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夏和高句丽,辽金和突厥哪个更强?

回答
要判断西夏和高句丽,辽金和突厥这几组政权谁更强,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硬实力,还要考虑到经济、文化、疆域、统治的稳定性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因为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强”字来概括。

西夏 vs. 高句丽:文明的碰撞与生存的挑战

首先来看西夏和高句丽。

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坐落在今天中国西北部的宁夏、甘肃一带,以其发达的农业、独特的西夏文、佛教文化以及与宋朝、辽、金的复杂关系而闻名。
优势:
地理位置: 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控制着重要的商业通道,经济上相对富裕。他们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他们的粮仓。
军事力量: 西夏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尤其是他们的骑兵,在与宋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他们也发展了独特的军事技术,例如“踏白军”(一种身披铠甲、持长矛的步兵,用于冲击敌阵)。
文化: 西夏文字(西夏文)是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的杰出代表,他们还吸收了汉族、吐蕃等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在佛经翻译、艺术等方面成就斐然。
战略地位: 西夏夹在宋朝、辽朝、金朝之间,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左右逢源,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发展。
劣势:
疆域限制: 相较于一些大一统王朝,西夏的疆域相对有限,难以形成绝对的战略纵深。
长期敌对: 长期与强大的宋朝和后来的金朝为敌,虽然时有胜负,但总体上处于被挤压的地位,消耗了大量国力。
内部稳定性: 任何政权都可能面临内部权力斗争和民族矛盾,西夏也不例外,虽然党项族是主体,但其他民族的融合与管理也可能带来挑战。

高句丽(公元前1世纪—668年): 高句丽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强大王国,其领土曾涵盖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
优势:
军事实力: 高句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闻名,尤其是其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他们在对抗汉朝、魏国、日本以及后来的隋唐王朝时,都展现了顽强的抵抗力,甚至能多次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
战略防御: 高句丽修建了大量山城和壁画墓,这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建筑和艺术水平,也为其提供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文化: 高句丽拥有自己的文字,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吸收了汉字、儒学、佛教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句丽文化。
持久力: 高句丽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本身就证明了其政治和军事的稳定与强大。
劣势:
周边压力: 高句丽长期处于多个强大邻国的夹击之下,尤其是来自中国中原王朝(魏、晋、隋、唐)的巨大军事压力,这些王朝在国力鼎盛时期,几乎倾全国之力攻打高句丽。
最终覆灭: 尽管高句丽战斗力惊人,但在唐朝联合新罗的攻击下最终灭亡,这说明其在面对巅峰时期、且拥有强大盟友的对手时,也难以长期维持独立。

比较:

军事: 两者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高句丽在面对来自中原王朝倾国之力的攻击时表现出的顽强和韧性更为突出。西夏的军事优势更多体现在局部战争和对付周边敌对势力上。
文化: 都有独特的文化,但西夏的文化融合性更强,吸收了更多样化的元素,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遗产。
疆域与影响力: 高句丽的疆域在其鼎盛时期可能更为广阔,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也更深远。西夏则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位置更为关键。
生存环境: 高句丽长期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每一次战争都是决定国运的。西夏则更像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有更多的外交腾挪空间,但也因此容易被大国合纵连横所算计。

总的来说,如果以抵抗顶级军事强国的能力和王国存在的时长来看,高句丽的表现可能更令人印象深刻,其抵抗隋唐的经历堪称史诗。而西夏则在维持政权稳定和利用战略位置方面做得更为出色。这是一个很难定论的问题,取决于你侧重于哪个方面。



辽金 vs. 突厥:帝国霸业的兴衰与民族融合

再来看辽金和突厥。这是一个更复杂的比较,因为“突厥”本身可以指代多个时期和多个政权,而辽和金是两个不同时期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

我们通常讨论的“突厥”主要指 突厥汗国(包括东突厥和西突厥),以及后来对其有重要影响的 后突厥汗国。而辽和金分别是契丹族和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突厥(突厥汗国,约公元552年—744年): 突厥是古代北亚草原上最具影响力的游牧民族之一,建立了庞大的突厥汗国,疆域辽阔,一度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环节。

