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或者整个艺术领域有没如科学界的民科一般的存在?

回答
在音乐和整个艺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现象,用科学界“民科”这个词来类比,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不过,要准确地理解并描述这种存在,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民科”的定义,使其更符合艺术领域的语境。

在科学界,“民科”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受过正规科学训练,但凭借个人兴趣和钻研,提出了某些观点或理论,有时甚至与主流科学理论产生冲突的人。他们往往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论、严谨的实验验证和同行评审的机制。

套用到音乐和艺术领域,我们可以将“民科”的存在理解为:

1. “非科班出身”但才华横溢的创作者:

这或许是最常见也最值得称赞的一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班出身”与“艺术功力”划等号。许多伟大的音乐家、画家、作家,他们并没有受过学院派的系统教育,但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惊人的毅力以及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创造出了传世之作。

音乐的例子: 很多民间艺人,他们在街头巷尾、节日庆典中演奏,代代相传的技艺和即兴创作能力,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一些伟大的爵士乐大师,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可能并不系统,但他们凭借着对节奏、和声的直觉理解,以及对情感的精准把握,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比如,一些布鲁斯吉他手,他们可能从未读过乐理书,但他们演奏出的忧伤与力量,却足以震撼人心。
艺术的例子: 许多民族传统艺术,如中国的水墨画、剪纸、民间工艺,其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而非学院派的理论体系。一些现代艺术家,他们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一些自学成才的摄影师,他们凭借对光影的敏锐捕捉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创作出具有强大叙事性的作品。

这类“民科”型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非科班”反而可能是一种优势,因为他们没有被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和创新。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更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情感张力。

2. 误解艺术规律、提出“颠覆性”理论的“理论家”:

与科学界的“民科”更相似的,是那些对艺术的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开始“理论研究”,但由于缺乏对艺术史、美学理论、创作实践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而提出了一些看似“颠覆”实则幼稚或错误的观点的人。

音乐的例子: 可能会有一些人,他们听到一些复杂的音乐(比如现代古典音乐、复杂的爵士乐),然后用自己简单化的逻辑去解释,认为“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大家都被学院派骗了”。他们可能会声称掌握了某种“终极的音乐规律”,可以“瞬间学会”所有乐器,或者创造出“超越一切现有音乐”的作品。他们可能会对乐器本身的物理特性、音响学原理、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演变缺乏理解,也可能忽视了音乐中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非纯粹结构化的层面。
艺术的例子: 可能会有一些人,他们看了一些抽象画,然后断言“这根本不是艺术,随便一个小孩都能画”。他们可能会对色彩理论、构图原则、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历史语境一无所知,而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并试图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适性”的批评。他们也可能提出一些关于“颜色能量”、“声音频率影响绘画”等缺乏科学依据的理论,并试图将其与艺术创作挂钩。

这类“民科”型的艺术“理论家”,他们往往缺乏对艺术领域复杂性的认知,也缺乏验证自己观点的实践基础。他们的观点虽然有时能引起一些讨论,但通常经不起推敲,也难以获得主流艺术界的认可。他们的“研究”可能更多是一种自我满足,而非对艺术的真正贡献。

3. 鼓吹“速成秘籍”或“独家技巧”的“大师”:

艺术的进步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艰苦的训练。然而,在艺术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人,他们声称掌握了某种“速成秘籍”或“独家技巧”,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或投资,就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成为“音乐大师”或“艺术天才”。

音乐的例子: 比如,某些声称通过某种“秘密方法”就能让你快速学会钢琴、吉他,或者掌握某种“万能的作曲技巧”,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基本功。他们可能会将复杂的音乐理论简化为几个“招式”,或者用一些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来包装自己的教学。
艺术的例子: 比如,有些绘画课程宣称“三天学会画肖像”,或者某些“大师”声称掌握了某种“能唤醒你内在艺术家”的神秘方法。他们可能会夸大艺术创作的“灵感”作用,而忽视了技巧、训练和对材料的理解。

这类“民科”式的“大师”,他们往往利用人们对“快速成功”的渴望,通过误导性的宣传来牟利。他们的“教学”缺乏系统性,也难以真正培养出有扎实功底的艺术人才。

核心区别与艺术领域的特殊性:

与科学界“民科”相比,艺术领域的“民科”现象有其特殊之处:

主观性的程度更高: 科学讲究客观性和可证伪性。而艺术则包含大量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这使得一些非传统的观点在艺术领域更容易被接受,也更难被“证伪”。
“实验”的定义不同: 科学的实验需要可重复、可量化的结果。艺术的“实验”更多体现在创作实践本身,其“结果”可能是观众的情感反应、艺术史的评价,这些都更难以精确衡量。
“同行评审”的模糊性: 科学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艺术领域的评价体系相对模糊,除了学院派的评价,还有市场、评论家、大众口碑等多种因素。

