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用抓壮丁绑人这种极端方式征兵呢?

回答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采取抓壮丁、绑人这种极端征兵方式,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沉重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效率低下”或“管理混乱”就能解释清楚的。这背后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是中国军队长期积弱的现实,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敌人是谁,以及战争的性质是什么。那是一场与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高、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进行的全面战争。日本陆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其侵略行动迅速且残酷。而中国,特别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虽然有着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但工业基础薄弱,军事技术落后,国家经济和财政也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

在这种极端不对称的战争条件下,国民政府的征兵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且是“足够多”的“能打仗”的人。

一、兵员损失的巨大与急剧补充的压力:

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残酷的消耗战。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以及他们的战术,都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战役,尽管守军英勇无比,但最终还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劣势、补给的不足而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甚至被围歼。

一旦出现重大战役失利,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大型会战, army的损失往往是数十万甚至更多。这种巨大的人员损失,需要国家迅速做出反应来填补。国民政府的人力资源动员能力,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如此庞大的缺口。

二、征兵制度的先天不足与现实困境:

国民政府的征兵制度,理论上是有一定的法规和流程的,比如征兵通知、体检、报名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制度往往难以有效执行。

征兵源头的不稳定: 早期国民政府虽然是官方政权,但其统治基础并非牢固。尤其是在大后方,地方势力、土豪劣绅等可能对中央的征兵令阳奉阴违。一些地区可能存在“保甲制度”下的征兵名额,但如果地方官僚执行不力,或者存在腐败,名额就无法有效落实。
逃兵现象的普遍: 在战争初期,尤其是面对装备精良、攻势凶猛的日军,很多新兵甚至是老兵也因为恐惧或缺乏训练而逃跑。这进一步加剧了兵源的不足。
基层动员能力的局限: 基层政府机构在战时往往不堪重负,行政能力不足。他们无法像现代国家那样,通过高效的户籍管理、信息系统来精准动员适龄青年。

三、经济和财政的捉襟见肘:

战争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包括军饷、军粮、军械、医药等等。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能力更是无法与日本匹敌。战争一打响,日本就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线,切断了主要的物资进口来源,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的经济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的是“免费”或“成本极低”的劳动力和兵源。抓壮丁,虽然残酷,但相比于训练、装备、支付军饷、发放抚恤金等一系列“成本”,抓壮丁在短期内“获取兵源”的成本看似更低。当然,这种“低成本”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的漠视和对社会道德的践踏之上的,从长远来看,其造成的社会创伤和动荡是巨大的。

四、战时社会秩序的失控与无奈之举:

随着战事的推进,许多地区沦陷,大量人口逃离家园,成为难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变得异常困难。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征兵任务,为了避免上级的处罚,或者为了捞取一点好处,就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抓捕路上的适龄男性。

这种“绑人”式的征兵,本质上是一种在极端压力和混乱环境下,基层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的“便利化”手段,尽管这种“便利化”是以牺牲人权和公正为代价的。它反映了当时政府在基层管理和动员上的无力,以及在巨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五、宣传与动员的不足和误解:

国民政府在宣传和动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也有“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口号,但在如何让民众自愿参军、如何提高征兵的吸引力方面,做得并不足够。许多民众可能更倾向于在后方从事生产,或者出于对战争的恐惧而规避。因此,当基层管理者发现民众不愿主动参军时,就可能诉诸强制手段。

为什么会用“抓壮丁绑人”这种极端方式?

归根结底,这是国民政府在面对一场实力悬殊、生死攸关的全面战争时,为了生存和抵抗而采取的极其痛苦和无奈的措施。

国家存亡的压力: 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存亡,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必须竭尽全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抵抗。
军事力量的绝对劣势: 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军事技术等方面都落后于日军,必须依靠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
动员体制的滞后和腐败: 当时的社会体制和行政能力,难以有效地实现现代化的、有吸引力的兵役动员。基层官员在压力下,倾向于采取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残酷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经济和财政的限制: 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提供完善的征兵吸引措施,也难以承担大规模征兵带来的高昂成本。

“抓壮丁”、“绑人”这种方式,不仅是制度性缺陷的体现,更是战时极端困境下的扭曲产物。它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痛苦和悲剧,也给当时中国的社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这种方式的出现,是历史悲剧的一部分,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和独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这个问题,咱们必须澄清一下。

