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儿童心理学上,小孩子嫉妒心是阶段性的,还是长久性的?

回答
关于孩子嫉妒心的问题,儿童心理学上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孩子的嫉妒心既有阶段性的表现,也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长期性。

我们得明白,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适度的嫉妒其实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处理自己需求与外界互动、如何认识和维护自己边界的一种表现。

阶段性的嫉妒:发育的必然痕迹

婴儿期:同情与早期竞争的萌芽。 大约在618个月大的时候,一些孩子会开始表现出对父母关注被分享的“不安”。比如,当父母拥抱另一个孩子或者密切关注某个玩具时,宝宝可能会表现出烦躁、哭闹,甚至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更多的是一种对失去父母关注的焦虑,是早期依恋关系中的一种表现,但可以看作是嫉妒的萌芽。他们还不理解“嫉妒”这个概念,只是单纯地想要独占父母的爱。

幼儿期(24岁):物权意识与社会比较的兴起。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特别是对“我的”概念。当看到别的孩子玩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得到父母的赞扬时,他们很容易产生嫉妒。这种嫉妒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比如抢夺玩具、说别人坏话、或者直接表达“我不喜欢他了”。这个时期的嫉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知发展限制,他们很难理解公平和分享,也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学龄前期(46岁):更复杂的社会比较与角色扮演中的嫉妒。 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孩子开始更明显地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在幼儿园或游戏小组里,看到别人比自己跑得快、画得好、或者更受欢迎,都会引发嫉妒。他们也可能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因为自己不是“主角”或者“国王”而感到不满。此时的嫉妒可能带有一定的策略性,比如他们会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捣乱)来引起注意,或者直接表达对某人的不满。

长久性的影响:环境与教养的烙印

虽然嫉妒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体现,但如果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处理不当,这种情绪就可能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影响孩子长期的心理发展。

不公平的对待与过度的比较。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明显偏爱某个兄弟姐妹的环境中,或者父母经常拿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否定,从而更容易滋生强烈的、长期的嫉妒情绪。他们会觉得“我不够好”,进而对那些被认为“比我好”的人产生敌意。

缺乏情感引导与宣泄渠道。 当孩子表现出嫉妒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指责,或者忽视他们的感受,孩子就学不会如何健康地处理这种情绪。他们可能会压抑嫉妒,将其转化为攻击性行为,或者内化成自卑感。长期下去,他们可能会变得易怒、情绪不稳定,或者在人际关系中难以建立健康的连接。

过度保护或过度放任。 过度保护的孩子,可能因为没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当面对竞争和失落时,无法应对,嫉妒感会更强。而过度放任的孩子,如果从小就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规范和情绪管理,他们的嫉妒行为可能会更加随意和破坏性,而且不易改变。

父母自身的嫉妒表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表现出对他人成就的嫉妒和不满,孩子也会模仿和内化这种模式,将嫉妒视为一种正常的应对方式。

总结来说:

孩子的嫉妒心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其自然的、阶段性的表现,这是他们认识自我、适应社会过程中的一部分。然而,如果这种嫉妒情绪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引导和恰当的处理,它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影响孩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负面特质。

关键在于,父母如何看待和回应孩子的嫉妒。与其视为洪水猛兽,不如理解为孩子在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信号。通过积极的沟通、公平的对待、以及教会孩子管理和表达情绪的技巧,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些阶段,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既能感受爱,也能分享爱,并且拥有健康自我价值感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阶段还是长久,要看是否做了积极引导。今年中秋我去表姐家串门,她7岁的女儿圆圆就因为我对表姐的一顿夸赞而闷闷不乐,小孩儿的嫉妒心真是来得猝不及防啊,我来说说我是如何引导她的嫉妒心。

先说下具体情况:

表姐暑假带7岁的女儿圆圆去景德镇玩了一圈,还下手做了一堆瓶瓶罐罐,我去正赶上快递到家。

“快来看看,我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好!”我姐赶忙招呼我开箱。哎呦,这瓶子上的山水画很传神啊,我很惊讶,表姐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情况下,画的居然还不错!!

我们就很自然地先围着山水瓶转了几圈,议论了几句。聊着聊着,扭头一看,只见圆圆表情很是难看,一个人钻到角落闷闷不乐。

我意识到孩子有情绪了,走过去问她:“你不开心吗?”