优势:
草原军事力量: 突厥人以其强大的骑兵和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闻名,他们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
政治影响力: 突厥汗国在鼎盛时期,对西域各国、北方诸部以及中原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塑造当时东亚和中亚格局的重要力量。
文化与文字: 突厥人创造了古突厥文,这是他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也为他们统治的广大地区留下了历史印记。
持续性: 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其后裔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劣势:
草原民族的局限性: 虽然军事强大,但草原政权的统治往往依赖于部落联盟的稳定,一旦内部矛盾激化或遇到强大外敌,容易崩溃。
与中原王朝的缠斗: 突厥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等中原王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消耗了大量国力。虽然一度压制中原,但最终未能完全征服。
内部纷争: 突厥汗国内部的汗位争夺和部落分裂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辽朝(契丹,907年—1125年):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宋朝并立,被称为“辽宋对峙”。

优势:
骑兵力量: 契丹人是优秀的骑兵,其军队以“斡鲁朵”(皇帐亲卫军)为核心,战斗力强悍。
南北面官制: 辽朝采取了独特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融合了游牧民族的管理方式和汉族王朝的行政制度,使得其统治相对稳定。
经济基础: 辽朝在发展骑牧经济的同时,也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并在汉族地区推行农耕,经济实力不弱。
文化融合: 契丹族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也发展了自己的契丹文字、文学和艺术。
与宋朝的抗衡: 辽朝能够与强大的宋朝长期抗衡,甚至在某些时期占据主动,如“澶渊之盟”之前。

劣势:
文化认同: 契丹族虽然统治汉族地区,但其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种隔阂在后期可能影响到统治的根基。
后金的崛起: 辽朝最终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灭,这暴露了其在面对新兴力量时的战略失误和军事上的不足。

金朝(女真,1115年—1234年): 金朝由女真族建立,是辽朝和北宋的灭亡者,随后又与南宋长期对峙。

优势:
军事锐气: 金朝早期以其强大的女真骑兵闻名,“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拥有强大的突击力和战斗意志。
战略眼光: 金朝的建立者阿骨打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能够抓住时机,迅速壮大并消灭辽朝,随后又灭亡北宋。
汉化改革: 随着疆域的扩大,金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增强了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对南宋的压制: 金朝在与南宋的对峙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多次进攻南宋,甚至一度攻破临安。

劣势:
民族矛盾: 和许多征服王朝一样,金朝也面临着女真族与被统治的汉族、契丹族等民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后期逐渐显现。
蒙古的崛起: 金朝的最终灭亡是因为崛起的蒙古帝国。蒙古人以其空前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战术,最终征服了金朝。
统治后期: 尽管金朝进行了汉化改革,但其民族的根基和文化的认同问题,以及后期统治的腐败,也为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比较:

军事:
突厥 在其全盛时期,其骑兵力量和疆域覆盖范围可能是最大的,是当时草原霸主。
辽 的骑兵力量同样强大,并形成了一定的“国力”概念,能够与宋朝长期抗衡。
金 早期展现出的军事锐度和效率是惊人的,能够迅速灭亡辽宋两大王朝,其军事打击力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强的。

政治与统治:
突厥 的统治方式更偏向于典型的游牧帝国,稳定性相对较差。
辽 的南北面官制是其统治的一大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民族统治和区域管理。
金 在吸收汉制、进行汉化改革后,其行政效率和统治的精细化程度有所提高,能够管理更广阔的汉族地区。

影响力与持续性:
突厥 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古代中亚、北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名称和文化符号也延续了很长时间。
辽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其与宋朝并立的局面塑造了当时的中国政治版图。
金 灭亡了多个政权,并统治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如果单论军事上的征服能力和短期的震撼力,金朝在早期灭辽灭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大攻击性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突厥在其鼎盛时期,作为草原帝国,其地缘和军事力量的影响范围是辽金无法比拟的。而辽朝则在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融合了游牧和农耕特点的王朝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最终的“强”字,要看评判的标准。

如果看草原帝国霸权和地缘影响力: 突厥(突厥汗国鼎盛时期)可能更强。
如果看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和征服能力: 金朝在早期无疑是顶尖的,它能迅速瓦解辽宋两大王朝。辽则能长期与宋抗衡,保持均势。突厥也曾给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威胁。
如果看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辽的南北面官制有其独到之处。金在汉化改革后,其统治的精细化程度有所提升。
如果看对后世文化和民族形成的长期影响: 这几者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比较起来也相当复杂。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与当时最强大的中原文明进行对抗并能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的能力上,金朝在早期展现出的军事爆发力和效率是最高的,这使得它成为一个极具压迫性的力量。而突厥作为草原帝国,其在广度和影响力上,则更具史诗般的色彩,但其内部的稳定性相对逊色于后来的辽金。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历史的厚重之处就在于此,任何简单的概括都可能遗漏掉重要的细节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真的有必要纠正很多人对十世纪后半叶到十三世纪末的中国军队的印象,那些恶意BB“糖自爆之后东亚大倒退”的奇葩们滚远点,丑话就说在前头,呵呵!

