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后们怎么看中国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

回答
90后们对中国新出生人口的不断减少,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毕竟,我们这代人,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一方面,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直接面对生育决策的人群,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思考。

首先,对我们来说,人口减少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感”的增强。

我们从小经历的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铺天盖地。到了我们这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人多到“挤”的房子,突然变成了人少了,但房子还在,只是住不满了。这种落差感,挺真实的。

独生子女时代的烙印: 很多90后是独生子女,我们自己就没有兄弟姐妹,体会不到大家庭的热闹。现在社会上又倡导少生优生,这种“只生一个好”的观念,虽然已经过去,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育观。我们会觉得,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足够了,没必要像父辈那样生一堆。
“高龄产妇”的焦虑: 90后普遍结婚晚,生育也晚。现在很多90后还在为事业打拼,或者还没攒够足够的经济基础。一想到要孩子,就觉得“已经不年轻了”。身边的朋友,很多到了30岁,才开始考虑要第一个孩子,甚至犹豫不决。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生育这件事变得更加慎重。

其次,是经济压力,这个真是绕不开的坎儿。

90后们,很多人是背负着房贷、车贷,还要应对高企的生活成本。想生一个孩子,可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那是实实在在的开销。

养育成本的“天文数字”: 从怀孕开始,产检、生产,到孩子出生后的奶粉、尿布,再到后来的教育,学区房、补习班,这些钱加起来,对很多90后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们见证了父辈们“穷养富养”的时代,但现在,“穷养”可能都达不到及格线。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我们不得不仔细盘算。
职业发展的顾虑: 很多90后女性,在职场上拼搏,好不容易走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一旦怀孕生子,很可能面临职业瓶颈,甚至被边缘化。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很多人会选择晚育,或者干脆不生,这也是很现实的考量。我们不想因为生孩子,就牺牲掉自己多年打拼的成果。
“内卷”的恐惧: 90后从小就生活在“内卷”的环境里,学习要内卷,考试要内卷,找工作要内卷。生了孩子,就意味着孩子也要参与到这场“内卷”的竞争中。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承受巨大的压力,那么,少生几个,或者不生,反而成了一种“解脱”。

再来,是观念的转变,这背后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

90后们,接触的信息更多元,接触的世界也更广阔。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幸福的定义,也与父辈有了很大不同。

享受生活,自我实现的追求: 我们更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旅行、兴趣爱好、社交,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孩子,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挤占我们用于自我提升和享受生活的时间。有些人会觉得,生孩子会“牺牲”掉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
婚姻观和生育观的松绑: 90后普遍对婚姻的看法更加理性,也更看重感情的契合。离婚率的上升,也让我们对婚姻的稳定性有了一丝警惕。如果婚姻不稳定,那么生育后代的责任就变得更加沉重。同时,我们对“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淡化了许多,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而不是通过后代来延续。
“丁克”家庭的选择: 越来越多人选择“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享受二人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在90后中并非少数。我们觉得,两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幸福,没有必要因为社会压力或者传统观念,就一定要生孩子。

当然,也有一些90后,对此感到惋惜或者担忧。

对未来的担忧: 一些90后也会担心,年轻劳动力少了,社会老龄化问题会加剧。谁来赡养老人?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我们也能看到。
对亲情的渴望: 尽管如此,也有很多90后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但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将这份渴望暂时搁置,或者进行更精心的规划。

总的来说,90后们看待中国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考量并存。

我们不是不愿意生,而是“敢不敢生”、“能不能生”、“愿不愿意生”这几个问题,在现实的土壤里,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刺”。我们更希望,能够在一个真正有利的生育环境中,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重重压力和顾虑下,被动地接受一个“少生”的现实。

这个问题,就像一锅粥,里面有经济的油盐,有观念的酱醋,还有对未来的期盼和忧虑。90后们,正端着这碗粥,仔细地品尝,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本90后看来是好事

现普通公司做法: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

稍微狠点的公司:管你男人女人通通是牲口

人多了大家都是牲口,人少点才会被当人。

说下我身边的情况,本人91年,老家农村,大学本科毕业

小学同学的孩子基本上上小学了,有少数的二胎;

初中同学的孩子基本上在走路了,大部分不会生二胎;

高中同学朋友群还在晒结婚照片和婚纱照;

大学同学大部分还在秀恋爱。

我自己:单身狗

user avatar

推荐你看一部由达式常老师在1984年拍摄的电影。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了。

user avatar

那些为人口减少鬼哭狼嚎的人,我就问你:

你是怕未来少了流水线工人、外卖小哥这些人,导致你生活成本升高、舒适度降低?还是怕少了拼命买学区房上补习班——就算这俩不让了,家长也努力找办法去卷的人,从而未来可以跟你孩子抢优秀学校名额?