她点点头:“你们都夸妈妈的,不夸我的,一定嫌我做的花瓶和兔子不好看。”

看来,圆圆这是嫉妒妈妈呢

这时表姐把我拉到一旁:你不是做教育的么,正好你替我说说圆圆,她现在问题很严重,不能当着她面儿夸别人。类似事好几回了,自己拿奖就到处嘚瑟,看见别人拿奖却很不开心。游泳课看见老师夸奖先下水的,自己立刻跳下去游,结果呛了一口水。这嫉妒心啊!以后走向社会可怎么办啊……

如果圆圆四五岁,我可以让表姐顺着她,尽量避免当着Ta的面说别的孩子好话,而换用其他策略来影响Ta的行为。但圆圆现在长大了,她需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世界不是只有真善美的声音”这个道理。但该以何种方式呈现给他们,需要技巧。我想到了和小马君的探讨、分析。

对他人的嫉妒,是怎么来的?

孩子是在和周围人互动、比较中认识自己,当比较中自己的物质、社会地位处于劣势,意味着有些社会秩序没有通过,就会有沮丧、挫败、怨恨、愤怒等等复杂情绪,综合起来就是嫉妒。

嫉妒常常源自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妈妈亲了弟弟而没有亲自己,朋友有一辆新自行车而自己没有,同学考了第一名而自己没上90,甚至,父母关系太好,孩子也会嫉妒。

产生嫉妒的原因很多,对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是因为这两点

❶ 孩子了解真相的机会太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虚幻”的判断,认为荣誉/表扬本应该属于自己。

❷ 孩子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符合预期的关注,觉得不公平。

嫉妒本身不可怕,但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或积压在身上的不公平感更会让人困惑。明确了这两点,其实我们就知道应该在未来的生活中应该给孩子强调什么了。先说第一点。

小马君在宾大学学前教育时,教授分享过这样一句话:真正好的学前教育并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如童话般美好的世界,而是让孩子更早地看见真相,让他们感知到世界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但现实中,与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有多少大人愿意“不让”着孩子,让他们承受输的痛苦?哥哥不愿意给弟弟分享玩具时,有多少人会告诉弟弟,哥哥的玩具不给弟弟也是对的,这是他的权利?如果我们一味为了保护孩子,让他玩游戏就赢,想要玩具就能得到,那么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虚幻“的判断,认为“努力就该被关注”,“考试名次本该属于自己”,而对他人心生嫉妒。



所以我决定这么做:

第1步,告诉圆圆真相,并说明理由

我跟圆圆讲:“圆圆,你才7岁,能捏出一个立体的兔子,画出一个三片叶子的花瓶,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你还小,手不如妈妈的灵活也是事实。大人画画熟练,她做的工艺品比你的好看也是正常的。”

说完这些,孩子情绪并没有缓和。我知道,她心里“不公平”的感觉还没有消失。因为从圆圆的视角来看,真相往往并不容易被接受,况且她也不认为妈妈为这件作品付出了和她一样的努力,但是妈妈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大家对她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符合预期的关注,这不公平。

第2步,用孩子视角肯定她的付出,并且引导她换个视角看问题

我又说:“当时你在做这只兔子的时候,一定非常用心认真。我们换个角度看这只兔子。它虽然丑却能各种角度翻跟斗,可以当手机支架,屁股可以插花,非常有趣。这个创意独一无二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宁可丑的万里挑一,也不美的千篇一律’嘛,这点妈妈的花瓶就比不上你的了。”

这下孩子的眉头舒展多了,也开始有了笑脸。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是,想到她刚才缩到角落的样子,我觉得应该再做点什么。

第3步,觉得“不公平“,要大胆说出来

“圆圆,如果刚才我直接说你做的兔子丑,你会怎么办呢?”

圆圆有些犹豫:我走开,不听你的话,兔子也不给你看。

“可是这样你依旧不开心呀。所以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的兔子,我很用心才做成它。我最喜欢它的——(故意留白让圆圆填充)”

圆圆秒懂,“我的兔子屁股有大洞,别看丑,是我专门留的,防止烧的时候爆炸。我还给大洞里也涂上了釉呢。”然后圆圆开始自豪地笑个不停。

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为自己心爱的东西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也不怪他们。如果觉得不公平,千万别憋着。你看你不说,我还不知道捏瓷兔子需要这么多专业知识呢,真是小看你了。”

“还有,你有没有发现,提到捏兔子你激动地讲了很多知识,这才是你喜欢兔子的原因。我们做事情,是因为喜欢事物本身,而不是为了获得表扬才做,我们管不了别人怎么说,但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想。”

圆圆灿烂地笑了。

这件小事中,真正解除圆圆心结的,是她自己。敢于面对技不如人的真相,敢于为自己的“不公平”发声,这是心理一个小小的突破,自信心小小的提升。

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孩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赞美中,而是在“不如人”“被误会”时铸造的。培养自信心,才是根治嫉妒心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也反思,平时有没有给孩子营造很多虚假的“美好“?致使孩子拿赞美当动力,不被赞美就受伤?感谢孩子们的嫉妒和玻璃心,这强迫我们学会不停地换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才得以成长。教孩子的过程也在教自己,这就是养育的意义。

