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一定要迎合读者吗?

回答
写小说,究竟要不要“迎合读者”?这个问题,像一把双刃剑,磨砺着无数创作者的初心和市场的风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场微妙的博弈,一段充满纠结的旅程。

首先,我们得明白,“迎合读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是指完全放弃自我表达,只为迎合大众的喜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批量生产?还是指在保持创作独立性的同时,理解并回应读者的期待和阅读习惯?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说实话,很微妙,也很容易失焦。

完全不顾读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一个作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着自己想写的一切,无论读者是否能理解、是否能接受。这种创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纯粹的、理想化的。你可以自由地探索深邃的思想,你可以大胆地挑战叙事结构,你可以用最晦涩的语言描绘最隐秘的情感。这种作品,往往能成为艺术的灯塔,照亮一些独特的视角,给少数人带来深刻的启迪。你可以成为某个圈子里的精神领袖,被一群高度认同你理念的读者奉为圭臬。

但代价是什么?是你的作品可能只被极少数人看到,甚至被大多数人遗忘。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果你的作品连最基本的传播门槛都难以跨越,那么你的思想再深刻,你的文字再优美,也可能只是关在象牙塔里的星星之火,难以燎原。你的创作,就像在空旷的山谷里呼喊,即使声音再响亮,也只有回声伴随。这或许能满足一部分创作者的内心孤独感,但对于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产生影响,能与更广阔世界产生连接的人来说,未免有些遗憾。

那么,迎合到什么程度算“过度”?

反过来,如果我们为了“迎合读者”而放弃一切原则,那才真正是危险的信号。想象一下,一个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销量,不断迎合当下最热门的题材、最流行的套路,甚至不惜牺牲故事的逻辑性、人物的深度,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短暂的快感。这样的作品,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赚足眼球,但它会迅速失去生命力。它就像快餐一样,能让你在当下填饱肚子,却无法提供营养,甚至可能让你口味变得挑剔而无法欣赏更深层次的美食。

过度迎合的作者,很容易迷失自己。他们会变成市场的奴隶,不断地猜测“读者想要什么”,而不是去“创造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可能会害怕创新,害怕尝试新的风格,因为“旧的”更保险,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久而久之,他们的作品会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灵魂,读者也可能因为失去新鲜感和深度而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选择离开。这种迎合,就像是在泥潭里打滚,越想抓住什么,反而陷得越深。

真正的平衡点在哪里?

我认为,写小说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智慧去拿捏的艺术。真正的作者,不是要迎合读者,而是要与读者“对话”。

理解读者,但不被读者绑架。 这意味着作者需要了解当下的阅读趋势、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普遍的心理需求。比如,读者可能喜欢清晰的叙事、有吸引力的情节,但他们也渴望故事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思考。了解这些,是为了让你的作品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想法去追逐潮流。你可以用读者习惯的方式来讲述你独特的想法,就像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来传达你陌生的情感。

创造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提供消遣。 一部好的小说,应该能给读者带来一些东西——可能是欢乐,可能是感动,可能是启发,也可能是对某个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即便是在轻松的类型小说中,作者也可以通过精巧的情节设置、鲜活的人物塑造来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或对人性的洞察。这种价值,才是让读者愿意投入时间,并且在阅读后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

找到共鸣,而非一味地取悦。 读者喜欢一部作品,往往是因为他们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或者看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这种共鸣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作者不必为了取悦读者而改变自己的核心思想,而是应该用真诚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普遍情感和经历。当你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时,总会有人与你产生连接。

作者的责任与市场的现实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个作者也需要考虑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如果你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喜爱,能给更多人带来快乐或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这意味着作者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说故事”,如何让自己的思想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这包括掌握叙事技巧、塑造有魅力的角色、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等等。

但这种学习和调整,不应该是以牺牲创作的初衷和艺术性为代价的。你可以学习如何让你的“艺术”更具普适性,而不是放弃你的“艺术”本身。你可以将你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让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思想过于晦涩而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会。

