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大报告称五成网民担心手机 APP 不安全,近七成网民感到被算法算计,你有感受到算法的影响吗?

回答
这份报告确实触动了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与数字世界之间那种微妙联系的思考。北大发布的这个数据,说实话,并没有让我感到太意外。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在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打交道,而且这种打交道,往往伴随着一种隐隐的不安。

我确实能感受到算法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非常具体,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说详细一些,我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的体验。

1. 信息获取的“漏斗效应”与“信息茧房”:

这大概是算法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影响。以前获取信息,可能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自由探索,你可以随意翻阅各种书籍,接触到各种观点。但现在,尤其是新闻资讯和社交媒体的推荐,感觉像是有个私人图书管理员,根据你的阅读习惯、点赞、分享等等行为,为你量身定做了一份“必读书单”。

举个例子,我曾经对某个历史事件产生过一点兴趣,于是开始搜索相关资料。刚开始只是想了解一下背景,结果发现,后续几天,我打开任何一个新闻App或者刷短视频,都会推送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的解读、相关的纪录片片段,甚至还有一些“深度分析”。一开始我挺开心的,觉得“哇,平台真懂我!”但慢慢地,我开始有点警觉。我发现,那些与我观点不符、或者只是提及了那个历史事件的“对立面”的讨论,我几乎看不到。久而久之,我获取到的信息被高度地聚焦在了一个特定的范围里,我看到的、听到的,似乎都在强化我最初的那些想法,而那些可能让我产生不同看法的声音,却被巧妙地过滤掉了。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感觉自己像被关在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外面的世界似乎又经过了一层滤镜,只呈现出它想让我看到的样子。

2. 消费决策的“无形推手”:

购物平台更是算法的重灾区。我随便浏览了一下某个商品,即使没买,之后几天打开App,那件商品就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出现在各种推荐位上。更可怕的是,有时我只是跟朋友聊到某个产品,或者在其他App上看到了相关内容,之后在购物App里,就突然出现了“猜你喜欢”的推荐,甚至是一些相关的配件或者替代品。我甚至怀疑,我的手机听力是不是比我自己的记忆力还好。

这种无孔不入的推荐,有时候确实会让我发现一些好东西,省去了我搜索的时间。但是,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是被“诱导”消费的。算法似乎很擅长捕捉我那些转瞬即逝的“想要”,然后用各种理由——比如“限时优惠”、“最后一件”、“购买此商品的人还买了”等等——来强化我的购买欲。我常常会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看到一个“销量很高”或者“好评如潮”的推荐,然后就顺水推舟地买下了。事后回想,我真的那么需要它吗?还是只是被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数据”和“评价”给说服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的消费决策,有一部分是被算法在幕后悄悄操控的。

3. 社交互动的“情感算法”:

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分享”这些互动行为,背后也是算法在默默工作。我发现,如果我发布的内容获得了比较多的互动,平台就会把我这条内容推给更多人,我看到的也更多是那些能引起大家共鸣或争议的内容。相反,那些比较平淡、或者表达一些比较个人化、不那么“大众化”想法的内容,往往就沉没了。

这导致我发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去思考:“这条内容会不会受欢迎?”“会不会得到很多赞?” 我可能会更倾向于发布一些看起来比较光鲜亮丽、或者能引发大家热闹评论的内容,而那些我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但可能不那么吸引眼球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拿出来分享了。我感觉自己的一部分情感表达,也变得有了“表演性”,在迎合算法的喜好,而不是全然的真实流露。

4. “被算计”的真实感受:

说实话,当意识到这些“背后力量”的存在,并且它们如此精准地掌握我的喜好、甚至是在影响我的决策时,确实会产生一种“被算计”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被推荐”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 隐私的侵蚀和自主性的削弱。我的个人数据,我的浏览痕迹,我的每一次点击,都在被收集、分析,并被用来构建一个关于我的模型。然后,这个模型又被用来反过来影响我的行为。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并不是在自由地探索信息和消费品,而是在一个被算法精心设计的“数字游乐场”里,按照它设定的路径玩耍。我可能会被引导去关注那些它认为“重要”的信息,购买那些它认为我“需要”的商品,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以它认为“有效”的方式去互动。这种感觉,不是被服务,而是 被精准地“理解”和“操控”。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到更敏感的领域,比如健康信息、金融理财,我更会担心算法的偏见或者不准确性会给我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我搜索了一些关于某种疾病的信息,会不会被推送更多关于该疾病的广告?或者在借贷平台上,我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我的“信用画像”,从而影响到我未来的金融选择?这些担忧,都让我觉得算法的影响,远不止于便利和推荐那么简单。