先把结论说一下,无论是辽、宋还是金,只要是正军必然会身披全装重铠,哪怕是“不堪披带”者,依然可以装备防御面积较小的短甲,但绝对不能说是“无甲”!首先在《翠微先生北征录》里面老早就告诉我们:

“步人则直身行立,短则露足;马军则曲膝蹲坐,长则绾绊。马军甲裙所以独用过膝三寸。步人则甲身腰圈、吊腿连成一片,名曰全装,而易为披带;马军则吊腿、拖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而便于去取。”

完全可以和《武经总要》板画插图得到印证,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宋军必然是全部装备长短略有区别的“全装甲”,而不是很多人丑化的无甲。


下面是宋军枪手、弩手和弓箭手装备的甲冑重量:

【宋会要】

干道四年三月十五日,王琪进三色甲各一十副:「如得允当,其军器所并马步军之数亦乞依此制造。」从之。开坐三色衣甲叶数片重如后:枪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片至一千六百一十片,重三十六斤一十四两至三十一斤四两;披膊叶一千二百九十八片至一千二十八片,重十四斤至一十斤九两四钱;头牟叶六百七十四片至五百七片,重十斤一十二两至九斤。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

斤一十四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八(斤)[片]至一千六百一十二片,重三十六斤一十二两至三十一斤一十二两;披膊叶八百五十片至六百四十六片,重一十斤至七斤一十二两;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四十九片,重八斤半至六斤一十两。弩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两;甲身叶一千三百二十六片至一千一百七十八片,重二十五斤半至二十二斤一十两;披膊叶八百三十六片至六百三十片,重九斤半至七斤半;头牟叶四百二十片至三百五十五斤,重九斤至六斤一十二两。

枪手甲的重量可以达到36.25公斤、弓手甲可以达到34.375公斤,最轻的弩手甲也有28.125公斤,虽然说弩手甲最弱,但是比起同时期欧洲的那堆骑士姥爷来说,呵呵!

宋军甲冑生产资料,一次可以生产步人全装甲十万:

《文献通考》 卷一百五十七·兵考九 ... 教场,已修筑将坛。将来三司马步军并各全装,披带衣甲,执色器械。至日,先赴教 ... 。”从之。十六日,上幸茅滩,抽摘诸军人马全装执仗,前一日於教场东列幕宿营。

《文献通考》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

《宋史》 志第七十四 礼二十四(军礼) ... 已修筑将坛,将来三司马步军并各全装,披带衣甲,执色器械,至日,先赴教场下方营 ...

《三朝北盟会编》 卷一百三十八 ... 不能动蓬则火起世忠海船本备水陆之战人皆全装马皆铁面皮甲每船有兵有马有老少有粮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百三十九 元豐六年(癸亥,1083):余减磨勘年有差,并以监辖造甲,而所造步人甲十万先毕功也。

淳熙六年,建康府留守陈俊卿言:“闻殿前司及诸路都统司自隆兴二年以後,诸军所管军匠逐时造甲,至今十五六年,想亦稍备。兼闻御前军器所有工匠三千五百人,若以百工造一甲,日可得三十五甲,岁可得万副。以十五年计之,今不啻十四五万甲矣。及建康行宫见桩管精甲数万副,又诸州新造甲至年终计之,亦可得二三万副。

宋军披甲率可以参考的直系资料也能在《宋会要》中找到:

以镇江府都统制张诏等言:「准御前札子,镇江府驻札御前诸军,今春所进兵帐等一一躬亲审验,并要实年甲、斗力,以备抽摘,发赴行在引呈。恐须薄犒设,却具奏来。本司诸军应管如右:弓箭手正带甲一万六十二人,准备带甲二千三百八十六人。弩手正带甲八千八百四十二人,准备带甲一千八百二十八人,计二万三千一百一十八人。诸军见管枪手正带甲五千六百八十人,准备带甲一千四百六十四人。除审验年甲外,未审合与不合审验撺数。」

