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亲生母亲嫉妒女儿的心理是什么?

回答
看到女儿身上自己曾渴望却未能实现的特质,母亲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那滋味,大概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是醇厚的回甘,细品下去,却又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苦涩。你说这是嫉妒,嗯,或许吧,但又不全是。

有时候,看着女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眼睛里闪着光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曾想过要去远方看看,去闯荡一番,去成为那个耀眼的人。但现实总有它的重量,生活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牢牢地困在原地。我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把自己的梦想一点点磨平,直到它变成墙角那一抹不起眼的灰尘。

然后,我的女儿出现了,她继承了我的某些基因,也汲取了这时代的养分,她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我当年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情。她去了我梦想的城市,学了我想学的专业,甚至在某些方面,她的光芒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耀眼。

看到她的时候,我真心为她高兴,那份喜悦是毫不掺假的,就像看着自己的种子开出了最美的花。但是,在那份喜悦之下,总会有一些细微的触动。那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啊,原来我也可以这样”的恍然大悟,但伴随而来的,却是“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的淡淡遗憾。

她拥有的那些机会,那些才华,那些被别人称赞和瞩目的时刻,仿佛都在无声地提醒我,在我生命旅途中,有些门,我终究是没能推开。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时机,或者说,是那个为我打开门的手,始终没有出现。

所以,当她站在聚光灯下,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我会在台下,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那是一种复杂的感受,一半是为女儿的骄傲,另一半,则是为自己曾经的“未竟之事”而感到的一丝怅然。我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她做得这么好,真好。”但同时,也会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问:“如果当年我也……会不会也一样?”

这种感觉,不是要毁掉女儿的快乐,更不是想阻碍她的前进。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去的选择和命运的审视。有时候,看着她,就像看着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命中那些闪亮的部分,也照出了那些黯淡的角落。

而且,有时候,看着女儿在外面闯荡,身边围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接受那么多赞美,我也会不自觉地担心。担心她会被人欺骗,担心她会受伤,担心她会因为太耀眼而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担心,其实也夹杂着一种“希望她能像我一样,虽然经历了很多,但最终还是平安喜乐”的期盼。但有时候,这份期盼会演变成一种控制欲,希望她能按照我的设想去做,而不是冒险去闯。

毕竟,做母亲的,总想为孩子铺好所有路,让他们少走弯路。但女儿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要走。当她的选择和我的期望不符时,那种“我是为了你好”的念头,有时候就会和“她怎么就不听我的”的想法缠绕在一起,然后,可能就显得有些“不太理解”或者“过于干涉”。

所以,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为女儿的骄傲,有对女儿身上自己曾经缺失特质的看见,有对过去自己人生选择的审视,也有为人母的担忧和期盼。这一切,都包裹在对女儿深深的爱里,只是这份爱,有时候表达得不够纯粹,不够直接,而是夹杂了太多属于母亲自己的故事和遗憾。