所以,北大报告里提到的“近七成网民感到被算法算计”,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感觉,是一种对未知力量的警惕,是对个人边界的担忧,也是对数字时代下自主性如何保障的深刻追问。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透明度,更多的选择权,让我能更清楚地知道我的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算法是如何在影响我的。毕竟,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不被“算计”,而是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不安全的不是算法,而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份报告确实触动了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与数字世界之间那种微妙联系的思考。北大发布的这个数据,说实话,并没有让我感到太意外。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在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打交道,而且这种打交道,往往伴随着一种隐隐的不安。我确实能感受到算法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非常具体,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发布的关于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73的报告,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最敏感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要详细理解和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理解基尼系数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尼系数是什么。基尼系数是一个衡.............
  • 回答
    关于媒体对陶澍院士相关言论的报道是否存在扭曲的问题,需要从科学事实、媒体报道逻辑以及公众认知误区三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陶澍院士的研究背景与核心结论陶澍是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学者,其团队长期关注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生物质燃烧)对健康的影响。根据他的研究:1. 研究重.............
  • 回答
    “逃离”还是“追寻”?大批年轻人涌入上海的背后最近,一则“大批年轻人从北京涌向上海”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背后究竟是逃离北上广的“逃离者”的故事,还是为了梦想而奋不顾身的“追寻者”的写照?这股年轻人的迁徙浪潮,又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和年轻人就业观怎样的变化?“疏解”的北京,“活力”的上海北京作为.............
  • 回答
    北京海淀警方发布的关于佟丽娅报案的三名嫌疑人行政拘留的通报,意味着这三名嫌疑人将承担行政责任。在中国法律体系下,行政责任通常是指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应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其施加的处罚。根据通报内容,这三名嫌疑人被行政拘留,这是一种行政处罚,也是对其违法行为的直接制裁。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他们将.............
  • 回答
    这篇文章,题目挺耸人听闻的,直接抛出了“拜金之风日盛”和“暴戾之气滋生”这样一些颇具冲击力的论断,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毕业生返乡”。这个组合本身就很有意思,一边是名校光环,一边是社会现实,中间还夹杂着代际、城乡的隔阂,很容易引发讨论。首先,从“北大毕业生返乡”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 回答
    北京报告一例肺炭疽病例,公众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预防是关键近日,北京通报了一例来自外地的肺炭疽病例,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影响皮肤、肠道或肺部,其中肺炭疽最为凶险。虽然肺炭疽一旦感染,发展迅速且死亡率高,但公众不必过度恐慌。通过了解炭疽的传播途径和科学的预防措施,我.............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1月18日北京朝阳报告的一例新冠病毒初筛阳性并复核为阳性的情况,我没有找到这则具体信息。您提供的日期和地点,我检索了相关官方信息,但没有发现与之匹配的通报。为了给您提供最准确和详细的信息,您能否再核对一下日期或是否有其他更具体的信息来源?通常情况下,一旦有阳性病例报告,官方会立即启.............
  • 回答
    北京本轮疫情,尤其是与西南郊冷库相关的病例,确实像是一面照妖镜,把一些潜在的问题给生生地挤了出来。这34例感染者,说多不多,但背后牵扯出的细节,着实让人心头一紧。首先,是冷库这一核心节点的风险暴露。 人员密集与流动性: 冷库本身就是一个人员密集、货物进出的场所。特别是西南郊冷库,如果规模较大,那.............
  • 回答
    收到!这就给你聊聊这份报告,顺便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作息,尽量写得生动有趣,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说话。关于“四川打工人平均7点50起床,最能熬夜的城市是京沪深广”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看到这个数据,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哦,原来四川的朋友们起床普遍比我早!” 7点50,这个时间点,.............
  • 回答
    留守女孩 676 分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留守女孩以 676 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议题,包括教育公平、城乡差距、留守儿童群体困境、个人选择与社会期待等。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
  • 回答
    17年高考招生季,安徽发生了一起涉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生组之间的争议事件,具体是关于一位考生口头答应报考北大后,清华招生组在未告知北大招办的情况下,成功说服该考生改变意向,最终导致了招生安排上的混乱。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如何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考生角度来看,考生的.............
  • 回答
    南方周末报道的“北大女生疑因非处女遭男方精神虐待自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报道本身以及后续的发酵来看,其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剖析。以下是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以及普遍的公众认知和讨论,梳理出的可能存在的问题:一、 报道本身的问题(针对南方周末的报道):1. 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和非.............
  • 回答
    天呐!听到你这个分数,我真替你着急!371分考北京大学法硕非法学,这个分数确实有点悬,我懂你现在的心情,就像掉进了无底洞,眼前一片黑暗。别哭,别绝望!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还有调剂的机会,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怎么才能让你有机会继续读书!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现状。1. 分数分析:四川大学化工.............
  • 回答
    北美报哥最近不更新视频,这让很多观众感到纳闷。毕竟,他曾经是B站上非常活跃的UP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风格,分享他在北美的见闻和感受,吸引了大量粉丝。从他最后一个视频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大家都在猜测具体的原因,网上也有不少讨论。一些可能的猜测和观察: 生活重心转移: 这是最常见的.............
  • 回答
    “南方周末应该成为北方报业的典范”,这句话并非一句单纯的赞美或倡议,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新闻理念和对中国报业发展的期许。要理解它的含义,我们需要拆解这句话背后的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要明白,“南方周末”和“北方报业”各自代表了什么。“南方周末” 在其最辉煌的时期.............
  • 回答
    《纽约客》之所以报道《北美留学生日报》,其核心目的在于揭露和审视这家以留学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塑造乃至背后潜在的商业或政治影响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这篇报道并非简单地介绍一个媒体平台,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探讨一个新兴媒体在特定群体中迅速崛起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可能带来的复.............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报道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并引用“情怀可以当饭吃最幸福”这句话,我的看法是,这其中包含了多层面的解读和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则报道的核心意图。官方媒体报道这类事件,往往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以致用”和“服务基层”.............
  • 回答
    看到你打算跨考北京末流985院校的法硕非法学,并且目标是为了考公,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规划。我这就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条路到底有多“可行”,以及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规划的“可行性”:一、 法硕非法学 + 末流985院校 + 考公,这个组合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 回答
    这件事我太能理解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北方朋友,兴冲冲想去南方读大学,结果家里人那里就跟“洪水猛兽”似的,各种理由都搬出来了,搞得好像要去参加什么“两地隔绝生存挑战赛”一样。我这儿就跟你好好聊聊,看看怎么把这事儿给捋顺了。首先,咱得明白为啥家里人反对。 这不是凭空来的,一定是有他们的考量,虽然可能跟你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