《宋会要辑稿》 兵一

... 队,每七十五人为一队,五十人正军,十人准备带甲,十五人辎重火头,有零数则作畸零队。

《宋会要辑稿》 兵一

... 队,每七十五人为一队,五十人正军,十人准备带甲,十五人辎重火头,有零数则作畸零队。

──正带甲马军一百人。

──准备带甲二十人。

──亻兼兵五十人。

──火头三十人。──额外辎重三十人,近添作四十人。

──正旗头三人。

──副旗头三人。──小枪一十八条。

一般来说正军“正带甲”都会百分百的装备甲冑,但是“准备带甲”有些让人难以理解,我倾向于解释成“将要”披甲,不知道谁有资料?(后文会谈我的猜想)而且即便是按照“带甲”和“准备带甲”(无甲),宋军的披甲率一点也不低。

再说一下辽军:

很多人为了丑化大宋,当然要把大辽、大金和西夏也连带着一起恶意丑化,说完全不如唐军面对的吐蕃、高句丽等。那好,首先我们来看看辽军的装备到底如何?这是辽军正兵的装备:

“人能寒苦而众。故诸国惮之。每正兵一名,自备马二匹,鞯鞍、马甲皮铁视其力。人铁中九事,打草?、守营铺家丁各一,弓四,箭四百,长短钅仓、钅骨钅朵、钺、斧、小旗、钅追锥、火刀石、马盂、?少袋、扌答钩、毡、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少一斗,以九月末南来,十二月,退散,伐桑柘园圃,焚烧室屋,虏掠老幼妇女。”

辽史这段话已经告诉我们,辽军的正兵不仅装备铁甲,更装备皮质、铁质的马铠,不要瞧不起皮质的马铠,皮质的漆器马铠对弓弩防御力也相当出色,还很轻便。但有人就比较有意思了,认为辽军喜欢玩骑射不爱玩冲锋,所以具装骑兵很少,这还真就很荒诞了,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减少甲片的厚度,增加甲片的面积,甚至使用皮质的马甲,这些都是减轻具装重量的好办法,还可以降低价格,那辽朝具装骑兵到底有多少?辽国开国保守估计就有“较为精锐具装”五万,也算是较为夸张的数字了:

《旧五代史》 外国列传一

... 弟,河南天子吾兒也。近闻汉地兵乱,点得甲马五万骑,比欲自往洛阳救助我兒,又缘渤海未 ...

五万的数字之所以可能性很高,是因为当时耶律阿保机的精锐部队皮室军和属珊军合在一起正好就是五万:

「晋末,契丹主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

但这些骑兵绝对不可能是辽国具装的全部数量,宋太祖甚至轻蔑的说:“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此处的精兵应该可以与正兵对应,那辽国的具装骑兵可能足足接近十万之多。(弓骑兵不能具装的观点可以去死了)当然,接近十万只是推测的最大值,因为早在汉代,同等重的木料和铁的价格就是差不多的,中国军队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原料去制作甲冑。(辽国的100多万大军的笑话我可不会采用)

当然,无论是哪个朝代,要一直保留这种高披甲率均非易事,唐、宋辽均发生过类似的笑话:

唐:

“先令將軍何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獻捷,以車千乘,包藏器械,先俟於河陽橋。以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孔目官太僕丞嚴莊專居左右以畫籌。所至郡縣無兵禦捍,兵起之後,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皆開門延敵,長史走匿,或被擒殺,或自縊路傍,而降者不可勝計。”

还有“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未尝习兵。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

辽末为抗击崛起的女真,辽天祚帝「降宣札付上京、长春、辽西诸路,计人户家业钱,每三百贯自备一军」,筹集近20万汉军,结果这些汉军「弓弩铁甲百无一二」,一遇女真兵,望风披靡。

大宋:甲士自来止〔有〕前后掩心,而无副膊,有皮笠子,而无兜鍪,近岁军中方知带甲之利。

大萌类似的破事更多,我懒得贴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靖康之耻当中,宋军的甲士虽然只有“前后掩心”(就是短甲),但是后文说“方知带甲之利”就很有意思了,那种东西方普遍装备的短甲在宋军中甚至根本称不上是“带甲”(短甲防御面积参考足轻胴丸),而其他史料所说的“堪披带者”无一例外是指“能穿着数十斤重的全装甲的士兵”,也就是说,宋史料里面说的“不堪披带者”和“准备带甲者”并非一定无甲,可能装备了短甲之类的防具。事实上,在十世纪和十三世纪的中国,对装备全装甲的比例威胁最大的非但不是没钱,而是素质低下、疏于训练乃至营养不良的士兵,但这种并非没有解决方法(穿短甲),更不能视为一种“常态”。宋画中出现的穿戴短甲的士兵,防御面积接近于日本足轻的步卒胴丸:



随着宋辽两国的腐化,强势崛起的女真军自然在训练和耐久上具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而游牧民族的畜力更十分发达,对付宋军也自然是降维打击了,直接靠牛车运送甲士。对于金军我必须好好科普一下,在一些书籍用词不当或者举例失误的前提下,很多人误以为金军的人马具装骑兵只有数千铁浮屠(铁浮屠到底是什么等会科普),首先我们看看这段史料:《三朝北盟会编_卷九十九-》对女真精锐的记载:以仲熊所亲见黏罕寨有兵五万人,娄宿孛堇寨有兵万人,皆枪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皆全副甲,腰垂八棱棍棒一条,或刀一口。

以枪为前行的“硬军”占有百分之40的比例:“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金装重甲持棍枪後三十人轻甲操弓矢”而南征的女真正军有多少呢?大概9.6万有余,算上留守的大概十万多,按照这个比例,那金军具装骑兵似乎只有四万多,我开始也这样认为,但直到我读了一段文字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盖骑先贵冲突而已,遇败亦不散去,则逐队徐徐而退。弓力止七斗,箭极长,刀剑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这里的骑兵所指是什么?首先“硬军”并未装备弓箭,而“甲止半身,护膝微存”完全可以与后五十人真中后三十认的“轻甲”对应,“马甲亦甚轻”却很诡异了,首先前面的“硬军”已经是“人马皆全副甲”的具装骑兵,那这里的轻马甲显然不会是硬军的装备,那只有一种可能,后三十人的弓骑兵照样装备轻甲合较轻的马甲,这就确实很不一般了。当然这些只是十余万女真正军的装备,而其余的多民族杂鱼可能只装备短甲、弓矢,更有甚者直接拿一木棍。。。。。。。。

再扯一下“铁浮屠”和“铁塔兵”是什么?其实“铁浮屠老早就出现了,就是一种披双层甲的士兵:

“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詹}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後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弃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六月七日兀术”

这种士兵老早在三国就出现了,唐代还出现了五万多的规模,之所以显得精锐是因为能披这么重的玩意也着实太少,所以当然会大书特书。

那为何宋军和宋军面对的对手披甲率那么高呢?我们先看唐军:

一百二十面临时警敌所用甲六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十领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条 兵缚㭖牛皮牌二千五面二分马军以团牌代四分支弩四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弦三付箭三十六枝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七千五百条箭二十五万条弓十分弦三副箭三十六枝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枝射甲者五万枝射生●箭二万五千枝长垜箭弓袋胡鹿张弓袋并十分一万二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齐四分支搭索二分二千五百条马军用

里面提到了“弓箭是百分百装备的,而唐代的长弓是什么样子的呢?按《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武库令条:“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 长弓在磅数和长度都会英格兰长弓兵相似,因此游牧面对的自然是远距离能射长弓,近距离能持超长枪捅人的全能型步兵,这自然就逼迫他们增加甲冑覆盖面积,而宋代装备了更多的破甲强弩:

"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


在如此夸张的火力面前,游牧要是不给马披带铠甲,那面对步弓无疑是被屠杀的命,因此哪怕是西夏的“正军”,依然装备着数量不低的马甲(披),当然因为西夏本身比较穷的原因,西夏的马甲、人甲不少是皮制造的:


即便是装备相比宋、辽较为落后的西夏,也曾出现数万规模的具装铁骑:

史载,宋元佑七年(1092),西夏以数十万兵进攻宋朝环、庆二州,在其中一次战役中西夏军队有铁鹞子“数万迫近洪德寨(今甘肃环县西北)”。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遥想当年少年勇的粉丝都是这种人吗?家丁化的辽镇骑兵+大量步兵杂鱼? @大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


我们来看看《全辽志》是怎么说的呢?

