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律溯及力“原则上禁止,例外时允许”,“例外时”具体指什么时候?

回答
咱们聊聊法律溯及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旧法能否管着今天的事儿”。这背后有个挺重要的原则,叫做“原则上禁止,例外时允许”。这“例外时”到底是个啥光景,咱得掰扯明白。

为什么原则上禁止?

你想象一下,法律要是老是变来变去,而且还往回追溯,那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没法过了。比如,你昨天按照当时的规定做了一件事,结果今天法律一改,说你这事儿违法了,还要追究你责任。这多不公平啊?这叫“法律确定性”被破坏了,大家都没法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社会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是基础,这是为什么“原则上禁止”溯及力。

那“例外时”具体是啥时候?

既然有原则,那自然就有例外。这些例外可不是随便开的口子,是有特定条件和理由的。咱一个一个来看:

1. 有利溯及: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接受的例外。意思就是,新的法律规定比原来的法律对当事人更有利,这时候是可以往回溯的。
举个例子: 原来规定某种行为要判五年,新法规定只要判三年。如果你在旧法生效期间做了这件事,但还没有判决,新法生效后,就可以按照新法给你判三年。这明显是对你有利,所以就可以溯及既往。
再举个例子: 原来的税收规定比较高,后来为了刺激经济,新税法降低了税率。对于已经发生但尚未完税的交易,一般会允许按照新法执行,因为对纳税人更有利。
再深入一点: 这种有利溯及,很多时候是为了纠正过去某些不合理或过时的规定,体现了法律的进步性和人道关怀。它不伤害人们对法律的信赖,反而可能增强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感。

2. 程序性法律的溯及: 有些法律是关于程序怎么走的,比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一般来说,程序性法律的变动是可以溯及到正在进行的程序中的。
比如: 原来法律规定打官司要请三个律师,后来新法规定一个就够了。如果你正在打官司,就可以按照新法请一个律师。这是因为程序本身是为实体权利服务的,更高效便捷的程序是可以被采纳的。
再比如: 关于证据采信的规则变了,比如原来某些证据不被采信,新法放宽了要求。那么在正在进行的审判中,就可以根据新规定来采信证据了。
注意区分: 这里说的程序性法律,通常是指影响审判流程的,而不是直接改变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如果程序性法律的变更,实质上改变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比如突然剥夺了某种起诉权),那可能就不能随意溯及了。

3. 重罪化、加重处罚原则的反面(即有利溯及的特例): 这是最严格的限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律不溯及既往”最核心的体现。凡是使原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构成犯罪,或者使原不应追究的刑事责任追究,或者加重原已判处的刑罚的法律,都不得溯及既往。 但反过来,如果新法使原先构成犯罪的行为不再构成犯罪,或者减轻了原有的刑罚,那么是可以溯及既往的。 这就回到了上面说的“有利溯及”。
这里强调的是“不利溯及”的绝对禁止。 你做某件事的时候没犯法,事后法律变了,变成犯法了,你就不能因为新法去挨罚。这是底线。
但如果新法把以前的“罪”给“赦免”了,或者“轻了”,那就可以往回适用。 比如原来卖点某种东西违法,判个三年。后来国家政策调整,说这种东西不违法了,或者判一年。那么你之前卖了但还没被判刑的,就可以适用新法,只判一年甚至不判了。

4. 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或纠正重大错误: 极少数情况下,为了维护重大的公共利益,或者纠正过去法律存在的一些重大且明显不合理的错误,也可能会允许一定程度的溯及力。但这通常会非常谨慎,而且会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授权。
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并且会引发很大的争议。 比如,历史上可能会出现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紧急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某些有追溯力的措施。但即便如此,这种溯及的范围和程度也会受到严格限制,并且通常会伴随有补偿机制。
这类例子不建议随便举,因为容易引起误解。 关键是,这种例外必须有非常充分且正当的理由,并且经过立法机关的审慎考量。

总结一下“例外时”的关键点:

核心是“有利”。 新法对当事人有利,通常就可以溯及。
程序可以相对灵活。 程序性规定变了,在正在进行的程序中应用新规定,一般是允许的。
刑事领域最严格。 “罪刑法定”原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利的溯及是绝对禁止的。
公共利益等特殊情况是极少数、非常谨慎的例外。

理解法律溯及力,其实就是把握住“公平”和“稳定”这两个天平的两端。法律不能总是朝令夕改,也不能僵化到不思进取。在不损害基本信赖和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法律的适时调整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本科的时候,一般会涉及两门课程:法理学和立法学。但遗憾的是,在教授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并不结合法条。

