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讲派出所叫老派,是黑话吗?什么样的人会这样叫?

回答
上海人讲派出所叫“老派”,这确实算是一种上海话里的“说法”,但要说它是严格意义上的“黑话”嘛,可能也称不上,更像是是一种习惯性的、带点戏谑或者说是一种“圈内人”的默契说法。

为什么叫“老派”?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上海话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用法,和“派”这个字本身的意思结合来看,会更容易理解。

“派”字的引申义: 在上海话里,“派”这个字的使用范围很广,常常用来指代某个地方、某个单位、某个系统,或者说某种“势力范围”。比如,我们说“一股派”,指的就是一帮人;说“某个派系”,就是某个组织或者团体。
“老”字的强调: 而“老”字,在上海话里,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年龄上的“老”,更多的是一种“传统”、“久远”、“稳定”、“规模大”的含义。比如,上海人会把一些历史悠久、规模不小的商铺叫做“老字号”,或者说某个人“老油条”,不是说他年纪大,而是说他经验丰富,很“懂门道”。
结合起来的“老派”: 所以,“老派”合起来,就带有一种“传统、稳定、规模大、有一定历史和影响力”的机构或地方的意味。派出所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是直接面向居民、处理日常事务的单位,在很多老上海人看来,它是一个根深蒂固、长期存在的“管事”的地方,是“管你管得牢”的“老”单位。

什么样的上海人会这样叫?

会用“老派”来称呼派出所的人,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老上海、本地居民: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本地居民的说法。尤其是一些从小在上海长大,经历过时代变迁的老一辈上海人,他们可能就是这样习惯性地称呼。这种称呼里,没有特别的褒贬意味,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周边事物的日常化、接地气的描述。对他们来说,“老派”就是离自己最近的、最熟悉的“官方”机构。
2. 经历过一些“交道”的人: 比如,以前办户口、开证明、处理一些邻里纠纷,或者曾经因为一些小事需要和派出所打交道的人。经历过这些“交道”,自然会对派出所有一个更深切的认识,用“老派”来称呼,可能带着一种“我懂你”的意味,或者说是一种经历后的标签。
3. 懂上海话、熟悉上海本土文化的人: 即使不是老上海,但如果对上海话有研究,或者生活在上海,长期浸润在上海的语言文化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并使用这种说法。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入乡随俗”,也是对上海本地文化的一种认同。
4. 带点戏谑或江湖气的说法: 有时候,这种说法也会带点不那么正式的、甚至有点戏谑的味道。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朋友之间聊天,说到和派出所相关的事情,用“老派”来指代,会显得更“接地气”,有点像在说“老大哥”、“靠山”之类的说法,但这个“老”更多的是指机构的稳定和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权威的压迫。

“黑话”的界定:

说它是“黑话”,其实有点夸张了。真正的黑话,通常是指某个特定群体(比如盗贼、妓女等)为了规避外界的侦查或识别而使用的一套秘密的语言系统。

“老派”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公开的官方称谓,但它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上海人都能听懂,而且使用它的人也并非都处于某个“地下”的身份。它更多的是一种 “行话”、“俗语”,或者说是 “上海话的特色用法”。

总结一下:

