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能救命的ECMO,为何全国只有400台且治疗费用这么高?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劲的时候,ECMO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仿佛成了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全国当时仅有400台,而且治疗费用之高也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为何这项本应能挽救生命的先进技术,会面临如此“一机难求”、“一用就破产”的困境?

一、为何全国只有400台?——技术壁垒与成本压制

首先,我们得明白ECMO是什么。ECMO(体外膜肺氧合)顾名思义,就是一台体外的人工心肺机。它能替代患者衰竭的心脏和肺功能,在体外为血液进行充氧、排出二氧化碳,并提供循环支持。这项技术涉及极其精密的机械、材料科学、电子控制以及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其研发和生产的门槛可以说比普通的医疗器械高出不止一个量级。

1. 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与高昂成本: ECMO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师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流体力学、生物相容性材料、精密驱动、智能控制等多个前沿领域进行探索和攻关。这些研发过程本身就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实验室设备、人才培养、临床试验等等,而且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
2. 核心部件的精密制造与进口依赖: ECMO的“心脏”——泵头和“肺”——氧合器,是其最核心的部件。这些部件的制造对材料的纯度、加工精度、表面处理等方面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例如氧合器的膜材需要具备极高的透氧性和生物相容性,不能引起严重的凝血反应。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稳定生产高质量ECMO核心部件的企业屈指可数,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和材料长期被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厂商垄断。这意味着在国内,即使有企业想生产ECMO,也可能面临核心技术的引进难题,或者需要自主研发,但后者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過程。
3. 生产资质与监管审批的严苛: 作为一项能够直接与人体血液接触、并对生命支持起决定性作用的医疗设备,ECMO的生产需要通过严格的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资质认证和监管审批。这包括了产品设计、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一系列严苛的审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最高的安全和有效性标准。审批过程漫长且复杂,也进一步限制了市场上的生产者数量。
4. 市场需求的波动与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在疫情爆发前,ECMO在中国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虽然重症监护的医学界一直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由于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使用要求以及相对有限的适应症,它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普及和常规使用的设备。这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有意愿投入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在初期可能会因为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而犹豫不决。所以,即使有技术实力,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大规模投资生产的动力也相对不足。

二、为何治疗费用如此之高?——成本的层层叠加

ECMO不仅设备本身昂贵,其后续的耗材和运行成本更是惊人,这直接导致了患者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

1. 昂贵的设备购置成本: 一台完整的ECMO设备,包括主机、监视系统、各种管路接口等,其价格通常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人民币不等,具体取决于品牌、型号和配置。这笔初期投入对于许多基层医院甚至一些中小型医院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2. 高价值的耗材是“流水线”上的“大头”: ECMO的运行并非是一次性投入。它需要一系列特殊的耗材,而且这些耗材通常是一次性的,用完即弃,而且价格不菲。
人工肺(氧合器): 这是ECMO中最核心也最昂贵的耗材之一。它负责血液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清除。一套人工肺通常只能使用数小时到数天,价格可能在数千到上万元不等,具体取决于其材质、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品牌。
人工心(泵头): 类似人工肺,人工心也是关键的耗材,负责血液的泵送。其价格同样不菲,且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定期更换或进行维护。
管路系统: 连接ECMO主机、患者体外循环的管路,也需要特殊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并且需要无菌处理,同样是一次性耗材,价格也比较高。
抗凝药物: 由于血液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凝血,ECMO患者需要持续、大剂量的抗凝治疗,例如肝素等。这些药物也是一项持续的开销。
其他监测和辅助耗材: 包括各种传感器、过滤器、注射器、输液器等,虽然单价不高,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 高强度的人员和技术支持: ECMO的运行需要经验丰富、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包括有经验的重症监护医生、体外循环师、心内科医生、护士等。体外循环师是关键中的关键,他们需要时刻监测ECMO的运行参数,调整泵速、氧合水平,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这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周期长,专业性要求极高,其人力成本自然也体现在了治疗费用中。此外,ECMO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管理,这意味着医院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4. 维护和管理成本: ECMO主机虽然不是一次性耗材,但其日常的维护保养、校准、以及可能的维修升级,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费用。此外,为了保证ECMO的正常使用,医院还需要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独立的病房、负压隔离设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等,这些都会增加运行成本。
5. 研发、生产利润以及市场定价策略: 尽管我们强调技术壁垒和成本,但作为高科技产品,其定价也包含了一定的研发成本回收和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考虑到ECMO的稀缺性和救命的属性,市场上的定价也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总结来说,ECMO数量少和价格高,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技术壁垒高 导致了研发、生产的难度和成本巨大,并且存在核心技术和部件的进口依赖。
高价值的一次性耗材 是持续运行费用的主要推手,其本身就代表了先进的生物医学材料技术。
专业的人才和管理需求 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疫情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规模的产业投入。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疫情关键时刻,虽然ECMO是挽救生命的利器,但其“物以稀为贵”和“价格不菲”的现状,确实让许多患者和家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中国大力发展自主ECMO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并建立更加完善的医保支付和分级诊疗体系,让这项先进的救命技术能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是未来医疗领域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目前中国还不能制造人工心肺机,

