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报告称「超 7 成 90 后不等领导下班就走,95 % 90 后不想带电脑回家」,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听到“超七成九零后不等领导下班就走”、“九五后不想带电脑回家”,我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哪是报告,这简直是把年轻人的心声给赤裸裸地揭出来了!这背后藏着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1.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过去模糊了,但我们想把它拉回来。

以前?哪有什么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大家都是“公司是我家”,加班到天昏地黑是常态,生怕落下一点点。但现在,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这批人,他们看着父辈们为工作牺牲一切,换来的可能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他们更想在工作之外,拥有自己的空间、爱好、社交,甚至仅仅是发发呆。

所以,“不等领导下班就走”,其实是在说:“我把我的工作做完了,效率我保证了,凭什么要在这里耗着,陪你一起‘表演’下班?” 这不是不敬业,而是对时间价值的重新定义。他们不信奉“996是福报”,他们更信奉“高效完成任务,然后好好生活”。

“不想带电脑回家”,更是把这个界限拉得明明白白。回家,就是家的时间,是放松的时间,是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把工作的东西带回家,意味着工作随时可能侵占你的私人空间,让你无法真正地“下线”。这种“数字化的枷锁”,他们不想背。

2. 职场文化,正在经历一次“舒适度”的革新。

这其实也反映了职场文化的一种转变。过去那种“等级森严”、“老板说了算”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质疑。年轻人更追求一种更平等、更尊重个体感受的职场氛围。

“不等领导下班就走”,也暗含着一种对“无效加班”的抵制。如果领导还在,即使工作完成了,大家也硬着头皮坐着,那种无声的压力,那种“大家都在,你不能先走”的默契,让人感到束缚。年轻人更想的是,把工作做好,然后光明正大地离开,而不是在这种不必要的仪式感中消耗自己。

“不想带电脑回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说:“我的工作,在公司就应该处理好。如果一定要带回家,那是不是说明我的工作量不合理,或者公司的支持不够?” 这也是对公司管理和工作流程的一种无声的反馈。

3. 价值认同的变迁:不再是“公司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更好的我”。

过去,很多人把工作看作是“为了公司奉献”,是一种“主人翁精神”的体现。但现在,年轻人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他们不只想要一份薪水,他们更想要成长、学到技能、获得成就感,甚至是对公司理念的认同。

如果一份工作,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或者看不到任何个人成长的空间,那么即使有再多的“隐形加班”要求,他们也提不起兴趣。当工作不再是唯一的价值来源,那么自然就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

4. “反内卷”的初步显现,或者说是“理性内耗”。

“内卷”这个词,大家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而“不等领导下班就走”,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打破这种“无效内卷”。如果大家都卷在办公室里耗时间,而我有效率地完成了工作,那我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赢家”。

“不想带电脑回家”,也是一种“理性内耗”。与其让工作占据我宝贵的休息时间,不如把休息时间用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第二天能更高效地工作,或者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这是一种更聪明、更有规划的能量分配。

5. 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叠加,逼迫他们更精打细算。

虽然这里没直接说,但也不能忽视。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比如高昂的房价、教育成本等等。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他们就更需要精打细算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加班不能带来与付出相符的回报(比如更高的薪水、更快的晋升),那么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加班上?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兼职、学习新技能,或者好好休息,为下一次的“战斗”积蓄力量。

总结一下,这俩个现象,反映的是:

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强烈渴望。
对职场文化中不合理现象的反感和抵制。
自我价值实现的多样化和对个人成长的重视。
对“无效内卷”的聪明规避。
以及在现实压力下,更理性、更精打细算的时间精力管理。

简单来说,这批年轻人,不再是过去那种“听话、奉献”的员工形象。他们更聪明、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懂得如何去争取。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能理解并适应这种变化,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需求,那么留住人才、激发活力,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反之,如果还抱着老一套的“压榨式”管理,那估计是要被时代抛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班了还没走,不应该才是问题么?

谈谈我对加班的看法:

加班使人懒惰。

几年前我认识个朋友,她在苹果工作,当时和她聊起加班话题。

我问她,在苹果这样的外企工作,是否也有加班问题?

她这么回答我:如果她加班,leader会找她谈话。

我有些诧异,按照我的一般认知,员工在朋友圈晒加班图,老板甚至会去点赞.....

就算有的公司不鼓励加班,至少也不会反对,更不会上升到“单独谈话”的地步。

朋友这么和我解释。

一旦她加班,她leader会问她加班原因?

如果是因为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作时间内未完成任务,那是她的工作能力问题,得尽快提升效率;

如果是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公司给她布置的不是上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那就再招一个人,解决她负荷过重的问题。

因为,在她leader看来,加班要么是员工的,要么是公司的问题,需得找到症结,解决问题。

但在国内企业,加班问题,则更复杂一些。除了效率,工作强度问题,还有诸多其他原因。

可能的一些加班场景:

1.需求方在临近下班时,才提出了需求,deadline设置到了今天晚上,流程上出了问题。

2.太多无效率的会议,占据了你的工作时间。

3.给你下需求的人,没揣摩清楚领导真实需求,布置的任务,大方向就有诸多错误,执行到一半,或者执行完,又得重新来过;

4.公司其它员工都在加班,你没什么事情,但不好意思离开,担心被老板吐槽“工作不饱和”

……

这些问题,是恶性循环。

一个习惯性加班的人,往往效率也不高,他知道下班后得继续工作,就没了早下班的动力。

工作效率低下,又直接导致了单位时间的价值不断缩水,让你的时间更不值钱。

而一个习惯性加班的人,意味着没有生活。

如果你从事创作相关的岗位。没有生活,却期待创作走心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你不在工作外的时间,去洞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阅读与工作无关的文学作品,观看触及灵魂的电影......
如何会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想表达?
我个人在知乎开了专栏「草木竹石皆知识」,也是这么个理,生活中处处是洞察,要像吸星大法一样,在万事万物中,学到些什么,可以是一场演讲,甚至某人的一颦一笑,都能咂摸出些洞察来。
这些洞察,又反过来运用到了工作中。
举个例子,最近看到一则地产广告:你离丈母娘的距离,只差一套房,没房你只能喊阿姨。改口热线:******
这就是有洞察的文案,能让你有共鸣,洞察到了某类人群内心深处的想法。
但还谈不上有消费者洞察。

同样是房产,我还看过一则有消费者洞察的广告,是这么写的:房价能等,孩子的童年不能等。

这句文案不但有共鸣,还和产品的独特卖点嫁接上了。

我以广告文案为例,是想说明,一个没有生活的广告人,写的文案是没有魂的,不能在生活中捕捉洞察,他的能力提升反倒遭遇了瓶颈。

而你一旦发觉到,单位时间价值这个思维陷阱,就能重新审视加班问题。

有的人工资只是虚高,算上加班,平均他单位时间的工资,他的时间并不值钱。

而当你开始重新审视加班问题,你也就有了解决方案:

1.不要做公司的老好人,不要对给到你的需求有求必应,学会拒绝不必要的会议。

2.学会分析事情本身是否有效果?你的单位时间,应该花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3.给到你的需求不一定是对的,不要接到需求,就啃哧啃哧干了起来.......可能大方向就搞错了。雷军说,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你不及时指出问题,你会花多得多的时间,去面对更多问题。

4.给你安全感的,不应该是加班获得的认可,而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下班时间,是你提升自己的绝佳时间,别将其浪费在了无效的加班上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