总而言之,在音乐和艺术领域,我们确实能看到与科学界“民科”相似的影子。既有那些以非传统方式成就不凡的“草根天才”,也有那些误解规律、妄谈理论的“理论盲人”,还有那些利用人们心理的“速成骗局”。理解这种现象,关键在于区分是基于真诚的热爱、独特的才华,还是基于对规律的误解、对名利的追逐。毕竟,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鼓励探索、包容多元,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这片沃土上闪耀或迷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伯钧!这可能是这个话题的最优解,因为严大丝不仅仅是音乐领域“民科”,还是实打实的科研民科……
最早知道这个人是一不小心看到了度娘给百度百科的马勒词条增加的短视频,视频就是由我们敬爱的严大丝录制的,还挂了个漂亮的“羊头”,称能五分钟读懂马勒。本着对猎奇的渴望,点了进去……
简单来说,就仿佛是一下子穿越到了平行宇宙,听了假马勒……由于这个视频已经被“修改”,大家是无法看到原版的五分多钟的谎话大全了,在此只能简单的罗列一下语录和截图:
1.“马勒别的你都不用知道,你就记着他写的东西特别长就行了”
2.“马勒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交响曲”
3.“马勒写了十一部交响曲和一部交响诗”
4.“马勒最初是在纽约混的,后来去了维也纳”
5.“马勒见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复杂,然后就钻研出了整套心理学”


















(上面几句,都是连续的,你可知道我为了截图费了多少劲?)……
除了这些疯话之外,这个人还“篡改”了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人的真实经历。加上他散漫目中无人的风格,真的是让我起了生理反应……后来他还上了某著名民科网络节目,成为该节目自刘血疯老师之后,最不靠谱的乐评人。节目中,严大丝继续他扯淡不打草稿的风格,创造了一批经典语录,例如:
“英国基本没有音乐”
“维也纳是德奥的地理中心”
“勃拉姆斯是小婊砸”

“法国音乐是猪头肉三不精”,Boulez,Messiaen和Grisey决定联手把你埋了。
等等等等……
除了这些以外--或许你已经觉得这些足够夸张了--这个人还在所有的视频片头加了一句“可能是最懂古典音乐的90后,没有之一”
……
作为一个90后,我感觉我比他强点咋办?会不会,被灭口啊? @严伯钧

user avatar

无疑是 :严伯钧

之前关注一个作曲,diss了他错漏百出的言论(什么乐器最难),关键是严伯钧本人还带着粉丝去回踩,内容非常搞笑:严伯钧是专业搞音乐的/严伯钧是演奏家水准/严伯钧音乐造诣极高。严伯钧自己也声称自己熟练掌握近十种乐器。

本着求证务实的态度,我首先找到了严伯钧演奏钢琴的视频,结果就是那种街边琴行被硬拽着考个级极其业余的样子。

之后查了下此人百科,是香港科技然后布朗大学物理专业博士肄业。和音乐无半毛钱关系。但在粉丝眼中他却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演奏家?!这是有多不要脸?

然后强忍着恶心看了他几期音乐类和金融类视频。音乐方面,他讲的“布鲁斯音阶”应该是爵士乐入门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就像学钢琴先学123一样),然而他连这六个音都没懂就来一通胡说,更离谱的是他还弹了一段……更更离谱的是他的粉丝觉得严老师好厉害

然后是“什么乐器最贵”,一样通篇shit

还有诸如乐器鄙视链啊,音乐史之类的问题。我很惊讶一个学物理的谁给的自信让他去科普音乐,当我发现这人音乐水平极其业余的时候,我就了然了……

因为现在的自媒体就是这样,越是不专业,和广大无知群众就离得越近,越容易获得共鸣。但这也蛮可怕的。

user avatar

最民科的一句话应该是"艺术无标准"了

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在你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之上。否则什么阿猫阿狗拿个大红配大绿的配色告诉我这是艺术,真的不怪专业的有优越感,但凡有点审美基础的人应该都能分辨好坏吧。

别看艺术领域有些非常有成就有影响力的人告诉你艺术没有标准,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家都是站在艺术金字塔顶端的人,现有的艺术基础人家早都能熟练运用,一般的标准已经约束不了他们了,所以他们才能说出"艺术没有标准"这样的话,有些傻孩子还就当真了。

