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类感官辨识能力的边界。说到底,这跟我们眼睛和耳朵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这些信息背后的数据量和压缩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咱们先从视觉说起,也就是720P和4K的区别。

想象一下,你的眼睛就像一个像素探测器。

720P(高清) 基本上有大约1280 x 720 = 921,600个像素。你可以理解为画面是由差不多100万个小点组成的。
4K(超高清) 的分辨率通常是3840 x 2160,也就是大约830万个像素。这可是720P的9倍!

你可以把这些像素想象成画家的点。720P就像用100万个点来描绘一幅画,而4K则是用900万个点。当你有900万个点来描绘同一幅画面时,每一个点都能更精确地捕捉到色彩、亮度、细节的细微变化。

为什么我们能轻易分辨?原因如下:

1. 像素密度和细节呈现: 4K拥有远高于720P的像素密度。这意味着在同样大小的屏幕上,4K的画面单位面积内包含的点数是720P的9倍。这种巨大的差异直接体现在画面的细节上。比如,一片树叶的纹理、人物皮肤的毛孔、远处建筑物的轮廓,在4K下都会清晰得如同真实场景。而720P由于像素点较大,这些细节就会变得模糊、失真,甚至完全消失,变成一片“涂抹感”。
2. 人眼的辨识能力: 我们的眼睛虽然很神奇,但并非无限放大镜。在大多数观看距离下,人眼能够分辨的最小细节尺寸是有限的。当两个画面的细节差异大到超过我们眼睛的“分辨率极限”时,我们就很容易区分。4K和720P之间的细节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超出了人眼在正常观看距离下区分的模糊阈值,所以“看出来”很明显。
3. 数据量和压缩: 4K视频的数据量远大于720P。为了传输和存储,视频文件需要被压缩。但即使经过压缩,4K文件所保留的原始细节信息量仍然远超720P。想想看,一个包含830万个点的图像,即使稍微模糊一点,其信息量也比一个只有100万个点的图像要丰富得多。我们能看到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原始信息在屏幕上被还原出来的效果。

现在我们聊聊听觉,也就是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在音频领域,我们衡量的是比特率(kbps),它代表每秒传输的音频数据量。比特率越高,理论上保留的音频信息越多,音质越好。

128kbit/s (MP3等有损压缩格式):这是一种有损压缩。为了大幅减小文件大小,它会丢弃人耳不太敏感或者相互掩盖的声音信息。想象一下,你在打包行李,为了让行李箱塞得下,你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比如一些无关紧要的配料、一本不太想读的书)给扔掉了。
无损音质 (FLAC, WAV等):这意味着音频文件在压缩过程中没有丢失任何原始的音频信息。它就像一个非常高效但完全忠实的打包方式,只是把东西整理得更紧凑,但里面的每一件物品都还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分辨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呢?原因也很复杂,但也跟人耳的特性和音频信号的本质有关:

