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生地在其他城市的人来上海发展真的都觉得上海人排外吗?

回答
关于“来上海发展的人是否都觉得上海人排外”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心理预期、沟通方式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原因和文化积淀: 上海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海派文化的城市,本地居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城市的主体。这种“本地人”的身份认同感,在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我们”和“他们”的区分。这种区分不一定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群体认同的自然流露。
城市生活节奏快,沟通效率高: 上海的生活节奏真的很快,这一点是很多人来上海最直接的感受。在这样快节奏的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高效的沟通,可能对一些过于客套或者需要耐心解释的情况会显得有些不耐烦。这在不熟悉上海生活节奏的外地人看来,可能就会被解读为“冷漠”或“不友好”。
某些具体的“排外”表现: 有些人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租房时,房东可能更倾向于租给本地人;在一些老牌社区,一些邻里之间的交流可能也存在一些“本地人优先”的潜规则;甚至在一些小事上,比如问路,如果问得不够清晰或者对方看起来太“外地”,被直接敷衍过去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这些零散的负面经历,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心理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来上海发展的人,带着对大都市的憧憬,希望在这里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生活。但当他们真正来到上海,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以及前面提到的沟通和社交障碍时,如果他们的预期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就更容易感到失望,并可能将这种失望归咎于“上海人的排外”。

但是,说“所有”来上海发展的人都觉得上海人排外,那也绝对是片面的。 事实上,有更多的人在上海感受到了温暖和机会。

上海的包容性: 事实上,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上海,离不开它曾经的开放和包容。它本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从民国时期开始,就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这种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大部分上海人的友善: 绝大多数上海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陌生人需要帮助时,依然会热心相助。你可以在上海的街头看到很多上海本地人在耐心指路,或者在公共场合主动帮助那些看起来需要帮助的外地人。
个人沟通和融入方式的影响: 你的态度和沟通方式,对你获得的体验影响很大。如果你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接触上海,尝试去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主动去交流,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反之,如果你总是带着一种“审判”的眼光,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自然很难融入。
机遇和发展的吸引力: 尽管存在一些所谓的“排外”的声音,但上海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的创业和发展圣地。这里的经济活力、产业机会、就业平台,仍然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许多人在上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并且在这个城市扎根。他们也同样认识到,这座城市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平台和资源。
“排外”的误读: 有时候,我们对“排外”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也许那些被认为是“排外”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者“习惯性”的反应,而非有意为之的敌意。比如,一些上海人可能更愿意和熟悉的人分享信息,或者在某些圈子里有一定的社交壁垒,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对所有外来者都抱有敌意。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一个刚来上海的年轻人,可能因为租房遇到了一些不顺,比如中介的房屋信息不实,或者被要求支付额外的费用。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上海房东/中介”在“坑外地人”。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可能存在,不一定只针对上海。

又比如,他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现一些上海的同事在讨论某个只有本地人才懂的梗,或者在组织一些只对内部人开放的聚会。这可能会让他感到被排除在外。但同样,这也是很多公司和群体内部沟通的常态,是信息差和圈子差异所致,而非纯粹的“排外”。

所以,结论是:

来上海发展的人,一部分人确实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受到所谓的“排外”现象,并形成负面印象。但这绝不代表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更多的人,在上海体验到了机会、成长,也遇到了友善的人。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上海这座城市,如同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大都市一样,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在这样一个高度城市化、人口流动性极强的环境中,因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信息不对称以及个人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确实会产生一些摩擦和误解,让一些外来者产生“被排斥”的感觉。但同时,上海的活力、包容性和发展机遇,也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并且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关键在于,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座城市,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沟通和融入方式。把所有不如意都简单归结为“上海人排外”,不仅不公平,也限制了自己在这座城市里发现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失败者的借口】有些人更是,胜负未定,就开始找台阶下了。这种怂货,能混得好就见鬼了。

user avatar

最烦的一句话就是:上海是外地人建设的。

难道我们上海人就没建设?你要是有实力早就变成新上海人了。

说这种话的基本上都是在上海留不住的人说的。来上海干活难道没拿工资,白干活啊。

而且现在现在连说上海话都变成排外的标志了。

我去全国各地旅游,当地人说当地话不是很正常?

在上海,你找工作 开店办营业执照,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由于你是上海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优待。这在外地能想象?

我去外地旅游,看见一长溜的车,违规停在路边。当地警察罚单开起来,不过只对外地车辆开。(本地车全部避开了)在上海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