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法不溯及既往」不是一项绝对的法律原则?

回答
“法不溯及既往”这句耳熟能详的法律格言,在人们心中似乎根深蒂固,传递着一种公平和稳定的期待:法律应当只约束其颁布之后的行为,而不应追究或惩罚过去的行为。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铁律,它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例外和限定,使其更像是一种重要的指引和原则,而非不可逾越的绝对界限。

首先,理解“法不溯及既往”的初衷至关重要。它之所以被奉为圭臬,核心在于维护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公民在从事任何行为时,都有权依据当时有效的法律来判断其合法性,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法律可以轻易地回溯,那么昨天合法的事情今天可能就变成非法,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动摇人们对法律的信任,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然而,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有时需要与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需求相平衡。最典型的例子就体现在刑法领域。虽然刑事法律通常不溯及既往,但对于某些极端恶劣、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基本人权的行为,即使在其发生时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禁止,事后追究其刑事责任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尤其是当这些行为触犯了普世的道德底线,例如国际法上的反人类罪、战争罪等,国际社会往往会倾向于追究责任,即便当时还没有成文的国内法明确规定。这种情况下,对“法不溯及既往”的遵守,反而可能被视为对更根本正义原则的背离。

其次,在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领域,“法不溯及既往”的适用也并非绝对。例如,一些法律的修改可能会对尚未结束的合同关系或持续性的法律状态产生影响。虽然直接改变过去已经完成的行为的法律后果是极少见的,但法律的调整常常会影响到未来的履行或现有权利义务的行使方式。更何况,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或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立法者可能会为了纠正历史遗留的弊端或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制定具有一定溯及力的法律。例如,在国家推行某些改革措施时,可能会出现对过去某些行为的重新评估和调整,尽管这种做法会引发争议,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法不溯及既往”的相对性。

再者,即使在刑法这样对溯及力限制最为严格的领域,也存在一些“软性的”溯及力。比如,如果一项新的法律减轻了过去行为的罪名或减轻了刑罚,那么对于尚未审结的案件,通常会适用新法,以示人道和公正。这虽然不是直接的“惩罚过去的错误”,但也是法律对过去行为的一种回应。

更重要的是,对“法不溯及既往”的理解,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域和国家的法律传统。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这一原则的侧重程度和解释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国家可能更倾向于严格遵守,将任何溯及力都视为对法治的挑战;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认为为了实现更重要的社会目标,可以对这一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突破。

总而言之,“法不溯及既往”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其核心价值在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公民的信赖。然而,它并非一项绝对的、僵化的铁律。在面对极端不公、需要纠正历史性错误、或者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制定者和解释者会根据更广泛的正义目标、社会需求以及法律自身的灵活性,对这一原则进行审慎的权衡和适当的调整。因此,与其说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绝对界限,不如说它是我们构建公平、稳定法律秩序时,一个必须认真考量、但也并非不可触碰的重要基石。在理解和适用“法不溯及既往”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辩证的视角,既要尊重其核心精神,也要认识到它在复杂多变的法律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不说从旧为原则、从轻为例外这种原则性的东西了,说点实际的。

比如非法经营罪,97刑法中,只列举了三类非法经营的行为:

  • 专营、专卖或限制买卖的物品
  • 进出口许可证、原产地证明等经营许可证或批准文件
  • 其他

1999年12月25日,诺查丹玛斯预言的恐怖大魔王降临前夕,刑法修正案一增加了一个新的非法经营行为:

  • 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

2009的刑法修正七案,把这一条又增加为:

  • 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或者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那么问题来了:在1999年恐怖大魔王降临之前,非法从事“证券、期货、保险”业务,到底能不能定非法经营罪?

如果刚学刑法的人,可能会简单给出答案:不能。

因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1999年修正案一增加“证券、期货、保险”的入罪行为之前,这三种业务就应该不能定罪。

但事实上,当时还有另外一种并非少数的观点,认为同样应该定罪。理由是:

修正案一只是明确了“证券、期货、保险”属于97刑法225条非法经营罪的“其他”,所以在1999年恐怖大魔王降临之前,对非法从事“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行为,仍然可以用非法经营罪的“其他”来定罪。


再往后。如果2013年9月10日之前,知乎和微博无视客观规律,恶意炒作虚假信息,只要给钱就能上热搜,算不算非法经营罪?