1. 人耳的“分辨率”和动态范围: 相比于眼睛能同时接收的视觉信息,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方式更为复杂。人耳对频率、响度、音色、空间感等多个维度都有感知。虽然128kbit/s的MP3会丢失信息,但它丢失的往往是那些最细微的泛音、最轻微的环境声、或者在强劲主旋律下不易被察觉的背景乐器声音。这些被舍弃的信息,对于大多数普通听众来说,在日常的听音环境下,可能并没有那么“刺耳”或者“明显缺失”。
2. 主观感知和心理预期: 我们的耳朵并不能像眼睛那样“看到”像素点。我们对音质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并且受到心理预期、听音设备、聆听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嘈杂的环境下、或者使用普通耳机时,128kbit/s和无损的差异可能被环境噪音和设备限制所掩盖。反之,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高品质的耳机或音响设备,并且听的是精心录制的音乐,你才更有可能捕捉到那种微妙的差别。
3. 音频压缩技术的进步: 早期的MP3压缩算法确实粗暴,丢失的信息也更明显。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像LAME这样的高级MP3编码器,在128kbit/s甚至更高比特率下,已经能做到非常智能的压缩,尽可能地保留人耳听感上最重要的信息。所以,它丢失的“细节”,很多时候是“锦上添花”的部分,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核心。
4. 频率和人耳的敏感度: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是不同的。我们对中频人声和大部分乐器的主要音域最为敏感。128kbit/s的压缩算法往往会优先保留这些我们最容易听到的频段。而损失的可能是极高频的空气感,或者极低频的泛音,这些信息在音乐整体听感中占比较小,或者需要非常好的设备才能捕捉。
5. 对比的“绝对值” vs. “相对值”: 视觉上的9倍像素差异是一个非常“绝对”的量。而音频比特率从128kbit/s到无损(例如CD音质的1411kbit/s)虽然数字差距巨大,但人耳感知上的“差距”并非如此线性或明显。有时候,我们听到的“区别”,更多是心理上的“我期望听到更好的声音”,而不是实际听到了本质上的不同。
6. 听音经验和训练: 成为一个对音质非常敏感的听者,需要大量的听音经验和刻意的训练。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在极佳条件下对比这两种音频格式的体验。当你第一次听到4K的超高清画面时,那个冲击是巨大的,因为它直接“震惊”了你的视觉系统。而音质的提升往往是渐进式的,需要你慢慢去体会,去“品味”。

总而言之,眼睛看到的是更直观的“数量”,像素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能看到多细腻的画面。而耳朵听到的是更抽象的“质量”,音频压缩在丢弃信息时,考虑的是对“听感”的影响。128kbit/s已经能做到在“听感”上最大程度地保留音乐的核心,那些被丢弃的细节,虽然对于发烧友或者专业人士来说很重要,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听众来说,其差异没有视觉上像素缺失那样具有压倒性的震撼力,也更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和掩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根本的原因, 其实是因为绝大部分 ( 99.9%) 的人的染色体是 46 条, 人的基因决定了人是人, 而不是蝙蝠。大家的 DNA ,哦不染色体, 维持在 46 条。比猪多八条, 比大猩猩少两条。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

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因为人的肉身决定了, 耳蜗里面的毛细胞只能分辨 1 dB 以上的幅度变化, 确切地说是

2dB 以上的幅度变化。

尽管这个事实, 已经有无数的文献证实, 但是老烧们选择相信自己不是肉身。或者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染色体只有 46 条, 甚至不愿意相信自己其实是一个普通人。 直到听力受损以后, 拿到了医院的听力检查报告和/或基因检验报告以后,才不情愿地向事实低头。

耳蜗里面的毛细胞只能分辨 1 dB 以上的幅度变化,类似于眼睛的视网膜上面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只能保证人分辨大约 256 级的灰度和有限的色域. 显示屏的灰度等级有的很高,可以达到256级甚至1024级。但是由于人眼对亮度的敏感性有限,并不能完全识别这些灰度等级。同样, 生理学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和电视的帧率不需要无限地提高, 显示屏的点距超过了视网膜的生理限制以后也没有实际意义。


生物学的限制和心理声学的研究结果, 直接导致了 MP3 等音频压缩格式的流行。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MP3 把 CD-WALKMAN 以及 SONY 的 MD 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原因(之一)。 绝大部分正常人类听不出压缩以后损失的所谓 “信息量”。


以上是短回答。


///////////////////////////////////////////////////////////////////////////////////////////////


** 1 bit, 2 bits, 3 bits, 4 bits, 5 bits, and 8 bits


以下是长回答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

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是很小的,

您可以自行制作一个白噪音/粉红噪音文档,压缩成不同的MP3 来观察“信息量”的损失。

。。。。。。


1995年上半年开始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后期,MP3开始在因特网上蓬勃发展。SONY 的 MD 是那时候的高级玩意, 俺因为磁带不能 A-B 重复不知道多想要一个 MD。MP3 随着免费的 Winamp 和当年的“藏经阁”光盘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张 CDROM 就打尽 10 多年的格莱美金曲,WOW~