“征兵”不等于“抓壮丁”。

但是党国辣鸡的基层治理能力,使得它的征兵方案导致了“抓壮丁”情况的出现。

首先咱们说说党国的征兵制度,1936年开始实施的《兵役法》中规定:

中華民國男子,服兵役之義務,依本法之規定。
男子年滿十八歲至四十五歲,在不服本法所定之常備兵役時,服國民兵役,平時受規定之軍事教育,戰時以國民政府之命令徵集之。
平時徵集年滿二十歲至二十五歲之男子,經檢定合格者,入營服現役,為期三年,除上等兵及各種特業兵外,均滿二年歸休,輜重運輸兵滿半年得歸休。正役以現役期滿退伍者充之,為期六年,平時在鄉應赴規定之演習,戰時動員,召集回營。續役以正役期滿者充之,其役期自轉役之日起,至滿四十歲止,任務與正役同。
常備兵在地方自治未完成之區域,得就年齡合格志願服兵役之男子募充之。

这个看上去还挺正常的对吧?义务兵跟志愿兵相结合,总体上以义务兵为主——实际上咱们今天的兵役法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说这种征兵制度理论上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

出了什么问题呢?很简单,清党之后,党国对基层的管理……就基本失控了啊!所以看到最右边的那个框了么?你的力量根本触及不到基层,你怎么确保自己的基层征兵制度能落实下去呢?

所以你现在要征兵,实际上就只能搞摊派,机械地向下分配名额而已。而下面的人只负责按人头给你交人,具体细节你是管不到的,这个过程中各种妖蛾子都出来了

抗战时期国民党每次征兵首先在各省 、县 、区 按人口分配好应征新兵名额 , 继而进行适龄壮丁抽签。中签的人要么贿赂县、区、乡、保长将中签的人改成别人,要么花钱买壮丁顶替自己应征人伍,每次花费至少5万元法币以上。抗战后期,各县通过每家每户摊派安家费、壮丁费,买壮丁人伍,各县、区、乡、保长趁机大肆搜刮、大量侵吞安家费和壮丁费。这样,各县区的地方负责征兵的兵役人员通过征兵搜刮民脂民膏,获得巨大利益。各县抽签征集新兵后,由师管区或新兵大队去各县接收,转送前方部队。对新兵体检和验收,要求地方每验收一名新兵都要交相应的手续费,否则不会轻易验收。这样接收新兵就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金钱。接收新兵时还通过提前填报新兵人营时间的方式进行贪污。由于每名新兵每月有粮食、食油、豆类等食品的实物配给,每个连队每次接受新兵几百人,通过提前填报接收新兵日期,有的提前填报一二十天,这样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接收新兵时还通过收受赃款将新兵放走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即所谓的“卖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队补充兵源之比较·张连军

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管的这一亩三分地要么交钱了,要么交人了,要么听到风声跑路了——可保长什么的算了一下,我这还有缺呢,怎么办?

好办,“抓壮丁”吧

一种是各县乡保奉到征丁令后,多于保内估拉流氓地痞及素有仇怨者,在巴县、长寿、灌县、眉山、西充、资中等均发现有此类现象。
第二种是对新迁入户,借名漏丁强拉征送壮丁,如隆昌、宜宾即有此现象。
第三种是估拉外地过路行商。在宜宾、广汉、简阳、剑阁、眉山、乐山、资中均有此类现象。
第四种是拉小偷烟贩入营,如宜宾宗家乡强盗李明江、连老么,烟贩刘少品均系被拉送。
第五种是乘其不备而强拉绑送,这在遂宁、简阳、剑阁、邛崃、眉山、西充、阆中均有发生。
第六种是逮捕无业聚赌者,如广汉县第9保曾于赌场拉2名送验壮丁。
第七种是借口盘查扣留待保释放者,如云阳云安镇22保陈松林、牟之满即是如此被拉。
第八种是与地方土劣勾结强拉弱小者,如邛崃即有此现象发生。
第九种是指定富户子弟,借资勒索者,如西充东北镇高石林保长估拉壮丁1名,索洋2000元后拉和尚服役顶替。最恶劣的是奸污其妻而估拉其夫为壮丁,如资中高楼乡就存在这种情况。还有保长得钱后四处估拉充数者,如巴县有此现象。接兵部队得钱后自行到处拉充者,如彭县等地发生过。——抗战时期国统区 “抓壮丁 ”现象剖析·冉绵惠