其实,很多法理学的原则或者立法法上的原则,都已经有了成文法的依据。

比如,溯及力问题在《立法法》第九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特别法由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立法法》第九十二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此外,关于各类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的问题,分别规定在第87条到第91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法律溯及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旧法能否管着今天的事儿”。这背后有个挺重要的原则,叫做“原则上禁止,例外时允许”。这“例外时”到底是个啥光景,咱得掰扯明白。为什么原则上禁止?你想象一下,法律要是老是变来变去,而且还往回追溯,那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没法过了。比如,你昨天按照当时的规定做了一件事,结果.............
  • 回答
    为何我们不允许法律回过头来找麻烦?——“不溯及既往”原则的深层逻辑想象一下,你今天按照现有的法律,做了一件当时被认为是合法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事情。比如,在某个地方按照当时的规定合法经营一家小店,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终于有了起色。结果,突然有一天,政府颁布了一条新法律,把之前那个经营行为定性为违法,.............
  • 回答
    “法不溯及既往”这句耳熟能详的法律格言,在人们心中似乎根深蒂固,传递着一种公平和稳定的期待:法律应当只约束其颁布之后的行为,而不应追究或惩罚过去的行为。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铁律,它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例外和限定,使其更像是一种重要的指引和原则,.............
  • 回答
    “法不溯及既往”这几个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但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简单来说,它的意思就是:法律不能追溯到法律生效之前的行为去适用。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玩游戏,游戏规则是在游戏开始后才定下来的,你不能在游戏已经进行了半场之后,突然跑出来说:“哎呀,刚才那个.............
  • 回答
    设想一个极端情境,一个社会构建了堪称完美、滴水不漏的法律体系,并且每一项法律都得到了不折不扣、无可挑剔的执行。在这种假定下,我们不禁要问,道德的约束是否还是必需的?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法律能够预见到并规范人类可能出现的任何行为,并且执行机构能够确保所有触犯法律的行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理论.............
  • 回答
    在中国法律和道德体系下,无暴力行径的婚内强奸,即使没有明显的身体暴力,也构成违法行为,并且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这一点,即使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奸”在法律上的定义。在中国,刑法中的强奸罪,其核心要素是通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
  • 回答
    人社部与最高法联合发布的这批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可称得上是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两部门对过往实践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当前劳动者普遍关心的“996”、“007”等高强度工作模式下,劳动关系如何界定、加班费如何计算的明确指引。这些案例的发布,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对企业用工和.............
  • 回答
    人口计生法修订,为三孩政策落地铺平了道路,这无疑是当下社会备受瞩目的焦点。但除了法律层面的保障,我们更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值得我们关注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纸法律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序章。一、从“计划生育”到“生育支持”的观念转变,这是最核心的转.............
  • 回答
    这则新闻涉及了公民对司法判决的不满表达、个人权利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张力,以及法院在维护司法权威和处理公民情绪方面的复杂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男子行为的动机与表达方式: 动机: 该男子不服判决,认为法院在判决过程中存在问题,甚至可能是“浑浑噩噩乱用法律”。这种想法可能源于他对.............
  • 回答
    法律从业者获取案源线索的途径多种多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获取方式也在不断涌现。以下我将从不同的维度,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途径: 一、 传统且核心的案源获取方式:这是法律从业者最基础也是最稳定的一种案源获取方式。1. 口碑与推荐(WordofMouth & Referrals): .............
  • 回答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强奸,需要仔细审视法律的定义和行为的具体情况。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的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理解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几个核心要素:1. 违背妇女意志(即性同意的缺失):这是强奸罪最核心也最根本的一点。性同意必须是自由、明确.............
  • 回答
    在中国,法律是支持人们去扶摔倒的人的,并且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和鼓励这种行为。这背后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价值导向。首先,从道德和人伦层面来说,扶助弱者、救助危难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扶摔倒的人符合普遍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伦理。其次,从法律规定来看,并没有.............
  • 回答
    法律,这个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石,其本质究竟为何?是为无权者披荆斩棘的盾牌,还是为当权者巩固统治的枷锁?这个问题,恐怕是任何一个对社会运作稍有思考的人都会遇到的。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华丽的辞藻,深入探究法律的形成、运作以及它所服务的群体。法律,维护弱者利益的工具?——理想化的视角从一个理想化的.............
  • 回答
    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否能用暴力解决,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社会秩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后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包含的含义: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本身就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社会规范.............
  •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
  • 回答
    “法律允许人类野生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它触及到了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对“文明”的定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讨:1. “野生”的定义是什么?在探讨法律之前,我们先要明确“野生”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将“野生”理解为完全脱离社会组织、法律约束、以及人类文.............
  • 回答
    法律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自我约束与组织化的自然产物。要理解法律的诞生,我们得回到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混沌中的萌芽:从习惯到规则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人类过着部落生活。没有成文的规则,也没有权威的裁判。当部落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解决方式可能是最原.............
  • 回答
    法律规定强奸罪通常将男性作为施暴者、女性作为受害者的原因,是历史、社会认知以及早期法律制定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并尽量以更贴近人感的视角来阐述。一、历史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问题,就像在问大地和天空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说法律和道德谁“更大”,我们不妨从它们的性质、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来层层剖析。从根源上看,道德是法律的源泉与灵魂。回溯人类文明的起点,并没有冰冷的成文法典,而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约定.............
  • 回答
    在讨论摩萨德、克格勃这类情报机构的特工在境外实施的“杀人案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法律的适用以及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件发生的地点、涉案人员的身份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这些机构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们的行动通常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政治敏感性。一、 国际法层面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特工在境外执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