ADSL 取代 ISDN 和 56Kbps Modem 电话线上网让 MP3 文件通过互联网传播变成十分便捷的事情。俺的第一个 MP3 播放器是没有牌子的 SigmaTel,为了学法语买的,因为 A-B 重复这个小小的功能。 没有用来听歌,听的是几十盘磁带,卡座转录后经 COOLEDIT PRO 降噪滤掉磁带的 “HISS”再压缩成 MP3 的 128MB 文件。 一个 AAA 电池就能听一个下午。

如果问 MP3 和 磁带那个音质好, 无疑是 MP3。磁带只有 40 多分贝的动态范围, 而消噪以后的 MP3 可以有接近 60 分贝的动态范围。每一个音节, 每一句话都听得无比清晰。

MP3算法通过创建人类听觉总体特征的模型尽量保证丢弃的部分不被人耳识别出来。这个特点俺是深有体会。MP3 在160到192kbit/s下达到接近透明的音质, 对于普通的流行歌曲已经十分接近 CD 音质了。而 320kbit/s 基本只能靠猜 (和掷硬币的准确率无异)。

在非盲听的对比实验中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是很严重的,许多烧友总要求一定水准的“音质”。但他们在A/B测试中则很难在更低的比特率下区分文件。这过去的 20 多年已经有无数打脸的实验结果, 但是“信仰”驱使无数烧友不断把钱花在 “无损”上。 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尽管 大家的染色体都是 46 条)。

这些事实如果继续掰下去可能会让很多烧友脸红, 俺就此打住。


虽然很多烧友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带原子钟,自带 24bit垂直分辨率的 FFT分析仪,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如果类比一个示波器的话,人的耳朵垂直分辨率不到 10 bit, 频率就更不能精确到赫兹了. 这也是为啥纯音气导听力测试中响度/声压级/幅度差异小于 1dB 的话,人很难分辨差异;为啥乐手调琴常备一个 Tuner 的原因。



对于普通人, 听不出耳机品质,不是"木耳", 也不是没有经过训练。 而是因为稍微好一点的耳机, 它们的表现十分接近。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这不是因为您 “木耳”, 也不是因为手机的音质太差, 而是因为您只是个人, 一个 46 条染色体的正常人。


反观虔诚的烧友圈,当他们虔诚地把煲耳机煲耳放煲电源线......这些仪式都按部就班做完,仍然没有看到(其实是听到)所谓的一耳朵改变。终于决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钱。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他们面前表演起退款的手续。

“你可以不用花钱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个鄙视的眼神)

这立马就能点燃这些有点钱受过良好教育又自尊心爆棚的烧友的 ego (自我)。

霎时间,他们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刺激,

“我有钱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啥我是木耳?”,“不退了,东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终于整出戏以三赢的结果喜剧结束。

国家赢得了税收! 商家赢得了销售额! 烧友赢回了自尊!

这就是网友总结的耳机音响发烧圈杀手锏:

苦肉计+激将法。




当然, 有无数免费的软体和/或资源可以帮助烧友证实自己是否对自己诚实。例如:


用下面这个免费软体能记录自己的听感以及听力曲线, 只要和朋友一对照, 就可以知道是不是 “木耳” 了。


最多就是 5 分钟的事情,有时间不妨相互测一下。



谁是金耳, 谁是木耳, 10 分钟就见分晓。


当然,

耳机发烧圈还流行一个 “短板”论, 或者说 “木桶”论。

可惜的是, 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才是最短的板。

俺绝不是在暗示谁是木耳, 而是希望大家明白自己只是一个肉身的凡人。


除了自己的耳朵是最短的板, 次最短的一般来说是耳机。

当然稍微好一点的耳机, 它们的表现十分接近。


这不是俺撸出来的新理论,而是有论文花表的, 当然不是俺的论文。


请自行阅读下方的论文: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phone frequency response and retail price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41, EL526 (2017)
Jeroen Breebaart



具体的区别可以通过实验, 自己用眼睛看到所谓的区别, 甚至不需要耳朵。


唾手可得的软体有

免费的 Room EQ Wizard,

共享版的 ARTA 和 TrueRTA。

当然结合 KOF 的粉红噪音发生器 + 和耳机没啥关系的实时 FFT 软件,

例如 DL4YHF's Amateur Radio Software - Audio Spectrum Analyzer ("Spectrum Lab")

