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被自己的呼噜声吵醒?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睡觉时打呼噜,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可不是什么“铁打的呼噜”,里面藏着挺多学问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能像没事人儿一样,安然地在自己的呼噜声里沉睡。

首先得明白,呼噜声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睡觉的时候,我们喉咙和鼻腔的软组织(比如舌头、软腭、悬雍垂)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放松过度、鼻塞、睡姿不对)发生震动,发出的声音就是呼噜。就像一个不太紧的筛子,空气通过的时候会让它晃动出声音。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免疫”自己的呼噜声呢?原因挺复杂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

1. 听觉处理的“选择性忽略”:

咱们睡觉的时候,大脑虽然不是完全“关机”,但也不是全神贯注的。它进入了一种特殊的“待机”模式,叫做“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大脑对外界声音的处理方式会和清醒时有所不同。

选择性过滤: 试想一下,你躺在闹市区,但耳边全是汽车喇叭声、人声嘈杂,你可能就觉得“震耳欲聋”。可如果你在安静的森林里,即使是一片叶子掉落的声音,你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大脑会对声音进行“优先级排序”和“过滤”。在睡眠时,大脑会更加倾向于忽略那些“稳定”、“不变”、“不具有潜在威胁”的声音,而对“突然”、“响亮”、“可能预示危险”的声音(比如婴儿的哭声、火警警报)会更敏感,能够唤醒我们。
习惯性适应: 那些长期打呼噜的人,他们的听觉系统可能已经对自己的呼噜声产生了一种“习惯性适应”。就像你住在嘈杂的地方久了,反而听不到那些噪音一样。大脑会把自己的呼噜声看作是“背景噪音”,不再认为它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信号。它们的大脑已经学会了“屏蔽”掉这个熟悉的、无害的声音,以免干扰到睡眠。
听觉信号的传递路径: 声音通过耳朵传到大脑,经过一系列的神经信号处理。在睡眠时,连接听觉皮层和负责觉醒的脑干区域之间的某些信号通路可能会被抑制,或者说“信号强度”被削弱了。这就好比,即使声音传到了,但传递给“警报系统”的信号不够强,自然也就无法触发觉醒。

2. 睡眠深度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睡眠有不同的阶段,比如浅睡眠和深睡眠。

深睡眠: 在深睡眠阶段,大脑的活动会大大减弱,身体也处于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这时候,即使有外界声音,也很难将人从深沉的睡眠中唤醒。如果一个人的呼噜声在自己处于深睡眠阶段时响起,那么他自然不会被吵醒。
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的睡眠周期,对于声音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就比较“睡得沉”,不容易被外界事物打扰,包括自己的呼噜声。

3. 呼噜声的“主观感受”:

声音的感知不仅仅是物理的震动,还包含心理和主观的解读。

“自我”的屏障: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对于“来自自身”的信号,往往会有一种天然的“区分”。就像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但通常不会觉得心跳声烦人一样。身体可能有一种机制,能够区分“内源性”的声音和“外源性”的声音,并且对内源性的声音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
感知阈值的不同: 每个人对声音的“感知阈值”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听力比较好,对细微的声音都非常敏感;而有些人则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对于打呼噜的人来说,他们的听觉感知阈值可能高于他们自己发出的呼噜声的音量。

4. 生理结构的个体差异:

虽然呼噜声的产生机制相似,但具体到每个人,喉咙和鼻腔的结构、软组织的松弛程度、阻塞程度都会有所不同。

呼噜声的“分贝”和“频率”: 即使是打呼噜,声音的大小(分贝)和音调(频率)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只是发出比较轻微的、低频的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更容易被大脑忽略。而有些人发出的呼噜声则响亮而刺耳,这更容易干扰到自己。
震动传导: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也会在身体组织中传播。当呼噜声产生时,声波会通过空气和身体组织向外传播。有些人可能因为头部和颈部的组织结构,使得呼噜声向外的传播效率不高,或者其自身对这些频率的震动不太敏感。

打个比方:

就好比你住在热闹的工地旁边,工人们敲敲打打,你的耳朵会觉得烦。但如果换成你自己在敲打,虽然声音也很大,你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因为你知道是谁在敲,为什么敲,而且你“参与”了这个声音的产生。你的大脑会把这个声音和“我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外界的干扰”。

总结一下:

一个人之所以不会被自己的呼噜声吵醒,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他们的大脑在睡眠时对声音的处理方式(选择性忽略、习惯性适应)、睡眠的深度、个体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感知阈值,以及他们自身呼噜声的特点。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默契”,让他在自己的“音乐会”中安然入睡。

当然,也有一些极少数情况,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噜声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这时候即使人自己听不到,但对健康的影响却非常大。所以,如果你的呼噜声非常响亮,或者伴有呼吸不畅、白天嗜睡等情况,最好还是咨询一下医生,别因为自己听不见就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你在转眼球的时候,虽然视网膜上的像旋转了,但你不会感觉世界在转,因为眼球肌肉的信号已经给了一份拷贝告诉你这是你自己在转眼球。同样,你挠自己的胳肢窝很难觉得痒,而别人一挠就痒。

打呼噜的人的身体在打的时候就已经就知道会有呼噜声,这时候听见呼噜声也没什么意外的了。

这个叫 re-afference principle

在中枢向肌肉传递动作信号时,还会产生一份信号拷贝,由比较器将其与感觉系统的信号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抵消影响。这样你就对自己的动作所产生的变化有了“防备”,从而减少了对自己动作的反应。

进化意义上来讲,就是由于有了前馈(图中CDS这条线),生物体感受系统的信号被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跟运动信号拷贝的预测结果一样,叫做re-afference,另外跟自己运动无关的叫做ex-afference。这样的机制可以帮助你保持世界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信号干扰,提高信噪比,也免得因为自己制造的信号产生不必要的警觉。(如果总是被自己的呼噜吓醒也是挺累的吧,而且被自己吓得多了,当真正的危险出现的时候也不易察觉。)

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re-afference principle是自我概念产生的根源。

如果你不转眼睛,而是用手压自己的眼球,就失去了re-afference前馈,于是会觉得世界在震颤。实验人员还试过将眼球肌肉麻痹,这样在你转眼球的时候,眼球没有动,却给了前馈信号,也会觉得世界在震颤。


更深层的解释可能包括predictive coding,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对即将接受到的信号做着预期,只要预期相符就会减少“差异层”神经元的发放,减少能耗。只有当与预期不符的时候才会激起更大的反应。

因此如果是你自己打呼噜,什么时候打、打多响,你都是知道的,也就没什么感觉。如果是别人打,打的时间完全是个随机事件,你肯定提心吊胆的。他过了你预期的时间间隔还没打第二声,你可能都会心慌地想“该打了吧?”,等你放松警惕了,他又突然来一下吓你一跳。相反地,如果他像机器一样规律地每隔三秒打一下,特别符合预期,没准还能催眠呢……

参考文献:

Goldstein, E. (2013).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Cengage Learning.

Kilner, J., Friston, K. & Frith, C. (2007). Predictive coding: an account of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Cognitive Processing, 8(3) ,159-166.