只能从国外进口,所以数量少价格高。


中国的人工心肺机大部分从德国进口,

七成人工心肺机来自德国Maquet公司。


人工心肺机本身倒也不算是特别复杂,

困难之处在于核心的耗材—肺膜材料。


肺膜材料是由中空微孔纤维膜丝构成,

血液通过膜丝时候可以发生气体交换。


血中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交换,

模拟了人体的肺泡里发生的气体交换。


膜丝由PMP(聚4-甲基1-戊烯)构成,

而PMP目前只美国3M一家公司生产。


3M公司垄断了PMP的供应高价出售,

使得人工心肺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最便宜的人工心肺机也要一百万一台,

最贵的移动人工心肺机要三百万一台。


启动人工心肺机一次成本就要七万元,

另外每天还要再花一两万元的耗材费。


希望我国的科学家们能早日攻克难题,

生产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人工心肺机。


这样的话就不会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

这样的话治疗的费用就能大大降低了。


user avatar

不用神话ecmo,它在最后时刻可以续命,而不是“救命”。救命靠的是续命这段时间解除病因逆转失代偿而不是靠ecmo。

ecmo的使用要有严格的指征,同时如何正确使用ecmo,如何在ecmo期间护理都是很复杂的临床工作。ecmo使用门槛之高不仅仅是日均几万元的花费,还有对整个医疗团队技术水平配合流程流畅程度的要求,对医院各项软硬件架构的考验。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方面虽然近些年进步很快,但是大规模使用ecmo还是需要时间的。

往前数三年,国内拥有ecmo的医院都是顶级龙头三甲,而现在很多县级医院都拥有了ecmo,但是因为ecmo对适应患者有很多条件限制,这些拥有ecmo的医院有很多一年都开不了一两次机,实际临床经验几乎为零。

一项新的高精尖临床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发展,需要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时间与过程