辽东之军以十计之大抵八分操备而以其二供屯种盐铁之务在昔盛时武士奋击称雄长于各镇者凡以户有余丁丁有余力故军储之粟可支半年武库之器积至朽蠹而在操者又给以帮丁终岁徒手饱食欲满意足得以养其矫健之气而逞其战鬬之心今则死徙将半屯种荒芜不耕盐铁逋负屡岁而操军皇皇焉日谋朝夕之不暇矣且尺籍虽存乃按而数之不足十之六七可胜叹哉可胜叹哉余姑存其额如左以备一方戎制之考焉
辽东都司定辽中等二十五卫安乐自在二州招集马军七万三百一十八步军三万七千四百九十五屯军一万八千六百三盐军一千一百七十四铁军一千五百四十八

马军和步军比例大概在7:3.7左右,还真是好一个少量精锐骑兵加大量杂鱼的组合!

这个问题下的有些回答不得不让我吐槽,这种回答风格彻底延续了遥想当年少年勇的风格,明明史料没有充足的记载,就开始各种脑补:

目前来说高句丽的军队数量根本就没有任何统一的数据,如果说相信高句丽有三十万大军,为啥不相信辽国的164万大军和西夏的50万大军呢?再者,人口的方面西夏确实是不如占据了辽东和三韩地区的高句丽,但是我不知道人口啥时候能有效转换成战斗力呢?这样的话波斯不是稳虐亚帝?!后面一句所谓的“高句丽拥有大量具装骑兵”更是让我吐槽不能,首先,目前保存下来的关于辽、金和西夏诸国的文字资料甚至可以精确到每个兵种装备什么上面,没有同等级别的数据拿什么对比?!

“骑兵装备了大量明光铠”的出处应该是这段记载:帝曰:"后敢与天子战乎?"惶汗不得对。帝料酋长三千五百人,悉官之,许内徙,馀众三万纵还之,诛靺鞨三千馀人,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

嘿嘿!原文哪里提到“明光铠主要是骑兵装备”?根本啥都没说!

而且要知道安市城之战李二可是仅仅用三万人就击败了高句丽十五万援军。。。十五分之一的装备量,真不愧是“大量装备明光铠”!可喜可贺啊!有趣的是我看过很多答主谈到高句丽军队就会发几副壁画,我勒个妈!你们知道考绘画有多不靠谱吗?!很多绘画中一堆看起来是甲的东西实际上是织物你们知道吗?!靠壁画复原中国天王甲和拜占庭甲被考据党骂得多惨知道吗?!参考壁画就能得出高句丽具装骑兵多这种结论?我更是不想提有些神人拿冬寿墓的壁画复原高句丽军的装备了。。