哦不好意思,那一年的知乎没热搜榜。

“有偿炒作虚假信息”是在2013年9月10日两高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里面,才明确成立非法经营罪。这一天之前的炒作行为能入罪吗?

可以。

依据是两高关于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的解释,里面提出:解释本身不具有溯及力,它的效力依附于被解释的法条本身。

这意味着,在2013年9月10日的两高解释之后,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的“有偿炒作虚假信息”都可以定非法经营罪。就问微博你怕不怕?

哪怕行为当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要事后找一个条文作出明确的解释,就仍然可以溯及过去的行为。

所以,说“从轻例外”是做题时的标准答案,但现实会告诉你,刑法解释才是真正的例外。

user avatar

《刑法》第12条,主要内容是关于刑法的溯及力,其法条全文为:

第十二条 【溯及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与之相关的几个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适用刑法第十二条几个问题的解释》。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旧法主刑重,无财产刑;新法主刑轻,有财产刑。

这个情况比较少,但是也仍然存在,如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294条)。

  • 旧法:
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新法(修八):
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积极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按旧法是3-10年,无财产刑;按新法是3-7年,有财产刑。


另外一个例子是贪污罪与受贿罪(第383条)

  • 旧法: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新法(修九):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贪污罪、受贿罪的新法中“数额较大”的情况,按司法解释的规定,是3万元-10万元。因此,如果犯罪数额在3万-5万(不含5万)之间,也同样存在旧法是1-7年、无财产刑,新法是3年以下、有财产刑。


在涉及这些情况时,《刑法》第12条就很难处理:新法与旧法的“处罚更轻”,到底是先比较主刑的轻重、再比较附加刑的轻重;还是考虑先刑罚种类的数量(只有一种刑罚的更轻),再考虑具体刑罚的处罚……也都没个定论。

实践中的做法,一般是先比较主刑的轻重,再比较附加刑的轻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法对主刑的规定更轻,所以新法更轻,所以要适用新法。


二、旧法没过追诉时效,新法过追诉时效

如果新法对某个罪名的处罚更轻,还会产生追诉时效的问题。

如上面的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积极参加的被告人,其应受的处罚按旧法的法定刑是3-10年,追诉时效是15年;按新法的法定刑是3-7年,追诉时效是10年。

当一个2000年积极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被告人在第12年被抓获并接受审查时,问题就来了:对他的追诉时效,是先按行为时所涉及罪名的追诉时效15年来确定,还是按他被审判时要适用的罪名的法定刑所涉及的追诉时效10年来确定?

这个问题争议了很多年,最后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被告人林少钦受贿请示一案的答复》中,对涉及追诉时效的溯及力问题作了明确:(文号是2016】最高法刑他5934号)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闽高法【2016】250号《关于立案追诉后因法律司法解释修改导致追诉时效发生变化的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追诉时效是依照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期限,在追诉时效期限内,司法机关应当依法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对于法院正在审理的贪污贿赂案件,应当依据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时的法律规定认定追诉时效。依据立案侦查时的法律规定未过时效,且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在新的法律规定生效后应当继续审理。
此复。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三日

虽然这个批复写的是对“贪污贿赂案件”,但是同样也可参考适用于其他犯罪。这个争议,至少在操作上也已经有了倾向性的做法。

更复杂的涉及79刑法与97刑法的追诉时效溯及力,可参考这个回答: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男子将8岁幼女拖至窑洞奸杀 超过20年追诉期被追诉”?


三、旧法要认定两罪,但两罪均无财产刑;新法只认定一罪,但增加了财产刑

如果说前面两个争议在实践操作中都已经有倾向性的做法,那下面的情况就连倾向性的做法都没有。

例:某甲是个办假证的,他在2015年5月,伪造了一批假身份证和假驾驶证,然后被抓。

这个罪名涉及《刑法》第280条,同样先看法律变化。

  • 旧法:
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款无关,略)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新法
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款略)
【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罪】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个例子中,按旧法,驾驶证要认定为国家机关证件,适用280条第一款,认定为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法定刑3年以下;身份证则适用第三款,认定为伪造居民身份证罪,法定刑3年以下。最终以两罪数罪并罚

按新法,驾驶证和身份证都属于第三款的“身份证件”,故只适用第三款,认定为伪造身份证罪,法定刑3年以下,有财产刑

那么,究竟是两个罪的旧法比一个罪的新法重,还是有财产刑的新法比没财产刑的旧法重呢?