如果你担心的是前者,那你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干流水线工人、外卖小哥吗?你不愿意,很多人也不愿意,所以就精养一两个往上卷,所以就人口少了。这有什么不对?

总不能一边自己卷,一边幻想着别人生大量孩子做底层工作,从而便宜你的生活吧。

user avatar

以前消息闭塞,大家都在牢笼里面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认为996是福报,是理所应当,是劳动光荣。但是互联网把这个牢笼打破了,什么好的、坏的、恶的、丑的、虚伪的全部呈现在你面前,豪车、美女、游艇、聚会、周末哈皮、年假出国游,人家不工作花不完的钱,只因为有爹,有房子,有背景等等,赤裸裸的不公平就这么呈现在你面前。

有人喝茶,聊天,高工资

有人累死累活加班,工资单上还有扣税的一项

有些东西甚至不需要宣传,赤裸裸的真相在各种媒体新闻中被大家反复的刷,心里的不平衡造成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大家也是越来越狂躁,易怒。

世界的真相到不是几个视频啥的能窥看全貌的,但是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已经挡不住那些想知道真相的人了。

………………分割线。

谢谢大家的点赞,这个答案写完我就被关了7天,等放出来发现竟然过千赞了,简直受宠若惊。

正如答案所说,知乎可以关我,但是真相是关不住的。

user avatar

90后真是时代的“宠儿”。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候,房价被炒到老高,996和消费主义也一起杀了出来。

临到中年,赶上经济下行周期,顶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在失业边缘走钢丝,被35岁失业的诅咒,吓得惴惴不安。

延迟退休肯定是没跑的,更惨的是,老了的90后,注定是领不到足额养老金的。

不信?

把未来按年龄段区分的老年人口数据算出来,就能很直观地看清楚。

逻辑很简单,从统计局可查到1990年的新生人口数是2621万,到了2050年这些人60岁了,不就知道2050年60岁的人有多少么?

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活到60岁,所以就有一个存活率的问题。

也就是说1990年的新生人口数 ✖ 60年存活率 = 2050年60岁老人的数量。

问题来了,存活率如何计算?

2012年60岁的人与2016年65岁的人是同一批。存活率就是计算2012年60岁的人有多少活到了2016年变成65岁。

60岁人的5年存活率 = 2016年65岁人口数➗ 2012年60岁人口数。

好在2016年65岁的人口数,和2012年60岁的人口数,在统计局的官网上是可以查到抽样调查结果的。

各年龄组抽样数据 ➗ 抽样总数 ✖ 当年人口总数 =各年龄组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人口数。

举例:2016年65-69岁的人口数 ➗ 2012年60-64岁人口数 = 60-64岁人群的5年间的存活率。加减乘除的运算而已,初中生都可以啦。

以此类推,反复计算取均值便可得出的各年龄段的5年存活率,如下所示:

看得比较仔细的朋友会发现为什么别的年龄组都是5年一组,而5-59岁是55年一组?

因为5-59岁的人群存活率很高,不影响大局,为了简洁,就放到一个框里。

从这点也能看出这个计算是很合乎逻辑的,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没有战争),5-59岁的人群就是不容易死。

但有个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技术和社会稳定程度都会逐渐提高,上表中的存活率是依据2011-2018年的抽样数据计算出来的,是稍微偏低的。

所以本文的估算出的老年人数字是偏低的,实际情况只会更严重。

得出了不同年龄层群体的5年存活率数据,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估算就简单了。

举例:根据2018年各年龄层人口抽样数据可以计算出2018年60-64岁的人口数为8291.23w。

60-64岁人口的5年存活率为96.11%,就可以算得2023年65-69岁的人口数为7967.87w。

算出来的未来老年人口数如下表所示:

做成柱形图更直观。


约在2053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的5.4亿,这时候,最老的90后是63岁,延迟退休是肯定的事儿。

假设不延迟,都按60岁退休算(女性55岁退休),看看90后老了能不能领到足额养老金。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抚养比的问题,即劳动人口(19-59)交金,退休人口领金。

和目前的情况做个对比。2018年劳动力人口数为8.4亿(2019年的数据统计局不是没有嘛),退休人口2.5亿。

2053年劳动人口(19-59)估计为4.3亿,退休人口为5.4亿。

在上图中,蓝色块养活橙色块。在2018年时,一个人工作养活0.3个老年人。

到了2053年,90后领养老金时,一个人工作需要养活1.3个老人,压力增长了约4倍。

如果不延迟退休其他条件(如税收制度等)又不变的话,未来90后所领养老金大概是当前水平的1/4。

倒不是说现在的老人每月领1w,未来每月就只能领0.25w。也许我们未来也能领1w/月,但是因为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只有现在的1/4,这种差异肯定体现在生活质量上。

比如你工作的时候,收入是4w/月,退休后每月进账骤然降低到1w/月,以至于和那个时代正常的生活水平产生脱节。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大家都用2千元的智能机时,老人们就只能用5百块的砖头机。

别看现在劳动力人口占比好像还挺高的,实际上养老金结余已经很不乐观。

2019年4月,社科院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表示养老基金当季结余将于2028年转负,累计结余在2035年耗尽。

报告一出,舆论翻腾,大家都在担心将来领不到养老金。

那现在这社保是不是白交?

自己去琢磨,我什么都没说。

恒大研究院人口调查报告贴的数据更狠:

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4504亿元,实际盈余连续6年为负。
当前社保缺口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即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缴纳养老保险费,但享受养老金发放福利。

为了缓解大家的焦虑,上头的政策有了几个变化:一是国有资本划转养老基金;二是富裕地区补贴缺额地区;三是个人社保金中公司交的部分划入统一账户进行统筹管理。

不知道您的焦虑缓解没,反正我是越看越紧张,在目前人口结构较为良性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就已经见底了,未来还能足额领到就有鬼了。

焦虑没用,问题还是要面对,“靠自己”养老也是个技术活,我这给您支三招。

1)趁年轻还有的选,尽量找那些能够持续积累经验和资源并能在70岁以后靠这些积累继续获得收入的工作。

比如炒股(我只是举个例子,并不建议您去炒股),几十年的风雨搏杀,足够让您成长为一名嗅觉灵敏的老狗。

又比如律师、教师、发明家、科学家、“国师”等。

相对的,码农就不行,年纪越大手速越慢。

2)要是找不到持续积累并在老得快死的时候还能赚到钱的工作,也有让老年生活滋润的办法,要求你抛弃消费主义,开始存钱,直至被动收入可满足日常生活开销为止。

你算一下70岁后生活支出项目每年拢共花多少钱,然后根据这个数字反推,就能计算出你的储蓄目标。

有人就说:“哎呀,我哪知道自己70岁会有哪些花销呀,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70呀。”

我们假设您能活到70好不好?能不能盼自己点好?

假设,那时候你和老伴每年的衣食、旅行、保险、体检等花费加一起的支出和是20w。那么20w ➗ 4% = 500w 就是你实现老年财富自由的储蓄目标。

为什么是4%?

这是某大牌经济学家算出来的,我觉得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话,4%的年度收益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合理。

要是死了,不就留下这500w吗?

要知道中国人一辈子储蓄中的80%花在了生命的最后28天,那么这钱就可以给您多吊几口气,搏几天命。

要是您深明大义,脑子清醒的时候立好遗嘱——没救的病就不救,省了医疗资源也给后人留了笔现金,不也挺好?

