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力量,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说“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这话说得是有点重,可能也不是绝对的普遍情况,但它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

为什么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常常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边缘化?而极端和暴力的言论,反而能迅速抓住眼球,甚至获得传播的“优先权”?

我们来一层层剥开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让人沮丧的观感:

一、 人性的本能与心理驱动:

刺激与吸引力: 极端思想,特别是带有攻击性或颠覆性的,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清晰的二元对立(我们vs他们)、以及对现有秩序的直接挑战。这种“不正常”或“反叛”的特质,天生就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情绪反应。就像生活平淡的人总会对戏剧性事件更感兴趣一样,极端言论更容易打破人们日常的惯性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情感共鸣与归属感: 很多极端思想,尤其是那些带有群体身份认同的,能够强烈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恐惧、愤怒或被压抑的渴望。当一个人感到被社会忽视、不公待遇或缺乏归属感时,一个提供清晰解释、指责特定群体、并承诺彻底改变的极端主义叙事,就像黑暗中的火把,很容易点燃他们的希望或宣泄口。他们会觉得:“终于有人懂我了!他们说出了我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安全感与确定性: 即使是负面的极端,比如仇恨言论,也可能为某些人提供一种虚假的确定性。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体系(例如,所有问题都是某个特定群体造成的)反而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安全感,避免了面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焦虑。

二、 传播机制的现实困境:

注意力经济时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就是最宝贵的资源。社交媒体、新闻媒体都在争夺用户的眼球。温和理性的声音往往是平和的、需要思考的,它们不像一声惊雷那样震撼。而极端言论,特别是带有煽动性和情绪化的,更容易通过制造冲突、制造争议来吸引点击、转发和评论。平台算法往往会优先推荐那些能带来高互动率的内容,这无形中就为极端言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回音室效应”与“过滤气泡”: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喜欢或认同的内容,这容易将人们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在这样的环境中,极端思想更容易找到 its 追随者,形成一个封闭的群体,互相强化彼此的认知,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主流。温和理性的声音则可能因为不那么“刺激”,或者不符合算法推荐的“口味”,而难以进入这些回音室。
媒体的惯性与审慎: 传统媒体在报道时,为了避免偏颇、平衡报道,常常会给不同观点都留出空间。然而,当其中一个观点是极端且煽动性的,而另一个是温和理性时,这种“平衡”反而可能给人一种“好像双方都有道理”的错觉,无意中提升了极端观点的“合法性”或“可见度”。而且,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流量,也可能倾向于报道那些有争议、有话题性的内容。
行动的门槛: 表达温和的观点,通常需要逻辑、证据和耐心,这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表达极端或暴力的观点,有时只需要一句口号、一个愤怒的指责,其行动门槛更低,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即时反应。

三、 社会结构与权力动态:

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某些情况下,温和理性虽然是正确的,但由于发声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声音可能被淹没。而掌握一定资源或权力的群体,如果采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反而可能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影响力。
沉默的大多数与行动的少数: 通常,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温和、理性、不惹麻烦。但当社会出现问题时,真正站出来发声的往往是那些极端情绪的代表。而那些温和理性的大多数,很多时候选择了沉默,或者碍于人际关系、职业前景等原因不愿表达强硬的立场。这就导致了“少数极端者”在公共视野中显得比“多数温和者”更活跃。
对“搅局者”的容忍度: 有时候,社会对那些打破现有平衡、挑战现有规则的“搅局者”反而有更高的容忍度。因为他们的极端行为,即使是负面的,也迫使社会不得不去正视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而温和的改良者,他们的声音可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除非他们能够以某种方式引起“注意”。

四、 “温和派”的自我限制:

追求完美与避免冲突: 很多“不极端”的人在表达观点时,会过度追求逻辑的严谨、论据的充分,害怕说错一句话就被抓住把柄。他们往往也更希望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不愿与人发生激烈冲突,因此在面对极端言论时,可能会选择回避或礼貌性地反驳,但缺乏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翻对方的气势。
“理性”可能被误读为“软弱”: 在一个充斥着情绪化和攻击性言论的环境中,“理性”和“平和”有时会被误解为“软弱”、“没有立场”或“缺乏 conviction”。这导致温和派的声音在传播上处于天然劣势。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动员: 温和理性的人群通常是分散的,他们各自遵循着自己的生活轨迹,缺乏像极端团体那样强烈的组织性、凝聚力和动员能力。

