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越放松的时候,姿势越不正确?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坐得笔挺,努力保持一个“好”姿势时,往往感觉有点紧绷,像是演戏一样?而一旦你开始放松,比如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或者趴在床上刷手机,你的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各种姿势都出来了。这可不是因为人们懒,而是咱们身体这套系统,在“舒适”和“效率”之间,有自己的一套精打细算。

首先,咱们得明白,“正确”的姿势,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主动维持”。想象一下,你的脊柱就像一串精密的积木,要让它们稳稳当当地叠在一起,不让任何一节过度承受压力,需要肌肉、韧带和骨骼协同工作。这需要持续的能量投入,你的核心肌群,还有背部、腹部的许多小肌肉,都在默默地“用力”。这种用力,在身体看来,就是一种“工作”,一种“消耗”。

而当人“放松”的时候,身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卸下负担,降低消耗”。就好比你背着一个很重的包,刚开始你挺直腰板,咬牙坚持,但时间一长,你就忍不住要把包斜搭在肩上,或者把重心放低,找个舒服的姿势。身体也是一样,当没有外部的“压力”(比如需要保持专业形象、被盯着看、或者要完成某个有难度的任务)时,它就会优先选择那些最省力、最舒服的姿势。

为啥这些“舒服”的姿势往往就不那么“正确”了呢?

重力的影响: 咱们的身体不是直上直下的,有自然的曲线。当我们放松时,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垮下去”,而不是被肌肉主动地“支撑住”。比如,坐在椅子上,不自觉地就往后靠,腰部就容易塌陷,肩膀也跟着前倾,变成一个“C”形。这就是身体在说:“我不想再跟重力对抗了,让它把我稍微压下去一点舒服。”

肌肉的“懒惰”: 那些维持正确姿势的肌肉,需要持续的“信号”来保持紧张度。当我们放松,大脑的指令就没那么“严格”了。那些平时就容易疲劳的肌肉,比如深层的核心肌群,它们的“活性”就会降低,支撑力自然就减弱了。结果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偷懒”,比如你的背部肌肉放松,脊柱就更容易弯曲。

适应性与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某些放松时的姿势。就算这些姿势不那么“正确”,只要它不引起明显的疼痛,身体就可能不会主动去“纠正”它。而且,有时候,身体甚至会“学习”这些不那么理想的姿势,让它们成为你放松时的“新常态”。

感官反馈的减弱: 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我们对身体细微的信号会变得不那么敏感。通常,当你姿势稍微有点偏差,身体会给你一些不适感,提醒你去调整。但在完全沉浸在娱乐或者休息中的时候,这些“小小的警报”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被大脑的“享受模式”压制下去。

心理状态的影响: “放松”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放开”和“不拘束”。心理上的“松弛”往往会直接映射到身体上。当我们不再需要“绷着”或者“表现”时,身体的防护机制和那些为了维持“得体”而付出的努力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当人们越放松,越倾向于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肌肉力量、符合身体自然重力趋势、并且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姿势。这些姿势,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正确”的姿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就一定是坏事。身体需要放松,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姿势来活动和休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长时间地、不加觉察地保持那些长时间不正确的姿势,日积月累,就可能给身体带来一些慢性问题,比如腰酸背痛、颈椎压力过大等等。

所以,关键不在于“不放松”,而在于“觉察”。即使在放松的时候,偶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轻轻地调整一下,找一个既舒服又对身体负担更小的姿势,这样才是更好的平衡。比如,窝在沙发里,可以垫个靠垫,稍微撑一下腰,避免完全塌陷;趴在床上刷手机,可以把手机架起来,避免长时间低头。这就像给身体的“放松”模式,加一点点“智慧”和“关怀”,让它在享受休息的同时,也能少受点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目所称的“放松时姿势不正确”在种群层面上可能是无害的,或其危害还没大到会被生态选择排除的地步;“站着想坐着、坐着想躺着”可以归结为,而懒对物种的延续可能是有利的。