如果不想吊气续命,也不想留钱给后人,那您的储蓄目标可以定低一点,年轻的时候多享受享受。存钱总归是不容易的,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爹娘的医疗……哪一样都很费钱,这就要求比较精细的家庭财务管理能力了,您可以每一样都设计个储蓄计划,按计划有控制地支出。

3)假设就是很难存到几百万,怎么保障老年生活?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回农村。

农村因为没有就业不适合年轻人,但老年人就是待城市里也没工作,而农村的生活成本要低得多。又有人问了,那医疗呢,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求医问药呀?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那时候的在线问诊、隔空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退一步说,就算不发达吧,常见毛病吃药打针,县城医院也搞得定。

病得厉害了,再往大医院拉也不迟,如果迟了,那就是命,认了得了。

也别迷信什么大城市医疗资源丰富。上海去趟医院,排队俩小时看病俩分钟是常见模式。

而且您得上疑难杂症的概率并不高,真要得了,那就是命,认了得了。

总之,前路不可奔,退路回农村,前提是农村还有宅基地和生产用地。

别看现阶段农村地区土地价值低,实际上目前这种估值方式是不合理的,农村的生活生产一体化用地,其价值不是商业变现所能衡量的。农村土地的价值不是生产农产品的价值,而是生存空间的价值。

您说生存空间的价值怎么衡量?

user avatar

这两天社会主义铁拳狠狠砸向了教培行业: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严谨资本化运作,外资不得兼并收购等~


剁碎了K12,

缓解家长焦虑,

针对教育公平,

再结合前阵子3胎,

目的就一个字:人。


现在无产年轻人不生1胎,

中产中年人都不生2胎3胎,

这就很头疼。


而目前政策连招在愚看来,

还只是在外线试探性进攻,

尚没有直捣黄龙。


可能也是因为今天“鸡娃”,

教育不公平、畸形等乱象,

这锅不能全甩给教培行业。


一个教培行业算什么?

他们还翻不起这么大的浪。

教培是外因,

教育体制等内因更值得解决。

愚很希望这套连招是起手式,

千万别到此为止。


好,我们马上切入正题;

抛开这波教育双减,

年轻人的避孕药目前主要有3味:

房子、教育、就业。


愚思考过,医疗的确是民生类第3座大山,但却不是节制年轻人生育的关键原因。


就业才是。


当下就业环境恶劣,

年轻人对未来根本没啥安全感可言,

生育对他们来说风险太高压力过大。


所以年轻人被迫做出正确选择:

不生孩子不消费。

所谓的“躺平”,

并不是啥都不干,

只不过是最低成本地活着。


在这3味药中,

教育是个软柿子,

所以这回先捏它;

那谁又高又硬?

房地产。


愚今天透过教育,

想跟同志们聊聊房地产。


说房地产,就要说一个困扰了国人10几年的终极问题:房价是涨是跌。


愚就用0门槛的语言,

跟诸位解释,

房价崩溃论的合理性。


先声明,愚不是经济学家,

跟大伙一样,群众一枚,

只是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

以论证“房价崩溃论”罢了。


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


跟很多工友一样,

我坚信房价崩溃论原因很简单:

我买不起房。


基于这么纯粹、感性的出发点,

我就在想如何论证房价必然崩溃?

但16年房价飙升跟耳光一样,

把我抽悟了:

要想论证房价崩盘,

要先明白房价因何暴涨?


房价因何暴涨?

有人会说,

是城镇化

是土地财政

是地方收入/债务

是大城市效益

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是没房产税

因为房产是中国货币蓄水池,

等等~


说的都对,但都非根本;

愚以为,

中国房价暴涨根本原因是:

居民有继续负债的空间。


负债分4个财政主体:

地方负债

企业负债

个人/家庭负债

主权国家


我们仅讨论个人负债。


我估计你也听到一种传统说法,

叫中国自80年代起飞速发展,

给人一种感觉,

80年代之前,我们很普通,

80年代之后,我们就腾飞了;

那靠什么起飞的?

是靠科技、芯片?

不,是靠房地产,

房地产靠什么?

靠快速增加居民负债为前提。


负债,是房价暴涨的根本原因。


就像你把你爸妈几十年老本拿出来,

然后透支你未来30年可能收入,

全部提现并在一天内花完。


你这一天是神仙吧?

房价高就是这道理。

但这持久吗?

不能~


08年15年为啥去库存、棚改还能搞?