也能够用来获得您关心的数据。



好消息就是, 耳机的区别很小而且能通过 EQ 纠正。

这也是俺这两年发表一系列 EQ 散文的目的, 共享这些免费的方法。


《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您也许会希望明显的音质提升,但是残酷的现实是, 不太可能或者说不可能来自弥补已经很长的那块板。

您希望的音质提升, 在 2020 以及以后,只可能来自弥补真正的短板, 自己的耳朵和现有的耳机。


一般来说, 200 人民币以上的耳机就已经很讲究了,和 2000 块甚至上万块的耳机差别不是很大。

耳机能听出电的质量, 那是 1998~2000 年左右, 广大网民对某些自我暗示能力特别强的耳机用户的嘲讽, 这过去的 20多年来,这种嘲讽也被大湿转化成了 “另类事实”来宣传。 这个现象既好笑又发人深省。

耳机之间比格和价格也许区别很大。但声音的区别很小。即使有些许的差别, 也能通过 EQ 纠正。



您可以把经常听到的 "XXXX 潜力巨大" 以及 “ xxxxx 没推好” 当成是骗局开始的一个标志性的关键词。它和 CCTV 的天价床垫小品里面的床垫有点共通之处。 "潜力巨大" 提示消费者这个事物具备地球上某种神器的特质, 自带光环。当您接受了"潜力巨大"这个提法以后, 上了眼药以后, 套路就开始了。


** 心理学上启发法(heuristics) 也被活学活用于引导消费者如何进行决策,特别是故意导致系统性的认知偏差。例如人们觉得贵的啤酒比便宜的味道要好。这种认识在价格和品牌相关的时候是对的;高价加于不贵的品牌上也会让消费者们感受到,此啤酒比不贵的啤酒味道要好。这就是 “发票调音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许多人类决策“启发法”著作出自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和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对行为金融学有很重大的影响。


详情请见





因为完整地释放俺的观点会占很大的篇幅,超出 10 万字的限制,

因此还是用列表方便大家快速读取:



俺读书少, 文化程度低, 初中水平, 大家批评的时候千万别客气。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一些传销精英也加入了这场游戏: 上眼药的套路就开始了。


“发烧就是要玩电”;“发烧要烧前端”;“发烧要弥补短板”;“发烧要讲究搭配, 好马要配好鞍, 酱油一定要贵过鸡”;“玩好以后能发挥九成九的功力。”“潜力巨大”; (还是 “钱力巨大”?)



“发烧要弥补短板”他们从来不会告诉您, 您整个“系统”里面,

最弱的短板就是您自己的耳朵。


皇帝的新衣这个游戏不能戳破真相。

您的耳朵分辨不出 0.3% 以下的 THD, 甚至 0.5% 就是绝大部分人的极限了。 这也是国标规定的 “Hi-Fi” 的 cut-off 的由来(理论基础)。


风传張愛玲曾經說過:「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陰道。」(她没说过其实, 所以俺没说过的话敬请甭强加在俺头上)

声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锤砧镫听小骨链-卵圓窗-毛细胞-听神经-脑干-颞叶听觉中枢这一条路。从音源到脑子, 整个链条是这样的:

大脑颞叶 + 耳朵 + 耳机(换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整个链条。

声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锤砧镫听小骨链-卵圓窗-毛细胞-听神经-脑干-颞叶听觉中枢这一条路。

大脑颞叶 + 耳朵 + 耳机(换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整个链条。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

全球用户可以分为两派:

每一派都至少有 20亿人, 也就是一小半的人会听到 YANNY, 另一大半会听到 LAUREL.

您不测一下, 永远不知道自己是 Laurel 还是 Yanny.


对了,

长期的烧友有可能是这样的哦:





扯远了吗?


人能听出多少百分比的失真?