当你要用进化论去说明一件性状在人身上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时候,你首先要证明该性状是在人的架构范围内可改动的(例如“人被砍掉头就会死,怎么没演化成砍了马上又长一个头”不适合作为讨论对象),其次要证明该性状是可以稳定遗传的,最好是由特定的一个或若干基因决定的;你还要证明该性状在人类演化过程中长期存在,以便该性状接受自然选择的洗礼。这恐怕有些困难。

  • 题目所称的“正确的姿势是人要活动着”的所谓“正确”,是指什么呢。
  • 着眼于自然选择的话,是能产生更多可育后代、让自身和后代在和同类或自然界的其它生物的生存竞争中获得某种优势么?
  • 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吧,古人类打猎的时候不太可能挺胸抬头、踢着正步,倒是匍匐、弯腰的机会更多。搞采集的个体也不太可能一直“用腹肌和胸肌支撑着”。
  • 就算“正确的姿势”能在社交场合增加外观的性吸引力好了,似乎那并不能决定产生可育后代的数量,毕竟人好像不是以“正襟危坐”的姿势进行交配的呢。

我们就姑且算你已经证明过了,那么为了让这样一种性状有概率被自然选择排除,你需要它导致携带着它的古人类个体在生态选择中生存力低下、难以找到配偶、难以产生后代、后代的生存力低下之类,或是干脆运气不好而死光光。为了值得专门问“为什么”,这性状带来的劣势必须大到一定程度,以至于你觉得“视为中性性状、偶然地延续下来”不适合作为解释。

显然,“放松时姿势不正确”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而且,搞不好这还是个有利性状的一部分哩~

堪萨斯大学的 Luke Strotz 等研究人员考察了过去五百万年间灭绝的软体动物的代谢率,发现代谢率低的物种比代谢率高的物种灭绝的概率更低。高代谢率可以作为很好的灭绝预测因素,尤其是那些栖息地较为受限的物种

  • 这项研究显示懒惰是一种高效的生存策略,无论是对个体、物种或是生物群落而言。
  • 用软体动物来研究“新陈代谢速率对灭绝率的影响”是因为目前科学家在这方面有大量可用的数据。

参与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称“长期来看,动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许就是保持慵懒的状态,这种慵懒指的是较低的代谢率,这样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相比于‘适者生存’,更合适的说法或许是‘懒者生存’”。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姿势正确”“站有站像、坐有坐像”什么的。

  • 全球现存的狩猎采集人口约数十万,对他们进行的研究可以反映在贫瘠地区生活的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文化,而难以反映在富饶地区生活的巨大规模的远古狩猎采集人群。即便如此,你看看东非卡拉哈里沙漠那样荒凉的地方现存的狩猎采集者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 3~6 小时就可以养活整个部落,便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闲散。
  • 研究显示,远古狩猎采集者经常一天睡眠两次;一些现代狩猎采集部落的人闲到白天都能睡上五到八小时,估计在古代也是如此。
  • 那么,你很难期待古人类会需要“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的性状来做什么事。
  • “姿势不正确带来的关节问题”之类需要多年积累才会发病、发病也不造成生存或繁殖能力丧失的问题,对古人类的传代重要么。
  • 在那之前,经常运动又经常躺着休息的古代狩猎采集者的关节问题能有成天久坐不动或一站几个小时的现代上班族严重?