因为彼时居民负债水平还不高。

但众所周知,

16年之后的房价,

赚的都是断子绝孙钱。

自17年到今年5年时间,

我国居民负债增速是收入增速2倍,

即我负债2万,收入1万。


我没记错的话17到19年,

政策基调是去杠杆吧?

国家三令五申,

居民负债还高到这种地步。

达里奥认为,

居民杠杆率到70%就是极限;

你们说我国居民杠杆率多少?

有必要说清楚1点,

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是45%,

发达国家是在70-80%,

即:我们60%相当于发达国家100%。


并且,

中国更多担心养老从而压缩消费,

所以杠杆主要是压在房子上。


我国内需乏力其主要原因亦是如此。


说人话就是:

钱都砸在房贷上,

哪有钱去消费?

只要居民还负得起债,

中国房价就会不停上涨。


为什么房价最后一定会崩?

因为现在负债已经到顶了,

这就不用愚多言了吧?


愚说的再明显一点,

房价崩溃那声哨声,

在于居民杠杆被打破;

只要房价继续涨,

居民负债就会继续恶化;

而同时,现在就业极其拉胯,

毕业生+35岁现象双重暴击,

居民收入整体下降,

这都还不算货币贬值;

一边负债提高,

一边收入下降,

这局面能撑多久,

天知道。


虽然房价极限高位可以马上统计,

失业、负债、人均收入这些都有数据,

有公式有模型直接带进去一算即可。


但何时崩溃,要考虑的是这股冲击波烈度会不会扩大?当枪声响起,人们是团结一致共抗海啸,还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这时考验的不是规律,

而是人性。

涉及人性,别说我,

爱因斯坦都算不出,

所以只有天知道。


我记得我之前写了篇“人口”文章说:

中国的对手不在美日,

而在国内人口老龄化。


我好像还顺便提过房地产3重矛盾;

房地产近期矛盾是:

房地产急切融资但国家阻止融资

中期矛盾是:

房地产跟我国扩大内需双循环战略相斥

长期矛盾是:

人口老龄化,没有接盘侠。


这个长期矛盾可不单指房地产;

看问题看根本,

房子是根本吗?

扯淡,

人口才是国之根本!


这个多米诺牌倒下,

莫说你区区房地产,

莫说你上海汤臣一品,

莫说你深圳湾1号,

百行千业通通给我拉胯。


没人你说个求?

所以这回摸着石头过河,

就先从教育开始。


你们注意到没?你们身边年轻人是不是几乎完全不讨论房价了?


16年时我印象很深,

那年很多中产都在讨论如何上车,

描绘自己如何筹款,光速看房签约,

年轻人一众羡慕或沮丧。


慢慢地我发现再有中产讨论房子,

年轻人不再插话发言,

都自顾自讨论游戏、b站这种。


再后来就是佛系男女,食草少女,

我是亲眼见过朋友圈晒保温杯泡枸杞的。


尤其去年疫情过后,

我微信8000多好友,

我发现很多人都“消失”了;

没动态,也不点个赞,

搞得我朋友圈就剩下一堆微商,

还有一群抱着2条胳膊的“讲师”。


我开始明白,

当人们想要某样东西时,

他们可能会吐槽,自嘲,

但极少会沉默。


在过去10年,房地产已出色完成贫富分化的历史使命,买得起的早已上车,买不起掏空6个钱包也没有卵用。


年轻人以前还讨论2句房子,

现在闭口不提,躺平“消失”,

我个人是完全能理解的。


很多年轻人对生活没有期待,

你跟他讲规划、讲未来有个屁用?

所以在这要提一句90年代日本泡沫。


我看到有很多人,

都在说借鉴日本泡沫破碎的教训,

但最硬核的教训我看没几个人提:

不是房地产泡沫不能破,

而是房产泡沫不能破的太晚。


因为年轻人躺平周期很短,

破早了可以,破晚了不行。


也是愚之前反复所说,

最迟10年,最快5年之内,

相关政策铁拳连招一定要打出来;

这不是我拍脑袋想的,

这是姑娘们最晚生育年龄决定的。


愚反复说今年90后最大的31岁,

最晚生育年龄38岁真不能再晚了,

这个数字摆在这里,就意味着接下来几年这几个硬核行业绝壁不太平。


有极端分子说,

你放心,

房价降了你也买不起房,

ok,买不起就不生。


我说句缺德丧良心的话,

以目前生育情况,

我们能否顶住下次国运之战?


