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真的排外很严重吗?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排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外地朋友或者新来上海的人那里,确实有过被冷遇、被疏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一些上海人表现出来的地域认同感,或者是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新人融入需要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种“排外”的感觉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地域认同和文化习惯的差异: 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上海人从小在这里成长,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与从其他地方来的人可能有所不同。当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时,这种文化差异就容易被放大,导致一些本地人出于保护自身文化习惯的心理,会显得有些“内敛”或“不那么热情”。

2. 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和竞争: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高,生活成本大,竞争也非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感觉到压力。有时候,一些看似“排外”的行为,可能只是本地人在自我保护,或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每一个新人。

3. 刻板印象的影响: 媒体的宣传、网络上的言论,有时也会加深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上海人精明”、“上海人说话嗲”等等,这些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放大,导致一些人带着预设的观念去与上海人打交道,从而更容易产生负面感受。

4. 沟通方式的差异: 上海人的沟通方式可能相对比较直接,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直接甚至不留情面。但这种直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效率和务实的体现,而非恶意。相比之下,一些其他地区的沟通方式可能更含蓄、更注重面子,这样一来,双方的沟通就容易产生误解。

5. “圈子”的形成: 很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都会存在“圈子文化”。大家在学校、单位、兴趣爱好等方面形成的圈子,新加入的人需要时间去渗透和被接纳。上海也不例外,有时新人会觉得上海人不太容易进入核心的社交圈。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上海人都排外。 实际上,上海也有很多非常热情、友善、乐于助人的人。我认识的很多上海朋友,他们对待外地朋友非常真诚,也积极帮助他们适应在上海的生活。

更多的时候,这种“排外”的感觉可能是一种“陌生感”的投射。 当一个地方的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你习惯的不同时,你需要一个适应和理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既需要外来者去了解和尊重上海的文化,也需要上海人对外来者抱有更多的包容和开放。

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排外”感?

主动沟通和了解: 尝试去了解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不要轻易下结论。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能打开交流的大门。
寻找共同点: 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寻找与上海朋友的共同话题和爱好,更容易拉近距离。
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要因为一两次不愉快的经历就否定整个群体。多接触不同的人,你会发现上海人的多样性。
理解和包容: 理解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尝试以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适应。

总的来说,说上海人“排外很严重”可能有些绝对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人文环境复杂、生活节奏快的城市,由于文化差异、竞争压力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可能会让一些外来者感受到一定的“疏离感”或“不适应”。但这并不代表上海人就没有友善和热情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去理解和处理这种差异,以及双方是否都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去互动和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是的,上海当然存在排外。排外的现象在上海并非普遍现象,但是也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实事求是的说,排外是存在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排外从来就不是唯独上海人一家才有的罪过。

有谁能明确的告诉我,中国的哪个地方不排外?

从古至今,全中国各地的本地人团结一致不喜欢外来者不是很正常么?

关于这个事情我和我一个四川室友聊过。

我问他初来上海感觉怎么样,他说还行,就是有时候上海话听不懂,便利店买东西店员阿姨讲上海话就一脸懵逼。不过好在便利店都有收银条,坑不了我。

大概一年后,他的普通话已经蛮标准了,有天我问他说如果我到你家那块儿去旅游买东西,但是说不来四川话,咋办啊。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那你怕是要被宰到死噢。

我朋友几年前去北方某大城市(避免误伤,我还是改了改)旅游,出租车司机听他说普通话带口音就带他多转了两圈。去新疆,除了有当地人带,就没买到过喝到过真的伊力特酒。云南导游事件还记得吗,游客沦为待宰的“猪”。以前也在逼乎上看到过,有些地方听你不是本地口音,吃饭上菜都比本地人慢的多。

所以说上海人民只是说说上海话,拿沪语报个站,就能被人说排外,在网上被骂成狗。只能说上海太大了,来的人多走的人也多,一点恶名也能传遍五湖四海还能疯狂发酵。

写到这里我是有点火气的。请问各位仇视上海的中国同胞们,你们的家乡就能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像对本地人一样一视同仁?不坑不骗?要说排外导致的各种现象,上海至少是管理的,买东西有收银条,吃饭有发票,打车有滴滴帮你看着路,保护你坑不到你,别的地方呢?

而一个上海人,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说本土方言,是错误的咯?而上海这个地方,喜欢自己土地养育的本地人,竟然也成了一种罪过?

