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报告称 57% 互联网人遭遇过如厕排队,这个行业实现「上厕所自由」真的如此困难吗?

回答
“如厕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人来说,这似乎成了一句道不清说不明的“痛”。57% 的人表示遇到过如厕排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折射出的,可不仅仅是厕所够不够用的表面问题。

首先,让我们撕开“如厕自由”的伪装,看看它背后藏着什么。

工位与厕所的物理距离: 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往往在一个庞大的园区里,楼层多、部门分散。你的工位可能在20楼,而你唯一能用且不用跑太远的厕所,也许是在10楼或者18楼。每次想去,光是通勤往返的时间,就能让你犹豫再三。尤其是在赶项目、开视频会议频繁的时候,你可能得捏紧了,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缝隙。

有限的公共资源与高密度人群: 互联网行业通常员工数量庞大,工位密集。同一时间段,很多人都会有如厕的需求。即使公司配置了足够数量的厕所,但如果分布不均,或者部分楼层、区域的厕所因为维护、损坏等原因暂时关闭,那么剩下的厕所就成了“稀缺资源”。大家都在争夺那几个“正常运转”的坑位,自然就容易出现排队。

“摸鱼”文化与“高效”压力的博弈: 很多人把上厕所看作是一种短暂的“喘息”,是逃离电脑屏幕、放松大脑的机会。尤其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很多人会利用上厕所的时间,顺便刷刷手机、看看新闻,或者和同事短暂交流几句。这种“碎片化放松”的行为,无疑会延长每个人在厕所里停留的时间,进一步加剧了排队现象。

企业文化的影响: 有些公司对员工的“在岗时间”看得特别重,即便你只是去上个厕所,如果被领导看到你长时间离开工位,也可能被认为是在“摸鱼”。这种隐形的压力,会让一部分人刻意缩短如厕时间,或者强忍着不去,直到实在憋不住了才行动。而一旦憋不住,就更容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立刻解决,这就更容易形成排队。

工作节奏与生理需求的冲突: 互联网的工作节奏有多快,大家都有目共睹。频繁的会议、突发的 bug、紧急的需求,让员工时刻处于一种“准备战斗”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身体的生理需求往往会被后置,直到信号强烈到无法忽视才会去解决。而当所有人都“憋”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形成集中爆发的如厕需求,从而导致排队。

那么,实现“上厕所自由”真的就这么难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它确实比你想的要复杂一些。这不仅仅是多建几个厕所那么简单。

规划与分布的智慧: 公司需要在规划新园区或装修时,就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数量、部门分布,以及工作习惯。厕所的数量、位置、以及男女比例都需要精心设计,避免出现“黄金地段”人满为患,而偏僻角落却空置的情况。

人性化的考量: 除了数量,更重要的是“体验”。例如,提供不同功能的隔间(比如带阅读架的、带手机支架的),保持清洁卫生,配备充足的纸巾和洗手液,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在厕所里逗留的时间,提高效率。

文化与压力的平衡: 更深层次的,是企业文化是否真正支持员工的“基本需求”。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应该理解员工并非机器,生理需求的满足是保持工作效率的基础。如果一个公司总是过度强调“在岗时间”而忽视了员工的实际需求,那么“如厕自由”自然难以实现。

科技的辅助? 也许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技的应用,比如厕所使用情况的实时显示(类似于某些公共交通的剩余座位显示),或者更智能的通风和清洁系统,但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太多”或“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总而言之,57% 的互联网人遭遇如厕排队,这反映的是一个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基础人文关怀和精细化管理的疏忽。 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同时,别忘了那些最基本、最朴素的需求。毕竟,连“上厕所”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都成了奢望,那所谓的“自由”又从何谈起呢?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排队问题,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健康、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7年6月,作家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书中有篇文章记录了这样两个片段:


“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人,厕所里也挤了十几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祖国的铁路需要建设,提到铁路工人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人这样挤在一起,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留学生说,有一次他在北京小胡同内急,走进公厕撒了一泡尿,出来以后,猛然想到自己刚才满眼都是黄白之物,居然能站住了不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急忙来告诉我……不雅的景象外(国)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王小波的这篇文章叫做《个人尊严》。他认为人类被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或者不能正常地上个厕所,是一件很没有尊严的事。至少不体面。


23年后,这种不体面终于在互联网公司魔幻上演:因为厕所坑位不足,拼多多员工把大便拉在了小便池里。无论拼多多是哪种小便池,要进行“以小见大”的难度都不小。倘是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操作,更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事。


其实拼多多的待遇不可谓不好。记得在两年前,拼多多的日常就是两到三倍工资挖阿里腾讯的人。但就是这样一群年薪100-200万的精英,却没有拉屎的自由。


据内部员工讲,拼多多目前6000多人,3000多的研发团队基本分布在3层楼,一层大概1000人。而且男女比例悬殊,算上前端和数据也快15比1了。也就是一层楼大概800男性,但是厕所坑位只有8个。换句话说,100个人共享一个坑位,这在早中晚的如厕高峰可谓是灾难,1人如厕,99人排队。“在拼多多,上厕所比上王者还难。”


那么,高层不知道吗?他们自己内急时怎么办呢?为什么老板不出面解决一下呢?


据称每层楼有两个隐藏蹲位,需要刷卡输密码进去,老板当然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当年我们受邀去参观某品牌大型牧场,发现流水线上的奶牛一辈子没谈过恋爱,没过过性生活,甚至没见过公牛。它的牛生,就是不断被人工授精、不停地生小牛,然后再被不停的挤奶。至于它有什么需求要被满足,完全不在农场主的考虑范围内。


如果你是个愿意思考的人,你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格子间里加班敲代码、做PPT的白领们,和当年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女工并没有本质区别;如今996、过劳死、35岁被一脚踢出公司的社畜,和90年代的下岗职工、和农场里的奶牛也没有本质区别。


区别只是农场换成了公司,农场主换成了老板,家畜换成了我们。


所谓的社会进步,不过是农场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压榨家畜。


王小波在《个人尊严》的最后说: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作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2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上市公司,也赚了一些钱,却依旧连拉屎的自由也没有。


我们总听到有人说:“年轻人,我劝你要多挣钱。”


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年轻人,人活着,要有尊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