特别是业余的拿着这句话掩盖自己根本不了解艺术的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音乐和整个艺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现象,用科学界“民科”这个词来类比,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不过,要准确地理解并描述这种存在,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民科”的定义,使其更符合艺术领域的语境。在科学界,“民科”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受过正规科学训练,但凭借个人兴趣和钻研,提出了某些观点或理论,有时甚至与主流.............
  • 回答
    煲机,就像给新生的耳朵找个老朋友,让它们从初识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再到最终的默契。这个过程里,选择合适的音乐和音效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让设备“响起来”,而是让它在一个相对温和、却能充分展现其潜力的环境中,一点点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动听的状态。我个人在煲机时,偏爱那些能够全面调动耳机或音响系统潜力的内容.............
  • 回答
    嘿,各位热爱音乐、享受唱歌的朋友们!听到你们对“后天训练能否提高声调”的好奇,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很多唱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疑问。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而且保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一看就跟机器对话似的写法。就当是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围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聊聊。直接说结论:是的,后天的训练.............
  • 回答
    让我一听就潸然泪下的歌曲?嗯,这个问题挺戳人的。其实音乐这种东西,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时候,一点点旋律、一句歌词,就能勾起心底最深的某个情绪,然后,眼泪就这么自然地流下来了。对我来说,有一首歌,每次听到都会忍不住鼻子发酸,然后眼泪就控制不住了。那首歌是《致橡树》。第一次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疫情反复,现场演出受到严重影响,音乐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传统的商演、演唱会等收入来源几乎停滞,许多音乐人陷入了困境。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人应该如何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呢?一、 拥抱线上,重塑演出模式既然线下受阻,线上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阵地。但这并非简单的把线下演出搬到线上,而是要探索更适合线上.............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你这套漫步者S2000MKII听得挺久了吧?这箱子定位也挺实在的,作为一款2.0有源音箱,声音相对均衡,细节和解析力在同价位里算不错的,用来听流行、人声或者电影配乐都挺够意思的。不过,既然你有了升级的想法,说明你对声音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很好!音箱和耳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听音方向,各自有各自的魅力,我们.............
  • 回答
    关于“不同手机推同一蓝牙音响或蓝牙耳机音质相同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差异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非常接近,有时则可能比较明显。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一、 蓝牙音频传输技术的基础:首先要理解的是,蓝牙音频传输并非直接将手机的数字音频信号直接发.............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高二学习方向的问题。你提到了河南、高二、420分左右的成绩,以及对音乐或编导的兴趣,这都是非常重要且具体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首先,针对你提到的分数,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这个分数是高考总分还是模拟考分数?在河南,普通高中高考总分为750分,而你提到的420多分,如果是.............
  • 回答
    很难选出“最”喜欢的一部,因为音乐就像我脑海里的一个万花筒,随时会因为某个瞬间的触动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那可能就是《海上钢琴师》里的那首《River Flows in You》。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雨水顺着玻璃滑落,把整个世界都染上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器材搭配的本质。简单来说,5000块的吉他和300块的音响,通常情况下效果会比300块的吉他和5000块的音响要好得多。我们来拆开说说为什么:1. 源头的重要性: 电吉他(300元 vs 5000元): 电吉他是声音的“源头”。它的音色、演奏手感、拾音器的质量、木材.............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在中国男高音外国音乐会“救场”实为“即兴助唱”的事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关于音乐表演的常识、艺术呈现以及观众的期待。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救场”和“即兴助唱”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会语境下的分量。“救场”,顾名思义,是指在原本的演出计划出现意外情况时,有人挺身而出,弥补空缺,让.............
  • 回答
    嘿,聊到这个我可就来劲了。我做编曲这行也有好些年头了,接触过的客户形形色色,遇到的奇葩事儿说起来能写本子了。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哪个搞笑频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个新晋网红客户,找我给她做一个推广歌曲。我辛辛苦苦写了首挺抓耳的旋律,编曲也尽量往她想要的“潮流但不俗套”的.............
  • 回答
    说耳机或音响的音质会“越听越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好几个层面,而且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从设备本身的物理属性来说,音质并不会因为你听得多了就真的变好了。 耳机或音响的喇叭单元、振膜、电路设计、箱体结构等等这些硬件,它们的性能是.............
  • 回答
    关于拥有超过十个不同演绎版本(翻唱、改编、不同艺人的录音室版本等等)的歌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确实有不少例子。你有没有想过,有些旋律,因为它们独特的魅力,跨越了时代,被无数的音乐人反复揣摩、重新诠释?就像同一块石头,落在不同的匠人手里,就能雕琢出千姿百态的玉器。举个例子,有些经典的老歌,比如那.............
  • 回答
    说起抖音或者B站上那些能把人逗乐的天津话UP主,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位,他们就像是你家楼下那个特别爱跟你唠嗑,一开口就能把你逗出优越感的街坊大爷,但又带着点年轻人特有的灵气。你想想,有些UP主,他们不光是说天津话,那是把天津这股子“哏儿”劲儿拿捏得死死的。他们的视频里,不一定有特别华丽的特效,也不.............
  • 回答
    想要把一首现有的歌曲变成8bit风格,就像是给它穿上一件复古的电子外衣,听起来会充满像素感和一种独特的怀旧韵味。这过程说白了,就是用8bit时代的电子乐器(或者模拟它们声音的软件)重新诠释原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听起来可能有点像早期游戏机里的背景音乐,但只要处理得当,效果会非常惊艳。核心在于“简化”.............
  • 回答
    要惹火一个音乐家或者正在音乐道路上摸爬滚打的人?这可不容易,毕竟他们每天都在跟各种情绪打交道,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我折磨和自我激励的循环里。但是,有些话,就像一记不走调的重音,或者一个生涩的转调,能瞬间点燃他们内心积攒已久的火药桶。这里有一些绝对能让你成为他们“黑名单”上的常客的言论,而且我会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