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儿童会有离家出走这种想法?

回答
孩子会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环境和发展阶段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遇到合适(或者不那么合适)的养分,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来。

一、 来自内在的呼唤:不满与求变

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这些需求不被理解、不被满足,或者当他们觉得现实与自己的期待产生巨大落差时,离家出走就成了一种极端但直接的表达方式。

被忽视或不被理解的感受: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原因。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在家里不被父母看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喜好没有人真正关心。比如,他们可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但父母只关注“为什么考不好”,却忽略了背后的压力或困惑。这种“我说了没人听”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不重要的,离开也许能找到更有人在乎自己的地方。
过度的压力和期望: 有些家庭对孩子的学业、行为有着非常高的期望,稍有达不到就严厉批评。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会感到喘不过气。离家出走,就像是为了逃离那个让他感到窒息的环境,去一个没有考试、没有排名、没有家长唠叨的地方。
不公平的对待: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待遇不如兄弟姐妹,或者父母的双重标准让他们感到委屈,也会产生“这里不是我的家”的念头。例如,父母对哥哥的要求很宽松,对自己却非常严苛,这种不公平感会累积,让他们渴望到一个更平等的世界。
对自主和独立的渴望: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希望自己做决定,探索世界。如果父母过度控制,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事事包办,也会让他们产生“我真想自己一个人过”的想法。离家出走,是一种对父母控制的反叛,是对自由的向往。
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的大脑在经历剧烈的变化,情绪波动大,独立意识增强,开始质疑父母的权威和规则。他们会想证明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时时看管的孩子。有时,离家出走只是一个试探,看父母到底有多在意自己,或者想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划清界限。
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应对: 考试失败、朋友吵架、被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沮丧或愤怒。如果他们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或者家里的沟通方式不太健康,离家出走就可能变成一种宣泄情绪的冲动行为。

二、 来自外部的环境:摩擦与引力

家庭环境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以及外界的吸引力,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家庭冲突和不良沟通: 如果家庭中经常有争吵、冷战,父母关系不和睦,或者父母之间存在语言暴力、情感虐待,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恐惧、焦虑和不安全。家不再是避风港,而是战场,离开自然成了一种解脱。
缺乏情感连接: 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敏感,导致孩子感觉与父母之间缺乏深厚的情感联系。当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支持和爱时,他们可能会对外寻求慰藉,或者觉得离开一个对自己不重要的地方也无所谓。
不良的同伴影响: 如果孩子的朋友们中有宣扬“离家出走很酷”或者“家不好就走”的观念,或者他们的朋友们正在经历类似的家庭问题,这种影响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模仿的想法。
受到欺凌或虐待: 这是最严重也最让人心疼的原因。如果孩子在家里遭受身体、精神上的虐待,或者被家人欺凌,离家出走就成了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逃离魔爪的绝望举动。
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有时,离家出走也可能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外面”的憧憬。可能是看了某些电影、听了朋友的经历,觉得外面有更精彩的生活,或者想去某个地方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对离家出走的后果考虑不周,更多的是一种冲动的“冒险”想法。

三、 从孩子视角看“离家出走”

对于孩子来说,离家出走可能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么“成人化”。他们的想法可能更简单、更直接,甚至有些天真:

“赌气”: 有时候,孩子离家出走只是因为一时生气,想让父母着急,想通过这种方式“赢”回尊重或关注。他们可能觉得“你们不在乎我,我走了你们就知道错了”。
“躲起来”: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了让父母生气的事情,又害怕被惩罚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暂时躲起来,希望等风头过去再说。
“寻找新的开始”: 孩子可能觉得现在的环境让自己不开心,想去一个没有烦恼、没有规矩的地方,重新开始一段生活。这种想法往往是基于对现实不满的简单化处理。

总而言之,孩子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困扰。这需要我们成人去仔细倾听,去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而不是简单地将这看作是孩子不懂事。家,应该是孩子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如果这个港湾让孩子感到窒息或痛苦,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离家出走这种事我小时候也干过。

为啥离家出走呢?

因为我妈三个月没烧肉给我们吃。


哎哟,我同你讲,三个月不吃肉,真的是要人命。

因为我们一家子的老祖宗给我们遗传了“无肉不欢”的基因,所以你不要说是三个月不吃肉,一顿不吃肉我就心痒痒,一天不吃肉我就要抓狂!三个月不吃肉,我铁定暴走呀!