四、再审按行为时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它里面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是:

第十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这里面很重要的几条是:

一、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自发布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
二、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三、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那问题又来了:

  • 1、再审适用行为时的法律,是用于解决“刑法”时间效力的问题,能否扩大到解决“刑法修正案”的时间效力?

按上面《刑法时间效力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再审程序中适用行为时的法律(旧法)。这是不是一条死规定,也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这个司法解释发布于1997年,是为了解决79刑法与97刑法的交替而发布的,它只用于“97刑法”的时间效力,不能用于扩大到97刑法以后,对这部刑法修正的9部“刑法修正案”的时间效力。

也有观点认为,这一解释虽然是用于解决97刑法与79刑法的新旧交替问题;但在法律级别上,刑法修正案的级别与97刑法的级别是相同的,只不过以前是专门修订79刑法而产生了97刑法,是大修,而后来仅仅是以《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对97刑法小修,但这只是修改的方式不同,相关文件的法律效力与级别都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把对97刑法的《时间效力解释》扩大到处理刑法修正案的时间效力,这个解释当然也能解决刑法修正案的问题。


  • 2、同时存在行为时的法律(旧法)、审判时的法律(新法),且新法处罚更轻时,再审要适用哪个法律?

如果同时存在行为时的法律与审判时的法律,且审判时的法律处罚更轻(如贪污罪与受贿罪),则审判时要适用新法。

但是,如果这一案件又进入审判监督程序,那问题就来了:再审时,到底要不要按上面《刑法时间效力解释》第十条规定的,改为适用处罚更重的行为时的法律(旧法)呢?

例如:2013年实施的受贿犯罪,2016年接受审判时,适用《刑法修正案九》的新法(处罚更轻)。案件生效后,重新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进入再审,此时是继续适用处罚更轻的新法,还是适用97刑法中处罚更重的旧法?

有观点认为,要严格执行《刑法时间效力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再审时适用处罚更重的旧法。

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情况下,由于最高法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以外,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因此仍然要选择审判时处罚更轻的新法。


  • 3、如果再审时出现新的司法解释,是否要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比如行贿300万元。

按旧的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_全文,行贿超过100万元即属于“情节特别严重”,法定刑是10年-无期徒刑。

按新的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_全文,行贿超过500万元才属于“情节特别严重”。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审判中用了2012年的司法解释的标准,对行贿300万元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在十年以上量刑,那么在再审的时候,用哪个解释呢?

有观点认为,《刑法时间效力解释》中第10条规定的“行为时的法律”,是狭义上的“法律”,不包括司法解释。对司法解释要适用《司法解释时间效力解释》的规定,司法解释的效力依附于法律的效力,因此这种情况下,再审时要适用行为时的行贿罪法条(该法条的前后变化是新法更重),但同时适用新的司法解释规定的量刑标准,故只能认定行贿300万是“情节严重”,在5-10年之间量刑。——旧法新解释

也有观点认为,《刑法时间效力解释》中第10条规定的“行为时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包括了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因此这种情况下,再审时要适用行为时的行贿罪法条,以及行为时的行贿罪司法解释(旧司法解释)规定的量刑标准,认定行贿300万是“情节特别严重”,在10年-无期之间量刑。——旧法旧解释


  • 4、再审的结果是发回重审,重审时适用旧法还是新法?

如果说再审适用行为时的旧法是死规则,那再审不适用行为时的旧法,而是发回重审,即可规避这一规则。于是又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如果这样操作,则可以通过再审决定重审的方式,规避这一规则。所以重审时也必须适用行为时的旧法,才能防止这种规避手段。

另一种认为既然没规定重审必须要适用旧法,则重审当然适用刑法12条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可以适用处罚更轻的新法。


五、刑法总则的溯及力问题

对刑法总则内容的修改是从刑法修正案八开始的,因此在这之前也没人考虑过总则内容的溯及力问题。

在《修八》实施之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和修八同时实施。这个解释里规定了总则条文修改后的溯及力问题,但并不一定就遵守《刑法》第12条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如禁止令、死缓限制减刑,都允许溯及既往

禁止令是《修八》对判处管制或缓刑的犯罪分子增设的限制,死缓限制减刑也是对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增设的限制,如果严格遵照《刑法》12条的原则,是不应溯及既往的。但上述解释第1、2条就规定相关条款可溯及既往

但是在《修九》实施之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中,对于第37条之一所增设的禁止令,却又不溯及既往