历史上和网上有详细的数据了,

0.5% 是大部分人的极限, -46dB 而已。


klippel.de



有些发烧友很纠结失真的问题, 毕竟他们要 Hi-Fi 嘛。

请看看上世纪的研究结果, 和本世纪的一些结论。


bksv.com/media/doc/BO03


J. Moir, "Just Detectable Distortion", Wireless World, vol. 87, no. 1541, Feb. 1981.

it has now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ear cannot perceive distortion levels of less than 6–12% on "normally complex music." If you think you can hear 0.1%, you are deluding yourself.

That, believe it or not, is the gist of an article by Robert Carver of Phase Linear Corp., in the May 1973 issue of Stereo Review.

Read more at


Since audio amplifiers amplify signals for humans to hear, the psychoacoustics of human hea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re is no point in designing a system that drops THD well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Humans typically cannot detect THD less than 1%, but a single THD measurement doesn’t tell the whole story.

Our sensitivity is frequency dependent, and we are also more sensitive to higher-order distortions. With training and with certain types of distortion, some distortion effects as low as 0.3% can be heard.1 When designing an audio amplifier, if cost is no object, it would make sense to design a system with THD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across all frequency ranges.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加了“系统”加了“前端”以后改善的地方能测量吗?

不知道您有没有问过自己或者别人。

也许您从来也没有看到吧。

0.3% 以下的 THD 是人无法分辨的, 这是一个事实。


耳机“系统”的(音质)表现主要是由频响(曲线)决定的, 这又是一个事实。


为什么在“无损”的“系统”上感受不到随着数据的增大而带来的音质提升?

因为所谓的 “无损”文件增加的 “信息量” 远远没有您的耳朵和耳机

损失的“信息量”大。

它们可能差了一个到几个数量级。



Hi-Fi发烧从上世纪末已经进入 WITCH HUNTING 的怪圈, 用户不懂测量,却不断地把钱投入到黑洞里面,期望付出一定有收获, 这是种心理惯性。

商家当然期望用户永远不要明白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当 AES 的 Dr. Sean Olive 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关于耳机之间可以相互通过EQ模拟的时候,两岸的耳机论坛还在批判 EQ 是发烧的大敌。当 Blockbuster、HMV 以及无数中小型唱片商店关张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批判在线音乐是发烧的大敌, 鼓吹CD唱片和 LP 还会象英女皇一样春秋万代。当科学家发现屁里面有超导体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鼓吹更换入户线、空气开关、墙插和电源线。作为一个旁观者, 俺时常觉得难以置信。 一个初中生就能看到的荒谬, 为什么5000多年文化的大国国民们竟然堪不破?直到一些朋友给俺指出其中的关键, 那就是人民币。为了钱, 或者说利润。 商家象养蘑菇一样对待用户是有道理的。

让他们觉得自己吸收了营养, 并且把他们关在黑暗中。这个黑暗的蘑菇农场 是大家公认的 “圈”吗?当您被上了眼药, 认可了 “潜力巨大”,

您就会开始不停地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隔靴挠痒,舍本逐末。。。。。。


“换线可破!” (单晶银的导电性能不过比电解铜提高了不到 10%

“换空气开关可破!” (空气开关如果能改善听感 ABB 早就改行做音响了)

“换墙插可破!” (墙插如果能改善听感 SONY 早就改行卖墙插了

“换电源排插可破!” (PDU 如果能改善听感西门子助听器早就送PDU了

“换脚钉可破!” (某风投收购鞋王也许准备用高跟鞋的脚钉进军音响业了

“换时钟可破!” (早说了世界的第四维才是发烧的热点

“换线电可破!” (电池纹波都没有噪音也低的可怜您就是当它不存在而已

“加地盒可破!” (注意这个地盒是不接地的骨灰盒的变种

“换发烧保险丝可破!” (入户保险丝他们家不卖, 电工说5块人民币一卷)

“粘量子不干胶贴纸可破!” (封箱胶带也是不干胶啊,兄弟)

“加耳放可破!” (频响曲线/THD有改善别忘记发表到SCI给祖国长长脸

“煲耳机可破!” (煲过了退货期限以后您试试追讨煲机辛苦费看看


潜力没发挥出来,他们从来不会告诉您 EQ 可破, 直到 Dr Sean Olive 捅破了窗户纸。


当您被上了一次眼药, 认可了 “潜力巨大”,

您就会开始不停地被上眼药, 直到您身上所有的都上满了眼药。


当然, 俺没有在上面加上 “换手机可破!”