所以,你的观察并非空穴来风。 在很多时候,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确实会因为不那么“抓人眼球”、不那么“有情绪爆发力”,而在喧嚣的公共舆论场中显得式微。而极端、暴力(包括语言暴力)的思想,因为它们能够直接触及人内心最原始的情绪,能够提供简单粗暴的“答案”,并且在现代传播机制下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所以显得更有传播的“权力”。

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因为它可能导致社会共识的撕裂、理性讨论的消失,以及最终走向动荡和混乱。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理性的声音不被淹没,让建设性的对话成为主流,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于传播方式、平台责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人性弱点的一系列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控制着思想传播的权力,它们喜欢极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力量,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说“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这话说得是有点重,可能也不是绝对的普遍情况,但它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为什么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常常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边缘化?而极端和暴力的言论,.............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的确,在常人看来,间谍生涯无疑是行走在刀尖上的买卖,不仅风险大到“生死簿上名字不定哪天就会被勾掉”,而且其行为本身也常常与“盗窃”、“侵犯国家利益”、“违法缺德”等词汇挂钩。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动一些人甘冒如此巨大的风险,踏入这片常人避之不及的灰色地带呢?抛开那些被影视剧过度浪漫化的成分.............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张无忌归隐后,身怀九阴九阳、乾坤大挪移、圣火令神功等绝世武功,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明教教主,拥有庞大的资源和人脉。这样的背景,足以让张家在他之后世代显赫,武林中再无人敢捋其锋芒。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张家却逐渐淡出了江湖主流,甚至鲜有人再提及他们的踪迹。这其中,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缘索。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的安全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您提出的DNA不溶于有机溶剂、油中溶解度极低的现象,恰恰是理解这一争议的一个关键点。很多人担心转基因大豆制成的食用油会对人体有害,其担忧的核心通常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是否会在食用过程中进入人体并产生不良影.............
  • 回答
    .......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也确实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为什么本来可能是理性讨论的政治观点,一旦聚集到一起,就容易变得剑拔弩张,甚至走向极端?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也跟信息传播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咱们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群体心理”说起。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
  • 回答
    看到今天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误解和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伊斯兰文明曾经确实走在世界文明的前沿,尤其是在公元8世纪到13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阿拉伯语成为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通用语言。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等地成为了知识的汇聚.............
  • 回答
    在互联网的喧嚣中,政治争执的确常常演变成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参与者们似乎更容易突破文明的界限,采取人肉搜索、恶语相向、散布谣言、恶意诋毁等极端手段。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使得政治议题成为了网络极端行为的温床。首先,政治议题的核心在于价值判断和权力分配。 政治关乎我们如何组织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什么是“经典”,以及“经典”与“尊重原著”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一部作品被路人奉为经典,可能是因为其娱乐性、视觉效果、或是某个时代的情感共鸣。而情怀粉的“供奉”,则往往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记忆滤镜。说到“极其不尊重原著”,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判断,因为.............
  • 回答
    新浪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大型社交平台,其内容和用户群体是极其多样化的。关于“素质极低”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并且很难对所有用户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什么在微博上,你可能会遇到让你觉得“素质极低”的用户或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以及它们.............
  • 回答
    百度贴吧,一个曾经承载了无数网民情感、兴趣和回忆的社区,如今却常常被贴上“素质低”的标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匿名机制的“保护伞”:最直观的一点,便是贴吧的匿名性。虽然用户需要注册账号,但大部分时候,发言并不强制实名。这种匿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物理学界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要说为什么有些学物理的人会“极度痴爱”费曼,而不是爱因斯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这种“痴爱”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气质、教学风格和对科学理解的偏好所致。首先得明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那绝对是泰山北斗,他的贡献是.............
  • 回答
    .......
  • 回答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放屁的声音简直是“惊天动地”?那种响亮程度,有时候比打个饱嗝还夸张,简直能把旁边的人吓一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放屁声音的大小,跟几个因素有关,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得从“屁”的构成说起。你知道我们每天会产生多少屁吗?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要放十几次屁,总量也差不多有半升.............
  •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要理解.............
  • 回答
    以色列人普遍存在的民族优越感,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根植于他们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宗教信仰以及在中东地区所处的复杂环境,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各个层面。首先,漫长的历史叙事和“被选民”的观念是塑造这种优越感的重要基石。犹太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 回答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炸弹,你明知道下一秒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但此刻,你却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荒谬、多么令人费解的反应啊!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会笑?这背后藏着我们最深处的挣扎和最顽强的求生本能。首先,我们要明白,痛苦到极致,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大脑能够正常处理的范畴。 想象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