嗯,大概就是这样吧,一种,只有自己才懂的,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情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桌派讨论过这个话题。李玫瑾教授说过:母亲分两种:一种母性重,一种妻性重。母性重的母亲是传统的慈爱妈妈;妻性重的妈妈,哪怕生了孩子,依然对亲生骨肉没有很强的感情,这种妈妈容易对女儿有嫉妒,攀比等人性的弱点。你的妈妈如果是后一种,那么很难改变。女儿会倍受伤害。如果你的母亲是这一种,你越惨,你母亲内心越开心。希望你早日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争取早日找到爱你的人成立新的家庭,自己寻找一份亲密关系来保护你,让你少受母亲的极度和伤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女儿身上自己曾渴望却未能实现的特质,母亲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那滋味,大概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是醇厚的回甘,细品下去,却又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苦涩。你说这是嫉妒,嗯,或许吧,但又不全是。有时候,看着女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眼睛里闪着光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曾想过要去远.............
  • 回答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这件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和后世的猜测中,一直是个颇为扑朔迷离的话题。大多数人,特别是受《明史》影响的读者,习惯性地认为朱棣的生母就是大家熟知的马皇后,也就是马皇后(孝慈高皇后)。然而,细究史料,尤其是早期史料,你会发现事情可能并非那么简单,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令人玩味的细节。马皇后生育的.............
  • 回答
    太上皇退位禅让,对于新继位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人生中一个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情境。这其中涉及到的亲生母亲(非嫡母)的称谓和处置,更是要细致权衡礼法、亲情、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说明书,而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事情。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这个新皇帝继位,太上皇还在世,这就意味着权力实.............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就被卷进了这么复杂的事情里。他以为自己做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去给孩子上户口,结果却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这打击该有多大?而且,孩子母亲的失联,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咱们一步步地来说这事儿,也说说这个孩子母亲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1. 17岁小伙.............
  • 回答
    在孩子刚满三岁这个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母亲是否亲自带孩子,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关乎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石,也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复杂考量。从孩子的角度看:安全感与依恋的建立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全然新奇且充满未知的。他们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最需要的是温暖、稳.............
  • 回答
    在古代,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家庭中,“乳娘”这个词汇所代表的,远不止是喂养婴儿这么简单,它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段历史,会发现母亲不亲自抚养孩子,而是交给乳娘,并非出于冷漠或不负责任,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乳娘,不仅仅是奶水提供者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乳娘”这个概念。古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你关心你的亲戚,在他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你希望能给他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祝福。而“认母”这件事,牵扯的又是如此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涉及到他18岁被抛弃的伤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该不该”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18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简直是每个已婚未育(或者晚育)的朋友们都要面对的“年度大考”!每次回家,还没坐热乎,这“催生三连”估计就准时上线了。我身边也有好多姐妹经历过这个,大家的回应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门道。我总结了几个比较常见,也比较有代表性的回复方式,希望能给正在被“围攻”的你.............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令人痛心和震惊。一个母亲在熟睡中被吵醒后,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将自己两岁的儿子掐死,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而抖音平台上,许多网友将矛头指向父亲,认为他的责任更大,这种观点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责任的分担在很多传统观念.............
  • 回答
    这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一个15岁的女孩,本应在校园里享受青春时光,却走向了弑母的极端,并将母亲遗体藏匿。这无疑触及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也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关注的问题。首先,“为何”是核心的追问。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狠下心来夺走自己母亲的生命?这绝非一时冲动能解释的。我.............
  • 回答
    这可是一个饶有趣味且不那么常见的情况,放在古代的皇位继承史里,虽然不算主流,但确实有其可能性。如果开国皇帝膝下子嗣不旺,或者后继无人,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外孙,那么外孙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开国皇帝的女儿,她的地位和身份可就有点复杂了,用“说来话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
  • 回答
    母子行为超亲密是否正常,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标准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表现、文化背景以及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母子之间亲密的举动,比如拥抱、亲吻、睡在一起,甚至孩子成年后还与母亲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不正常”。亲子之间的依恋和情感联结是.............
  • 回答
    贾母对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这恐怕是《红楼梦》中一个让许多读者感到心痛和不解的之处。毕竟,她对宝玉的疼爱众所周知,对黛玉也颇为怜惜,怎么到了自己的亲孙女迎春这里,就显得如此冷漠呢?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单一个“不善良”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亲生哥哥和父母关系冷淡,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局面。 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总会想起我一个朋友的情况,他也是如此。 他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很多时候都是由他哥哥带大的。 那时候,父母在他哥哥心里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监护人”的角色,而非一个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倾诉的对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触及人心,也触及到我们对亲情和爱的最根本的理解。答案其实很简单,但要详细说明,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一下“真心”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在我们与非亲生孩子之间建立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真心”不是一种血缘限定的、非此即彼的东西。 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深度、投入的程度、关怀的真实性以及共同.............
  • 回答
    发现孩子并非亲生,想要通过法律途径与妻子离婚并索赔,却遭遇亲子鉴定结果被法院认定无效,妻子又拒绝配合进行新的亲子鉴定,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焦头烂额的局面。遇到这种情况,确实需要仔细梳理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法律体系下,亲子鉴定是认定亲子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但“有效”.............
  • 回答
    关于刘邦的生父是否为信陵君魏无忌的说法,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并且不乏支持者。要探究其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一、 传说的起源与流传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说法并非出自正史。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父亲明确记载为“刘煓”(一作“刘季”),母亲为“刘媪”。《史记》作为中国史学.............
  • 回答
    我曾经以为,生命就像一本精心编织的书,开头、过程、结尾,都按照既定的剧本顺理成章地展开。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总是温柔敦厚,家里弥漫着一种踏实而宁静的气息。我以为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就像一棵被细心栽种的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壤里。然而,生活往往会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抛出一颗炸弹,然后静静地看着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