而累犯、如实供述、自首且立功、数罪并罚、无期的减刑等,又仍然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

于是问题又来了:到底刑法总则的条文变动之后,是否要严格适用第12条的规定,对总则的条文适用也坚持从旧兼从轻原则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不溯及既往”这句耳熟能详的法律格言,在人们心中似乎根深蒂固,传递着一种公平和稳定的期待:法律应当只约束其颁布之后的行为,而不应追究或惩罚过去的行为。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铁律,它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例外和限定,使其更像是一种重要的指引和原则,.............
  • 回答
    .......
  • 回答
    “不娶银行女”这种说法并非主流的观点,也不是普遍适用的真理。它更多地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个人偏好的网络流行语或者说一种戏谑性的说法,背后可能包含了多种复杂的原因和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解释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和含义:一、 stereotype(刻板印象)的形成: 高冷、傲慢的印象: .............
  • 回答
    .......
  • 回答
    孩子生病,家长最焦虑的就是看不同的医生,听到五花八门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明明都是医生,为什么会对同一个病情给出不同的建议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医生不专业,而是医学本身以及个体差异决定的。1. 医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医学并非一门精确到毫厘的科学,它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
  • 回答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这句在编程界广为流传的谚语,绝对有它的道理,但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过早”和“优化”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为什么说“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这句话的根源,在于它点出了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过分追求性能所带来的种种弊.............
  • 回答
    “如果没有小米,现在一部智能手机还是要三四千”这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要说它完全对吧,有点绝对了。但要说它一点道理都没有,那也说不过去。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确实是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个重要搅局者。在小米刚出来的时候,智能手机市场基本是国外品牌唱主角,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科学就等于“西医那一套”的解释体系,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胞分子就“不科学”? 历史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先民对人体和疾病的观察、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之上。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胞学说的时代,人们只能.............
  • 回答
    关于“抄作业”这个词在疫情期间听着令人不舒服,我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它不像咱们平时听到的那种,比如体育比赛里某个动作漂亮,大家说“哎哟,这动作跟谁学的,跟XXX似的”,那是佩服,是学习。但“抄作业”,用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里,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甚至有点儿怪怪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抄作业”这.............
  • 回答
    提到“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猜测,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如果”。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回到南宋时期,那个金国与南宋对峙的年代。当时,金国虽然强盛,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南宋的骚扰,边境战事不断。而南宋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国力虽然不如巅峰时期,但在岳飞等名将的带领下,也并.............
  • 回答
    “徽京”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故事的。它呀,其实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南京本地的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那这“徽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南京跟安徽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上的近。南京地处苏皖交界,历史上和安徽有过很深的渊源。比如,在明朝,南京就是京城,而徽州(现在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供需关系,但又引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一个看似矛盾的操作——“去库存”。为什么政府会说“去库存”而不是简单地让市场自己去调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希望达到的多重目标,绝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房地产行业的“供.............
  • 回答
    “不常生病的人生病就得大病”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我们身边也确实会有这样的人,好像很少感冒发烧,但一旦生病,往往都是挺严重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绝对,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掺杂了一些误解和片面的观察。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不常生病”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趣,而且直击了围棋规则的核心,就是“贴目”这个看似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你说得没错,关于贴目多少,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少讨论和演变,现在通行的大致是6.5目或7.5目,但依然有人觉得不够或者太多。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改成“两回合定胜负”呢?让我想想,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围棋的本质、游戏的.............
  • 回答
    “女生不关注历史政治”这种说法,听起来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我们身边文科班女生居多的现实面前。明明热爱文科的女生们,按理说应该对历史和政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怎么还会冒出这样的论调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可能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而是源于一些片面的观察、固有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某些时代背景下.............
  • 回答
    网上传的“三不娶”说法,也就是“不娶教师,不娶护士,不娶银行女”,其实是一种比较泛化的、带有戏谑色彩的网络讨论,反映了一些人对这几个职业女性在婚姻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担忧或刻板印象。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背后可能的原因,并且尽量用大白话来解释,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常常被用来比喻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尝试就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界限。但如果仔细推敲,这句关于蝴蝶飞行的论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说法的起源与流传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科普悖论,或者说是.............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评价深圳管控区男子拒绝配合防疫检查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法律层面、社会责任层面、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层面,以及行为的可能动机和后果等。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 法律层面:1. 违反防疫规定是违法行为: 在深圳实行管控措施期间,政府部门发布的通告和规定具有法律效力。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