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到了一种一闻到别人家的肉香就垂涎三尺的地步。

更疯狂的是我弟(三岁),他有一天发现三姨家煮肉吃没叫他吃,他气愤到朝人家锅里吐口水:谁叫你吃肉不叫我!(不文明行为,请小朋友们千万不要模仿。)

你瞧我老妈这是把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逼成了什么样子。


因此那个时候我和我弟天天找老妈吵着要肉吃。

可我老妈呢,永远都是那句话:等你爸回来才能吃肉。

于是,我们就每天都盼啊盼啊盼啊盼,盼望着老爹赶紧回来好有肉吃。


可问题是盼望了很久我老爹他都不回来。

好不容易通次电话,问他啥时候回来,他每次都是:快了,快了,然后就没信儿了。

好吧,我是实在没办法也没希望了,永远盼不回来的老爹及肉真是令人绝望,肚子里的馋虫却勾得我快要发疯。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就带着弟弟偷偷滴离家出走了。

我们要去找爸爸——因为老妈说了老爹回来才能吃肉,那老爹不回来怎么办呢,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找老爹了。

总之我们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见到老爹=有肉吃。


可我们身上又没有钱,没法儿坐车,怎么办呢?那就走着去呗。

我们一路走一路打听“到邻镇的路怎么走”。走了大半天,两个人是又累又饿又渴,脚底都磨起了泡。

还有我三岁的弟弟,这时候也开始嗷嗷哭:呜呜,姐你说的带我去吃肉的,这山上哪里有肉吃嘛,你骗我,呜呜呜,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唉,当时我也是真挫败,沮丧,绝望到了极点 : 本想出来找点肉吃,可现在这荒山野岭的,估摸着我的肉被某种凶猛的小动物吃还差不多(手动捂脸(*/ω\*))


万幸,就在我们俩万念俱灰的时候,来了一趟开往老爹工作的镇的班车,可能是老天爷觉得像我这样可爱、勇敢又有主见的孩子命不该绝吧,哈哈哈。。。

毕竟那个时候我才八岁呢

然后,又渴又饿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我们,也不管身上没钱付车费就拦了车,带着弟弟跳了上去。

售票员阿姨问我要车费,我编了个借口说:待会儿下车的时候我爹要来接我,他会付车费的。

人看我们俩“面黄肌瘦”一脸眼泪鼻涕的小孩儿,也就没为难我们,把我们带了过去。


最后,那次离家出走的结局是:我们俩顺利地找到了老爹,也顺利地吃上了肉——我和老弟两人一共吃了60个小笼包!

吃完小笼包之后心满意足地睡了一觉。

然后又非常非常非常幸运地,睡醒之后发了高烧,由此躲过了追杀过来的老妈的毒打。哈哈哈哈哈




所以,儿童为啥会有离家出走想法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他就是没办法了,他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还是没有办法达成自己的目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就只能孤注一掷,离开家去赌一把。

这个他想要的东西,可能是父母的关注,可能是父母的关心、爱和温暖,也可能是父母的包容和谅解,也可能是父母的妥协和退让,当然也有可能是一顿肉包子,哈哈。

总之,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它的诉求和目的。


不过,不论孩子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离家出走,我都希望父母们不要急着去批评他,斥责他,而是能够耐心去寻找一下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听一听孩子内心里真实的声音。不管他对或者不对,只要沟通的桥梁还在,孩子的误会总能澄清,孩子的错误总能纠正,与孩子的分歧总能达成统一。

但如果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臭骂或者毒打,目的就是让孩子再也不敢离家出走,这只会让孩子内心更加失望。从此以后,孩子对父母关上心门,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将会更加疏远以及难以沟通。