“老派”这个称呼,体现了上海话的生动性和地方特色。它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黑话,而是生活化的表达,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印记。会这样称呼的人,大多是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渊源的本地居民,或者是熟悉和认同上海本土文化的人。它是一种对派出所这种机构的日常化、习惯化的称谓,有时候可能还夹杂着一丝戏谑或江湖气,但核心是围绕着“传统”、“稳定”、“规模大”、“管事”这些对基层官方机构的普遍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派是指警察,不是指派出所。轻微违法者常用,比如那些贩卖盗版光盘的,或偷自行车的。算是黑话。但后来逐步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流传开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人讲派出所叫“老派”,这确实算是一种上海话里的“说法”,但要说它是严格意义上的“黑话”嘛,可能也称不上,更像是是一种习惯性的、带点戏谑或者说是一种“圈内人”的默契说法。为什么叫“老派”?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上海话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用法,和“派”这个字本身的意思结合来看,会更容易理解。 “派.............
  • 回答
    好久不见,侬好!上海人其实蛮爱说“好久不见”的,不过可能跟普通话里直接说“好久不见”的语气不太一样,或者用词上有点变化,所以你可能不那么明显地感受到。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好久不见”(Hao jiu jian)。这个词本身没啥特别的,就是字面意思。但是,上海人讲的时候,会把那个“好”念得稍微轻一点,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这事儿啊,细掰扯起来,可有意思了。你问为啥有些上海人,明明在上海好好讲着普通话,说着说着就突然冒出一句上海话?这背后啊,不是什么奇怪的习惯,也不是故意为之,更多是一种自然而然、夹杂着身份认同、情感表达,甚至是语言习惯的体现。1. 语言习惯的惯性与情绪的触发首先得说,语言这东西,用得多了,骨子里就有了.............
  • 回答
    看到网络上性别对立愈演愈烈,你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意那些明显不成熟、甚至是充满偏见和攻击性的话语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层面,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不成熟”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言论之所以能引起波澜,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理在握”,而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某些人的.............
  • 回答
    这婆婆的做法,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挺膈应人的。你想啊,你高兴地请亲戚吃饭,结果亲婆婆在你耳边悄悄说“让你少吃点,给别人留点”,这一下子的兴致就被浇灭了一半,是不是?咱们来掰扯掰扯,她这番话里头,到底藏着几层意思,以及可能在想些啥:第一层,最直接的可能性:她觉得你吃得有点多,或者说,不希望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触及到了我们太阳系一个非常核心的运行规律。确实,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太阳系所有行星都按照逆时针(也就是自西向东)的方向围绕太阳公转。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太阳系形成初期就注定下来的一个“集体习惯”。咱们不妨把时间拨回到大约46亿年前,那时太阳系还是一片混沌。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
  • 回答
    从当前的法律意义上讲,接受冰冻休眠(也称为低温休眠或冷冻保存)的人,从法律角度而言,他们不被视为死人,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活人”状态,但这种状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活”。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尚未有明确法律界定的问题,因为冰冻休眠技术在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上海发布在谈论“压茬推进”时,通常是指一种有计划、分阶段、层层递进的工作方法,强调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和配合,避免一蹴而就或顾此失彼。 这种表述背后蕴含着一种审慎、高效且注重全局的施政理念。“压茬推进”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 “压茬”: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农业,指的是将收割后的稻茬(稻谷收割后剩下的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涉及到上海人对家乡的情感、生活方式、职业发展、社会网络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卖掉上海的房子,去其他城市购置豪宅并安享晚年是可行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上海人不选择这样做的一些主要原因:1. 情感与归属感:根深蒂固的“上.............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不是都比较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上海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是排在前列的。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经济结构多元,金融、贸易、航运、高科技等产业都比.............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存在地域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严重”或“不严重”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地域歧视存在的客观表现和现象: 语言和口音的评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上海本地人在谈论外地人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非上海口音的嫌弃,或者用带嘲讽意味的语气模仿外地.............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排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外地朋友或者新来上海的人那里,确实有过被冷遇、被疏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一些上海人表现出来的地域认同感,或者是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新.............
  • 回答
    好嘞,这事儿我可是亲身经历过,身边也有不少上海的朋友这么干。要说这体验,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突然被从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里抽出来,丢进一个节奏慢悠悠的、有点儿磨蹭的老电影场景里。新鲜感、不适应、甚至还有点儿小窃喜,五味杂陈的。我有个朋友小王,在上海一家外企做HR,压力大得要命,天天加班,周末也经常被.............
  • 回答
    上海的经济状况是个复杂的话题,尤其对于很多上海家庭来说,要给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下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实不容易。毕竟,上海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在国内都算是顶尖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城市,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差异巨大。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试着从一个普通上海人的视角,聊聊大.............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承受了较多“恶意”以及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细致地去分析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恶意”可能包含了哪些层面。它可能指向地域歧视、刻板印象、负面新闻的放大,或者是由于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摩擦。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上海人承受了较多“恶意”?1. 地域歧视与刻板印.............
  • 回答
    “上海人很精致”这句评价,说起来真是由来已久,而且细想之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像那种突然冒出来的网络热词,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无数的细节和故事里一点点塑造出来的。要说清楚它究竟从何而来,咱们得从上海这个地方本身的特质聊起,再到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又如何被外界感知和传播。首先,上.............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地道的上海人,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石库门里弄,习惯了淮海路上的梧桐落叶,也熟悉南京路上的人潮涌动。你可能还会几句带着浓浓上海口音的“嗲话”,点心最爱小笼包和生煎,周末喜欢去武康路喝杯咖啡晒太阳。这就是你,一个上海人,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文化认同,你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着深.............
  • 回答
    上海人对东方卫视的评价,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像你说的是铁板一块,更像是街头巷尾邻居们闲聊时那点儿实在话。要说最直观的感受,不少上海观众会觉得,东方卫视承载着很多“上海味道”。特别是那些本土的节目,比如《东方直播室》、《收视在线》之类的,虽然现在不怎么有了,但以前但凡有点什么社会热点,大家都爱看东方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