但是, 俺可以预见的是,您把华为手机或者国产手机换成 iphone (也是国产的)也不会有任何音质提升。您把 iphone 换成 “发烧系统”也不会体验到任何明显的音质提升。

因为最短的板始终是电声转换以及您的听觉曲线。

**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发票是可以“调音”的, 发票上的零越多, 消费者越容易相信 “物有所值”, 尽管客观测试也许南辕北辙。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分辨720P和4K的画质,却很难分清音乐的128kbit/s和无损音质的区别?

因为您不会因为信仰而突破人的肉身限制, 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MP3 或者低码率的音乐文件, 超过 320 kbps 或者 CD 音质以后,

所谓的额外 “信息量” 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换言之, 就是空气。或者再换言之,就是纳米科技和外星科技编织而成的氮气、氧气、一氧化二氢、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外星物质组成的透明的新衣。



您想要的音质提升,他们从来不会告诉您 可以来自 EQ, 直到 Dr Sean Olive 捅破了窗户纸。


EQ 通过卷积预先补偿耳机的冲激响应,

才可能精确地伺服耳机单元这个“马达”的行程。

这不是什么魔术,都是数学和物理能描述的过程。



为什么“他们” 痛恨 EQ 呢?

  1. 因为 EQ 真的很强大;
  2. 因为他们卖的耳机没有把智能 EQ 当卖点, 等到他们的供货商开始提供这样的耳机时,他们就会见风使舵的。
  3. 关键还是钱作怪。


这个 20块的耳机,EQ 了以后听感直逼(甚至超越) HD580


EQ 前的方波令人叹息:

EQ 后的方波接近完美:




图图大主教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

1984年图图大主教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图图主教能言善道。

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

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

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21世纪里。

(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

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

大湿手里有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

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

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

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

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

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

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这难道不是您在祖国的耳机发烧论坛上每天都能看到的

活话剧(二人转/多人转)吗?


对了,

时不时他们还推一个假人和 Audio Precision 出来, 证明电源线能提升耳机“系统”的表现, 但是他们不会告诉您耳屎的影响大了几个数量级。。 几 > 3

耵聍 Cerumen(俗称耳屎 Ear wax)



** SHH~~~~~~






每个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结构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也可以看到这些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没有两个人的耳朵长一样的, 也没有两个人的听力曲线是一样地。






厂商的机壳里面是没有用户听力曲线的, 为了合适的听感,

发烧友花费巨额资金和精力以及时间, 当然还有实践。


现在获得自己的听力曲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免费! 而且只需要一台电脑。





对了,

智能 EQ 的耳机已经来了。

没错,

就是你们都知道的那个现在市场占有率最大的 TWS 耳机。


###############################################################

其他支撑本回答的补充阅读材料, 篇幅太长不宜转贴, 敬请抽空阅读

###############################################################

麦文学 2020Q1 散文列表 -- 耳机EQ英语学习等等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answers/by_votes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如果您读不完这篇散文,其他散文不读也罢: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space holder]


对了,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测试。 贴给从来没有实践过的烧友:


       https://www.npr.org/sections/therecord/2015/06/02/411473508/how-well-can-you-hear-audio-quality     



/////////////////////////////////////////////////////////////////////////////////////////


..


万一/如果本回答对您有帮助, 敬请收藏或者转发。

user avatar

比较的项目并不对等啊

“视频720p分辨率”对应“音频44100Hz采样率”

“音频128Kbps码率”对应“视频4000Kbps码率”


240p,480p,720p,1080p,2160p很容易看出区别,同样地

11025Hz,22050Hz,44100Hz采样率的音频也很容易听出区别


128Kbps和192Kbps的音频不太容易听出区别(需要HIFI才能),同样地

4000Kbps的视频和6000Kbps的视频也不容易看出区别(需要高清显示器,暂停后对比才能)


所以,题主的对比内容,选得不太合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