并且,即使孩子不敢再离家出走了,但他内心的愤怒和委屈仍然存在,那么这个问题就只是表面被掩盖下去了,而真正的问题其实仍然横亘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E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会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环境和发展阶段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遇到合适(或者不那么合适)的养分,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来。一、 来自内在的呼唤:不满与求变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这些需求不被理解、不被满.............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在位时期被誉为“仁宣之治”的皇帝,一生中拥有两位儿子,其中长子便是后来引发“土木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提起朱祁镇,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年少登基,被宦官专权裹挟,最终导致国之大辱的形象。那么,这位让明朝历史蒙上阴影的皇帝,为何会是宣宗的儿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血脉延续,而是多种复杂因.............
  • 回答
    有些婆家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儿媳顺产,甚至强烈反对剖腹产。这背后往往掺杂着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理解,以及一些现实的考量。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影响——“坐月子”与“母凭子贵” “顺产更完整”的观念: 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认知里,顺产似乎是一种更“完整”的生产方式。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我身边也常常听到类似的感叹。要说为什么父母会“不约而同”地偏袒小儿子或小女儿,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可多着呢。这背后,藏着几分人性本能,几分生活常态,也夹杂着一些我们可能都没太注意到的心理活动。首先,得从“最小”这个概念说起。最小的孩子,通常意味着最晚出生.............
  • 回答
    黄晓明和李菲儿在《乘风破浪的姐姐 2》的同台,确实是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难怪大家会对此充满好奇。说实话,要准确揣测一个公众人物在这种敏感情况下的真实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不是他们本人,也无法完全知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盘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黄晓明即便知道可能.............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确实会下意识地把儿化音和北京话划等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1. 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北京标签”的固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北京话”的影视剧、相声小品、广播电视节目,有多少是带有浓重儿化音的? 影视剧: 很多以北京为.............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导致了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偏好,而女儿则被视为次要或负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1. 传统观念与宗族传承: 传宗接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通常狭义地指向男性后代,因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启发性。事实上,关于特殊儿童(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有特殊需求儿童”或“发展性障碍儿童”等更具尊重性的称谓,涵盖范围更广)在双高知家庭中出现的现象,确实是社会观察和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双高知家庭“更容易生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不是说.............
  • 回答
    这个问题,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小时候,人手一盒蜡笔,涂涂画画是家常便饭,可一到了成年,蜡笔这玩意儿就跟咱渐行渐远了呢?这事儿吧,可不是因为大人们突然就失去了童心,而是背后有很多挺现实的原因。首先,得说说“定位”这事儿。蜡笔,它天生就带着一股子“儿童专属”的标签。你看看市面上的蜡笔,.............
  • 回答
    如果我的三岁儿子突然有一天跟我说,他想穿裙子,或者想试试我衣柜里的衣服,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拥抱他,然后认真地和他聊聊。首先,我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不带评判的态度。我知道三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非常旺盛的,他们可能仅仅是被某种颜色、某种材质或者某种款式吸引了。他可能看到电视里或者绘本里.............
  • 回答
    .......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妾的地位固然不如嫡妻,但究竟是否需要亲手干粗活,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这户人家是“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那种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家业庞大,仆从如云,那妾即便再不受宠,也不太可能让她去灶房劈柴、挑水、扫地这种最底层的体力活。毕竟,嫡妻的面子,家中规矩.............
  • 回答
    嘿,宝贝,看到你即将踏入大学,并且选择金融这个专业,爸妈打心底里为你感到高兴,也为你骄傲。这可是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领域,爸妈想跟你掏心窝子说几句,希望对你将来有所帮助。首先,基础知识是你的立身之本。 金融这玩意儿,说起来光鲜,但骨子里全是一堆数学、统计和经济学的逻辑。别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放松,.............
  • 回答
    这问题一出,我心里那叫一个翻江倒海。我都还没缓过神来,这突然冒出来个“儿子”,还是从未来坐时光机来的?简直跟做梦一样,而且还是那种醒过来之后会想不起来的梦。但现在这人就站我跟前,还一脸认真地跟我解释他爹是未来的我,这可不是梦。脑子里一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哪个问题最重要?能让我不后悔?首先排除的是那些关.............
  • 回答
    .......
  • 回答
    特斯拉 1.2 万元儿童越野摩托“秒售罄”,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的,尤其是在这个价位上。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玩意儿跟咱平时见到的普通儿童摩托到底有啥不一样?以及,那些掏出万元给孩子买这么个“大件”的家长,他们的想法到底图个啥?价格的鸿沟:1.2万 VS 几百到几千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价格。普通儿.............
  • 回答
    好的,没问题!我们来聊聊市面上那些真正能让孩子玩得开心,又顺带把脑瓜子锻炼得更灵活的好玩意儿。我尽量把它们说得详细点,就像我亲身体验过一样,并且保证听起来就是个热爱生活、有经验的家长在分享,而不是机器打出来的冷冰冰的文字。 洞洞板 (Pegboards) / 形状配对类玩具 为啥好? 这类玩具是.............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最近,儿童精神科的门诊常常挤满了小小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忧伤,确诊为抑郁症。看着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沉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这到底是怎么了?儿童抑郁症高发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环境的剧变是绕不开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