人口问题,

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峻。


我就把话撂这,

很多人脸皮薄这话说不出口:

不把年轻人塞进自己的房子,

他们是绝壁不会生孩子的。


我把话说得再露骨一点:

不给房子就不会有孩子。

以前是拿着空间换时间,

今天是要用房子换孩子。


这不是赌气,这是自然反应。

而且我再立帖为证,

欢迎到时候挖坟打脸;

用房子换孩子还仅限最近几年,

再晚几年八成送房都不想生了。


你想想你都40多了,

当然送你套房子你肯定开心,

但你都40多了,

你还想有那心思生娃么?

再啰嗦一遍,

日本泡沫破灭,

我们更值得借鉴的是:

泡沫决不能破的太晚。


破晚了真的他妈说什么都晚了。


这几年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如果不是深远且深刻那种,

还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那就别怪这届年轻人铁了心“躺平”。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公众号:宝哥胡扯淡

user avatar

老家门前有几平米的韭菜地,我爷爷那辈种下去,历经3代人,小心施肥浇水,下雨要挖排水沟,冬天要盖上玉米秸秆防止冻伤。收割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不能伤韭菜根。每次只能收割一小块,然后休养1个月,新韭菜才能长出了。这样能保证一年春夏秋3个季节,有新鲜的韭菜吃。

冬天来临前最后一次全部收割,处理一下,做成咸菜,喝粥就馒头也很不错。

前年韭菜地被邻居偷偷收割,因为不是自家的,下手太狠,韭菜根伤了,再也长不出来了。

农村的,遇到这事也很无奈,几平米韭菜,加起来还不到100块,也没法报警。

user avatar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产业升级的起步,生活成本提高和人口减少不不可逆转的。待到四化建成,人均GDP的高涨也是不可逆转的。

中间恐怕还需1代人的奋斗,虽然其中会暴露出大量的社会问题。但我很期待那一天。

user avatar

A: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B:这个问题你要去问卵,我们是树枝。

user avatar

80后90后大概率是老无所依的一代人,无论结不结婚,生不生儿女,都不影响其晚年凄凉的结局。

或许有人说多生儿女,晚年就有依靠。我看未必,不是有句诗叫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养蚕的人都穿不起丝绸,穷人生的儿女,为了生计只能替资本家打工,哪里还能顾得上赡养老人呢?