参考资料:

parenting.firstcry.com/

cyh.com/HealthTopics/He

Peter Salovey and Judith Rodin(1988). Coping with Envy and Jealous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Psychology: Vol. 7, No. 1, pp. 15-33.

ei.yale.edu/wp-content/

user avatar
@刘柯

这个问题,前人有过很仔细的研究。

比方说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先驱,M. Klein写的 《

嫉羡与感恩

(豆瓣)》。

比方说分析心理学前IAAP主席V.Kast写的《

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 (豆瓣)

回答将以这两位分析师的理论作为基础展开讨论。

  • 羡慕(jealousy)与嫉妒(envy)

在中文的语境之下,尽管有些困难,但我们多少还是可以区分这两种情感的细微差别。

当我们说“羡慕”某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表达“我希望像他一样好”;而用“嫉妒”时,其得不到的酸腐和怨恨则从字句中蔓延而出。有了这一层差别,情况可谓大不相同。

按照Klein的理论,envy(中文一般翻译为嫉妒、嫉羡)描述的是主体意识到不可能获得的客体所体验到的感受。围绕envy的是完美世界的崩塌带来的恐惧(fear)、无望(hopeless)、不能掌控所有带来的狂怒(rage)、以及毁灭一切的冲动(destructive implusion)。envy体验无处不在。对于婴儿来说,则是全能感破碎的瞬间。比方说,当婴儿意识到妈妈的乳房作为客体而非自己可控的一部分时——婴儿能够获得乳汁的喂养,但婴儿永远不可能拥有那个生产乳汁的乳房(注1)。在Klein的分析情境中,解决envy的核心在于客体需要从主体的攻击中存活(survive),主体进而能够承受自己的攻击性和哀悼(grieve)这悲哀的现实。


Kast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这类情感进行分类与探索。在Kast看来,羡慕(德语Neid)和嫉妒(德语Eifersucht)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面对自身没有的美好事物产生的情感(注2),而后者则是自身拥有的美好事物被他人夺取、占有产生的情感(例如争宠、吃醋)。而面对这类情感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接纳自身羡慕和嫉妒的部分,从自我禁锢的牢笼之中走出。


回到提问本身。可以说,嫉妒是每个人都会拥有、在成长过程当中都会经历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情感却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尤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历程上,伴随着分离-个体化时期而特别明显。而嫉妒的出现、恰恰是个体走向独立的标志——当一个人在嫉妒时,不就是在体验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瞬间么?

但正如个人成长实际上贯穿着人的一生,嫉妒这种感受是不可能消失的。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嫉妒心共处,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的问题。

-------------------------------------

注1:日常的文化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杀鸡取卵”以及一系列类似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在故事里面,主人公大都毁掉了能够成长久生产能力的动物(客体)而被他人嘲笑。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为了短期小利而放弃长远大利的故事,缺少有人留意到里面envy的成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贫穷的援助与讨论上,贫穷最可怕的并非资源的短缺,而是匮乏环境带来的巨大不安使人们长期生活在envy之中。

