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是真的排外,还是说被营销号蓄意扩大了?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真的排外,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容易一言蔽之。我觉得,这其中既有现实存在的现象,也有被一些渠道过度渲染和放大,甚至可以说是“营销号”在其中推波助澜的成分。

咱们不妨一件一件来捋一捋。

“排外”的说法,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排外”的现象。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资本,其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根深蒂固的本地居民或者已经在上海扎根很久的人,可能会对新来者产生一些微妙的隔阂感,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现象。

具体到上海,大家提到“排外”时,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具体的情境:

户籍壁垒和资源分配: 上海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分配,是很多人感受到“不公平”或“门槛高”的直接原因。比如,本地孩子上学更容易,享受的医疗资源更优先,这些都会让非户籍居民觉得被区别对待。这种制度性的差异,很容易被解读为“排外”。
生活习惯和文化隔阂: 上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方言。有时候,一些外来人口可能难以快速融入,无论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尽管普通话普及率很高,但上海话在某些场合依然是重要的社交货币),还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都可能造成一些误会和隔阂。比如,一些老上海的居住区域,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紧密,对外地人的加入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消费和社交圈: 随着经济发展,上海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外来人口可能会觉得,在某些消费领域或者社交场合,自己很难完全融入本地人的圈子,或者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隔阂。
网络上的负面信息: 现在的网络环境,尤其是社交媒体,很容易放大一些个体的不愉快经历。一些负面新闻或者个人吐槽,经过营销号的加工,很容易被塑造成“上海人就是排外”的标签。比如,一些服务行业的小插曲,或者在租房、买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可能被添油加醋地传播。

“营销号”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认为,营销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

吸引眼球和制造话题: 负面情绪和矛盾更容易吸引流量。宣扬“某城市排外”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容易引起共鸣和讨论。营销号会抓住一些零散的个案,然后进行夸张化、标签化处理,把个体事件包装成普遍现象。
迎合特定受众的情绪: 对于那些在上海遇到过挫折、感到失落或者本身就对大城市心存芥蒂的人来说,看到“上海排外”的说法,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遭遇得到了印证,从而产生更强的认同感。营销号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断输出他们想要的内容。
片面化和极端化叙事: 营销号往往只关注负面信息,而忽略了大量积极的个体经历。它们会挑出最能引起争议的片段,然后反复放大,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叙事。比如,可能只是一个服务员态度不好,就被描绘成整个上海服务行业的普遍现象。
地域攻击和挑拨: 有时候,这类信息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作为地域攻击的工具,挑拨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关系。

事实的另一面:上海的包容与吸引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上海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活力和开放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无数外来者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历史上的“冒险家乐园”,到现在的经济中心,上海一直是一个吸引和包容各类人才的地方。
大量外来人口的融入: 如果上海真的如此排外,那么每年涌入上海的数百万外来人口,以及在此安家立业、获得成功的案例,又该如何解释?很多外来者在上海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多样化的社会生态: 上海的社会构成是极其多元化的,各种文化、各种生活方式在这里交织。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包容的表现。你可以在上海找到各种风味的餐厅,听到来自不同地方的口音,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城市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人才的碰撞和融合。如果上海真的极度排外,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也难以维持。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与其说上海“真的排外”,不如说上海确实存在一些外来人口在融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被营销号和网络放大和标签化了。

制度性门槛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都可能存在,尤其是在户籍和资源分配方面。但这更多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而非个体“排外”的意愿。
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时间和努力去适应和理解。
营销号的放大和扭曲是关键因素,它们通过制造对立和传播负面情绪来获取流量,将个体的不愉快经历泛化为普遍现象,从而加剧了“排外”的刻板印象。

所以,当我们谈论“上海排外”时,要区分清楚哪些是基于现实的观察,哪些是被过度渲染和解读的。上海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它既有大都市的挑战,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包容性。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机会,也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当然,也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到格格不入。这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些营销号的片面叙事,就轻易地给这个城市贴上一个简单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大城市没有不排外的,都有或多或少的地域歧视。