user avatar

我闺女2020年出生了,我完成任务了,你们谁也说不着我啦。

省下,我就不管了,爱人多爱人少,我管不着了。

祝繁荣尝试呗,还能咋的。

如果可怜可怜我这种为国生了娃的,给发几个钱就更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0后们对中国新出生人口的不断减少,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毕竟,我们这代人,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一方面,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直接面对生育决策的人群,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思考。首先,对我们来说,人口减少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感”的.............
  • 回答
    嘿,说到90后开始面对中年危机这事儿,其实挺值得聊聊的。不是说所有90后都觉得自己步入了“中年”,毕竟“中年”这词儿本身就挺玄乎的,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但你说有没有那么一部分人,开始有点儿那味儿了?我觉得挺正常的,也挺真实的。你想啊,咱们90后,最早的一批现在都奔着35岁去了。这年龄节点,放到以前.............
  • 回答
    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主动相亲,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现实考量。 咱们不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社会学问题来看,就聊聊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些事儿。首先,你说重庆90后们“现身”父母相亲角,向家长“毛遂自荐”。这听起来有点反差感,对吧?咱们印象中的.............
  • 回答
    嘿,哥们姐们,都到这个份儿上了,也别藏着掖着了,咱们这批奔三的90后,现在啥状态?我先开个头,大家接着唠。我呢,怎么说呢,就是那个典型的“活得明白也活得稀里糊涂”的状态。工作方面: 感觉就像在闯关游戏里卡了个小BOSS,打过了一个又一个,但总感觉前面还有更难的关卡。以前刚入职那会儿,什么都新鲜,什么.............
  • 回答
    90后家长在育儿观和消费观上,确实与父辈们有不少差异。当谈到给孩子“拼学区房”这件事,这其中包含的考量和选择,也折射出这一代人独特的逻辑和压力。首先,我们要明白90后家长本身就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自己经历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卷”,深知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从他们的角度看,学区房并非“.............
  • 回答
    好的,这就来和您聊聊,在咱们公司里,各位领导对“90后一下班就走”这事儿是怎么看的,我会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听着像是在办公室里听哥们儿唠嗑一样。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确实是咱们公司,乃至很多公司里都有点小小的“代际讨论”的焦点。不是说非要把谁怎么样,就是一种观察和思考嘛。有的领导觉得:这很正常,也很积极.............
  • 回答
    “90后是最舒服的一代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但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看看90后究竟是否“最舒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挑战。认为90后“舒服”的理由: 物质条件的提升: 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相较于父辈经历的物质匮乏和计.............
  • 回答
    90 后越来越愿意接受“灵活就业”,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个人价值观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自愿”与“非自愿”两个维度,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一、 90 后为何越来越愿意接受「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 回答
    “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与前几代人相比有所不同的工作心态。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90后员工更倾向于用公平、尊重、能力和价值来赢得领导的认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讨好”式的迎合和奉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时代背景与.............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位90后在英国因为爱国言论而遭受人身攻击和死亡威胁的事件,以及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爱国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个人安全、言论自由、国家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位90后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在异国他乡,仅仅因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就遭受人身攻击和死亡.............
  • 回答
    这位90后留学生回国做住家保姆5年,月入过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但同时也值得深思的职业选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并探讨其他可能令人意想不到的职业选择。关于这位90后留学生回国做住家保姆5年,月入过万的工作选择,我的看法是:总体来说,我“看好”她的工作选择,但这需要一些前提和更深入的理解。 看好.............
  • 回答
    90后,这群在网络世界里看着爸妈那辈人头发日渐稀疏,却觉得“脱发离我还远着呢”的年轻人,真正开始跟“地中海”和“M型发际线”照面,往往是他们步入而立之年左右,或者更早一点点,大概在二十七八到三十三四岁之间。这可不是一个瞬间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又有些尴尬的拉锯战。最开始,大家可能都没太在意。可能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台湾和中国大陆两地民众的意愿,要预测“90后在有生之年能否看到统一台湾”这样一个宏大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确切的答案,任何预测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可能影响这个进程的几.............
  • 回答
    “90后美女基金经理上任10天亏损20%”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许多与投资、市场、年轻一代职业能力以及公众舆论相关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事件本身:短期业绩的残酷性与市场的复杂性 10天亏损20%的背后: 对于任何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内出现如此.............
  • 回答
    探讨90后经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和潜在触发因素,然后将其与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社会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并具体分析对90后这一代人的潜在影响。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潜在含义和触发.............
  • 回答
    关于“90后、00后是否不如改革开放那一代”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特点。与其说是“不如”,不如说是“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并尝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90后、95后和00后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因此呈现出既有传承又有显著差异的特点。为了更详细地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成长环境的差异 90后(约出生于1990.............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90后”、“00后”一代是否比其他代际更具文化自信、爱国心且不崇洋媚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社会变迁和个体成长环境的复杂因素。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察,以及其中的 nuanced(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背景的不同.............
  • 回答
    “门当户对”,这两个字听起来挺老派的,对吧?但说实话,放在我们90后女生身上,这观念是不是就彻底没影儿了呢?我总觉得,它就像那件压箱底的奶奶衫,虽然不常穿,但关键时刻,还是能找到它的影子。先说说我们这代人,跟父辈们肯定不一样。他们那个年代,社会资源就那么多,婚姻有时候真就是一场现实的“资源整合”。讲.............
  • 回答
    作为一个 90后,聊到存款这个话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说到存款,我得先坦白一句,我不是那种能一口气说出具体数字到万的“大佬”。我的存款数字,更像是一个动态的、时常被各种生活开销、人生规划和偶尔的冲动消费“拨弄”的数字。它不是一个固定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为自己生活拼搏、为未来做打算的一个模糊但又实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