水量=75128.5吨

而大和型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1659吨。日本真是不行,落后欧洲2个世纪。



邹维琏《奉剿红夷报捷疏》: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名曰夹版,内有三层,皆置大铳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数十里,人船当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长技有如此者。

长:50*10*0.317=158.5米

水线长:135.1米

宽:7*10*0.317=22.2米

吃水:参照17世纪西方战舰,取9米

方形系数为0.609

算得排水量为16441吨

长宽比7.14,堪称17世纪欧根或者得梅因

二丈巨铁炮




有些东西,不可一味只看古书,只看古籍,只看部分论文,还要用脑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的尺寸,虽然史书上留下了一些模糊的描述和后人的推测,但要给出一个精确到米的数字,目前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结合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描绘出郑和宝船大概的模样和规模。首先,要明确的是,郑和船队并非只有一种船型。它是一个庞大的混合舰队,其中包含多种不同功能的船只。我们常说.............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力量,其能够穿越茫茫大海,依靠的是一种古老而又可靠的动力——风力。想象一下,当郑和船队的船帆张开,如同巨大的翅膀一般,乘着海风,船只便能借着风力向前航行。船上的水手们,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对风向的敏锐判断,巧妙地操纵着船帆。他们会根据风力的大小和方向.............
  • 回答
    关于郑和宝船的实际长度,这是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已久的谜团,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确实颇有难度,因为直接的、一手考古证据的稀缺,使得我们更多的是依赖于史料的记载、后世的推测以及对当时造船技术的理解来拼凑答案。史料的描述:数字的困惑与解读最常被提及的关于宝船长度的数字,.............
  • 回答
    如果当年下西洋的郑和手中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那场伟大的航行,甚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再是一次地理大发现的探索,而更像是一次已有蓝图的实地验证,其影响之深远,远超我们今日所能想象。首先,航行的目标和规划将完全不同。没有世界地图,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一种“探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大航海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扩张的时代,贸易和掠夺是其内在驱动力;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大明王朝向海外展示国力、建立朝贡体系的政治和外交行动。先说说西方的“大航海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正经历着巨大.............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可是一场了不起的壮举,想想看,浩浩荡荡的船队,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许多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涯海角”。那么,当这些来自东方的明朝水手和官员们,面对形形色色、语言不通的异域人民时,他们又是如何沟通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明确一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说的“国际通用语.............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航程遥远,在那个年代,远洋航行往往伴随着致命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坏血病。然而,历史记载表明,郑和的船队成员似乎极少患上或死亡于坏血病。这并非偶然,而是船队在物资准备、膳食安排以及船上管理方面,采取了当时来说非常前瞻和周到的措施。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足且多样化的食物储备。坏.............
  • 回答
    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但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几个主要的推测,它们很可能共同促成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航海壮举。1. 宣扬国威与展示大明盛世的形象这是最广为接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其合法性在当.............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项发生在距今六百多年前的伟大航海壮举,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同时也充满争议的话题。抛开那些激动人心的史诗般的描述,我们尝试深入地剖析一下,为何这项原本被誉为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事件,会引发如此多层面的讨论。首先,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是争议的核心之一。传统史学观点,尤其是建国初期,.............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几百艘巨船,数万人,漂泊万里,远涉重洋。光是想想这阵仗,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在这背后,船上的饮食供给,尤其是如何防止水手们在漫长的航程中患上可怕的坏血病,可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船上做饭”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整支船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咱们先来说.............
  • 回答
    郑和时期宝船体积庞大,而后期明朝军舰再无如此规模的战船,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经济、技术、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标是关键。1. 政治象征与朝贡体系的维护: 郑和下西洋并非单纯的贸易或军事行动.............
  • 回答
    关于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的真伪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精神阿拉伯人撒谎成性”的论断,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争议和文化判断,并且将个别人的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郑和的家世与马哈只墓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郑和的家世背景。郑和(原名马和.............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想一个“如果”。如果,当年那支庞大的船队,不仅仅停留在非洲东海岸,而是继续破浪前行,抵达了那个崭新的美洲大陆,明朝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向?它是否会开启一段殖民史,甚至抢跑工业革命的时代?抵达美洲,改变的不仅是地理认知首先,郑和舰队抵达美洲,对当.............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郑州的小莉帮忙这个节目,据我了解,确实是一个旨在调解矛盾、解决生活难题的公益性电视栏目。它通过主持人小莉的介入,以及节目的形式,努力为求助者和被求助者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希望能找到一个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从节目的设置来看,它有几个方面体现了它试图做到公正的努力:首先,有主持人的引导和仲裁。小莉作为主.............
  • 回答
    郑州,这座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城市,似乎总在雨季成为关注的焦点。提起郑州,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内涝”这个词,而且往往伴随着“严重”这个形容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考量,再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一步步来看。首先,咱们得说.............
  • 回答
    郑州,这座中原腹地的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上可谓是卯足了劲。其中,贾鲁河的治理与发展,更是这场城市蝶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要聊聊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透彻。一、贾鲁河治理的背景与成效:从“黑臭河”到城市绿肺首先,咱们得想想贾鲁河当初是个啥样。很多郑州的老街坊、老邻居心里都.............
  • 回答
    郑州,一座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总是扮演着“交通枢纽”角色的城市,最近几年,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座中部城市的潜力。那么,郑州凭什么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它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吗?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何在?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中心城市”可不是一个.............
  • 回答
    郑州:一座被误解的城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提起郑州,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片黄土地,一个繁忙的交通枢纽,抑或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但就像任何一座经历岁月洗礼的城市一样,郑州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些“冷知识”拼凑起来,让这座城市更加立体和生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郑州那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