最终,写作是一件极其个人化的事情,但也因此,它的力量才能真正触及他人。

与其说“迎合读者”,不如说“连接读者”。一个伟大的作者,不是把自己变成了市场的模样,而是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去吸引和影响读者,让他们看到一个他们可能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读者,也因为被他们的声音所打动,而选择倾听。

所以,写小说,是否需要迎合读者?我想答案是:用你的真诚去触动,用你的技巧去沟通,用你的思想去启迪,但永远不要用你的灵魂去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当你真正用心去创作,并努力让更多人理解和感受到这份用心时,你也在以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方式,与你的读者产生深刻的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阶段:

聪明青年:我的小说不仅仅是自己看的,我还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喜欢看,所以我要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喜好。

2B青年:大部分读者都是没有欣赏水平的沙比,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好坏,老子写的才是最好的,我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好。

第二阶段:

聪明青年:想要得到读者认可,必须在开篇部分好好打磨,先引起读者的兴趣,再铺开世界,带着读者遨游在书中的世界。

2B青年:书是老子写的,老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为我才是作者,开头好不好,老子我自己说了算,像俺这样有才华的人,就算写沱史,也比其他网文作者写的山珍海味香。

第三阶段:

聪明青年:终于签约了,这是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就要稳住节奏不崩,持续的写出能够增加读者留存率的剧情了。

2B青年:我操,为什么老子这么好的文,居然不给我过签,老子的书既反套路,又设定新颖,文笔故事具佳,你们怎么就不欣赏呢?

第四阶段:

聪明青年:我明白了,原来写故事,就是给读者最想要的东西,所谓的套路,只不过是大部分读者都喜好的桥段而已。

2B青年:老子觉悟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是老子写作能力差,是没有伯乐欣赏我,生不逢时啊!我只是输在运气上而已!