ncbi.nlm.nih.gov/pmc/a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睡觉时打呼噜,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可不是什么“铁打的呼噜”,里面藏着挺多学问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能像没事人儿一样,安然地在自己的呼噜声里沉睡。首先得明白,呼噜声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睡觉的时候,我们喉咙和鼻腔的软组织(比如舌头、软腭、悬雍垂)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放.............
  • 回答
    这现象其实挺常见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傻”就能概括的。人一旦被骗,尤其是涉及到钱财、感情或者某种身份认同,那种打击可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得了的。他们不愿承认,甚至反过来攻击揭露者,往往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回答
    拆迁,这个词语在中国社会承载了太多的复杂情感。它既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社会财富分配、利益博弈的缩影。同样是房屋被征收,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天差地别?有人因为拆迁摇身一变成为“拆二代”,财富一夜暴涨,而有人则为了那点补偿款,与强拆的队伍对抗,甚至走向生命的尽头。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运气.............
  • 回答
    有人自己不会游泳,却义无反顾地跳下水去救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怕死”就能概括的。这往往是人性中最闪耀、最令人动容的光辉,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存本能的强大力量在驱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瞬间的道德驱动和同情心泛滥。当一个人亲眼目睹他人身处险境,特别是溺水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强.............
  • 回答
    .......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有些无奈的现象。谈到“汉服商家传承文化割韭菜”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掰扯,才能理解为啥有些人“割”了还“乐呵呵”的。首先,咱得承认,汉服的兴起,确实有其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美,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商家”这两个字.............
  • 回答
    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与防治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大陆报告的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过105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它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疾病的能力。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如何应对,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 回答
    山东经济的“看不见的尴尬”:GDP高企下的真实画像山东,这个东临黄海、北接渤海的东部大省,地理位置优越,坐拥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腹地。其GDP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体量庞大毋庸置疑。然而,在一些观察者眼中,山东的经济发展似乎总笼罩着一层“看起来不够好”的迷雾。这种.............
  • 回答
    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那些对转基因技术了解不多的人们,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对其产生厌恶情绪。这种厌恶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一些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人类天生就对不熟悉的事物抱有警惕。转基因技术,特别是它能够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本.............
  • 回答
    咱们聊聊《原神》这游戏,为啥感觉一堆人看它剧情就稀里哗啦的,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也不能简单一句“现在人玻璃心”就带过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故事本身有没有“钩子”?首先得承认,《原神》的剧情团队,他们在讲故事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你想啊,一个开放世界游戏,地图那么大,.............
  • 回答
    “不适合化妆”这话说出来,总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化妆这玩意儿,谁不想试试,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更有气色呢?但现实就是,有些人在化完妆后,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甚至比素颜还别扭。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把这背后的一些门道掰扯明白。首先,得承认,每个人天生的“底子”不一样,对化妆品的.............
  • 回答
    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而且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比较复杂和矛盾的点。首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虐猫的人比骂他的人更可恨?这可能源于我们对“伤害”的感知方式。直接的、肉体的伤害,比如虐待动物,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制造痛苦的行为,直接挑战了我们心中关于“生命”和“善良”的基本底线。动物虽然不会说话,.............
  • 回答
    公务员职位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考生,尽管收入并不算高,甚至在一些人眼中“不被看好”,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经济与福利保障层面的“隐形吸引力”: 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尽管“挣得不多”是普遍认.............
  • 回答
    要说尖晶石在中国的不为人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咱们老祖宗讲起。其实,尖晶石这石头,不是后来才冒出来的,它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老熟人了,只不过,它的身份一直被“误读”了,以至于在大家心目中,总少了那么点分量。你想啊,宝石这东西,在中国历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最顶级的,那肯定是玉石,温润细腻,承载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说到底图个乐子。可为啥呢?明明娱乐模式那么 भाँ茶,怎么就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往排位和巅峰赛里钻,哪怕被气得七窍生烟,还一副欲罢不能的样子?这事儿,细掰扯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得说,快乐这东西,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味道。 你说娱乐模式的快乐,那是什么?是随心所欲的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网上发图片,确实有很多人出于安全考虑,会选择遮挡车牌。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蛮多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避免信息泄露,不给那些“有心之人”可乘之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事儿这么讲究。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个人隐私的保护。车牌号,虽然不像身份证号那么敏感,但它也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身份标识。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力量,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说“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这话说得是有点重,可能也不是绝对的普遍情况,但它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为什么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常常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边缘化?而极端和暴力的言论,.............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食物虽然备受追捧,但我真心觉得它们谈不上美味,营养价值也乏善可陈。我猜想,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营销、社交媒体以及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1. 某些网红零食(以膨化食品为例)你可能在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显眼位置见到它们,包装花哨,口味宣称千奇百怪,总能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