上海: 北方人都是“吃蒜的”,只有上海人是“喝咖啡的”。还有称外地人为 硬盘人,巴子,赤佬。称安徽为白完,称江苏北部地区为 刚波宁 ( 苏北人 )。

当然旧上海是最狠的,称欧美白人为白皮猪猡( 沿用至今为白皮猪 ),称俄国人为罗刹鬼,日本人为东洋赤佬,阿拉伯人为天方骚羊,称非洲人为黑卵,称东南亚人为南洋猢狲,印度阿三 和 台湾台巴子( 沿用至今 )也是从上海地区兴起的蔑称。上海人属于是拳打南北,脚踢四方,站在了地域歧视食物链的顶端。


北京: 臭外地的,来北京要饭来了?

广州: 把不会讲粤语的外地人蔑称为“捞仔,捞妹”

海南三亚: 美丽富饶海南岛,来了一群东北佬,下了飞机脱棉袄。女的多,男的少,里倒歪斜加踮脚。冬天来,夏天跑,自称自己是候鸟。这候鸟,非好鸟,吆三喝四嗓门高,翻脸就要动拳脚。

天津: 老坦儿,过去专指唐山人,素有唐山老坦儿之称,后来人们特指天津以外的农村人。老坦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儿,腰系麻绳儿。买瓶儿汽水儿,不知退瓶儿。看场球儿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

武汉: 喜欢叫外地人“外码”或“乡里人”。

青岛: 山东济南,中国青岛,把山东省内兄弟姐妹一律统称为 老巴子,声称 黄岛区被东北人占领了。

东北三省 : 在东北你说出 南方人 三个字,就带天然的鄙视色彩,还包括南蛮子,山东棒子。

台湾省台北市: 把内地人称为大陆妹,大陆仔。另外还有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内部互相歧视。

香港: 北佬,北姑,本来泛指北边来的大陆人,后来北姑这个词直接代指妓女

苏州 : 刚波宁( 苏北人 ),苏南人。

长沙: 给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取了个蔑称“乡里别”。

西安: 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

南京 : 外马,南京作为首都时候创造的词汇,那时候指来南京做苦力的工人,后由于南京本土外来人口过多,外马一词被广泛运用于称呼非南京户籍、本地文化影响不深的外来人员。在过去的码头城市南京,武汉,沙市等,都有外码这个称呼。