注2:Kast将Klein的 envy规划到了Neid中的一个分支当中,特指被妒火控制而失去解决方向下的状态。

(初稿于2015-8-2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孩子嫉妒心的问题,儿童心理学上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孩子的嫉妒心既有阶段性的表现,也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长期性。我们得明白,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适度的嫉妒其实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处理自己需求与外界互动、如何认识和维护自己边界的一种.............
  • 回答
    儿子一心想上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工专业,您因此感到焦虑,觉得化工是“夕阳产业,没有前途”,这完全可以理解。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而“夕阳产业”这个词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担忧。咱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件事,一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看,究竟该如何是好。首先,我们来正视“化工是夕阳产业”这个说法。.............
  • 回答
    你好呀,新手宝妈!首先恭喜你开启了这段神奇的育儿之旅!想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尤其关注家庭教育,这个想法太棒了!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宝宝,也能让你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为一个更自信、更从容的妈妈。别担心,自学完全可行,关键在于找到对的“工具”和“方法”。下面我为你精心挑选了一些入门到进阶的书籍.............
  • 回答
    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希望帮助10岁儿子的心情,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时期,身心都在发生着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别担心,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就像我们平时跟朋友分享育儿经验一样,我会尽量细致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给您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您。首先,您有没有感受到10岁的儿子在哪些方面让您觉得需.............
  • 回答
    最近,儿童精神科的门诊常常挤满了小小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忧伤,确诊为抑郁症。看着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沉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这到底是怎么了?儿童抑郁症高发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环境的剧变是绕不开的一环.............
  • 回答
    当我的孩子被确诊为银屑病时,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那种无助和恐慌,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银屑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就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们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最初的冲击和手足无措刚开始,孩子身上的红斑、鳞屑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里投下的一颗炸弹。看着孩子因为皮肤瘙痒而辗转反.............
  • 回答
    六一儿童套餐的“不解之谜”:95后和成年人的狂欢背后,是怎样的心态在作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本应是属于孩子们的欢乐盛宴。然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那些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儿童套餐,在悄然间成为95后甚至更广泛成年人群体的“心头好”。最新数据显示,高达四成的六一儿童套餐被95后“承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很多人的直觉都会倾向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孩子小时候经历挫折越多,长大后就能更强大。然而,事实远比这个简单的逻辑复杂得多,并且很多研究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儿童时期过多的、不当的挫折,反而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心理承受能力更弱。让我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
  • 回答
    「量子波动速读」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吸引家长,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家长趋之若鹜的心理分析: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 教育焦虑的根源: 在中国社会,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家长普遍存在深深的教.............
  • 回答
    《亲爱的》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和他的儿子孙卓,找到的那份失而复得的喜悦,我们都曾为之动容。然而,与孙海洋相似的经历,却发生在另一个被拐儿童符建涛身上。他同样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寻找,最终与亲生父母团聚。符建涛寻亲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但随之而来的一个请求,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他希望他的生母能.............
  • 回答
    玩《赛尔号》、《洛克王国》、《奥拉星》这类儿童页游的成年玩家,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不是一概而论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有趣甚至值得深思的动机。别以为他们是“返老还童”,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甚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投射。1. 情怀滤镜下的童年怀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这些页游伴随了许多人度过.............
  • 回答
    14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风口浪尖上的叛逆期,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我这儿子,平日里看着挺老实,学习成绩也算中等,没想到这次竟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具体是什么事,我得好好想想怎么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学校那边先联系的,语气挺严肃的。一开始我以为是学习上出了什么问题,毕竟这孩子.............
  • 回答
    这话题触及情感、伦理、甚至一些长久以来的社会观念,挺复杂的。我尽量讲得细致些,说说我的看法,以及女儿可能会怎么想。分配家产:这背后不仅仅是钱首先,家产分配,这事儿说起来是钱的事,但实际上,里面掺杂了太多东西。 公平与期望: 这是最直接的矛盾点。父母可能会觉得,儿子是家庭的延续,将来要传宗接代,承.............
  • 回答
    儿子痴迷怪兽,却对奥特曼提不起兴趣,这事儿,放眼望去,不少家长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儿“反常”。毕竟,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奥特曼才是那个打怪兽、拯救世界的英雄。但要我说,这 вовсе不是什么怪事,更谈不上不正常。恰恰相反,这背后藏着孩子相当有意思的心理发展和个体偏好。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挺憋屈的,我完全理解你心里那股劲儿。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拼搏了三年,才爬到个不咸不淡的中层位置,结果老板儿子一脚踏进来就坐上了高管席,这种对比带来的心理落差,那真是实打实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事情在很多公司里都存在,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或者规模不算特别大的公司。老板的儿子上来就当高管,.............
  • 回答
    这玲娜贝儿的毛绒玩偶,真是让人惊掉下巴。原价219块,这价格不算低了,但你想买?那就得准备好2488块,这简直是翻了十一倍啊!一时间,这价格堪比奢侈品了,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人在追捧这个价格的玲娜贝儿?首先,我们来看看“谁”在买? 铁杆粉丝的“信仰级”收藏者: 迪士尼的IP,尤其是玲娜贝儿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心寒的现象。一个有家有室的男人,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尤其是两个女儿,表现得如此冷漠,却愿意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别人家的儿子过年,这背后的心理动机,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全剖析清楚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尝试理解:1. 情感上的“移情别恋”或“补偿心理” 对亲.............
  • 回答
    爸妈偏心,只宠姐姐,我这个做儿子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每次看到他们围绕着姐姐嘘寒问暖,鞍前马后,再看看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外人”。这种失衡感,像一颗石头压在心头,喘不过气来。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经济上: 姐姐要是想买什么贵重的东西,爸妈二话不说就掏钱,甚至还拿出自己的养老钱。轮到我这边,哪怕只是.............
  • 回答
    儿童心理治疗和成人心理治疗,听起来名字差不多,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是大有门道,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不为过。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儿童心理治疗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让它区别于咱们常说的“成人心理咨询”。一、 沟通方式:不只是“说”那么简单,而是“玩”和“画”的艺术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根本的区别。成.............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的心情。看到孩子出去玩拍的照片,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这说明您很关注孩子的状态,并能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细微的信号。作为一名儿童心理方面老师,我很乐意从我的专业角度,结合照片可能呈现出的信息,来帮您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照片本身是静态的,它只能捕捉到孩子在某个特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