这些蒙头谴责的人是要多自卑才能形成对上海这样的偏见啊?

(之前回答被折叠了,我看下来的确有点答非所问,现在已经重新修改,把我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也修改了一些地方的语病。举的例子并无意针对其他地方的人们,有误伤抱歉了)


补充一个社会学概念“污名”

user avatar

上海人排的是封建愚昧低级落后,而不是看上去简单的排外。而且“排外”的上海人都是好上海人,像我这样的“坏”上海人,根本懒得排外,为避之不及。略施小技,遁去海外,逃之夭夭,这几年还算回望故国刷个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排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外地朋友或者新来上海的人那里,确实有过被冷遇、被疏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一些上海人表现出来的地域认同感,或者是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新.............
  • 回答
    关于“来上海发展的人是否都觉得上海人排外”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心理预期、沟通方式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原因和文化积淀: 上海作为.............
  •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真的排外,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容易一言蔽之。我觉得,这其中既有现实存在的现象,也有被一些渠道过度渲染和放大,甚至可以说是“营销号”在其中推波助澜的成分。咱们不妨一件一件来捋一捋。“排外”的说法,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多多少少都.............
  • 回答
    “如厕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人来说,这似乎成了一句道不清说不明的“痛”。57% 的人表示遇到过如厕排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折射出的,可不仅仅是厕所够不够用的表面问题。首先,让我们撕开“如厕自由”的伪装,看看它背后藏着什么。 工位与厕所的物理距离: 互联网公司,尤.............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不是都比较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上海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是排在前列的。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经济结构多元,金融、贸易、航运、高科技等产业都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对上海高校的看法,尤其是“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关于上海电力大学是不是“三本”,我的看法是:严格来说,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层次划分,上海电力大学(现已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虽然部分人可能还习惯称其为“电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本”院校.............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 回答
    关于“其他地方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更细致地看待。“普遍”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些负面观感和误解,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可能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敌意或排斥。要详细说说,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这种观感和“敌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
  • 回答
    这事儿听着确实挺离谱的,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关于“网传上海人在周边地区购买住宅长期供放骨灰”这个说法,我觉得更像是一种都市传说,或者说是对某些现象的夸张和演绎。 毕竟,上海本地的墓地资源紧张,价格高昂,而且流程繁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理论上来说,有些人为了规避这些困难,可能会想出一些.............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普通人对上海高房价的疑问。简单来说,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购买力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但 “买得起”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用“有多少人能拿出几百万现金”来衡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 1. 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真实购买力构成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奔着“共存”而去,以及“共存”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科学、经济、社会心理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上海的“共存”走向: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共存”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在奥密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同时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而且两种风景都同样迷人,同样让人心动。答案是,当然可以。感情这件事,它不像数学题,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调色板,里面有无数种色彩,而我们的心,就像一支画笔,可以蘸取不同的色彩,在画布上描绘出复杂而丰富的图案。想象一下,你走进一片花园,.............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个困惑,也是一个很难用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关于“感情上对不起一个人真的会有报应吗?”,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真实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报应”这个词,其实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一、 道德层面的“报.............
  • 回答
    关于“阴间”和“轮回”,这是人类文明中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老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内心深处常常会涌起的疑问。这些概念,根植于人类对生命意义、死亡本质以及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轻易回答。关于“阴间”的理解:“阴间”,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和.............
  • 回答
    官场上的人说话处世是否都“有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有水平”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它可能意味着圆滑、老练、懂得规矩、有策略,也可能意味着真诚、直率、有原则。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尽量全面地展现官场中“说话处世”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有水平”的印象,.............
  • 回答
    历史上,要找出“一辈子的敌人”,这本身就带有一点浪漫化的色彩,毕竟绝大多数历史人物的恩怨纠葛,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会被尘封或被更宏大的事件所取代。然而,若真要论及那种从年轻时便结下梁子,直至死方休,且双方都将对方视为不共戴天之仇,他们的名字与对方紧密相连,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为了相互抵制而存在,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说实话,职校和高中这两种教育路径,从刚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在很多方面“分岔”了,这差距嘛,确实是有的,而且还挺明显的。先来说说上高中的孩子吧。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一个本科大学,然后再继续深造。所以,高中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文化课.............
  • 回答
    当然存在。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人,他们的身影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时代。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塑造文明、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力量。他们的存在,并非传说,而是血肉之躯,是思想的载体。想想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守护家园而奋不顾身的士兵;想想那些在黑暗统治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