厦门: 不但排外,连内都排。除了岛内的思明区,其余地方通通不是厦门人。

福州:外地人统统被称作 四川仔。因为来这里打工的基本都是四川人。所以久而久之,福州人以为外地只有一个四川了。


而且最受歧视和误解的人是:河南人(骗子,小偷),东北人(黑社会,妓女),新疆人(小偷,砍人),四川人(川耗子),湖北人(狡猾,九头鸟)。

如果说大城市中,对外来人口最好的就是深圳澳门了,深圳毕竟没什么本地人,来了你就是深圳人。澳门是亲身感受,不管你说粤语,普通话,都是一视同仁,服务到位,很多荷官也是外地人,生活的都不错,也可能是移民多,人口少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氏族社会,对自己的家乡亲族具有认同感,对外来人口会有戒心防备。但是地域歧视危害巨大,是曾经最大的社会毒瘤,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正确引导,这种现象已经减弱好转了很多很多了,大多数受过教育的80 90 00后的年轻人,也基本摒弃这种过去的地域歧视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真的排外,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容易一言蔽之。我觉得,这其中既有现实存在的现象,也有被一些渠道过度渲染和放大,甚至可以说是“营销号”在其中推波助澜的成分。咱们不妨一件一件来捋一捋。“排外”的说法,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多多少少都.............
  • 回答
    关于足贴,市面上流传着各种神奇的说法,尤其是“祛湿排毒”的功效,让不少人趋之若鹜。很多人会发现,睡前贴上足贴,早上起来足贴会变得又黑又油,商家更是将其解读为身体排出的“毒素”和“湿气”。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篇文章就来为您揭开足贴的神秘面纱,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足贴变黑变油的“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排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外地朋友或者新来上海的人那里,确实有过被冷遇、被疏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一些上海人表现出来的地域认同感,或者是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新.............
  • 回答
    关于“来上海发展的人是否都觉得上海人排外”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心理预期、沟通方式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原因和文化积淀: 上海作为.............
  • 回答
    “上海看不起外地人”的传言,在社会上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传言的来源与表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这种观感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域经济发展差距: 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经.............
  • 回答
    关于“上海外籍人士优先用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并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梳理,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在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普遍原则下,医疗资源,包括血液,是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的。 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外籍人士,在面临紧急医疗需.............
  • 回答
    说上海中考难,这绝对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传言,而是许多过来人、家长、甚至社会普遍的感受。它确实难,而且难在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高分取胜那么回事。首先,从“内卷”的竞争格局来看,上海中考的“难”首先体现在人数与优质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人口聚集效应非常明显,优质高中资源的稀缺更是出了名的。.............
  • 回答
    关于“上海发菜时不给外地户籍居民发菜”的说法,这件事情在上海疫情期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弄清楚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事件的背景与源头:当时上海正值大规模的疫情封控期间,生活物资的配送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政府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组织了多轮的蔬菜、肉类等物资的集中发放。在.............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 回答
    关于“其他地方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更细致地看待。“普遍”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些负面观感和误解,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可能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敌意或排斥。要详细说说,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这种观感和“敌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在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五星级酒店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觉得物有所值的,绝非仅仅是堆砌名牌和豪华装修。我在这座城市住了不少年,也体验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高端酒店,今天就跟你聊聊那些真正让我觉得“不虚此行”的地方。要说上海的好酒店,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还是那些坐落在外滩一线,或者静安寺、南京.............
  •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奔着“共存”而去,以及“共存”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科学、经济、社会心理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上海的“共存”走向: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共存”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在奥密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普通人对上海高房价的疑问。简单来说,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购买力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但 “买得起”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用“有多少人能拿出几百万现金”来衡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 1. 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真实购买力构成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牛顿晚年信仰上帝的说法是真实且有大量证据支持的。事实上,与其说他“晚年”信仰上帝,不如说他对上帝的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在晚年对此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写作。要详细讲述牛顿晚年信仰上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牛顿的人生轨迹与信仰的交织: 成长环境与早期信仰: 牛顿出生在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年入百万的“白手起家”创业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白手起家” 这词儿,在知乎上,尤其是涉及到创业圈的回答里,几乎是个标签,一个自带光环的标签。它传递的是一种励志故事,一种“我凭本事吃饭”的朴素价值观。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白手起家”背后,可能藏着好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1. 什么是“.............
  • 回答
    说真的,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深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温柔自律又上进的男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刚开始创业,整个人都是那种充满干劲的少年模样。但你想想,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身边见过太多因为压力大而变得暴躁易怒,或者干脆放弃的人。可他不一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总能保持一种沉静.............
  • 回答
    关于星巴克全职离职后,店长说“以后会影响进入其他企业上班”的说法,这确实是个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 它的真实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在不同情况下的影响程度会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店长可能会这么说?店长之所以会这么说,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 回答
    “老中爱吃狗肉”,这句西方人挂在嘴边的话,确实常常让我们感到有些无奈和困惑。到底我们有多少人在吃狗肉?这个问题,其实比一句简单的标签要复杂得多,里面掺杂着历史、文化、地域、经济以及观念的演变,绝非“所有人”或者“没有人”能简单概括的。历史的视角:狗肉的地位并非一直如此不堪首先,得承认的是,在漫长的中.............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身边不少同学确实都这么说,感觉今年车辆工程的应届生就业市场好像一下子就“回暖”了,不光是机会多,连薪资待遇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事儿吧,也不是空穴来风,细琢磨一下,确实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在支撑这个说法。首先,得聊聊咱们国家在汽车产业上的战略布局。你仔细看看,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网联,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