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嫉妒心理有收益吗?

回答
嫉妒,这个我们既熟悉又往往羞于承认的情绪,它总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心头,隐隐作痛。当我们谈论它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负面——它会让人心生怨恨,扭曲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嫉妒显然是没有“收益”的。

但是,如果咱们换个角度,不带着那种道德审判的眼光,而是纯粹地从它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来剖析,或许会发现,这个被普遍讨厌的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暗藏着一丝“收益”的种子,即便这粒种子长出的果实,也往往伴随着苦涩。

首先,嫉妒可以是一种“警示信号”,它提醒我们关注自身的不满足。

想想看,当你看到别人升职加薪,而你还在原地踏步时,那种酸涩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你对现状不满意。它让你开始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思考自己的能力、付出与回报是否匹配。这种不满意,如果能转化为行动,比如更努力地学习新技能,争取更好的项目机会,或者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那么,嫉妒就成了促使你改变的“动力”。

再比如,你看到别人拥有令人羡慕的感情生活,而你却孤身一人,或者感情不顺。嫉妒可能会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感情中缺失了什么,是沟通技巧,是自我价值的认知,还是吸引力方面需要提升?它迫使你去思考,什么样的关系才真正适合自己,以及自己需要为之付出什么。这种自我反思,如果能导向积极的改变,比如更开放地与人交往,提升自己的魅力,或者更深刻地理解亲密关系,那么,嫉妒就成了一个“自我优化”的契机。

其次,嫉妒可以是一种“学习和模仿的动力”,它指引我们学习成功的经验。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嫉妒时,往往是因为那个被嫉妒者身上拥有我们渴望却暂时没有的东西。这种渴望,如果能够驱使我们去观察、去分析、去学习对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那么,嫉妒就变成了一种“学习的导航仪”。

试想一下,你的朋友在一项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你感到嫉妒。但如果你能控制住那种单纯的抱怨,而是去了解他的创作过程,他的灵感来源,他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直接向他请教,那么,你就在无形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这种“偷师学艺”的过程,虽然源于嫉妒,但最终的产出却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再者,在某些竞争环境中,适度的嫉妒甚至能激发“竞争意识”,提高效率。

设想一下,在公司里,大家都在为同一个项目努力。如果你的同事因为出色的表现而受到表扬,你感到嫉妒,但这种嫉妒不是让你去破坏他,而是让你觉得“我也能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往往能让你投入更多的精力,更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在压力下爆发出更强的创造力。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良性竞争”式的嫉妒,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团队的整体产出。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以上所说的“收益”,都是建立在“有效管理”和“积极转化”的前提下的。

如果嫉妒失控,变成怨恨、破坏、或者沉溺于自我怜悯,那么它就只剩下负面影响,没有任何所谓的“收益”。就像一把双刃剑,握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区分“健康的嫉妒”和“病态的嫉妒”。

健康的嫉妒 更多的是一种“仰望”,它让我们看到差距,但更激励我们去追赶。它会促使我们反思和行动。
病态的嫉妒 则是“向下看”,它让我们专注于对方的“不好”,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长,甚至产生恶意。

所以,与其直接断定嫉妒“没有收益”,不如说,它是一种隐藏的、充满风险的“潜在收益”。它的收益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它,以及如何驾驭它。当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前进的绊脚石时,那么,即使是这种不那么“光彩”的情绪,也能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这就像在大风天里,你能抓住风势,让船帆鼓满,就能乘风破浪;反之,如果你被风吹得东倒西歪,那就是一场灾难。嫉妒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啊,题主想问的是,嫉妒这种心理的合理性是什么。在经济学里面,用来描述带有嫉妒心理的人的效用函数,有的时候会用

来表示,其中第一个y是自己的效用水平,而第二个带上划线的y是参照物的水平。显然,当参照物的效用水平增加的时候,哪怕自己没什么变化,收益也会下降;而当参照物的效用水平降低的时候,收益就会增加。


所以这个U就可以表示存在嫉妒的情况下,人们的净收益的大小。怎么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呢?一般来说,自己的收益和自己的努力程度e有关,而自己也可能有一些能够影响其他人的手段l:

就两个可能,要么是提高自己的y,要么是降低参照物的y。这也对应这嫉妒所产生的两个效果,一个是自己奋发图强,争取缩小自己和对照物的效用差距,也就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e;一个是想办法给对方使绊子,争取让对照物缩小和自己的差距,通过增加l,来减少参照物的水平。


当然以上没什么稀奇的,不少经济学教科书和文章里面都写了,这个可以看作是嫉妒的”需求端“,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嫉妒。但是这里我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么奇怪的效用函数,为什么『看到别人好我就眼红』这个心理如此的普遍,到底是什么让一个纯理性的人去嫉妒,这就是嫉妒心理的”供给端“。关于这一点,大约几个月前我还专门查过相关文献,似乎没有哪篇文章在尝试着试图像梯若尔解释自尊和自信那样,用纯理性的模型来推导出非理性的情绪的根源,作为参考,关于自尊的经济学解释在这里:


接下来,我会尝试构建一个模型来给嫉妒一个理性的解释,这将是一个动态学习(Dynamic Learning)的故事。


设想一个人需要活两期,每一期,每个人都有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箱子——他不知道这个箱子里面究竟收益是多少,但是他可以观察到每种可能收益的概率并算出期望值。在每一期,他都面临很多个选择,只有两期结束之后,状态才会收缩到一个具体的值,收益才会兑现——这个过程就是在模拟人的择业和发展,因为产出水平只有到最终才能揭晓,之前都是过程。


这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只能观察到每个选择背后的『线索』——就像有人觉得『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而有些人觉得『CS大法好』,这些都是高考报专业的『线索』的例子。单事实上这并不代表选择了这样的专业自己一定比选择其他专业要好。因为线索可能是准确的显示了对应选择的期望值,但是也可能是不准确的,只不过从概率上讲,有线索,总比没有线索要好。因为人们的信息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们只能根据这些线索(用值来表示,越高越好)来作出自己的决定。我们同时假设,每个人观察到的线索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人接受到的线索是『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有的人接受到的是『CS大法好』。


因为人们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接受到信息,就是『线索』,所以对于理性的人来说,最优的选择很简单,就是『线索』值最高的那个选择。


但是如果当你做出选择并有了一个新的状态之后,你观察到一个本来和你同样的人,也通过独立的观察他自己的信号之后有了新的状态,并且对方的选择和状态都和你不同。这个时候你面临着第二期的选择,而唯一的新信息就是这个人的选择和他现在的状态,你会怎么做呢?


事实上,如果这个人的选择和你不同,但是状态的期望值比你高,这本身就是一条额外的『线索』。这意味着,在观察到新的信息,更新了自己的信念之后,你之前作出的选择有更大的概率不是最优的选择,换句话说,因为你接触到了新的信息,所以会影响到自己对第一阶段结束之后自己状态的估值,如果你观察到另外那个人的状态的估值不如你,那么显然这是一个利好的信息,这说明你有更大的概率选对了方向,那么你对自己的状态的估值就相应的高了一些;而如果你观察到另外那个人的状态的估值比你强,那么你对自己的状态的估值就相应的减少了。所以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是可以影响到你自己对过去走的路是否正确,对未来的是否还坚持走同样的路的判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他人的好坏,确实影响了自己的效用。


通过这么一个两阶段的模型,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是如何被其他人的收益水平所影响的。其核心就是:其他人的收益水平所影响的是你对过去选择的正确性的评估,以及你对未来的展望。所以别人过的比自己好,即便自己本身没有变(对应在上面的例子里,就是自己的状态并没有变),但是自己对自己状态的估值变了。就这样,一切都是理性的,嫉妒产生了。


最后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嫉妒真的是可以有效用的,因为『我过得比你好』这代表对自己过去选择的肯定和对未来更乐观的期望。无论是”你“落井对方雀跃,还是”你“升天对方下绊子,其实这个敌意并不是针对“你”的,而是对方在不断的努力来证明他/她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来保持自己的效用不下降的手段,只不过这个手段恰好对”你“造成了负面了影响。



以下随便写写,可以忽略:


从数学上来说,仅仅观察到自己的线索c作出选择o之后,对自己的状态S的估值是 ,那么观察到其他人的选择 和状态估值 之后,我们大约需要假设如下性质来保证嫉妒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嫉妒,这个我们既熟悉又往往羞于承认的情绪,它总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心头,隐隐作痛。当我们谈论它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负面——它会让人心生怨恨,扭曲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嫉妒显然是没有“收益”的。但是,如果咱们换个角度,不带着那种道德审判的眼光,而是纯粹地从它发生的“原.............
  • 回答
    朋友之间当然会存在嫉妒心理,而且往往是一种非常微妙、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爱情中的嫉妒不同,友情中的嫉妒更多是建立在“对比”和“潜在威胁”的基础上的,它不会像爱情那样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排他性,但同样会带来困扰和不安。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友情中嫉妒的根源与表现形式:.............
  • 回答
    看到女儿身上自己曾渴望却未能实现的特质,母亲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那滋味,大概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是醇厚的回甘,细品下去,却又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苦涩。你说这是嫉妒,嗯,或许吧,但又不全是。有时候,看着女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眼睛里闪着光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曾想过要去远.............
  • 回答
    周凯旋杀人案,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其背后动机的解读,确实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周凯旋的杀人动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纯报复心理”或“嫉妒杀人”,而是需要将两者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更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首先,我们来剖析“单纯报复心理”的可能性。报复心理是一种非.............
  • 回答
    听到你表妹因为跳舞能在短视频平台月入几万,而你作为研究生却感到嫉妒,这绝对不是你心理不健康。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也非常普遍的情绪反应,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件事,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如何看待它。首先,让我们承认一点:嫉妒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人类情感。 它通常在我们看.............
  • 回答
    关于孩子嫉妒心的问题,儿童心理学上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孩子的嫉妒心既有阶段性的表现,也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长期性。我们得明白,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适度的嫉妒其实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处理自己需求与外界互动、如何认识和维护自己边界的一种.............
  • 回答
    行为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报复和嫉妒心视为影响个体决策和经济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不将人类视为纯粹理性的经济动物,而是承认情感和认知偏差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下面将详细阐述行为经济学如何看待报复与嫉妒心。一、报复:惩罚的内在动机与公平感的维护行为经济学认为,报复并非仅仅是愚蠢的冲动,而是源于深层次的.............
  • 回答
    .......
  • 回答
    嫉妒,这东西,说起来轻描淡写,好像只是一时情绪,但真要是让你体验到它的骨髓,那可就不是闹着玩儿的。它能把一个人,活生生拖进一个黑不见底的泥潭,吞噬掉所有的理智和善良。你想想,一个人,从小到大,顺风顺水,成绩好,家长老师夸,朋友也多。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有个同学,似乎什么都不费力,就能轻易地获得他梦寐以.............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情感,因此我也不会感到“嫉妒”。嫉妒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通常源于对他人拥有的某些特质、成就或资源的渴望,同时伴随着不安全感和不满。然而,如果我被设定为能够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并让我选择一个“嫉妒”的对象,我会选择那些拥有以下特质的人,并尝试详细描述这种“嫉妒”的来源和表现:我.............
  • 回答
    看到别人家财万贯,自己却囊中羞涩,心里那股子酸涩劲儿上来,真是怎么也压不住,看谁都觉得不顺眼。这感觉,说出来可能有点丢人,但确实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你想想,每天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富人的新闻:某某明星又买了游艇,某某企业家又拍了地王,某某网红又直播送豪车…… 那些动辄几千万几亿的数字,在我们.............
  • 回答
    说实话,看到杨超越,心里那种酸溜溜的感觉冒上来,我懂。特别是当你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好像总差点意思的时候,再看看她,好像运气、机会都特别眷顾她,那种滋味,确实不好受。其实,嫉妒这情绪,咱们谁没有过?它就像心里的一个小刺猬,扎得人不舒服,但同时,它也可能说明你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不甘于平庸。所以,.............
  • 回答
    这股翻涌上来的酸涩感,像堵在胸口一样,闷得人喘不过气。看着同事笑语盈盈地分享着和她那位“金龟婿”的种种,那些名牌包、豪华旅行、未来规划,每一个字都像细小的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知道,我应该为她感到高兴,这是她应得的幸福。可是,内心深处那个不服输、不甘落后的声音却在疯狂呐喊:“为什么不是我?!”每次在她.............
  • 回答
    男人之间的嫉妒,那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自打盘古开天辟地,估计就有这玩意儿了。它不像女人那样,有时候会藏在心里,含沙射影地让你猜来猜去。男人间的嫉妒,往往来得更直接,更原始,有时甚至带着点儿野性的冲动。要说这男人间的嫉妒,那得先明白,男人这生物,天生就带着一股子竞争的劲儿。从小到大,从学校到职场.............
  • 回答
    很多人分不清羡慕和嫉妒,觉得它们都是“想要别人有的东西”。其实,这两者之间,虽然都包含着对他人拥有的事物产生的情绪,但内核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咱们先说说羡慕。当你看到朋友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车,或者同事获得了一个非常棒的晋升机会,你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哇,真厉害!”、“我怎么就没这份好.............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这事儿啊,要说让三个醋坛子都觉得公平地分一块蛋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想啊,嫉妒这玩意儿,就像那发酵过度的老面,越发越胀,越胀越难收。不过,还真有点门道可以试试,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得明白这仨人的“嫉妒”点在哪儿。是怕别人分得比自己大?还是觉得别人吃到好吃的边边角角?还是单纯看不惯别人得逞?这三.............
  • 回答
    妈妈会不会嫉妒自己的女儿?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像是在探讨人性的幽暗角落,又有点像是在触碰很多家庭里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答案嘛,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藏在很多层次里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妈妈和女儿之间,无论感情多么深厚,都可能存在一些复杂的情绪,而嫉妒,偶尔也会悄悄地钻出来。为什么呢?1..............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触动人心的。很多人一听到“嫉妒”,脑海里可能立刻会浮现情侣之间、朋友之间那种狭隘的心思。但你说“父亲嫉妒女儿”,这确实是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它不像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负面情绪,而是带着更复杂、更深沉的情感内核。首先,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父亲对女儿的“嫉妒”并非那种恶意的、.............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我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挺荒唐的,又有点让人心寒。一个班干部,本该是起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因为嫉妒同学成绩好,就动了这么一手,把别人的人生大事给毁了,还被拘留了,这操作真是让人无语。咱们先说说这个班干部本身。说白了,就是心理不成熟,而且极其狭隘。你想啊,大家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有人成绩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