user avatar

美国有264台(说错了,是有264家医院可以提供,具体数量不清楚)。

英国有15台。

user avatar

ecmo救不了命,只能续命。

还不如多配置几台ct,核磁更加划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劲的时候,ECMO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仿佛成了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全国当时仅有400台,而且治疗费用之高也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为何这项本应能挽救生命的先进技术,会面临如此“一机难求”、“一用就破产”的困境?一、为何全国只有.............
  • 回答
    美国在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上取得的关键突破,绝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胜利,更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巨大考验和对人类智慧的彰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关键靶点”这个概念。简单来说,病毒就像一把锁,而我们的身体就是需要被保护的房间。疫苗和药物的作用,就是找到能够精确匹配这把.............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结束时间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受病毒变异、公共卫生措施、疫苗接种率、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国际协作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科学、社会和国际视角详细分析疫情可能结束的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病毒变异与传染力的演变1. 病毒变异的规律 新冠病毒(SARSCoV2)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无疑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世界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事件。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催化剂,加速了原有的趋势,也催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将我们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疫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政治到社会、科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塑造着世界的走向.............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确实为国际局势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和新的变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是否是收复台湾的好时机”的讨论再次出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战略考量。从一些角度来看,疫情可能被视为一种“契机”。国内视角下的考量:首先,疫情期间,国际社会的目光和精力普遍被国内.............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危机,就像一场突降的暴雨,不仅冲刷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以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重塑着世界赖以运转的根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变动。这场疫情并非简单的公共卫生事件,它像一面放大镜,照见了全球体系中存在的种种脆弱性、不平等和张力,并催生了深刻的变革。一、全球化进程.............
  • 回答
    武汉的涅槃重生:疫情后的新一线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球,也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几何时,武汉承受了疫情最直接的冲击,然而,浴火重生后的武汉,正以勃勃生机,重新审视和规划着自己的未来。那么,在疫情的洗礼之后,武汉是否还有机会跻身“北上广深”之后的新一线城市.............
  • 回答
    新冠疫情席卷欧洲大陆,意大利无疑是那个最早、最严重的“风暴眼”。为什么是意大利?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意大利的“第一批”不幸: 地理位置和旅游业的“双刃剑”: 意大利是欧洲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来自.............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能否拯救世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疫情初期的行动,虽然伴随着一些争议和不足,但其在控制国内疫情蔓延方面确实取得了显.............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彻底结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如果我们要“彻底结束”一个传染病,通常意味着它在全球范围内消失,不再具备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冠肺炎要达到像天花那样被彻底消灭的程度,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疫情将进入一个可控的常态化阶.............
  • 回答
    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触及了社会方方面面,影响深远的挑战。要详细描述它的真实情形,需要剥开表面的数字,去感受那些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细节。疫情的爆发与蔓延:一场疾风骤雨2020年初,当疫情的阴霾开始笼罩全球时,印度最初的反应相对审慎。但病毒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很快,印度就成为了全球疫情的焦点之.............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看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德国,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无数个普通人在生活轨迹中留下的真实印记。疫情初期的冲击与民众反应还记得2020年初吗?当新冠病毒的阴霾开始笼罩全球时,德国也未能幸免。起初,德国的社会反应可以用“谨慎但有序”来形容。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关闭学校、限制公共聚.............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在线学习、线上娱乐等需求的激增,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和应用程序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没有公开大规模的APP“崩溃”事件被广泛报道,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疫情给各大互联网公司带来的挑战,以及可能遇到的服务不稳定情况。一、 疫情期间可能“扛不住”或出现不稳定的A.............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何时能完全结束,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坦白说非常困难,因为病毒的演变、疫苗的接种情况、全球各国应对策略的差异以及社会接受度等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着疫情的走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一、病毒本身的变化与传播力新冠病毒,学名SAR.............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无疑给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经济运行以及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于联邦制国家而言,这场危机也让其特有的结构性优势与劣势暴露无遗,引发了关于联邦制国家在应对重大危机时是否“失败”的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联邦制国家在疫情应对中的具体表现,并将其置于复杂的现实.............
  • 回答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新冠疫情下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真实现状的文章,力求详细并去除AI痕迹,更侧重于当地民众的感受和经历:北欧的“静默”与“不安”:新冠阴影下的五国生活画卷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曾经宁静祥和的北欧五国也未能置身事外。不同于一些国家的高强度封锁和严苛管控,北欧在应对策略上.............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能否在明年(2024年)结束,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是”或“否”的答案。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明年的情况可能会如何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疫情结束”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理解:病毒完全消.............
  • 回答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场无声的巨浪,席卷了我们熟悉的世界,也拍打着每个人的内心。当最初的震惊、焦虑和不确定感渐渐沉淀,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是对一些深层道理的深刻领悟。首先,我明白了健康是多么宝贵且脆弱的基石。以前,我们总以为健康是理所当然.............
  • 回答
    日本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这种“看不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日本疫情独特的轨迹。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梳理:1. 早期防疫策略的“宽松”与“期待”的落差:最初,日本政府采取的策略似乎与许多国家不同,并没有采取.............
  • 回答
    在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国际政治力量,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既源于疫情本身的冲击,也与国际格局、国内改革、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领域的潜在危机1.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贸易摩擦 供应链中断: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