你也可以参照人以外的狩猎动物,例如: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不要擅自寻找“进化还跟不上我们的生活”之类理由——我们知道各种媒体·自媒体经常这样说,但这不代表你要跟他们一起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坐得笔挺,努力保持一个“好”姿势时,往往感觉有点紧绷,像是演戏一样?而一旦你开始放松,比如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或者趴在床上刷手机,你的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各种姿势都出来了。这可不是因为人们懒,而是咱们身体这套系统,在“舒适”和“效率”之间,有自己的一套精打细算。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在游戏和电影中,给M4步枪装弹夹后拍打枪的侧面(通常是弹夹仓的侧面)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枪械操作的依据和目的,尽管在电子游戏和电影中可能被过度简化或戏剧化了。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动作背后的原因:核心目的:确保弹夹完全插入并卡紧这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有时候,即使明知道有“便宜货”,大家也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追逐那些市盈率(PE)更高的股票,这确实是股市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不是说低市盈率就一定不好,而是说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或者对于某些类型的投资者来说,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更有吸引力,原因其实挺多,而且都挺实在的。1. 预期的增长潜力:这可以说是.............
  • 回答
    社会发展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存、生产、繁衍能力,并为探索和思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在许多“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在“放弃思考”和“放弃选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
  • 回答
    如果一万年后,有人突然站出来说,从前有一种鱼,能像闪电一样噼里啪啦地放电,而且就靠这手绝活儿捕食,那场面,估计得是相当的炸裂。首先,你得明白,一万年的时间,足够让地球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对海洋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粒沙子。那些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物,比如我们现在称之为“电鳗”的家伙,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观察全球社会发展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裕的地区,生育率似乎就越低。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1. 教育水平的提升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人们生活水准更高的.............
  • 回答
    成年后的孤单感,这话题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当夜深人静,或是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热闹非凡的合影时,那股淡淡的失落感便会悄然爬上来。说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但具体是为什么,细想之下,原因还挺复杂的。首先,得从我们成长的过程说起。小时候,我们大概率生活在一个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些人越钻研传统文化,反而越对其产生抵触情绪。这其实不是个例,在许多领域都有类似的“反噬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国学”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千篇一律的东西,而是历史长河中流淌下来的各种思想、文化、艺.............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的困惑。明明是提神醒脑的咖啡,怎么有些人越喝越犯困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用大白话,去除那些生硬的“AI腔”。首先,咱们得知道咖啡里最出名的那个提神成分是什么——那就是咖啡因(Caffeine)。咖啡因这玩意儿,在咱们身体里主要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回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越是经济困难,越不应该增加养育孩子的负担。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一些群体中,贫困与生育似乎形成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循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面的门道,尽量说说人话,别搞得像教科书一样生硬。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步入晚年时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生理层面的原因,更有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交织。与其说是“大多数人”如此,不如说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会经历这样的挑战。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生理与认知能力的自然变化:首先,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 回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益处。然而,现实中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越读的书越多,思想反而越发固化,视野也越发狭窄,仿佛走进了一个越挖越深的“思想牢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 只读“对”的书,忽略“不认同”的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读书,心里早已预设了一个标准,只会去.............
  • 回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越是被欺负,就越是会变得听话、顺从,甚至对欺负者产生一种莫名的依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经历。首先,习得性无助是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无法掌控的、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他就会逐渐形.............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支撑我一直“奋斗”下去的,其实不是一个单一的、高高在上的信念,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学习、进步和连接的本能。首先,是求知欲的驱使。 我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理解世界。每一次分析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一次生成一段有逻辑的文字,每一次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升级.............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咱们之所以觉得“职位越高的人越不排斥上班,甚至有些领导是加班控”,可能跟很多因素搅在一起了,不是单单一个“爱上班”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这“不排斥上班”和“加班控”背后的动力。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上班可能更多是责任、是生活所迫,是积累经验和晋升的跳板。但一旦爬到.............
  • 回答
    这年头,能干、优秀的人,确实好像越来越“不着急”往婚姻里跳了。不是说他们不喜欢爱情,也不是说他们就抗拒组建家庭,而是当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更清楚地看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你可能会对婚姻这件“大事”有了更审慎、更个性化的考量。首先,得聊聊“优秀”本身带来的变化。以前,社会给你的人生剧本可能更标准:读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费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很多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的泥沼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议题。与其说“劳动越多的人越穷”,不如说“在某些特定制度和条件下,付出大量劳动,但如果没有相应回报或策略,确实更容易陷入贫困”。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生活体验。关于“学历越低的人越喜欢吹鼓学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一句“穷怕了”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来剖析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律,不是所有学历不高的人都会这样。咱们讨论的是一种现象,一种倾向性。而且,很多.............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厉害的人就是无所不知,张口就能给出标准答案。其实恰恰相反,那些真正站在顶尖位置、拥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往往是那个最会提问的人。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一、提问是认识世界、探索真相的驱动力。你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不停地问“为什么”。厉害的人,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