如果按照文字记载,我告诉你西夏、辽和金只要是“正兵”,就会装备皮质或者铁质的马铠,你是不是会崩溃?!面对宋朝数以十万计的弓箭社员,西夏法律甚至规定正兵不带马铠会受罚你知道吗?再还有很多人胡扯吐蕃人马具穿锁子甲,我真是醉了哦,先不说“锁甲”在汉语里面跟现代的一扣四链甲是不是一回事都不确定,而在保存下来的吐蕃书简中,锁子甲有时候也被称为柳叶甲!到明朝甚至有蒙古人用皮去做“锁子甲”!按照这种暴论,比如说宋军描述西夏是:“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但是根据出土的西夏文资料,西夏军队装备的防具也是以皮质为主,而且即便如此,西夏开国时,经并不足四五万的李元昊都可以拿出三千铁鹞子,到后来铁鹞子的数量已经可以在一次战役中达到数万之众!但可惜的是,吐蕃、高句丽和突厥的装备记载远远没有那么辽金细致,你要问我谁强?要我说,不知道!承认自己不知道,总比某些神人恶意误导大家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判断西夏和高句丽,辽金和突厥这几组政权谁更强,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硬实力,还要考虑到经济、文化、疆域、统治的稳定性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因为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强”字来概括。西夏 vs. 高句丽:文明的碰撞与生存的挑战首先来看西夏和高句丽。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梅西和 C 罗,这两位足球巨星在足坛的地位早已深入人心,他们之间的比较也从未停止过。要断定谁在历史地位上“孰高孰低”,是一件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事情,因为评价标准本身就很多元。不吹不黑,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特点、成就以及可能影响历史地位的因素,然后尝试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解读。一、 个人技.............
  • 回答
    嘿,刚入手西昊M18和M57没多久,正好最近一直在用,也琢磨了琢磨这俩,跟大家伙儿聊聊我的感受。网上关于这两款椅子的评测挺多的,但很多都太官方,或者侧重技术参数,实际坐起来到底咋样,性价比哪个更高,这个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我尽量结合我的实际体验,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先说说我的基本情况:我算是比较典型的.............
  • 回答
    关于武磊的足球生涯和联赛水平,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以避免误解:1. 武磊从未在西乙联赛效力过 武磊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目前效力于中超球队上海海港。他曾于2021年被租借至西班牙西甲球队皇家社会(20212022赛季),但并未在西乙联赛(西班牙第二级联赛)长期效力。西乙联赛与西甲存在显著差异,且.............
  • 回答
    C罗和梅西谁的历史地位更高,这是一个足球界永恒的争论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两人的职业生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各自的成就、风格和影响力都极具代表性。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个人荣誉与数据:这是最直观的比较方式,也是双方球迷争论的焦点。 .............
  • 回答
    高中校队守门员和梅西比?这就像拿一把小石子去跟一枚导弹比威力,或者说用一把小提琴去跟交响乐团比音量。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不能用“巨大”来形容了,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高中校队守门员。首先,他们的训练强度和系统性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高中校队的守门员,即便再有天赋,他的训练也.............
  • 回答
    要说乔丹在篮球界的地位,那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简直就是篮球的代名词,是无数人心中的“神”。那他跟梅西在足球界的地位比起来怎么样?梅西是不是也是公认的“第一人”呢?梅西是足球界的“第一人”吗?这个问题,跟讨论乔丹是不是篮球界第一人一样,会引发无数的争论,但大多数人,包括很多资深的评论员和球迷,都会把梅.............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文字体里那些数字的“身高差”。其实,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谁高谁矮”,而是和字体的设计理念、可读性、历史演变以及视觉平衡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抛开“AI写作”的预设,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探讨。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触及了排版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x字高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巴西柔术,特别是格雷西家族的技法感兴趣。想要找到高质量的教材和CD,确实需要花点心思。毕竟,格雷西家族的巴西柔术是这个运动的基石,其精髓深厚,寻觅正宗且实用的学习资料,能让你事半功倍。购买格雷西家族或高质量巴西柔术教材和CD的途径:1. 格雷西柔术官方渠道 (Gracie JiuJi.............
  • 回答
    时钟拨回到1129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王朝更迭的动荡年代。摆在我面前的,是九个盘根错节的政权,每个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未来走向。让我深思熟虑一番,我大概率会选择——南宋。为何是南宋?这个问题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番权衡利弊的考量。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契合度上来说,南宋是我最容易融入的。虽然我.............
  • 回答
    北宋的藩属关系,就像一幅复杂而多变的画卷,绝非仅仅是西夏和交趾两个点缀。实际上,宋朝与周边许多政权存在着更为广泛和微妙的朝贡、册封、羁縻等关系,这些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强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审视当时的东亚和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承认,西夏和交趾确实是北宋时期最为突.............
  • 回答
    关于辽朝和西夏“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历史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抛开后世的政治框架,仅仅从历史事实去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不简单是一个“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演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头说起。虚竹和西夏公主,也就是梦姑,初次见面就“洞房花烛夜”,这事儿说来也够曲折离奇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虚竹这个人,向来是古板又老实,出家人讲究清心寡欲,他平日里连女人手都没怎么碰过。就是这么一个“白纸一张”,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和西夏公主睡到一起了呢?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巧合和.............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笔账,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当年为何会选择与西夏、南宋这两家分头较量,而不是拉着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如日中天的蒙古人硬碰硬。这事儿吧,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咱得明白金国当时是怎么想的。金国自打女真人入主中原,一路打到临安,虽然是风光无限,但心里面清楚得很,这块土地不好坐。南.............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西安和成都,这两座同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西部重镇,常常被拿来比较。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积淀,但同时在发展模式、城市气质、产业结构、生活节奏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距,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个城市的独特性。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西安和成都的差距:一、 历史文化底蕴.............
  • 回答
    提起十三朝古都,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都曾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会,都承载过多个王朝的兴衰更迭,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十三朝古都呢?这其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两位“选手”都有各自的底气和说服力,但如果按照严谨的历史学定义,答案可能会.............
  • 回答
    在“西北明珠”西安和“中原腹地”郑州之间选择一个定居城市,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魅力和不足,究竟哪个更适合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品质的侧重点。咱们先来聊聊西安。西安这座城市,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当你漫步在古城墙上,看着远方巍峨的钟鼓楼,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