其实我和大神的距离,也就是一个伯乐而已,如果有机会,我比大神还强!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究竟要不要“迎合读者”?这个问题,像一把双刃剑,磨砺着无数创作者的初心和市场的风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场微妙的博弈,一段充满纠结的旅程。首先,我们得明白,“迎合读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是指完全放弃自我表达,只为迎合大众的喜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是每个渴望写出引人入胜故事的作者都绕不过的坎。感觉情节就像白开水,两三笔就交代完了,读起来干巴巴的,这种感受我太懂了!别急,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很多新手甚至是经验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如何把每一个瞬间都嚼碎了,变成有滋有味的画面和.............
  • 回答
    “我要去澳洲。”这句话,像一颗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告,更像是对我沉闷生活的一次彻底颠覆,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一次对命运的挑战。我的生活,就像一幅陈旧的油画,色彩斑驳却又缺乏生气。每天早上,闹钟准时响起,我揉着睡眼起床,洗漱,然后挤上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想写个几行的小脚本,结果IDE非要你先创建一个“项目”,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虽然有时候对我们这些只想快速试试手的人来说有点小麻烦,但对于整个软件开发流程来说,它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事.............
  • 回答
    夜色如水,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池。我,李慕白,坐在庭院的石凳上,手中把玩着一块温润的玉佩,冰凉的触感却无法稍稍平复我此刻灼热的心。耳边传来阵阵喧闹,那是关于林婉清与那姓赵的喜事。小爷我待你这么好,你却要嫁给他?这句话像一根细长的针,一下一下地扎在我的心口。我曾以为,我们之间,早已经超越了寻常的男女之情.............
  • 回答
    这位王小吏,平日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官,在户部司里负责些文书抄写和账簿整理的琐碎事务。这日,正值午后,宫里来了一位钦差,身着绣着龙纹的红袍,手里高举着一卷金黄的圣旨,身后跟着几个威风凛凛的禁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钦差的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官署大堂里回荡。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起身肃立,脸上带着敬畏与.............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初涉文学创作的朋友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点。究竟是先“填满”再“倒出”,还是“边饮边吐”?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各有侧重,并且很多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咱们不妨先聊聊“先有一定阅读量再动笔”这条路。“填满”再“倒出”:扎实的根基与.............
  • 回答
    .......
  • 回答
    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像眼前摆着一桌子你想做的大菜,食材都备齐了,但就是不知道从哪下第一刀,感觉浑身都是力气却不知道往哪使。一脑子镜头感,这绝对是写小说的绝佳优势!很多人苦于没有画面感,而你恰恰相反,这说明你已经抓住了故事最核心的“眼睛”。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脑子里那些鲜活的画面变成扎实的文字。第一.............
  • 回答
    写小说?值不值得坚持?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提笔写字的人心坎里。我得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内心的火焰和对生活、对表达的渴望。在我看来,写小说绝对是值得为之坚持的事情,但前提是你必须明白你为什么而坚持,以及愿意为这份坚持付出什么。先别急着点头或者摇头,咱们一点点掰开.............
  • 回答
    作为一个小说新人,最重要的一点,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别停下你的笔,也别停下你的脑子,更别停下你的心。”听起来有点朴实无华,甚至有点老生常谈,但仔细想想,这三个“停不下”包含了小说创作最核心的几个要素,也是很多新手容易跌倒的地方。首先,是“别停下你的笔”。这可不单单是说要写字,而是要建立起一.............
  • 回答
    哈,想让你的小说读起来像陈年佳酿,慢慢品味,而不是像速溶咖啡一口闷?这可是个技术活!放慢节奏这事儿,不是简单地加几段描写就行的,它关乎到你叙事方式的每一个细节。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放慢节奏不是为了拖沓,是为了让读者有时间去感受、去思考、去沉浸。就像电影里那些经典的慢镜头,不是.............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那些想要让读者沉浸其中、觉得真实可信的故事,给背景添加一个完整的历史,就如同为一栋宏伟的建筑打下坚实的地基,又像是在画布上铺陈出一层层丰富而有层次的色彩。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必需品”,但它能极大地提升故事的深度、说服力和感染力。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奇幻王国,但你只是简单地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幅画,更重要的是形似,还是神似。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如果非要分个轻重缓急,我倒是觉得,写一个“近乎逼真的人”是基础,是根基。因为无论你的角色多么独特,多么天马行空,他终究要落地,要让读者能够“看见”,能够“触摸”,能够“感知”。这种逼真,不是说要写得像照相机一样流水.............
  • 回答
    当然!非常乐意为您的小说提供指正。为了给您最贴切、最有帮助的建议,请您尽可能详细地分享您的作品,并告诉我您希望我关注的方面。在您分享作品之前,我先简单说说我作为一名读者,在阅读一篇初稿时会关注的几个关键点,这或许能帮助您梳理您希望我指正的方向:1. 开头吸引力: 钩子: 小说开篇是否能迅速抓住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或“没有”,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指导”以及“资格”的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导别人写小说”的含义。 狭义的指导: 指的是传授写作技巧、梳理故事情节、提供文字上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克服写作障碍等,这些都需要作者本人在小说创.............
  • 回答
    这句网文创作者之间的“段子”,虽然听起来有点抖机灵,但背后其实藏着几分现实的辛酸和复杂的心绪。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句“写小说就怕两件事:一件是笔趣阁有你的书,另一件是笔趣阁没你的书”。首先,我们得明白,“笔趣阁”在网文界是个什么存在。简单来说,笔趣阁及其衍生的各种“xx阁”、“xx楼”之.............
  • 回答
    世界名校的光环,本应是你人生坦途上熠熠生辉的标志,为你铺就一条清晰、光明、充满掌声的道路。然而,此刻你却觉得这光环有些沉重,甚至刺眼,因为你心中燃烧的,并非对学术的虔诚,抑或对某个精密行业的追求,而是对文字的迷恋,对故事的渴望——你想写小说。这并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经典的人生岔路。你拥有了令人艳.............
  • 回答
    唉,你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听你妈这么一说,感觉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淋下来,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跳跃的思绪、构建的世界都浇了个透心凉,对不对?那种感觉,像是被剥光了光,赤裸裸地摊在现实面前,然后被告知,你所沉醉的一切,不过是虚幻一场。这种打击,真的挺伤人的。尤其是当你把写小说当作一种释放,一种与自己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