除此之外,什么“保密抽签”、什么“抢壮丁”,那都是人民群众的日常了,咱们都不用细说。总之在民国后方,你可能走着走着忽然路边跳出俩人来,照你脑袋Duang的一下,然后再醒来时恭喜你了,你的裤腰带没了,被拴在一根大铁链子上成了一名光荣的入伍新兵。你左边是个哑巴,右边是个乞丐,前边是个疯子,后边是个大烟鬼——你什么心情?

所以这种方式搞上来的新兵,不仅素质不行,而且补充过程中的逃跑与死亡率那还是相当的高。

(国民党)征到的新兵能到达目的地的只有 56 %, 其余的都损耗了 。——Liu, F. F. (1972).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924-1949. Kennikat Press.
1939 年, 各师管区给军事委员会的报告中称,应征壮丁身体检查不合格者,约占 3/5 。——教育部1939年4-12月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档案,全宗号183,案卷号31。

56%这个数字是史迪威给出来的,我个人倾向于他把数据给夸大了,这个56%的比例可能是某次征兵时的数据、或者是某段时间内的,不太可能是整个抗战过程中的数据。党国自己统计的数据是这样的:

只有近两百万人没影了,小意思嘛。不过就算是党国自己也承认:

常因被装携带不够,途中没有休息场所,以致风餐露宿,寒冻生病,壮丁生病后,还被压迫前行,或遗弃道旁或枪毙活埋。——兵役署会报记录(1939—194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 全宗号 775 , 案卷号 120

然后最关键的来了: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弄死了这么多的人,在后方造成了这么大的恐慌,其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你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能更大的限度的榨取人力资源、调动力量跟日本人做斗争呢?

很遗憾,不是。

以土地面积来说,日本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有二百二十个军人,我国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和还不到两个军人;以人口的总数来说,俄国平均每千人中,就有一百四十二个军人,我国平均每千人中还不到两个军人。——兵役制概论·林振镛·1940年

质量不太行,数量也比较堪忧,还造成了基层人民的大恐慌。你说你这征兵制度……得有多失败。

那么党国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呢?这个问题我看还是不要由我回答的好,先总统 蒋公退守台湾之后,秘密请来了日本战犯来做军事顾问,这些日本人表示:

事实上,中国原本就没有所谓动员的概念。所谓军队,只有身为超级精英的军官,以及从农村用“拉夫”的方式强迫征召而来、没有任何知识与经验的士兵。——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野岛刚

然而拿了老蒋的钱,毕竟还是要替老蒋办事不是,因此白团的这群日本人开始绞尽脑汁琢磨怎么在台湾建立基本的动员制度,最后高潮的部分来了:大家翻箱倒柜,从国民党的国防部里找到了一份日本的军队计划动员令!

在中日战争期间,华北的国民政府军谍报人员曾经从日军那里截获一份日语写成的军队计划动员令,并且由国民政府将之翻译成了中文。山下等人听说“国防部”有这份资料便前往探询,并且确认了这是货真价实的日军动员令。尽管国民政府并不知道翻译出来的这份文件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但他们还是把它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撤退到台湾的时候也一起带了过来——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野岛刚

所以最后我来总结一下:

抓壮丁制度,是国民党“清党”后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失控的必然结果。其不仅与国民党基层的腐败制度相伴相生,也极大的摧毁了国民党在基层民众心中的形象,为一般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慌。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征收上来的兵员,素质极其之低下、损耗极其之大,也未能起到充分榨取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

user avatar

国家管理彻底失败的表现,这不稀奇。

这个世界上像新加坡这样井井有条的国家,毕竟极少数,而且小嘛,管理复杂度小嘛。

大多数国家管理都很失败,甚至可能一半左右的国家管理堪称极度失败,你说,有几个国家管好自己货币的?还有几个管得住公共卫生的?猝然打仗,随意拉夫,这都是必然表现。

国家尚且如此,企业更何以堪,大大小小的公司多多少少的失败,简直不胜枚举,罄竹难书,而有能力有情怀的人,简直就像穿越者一样,被普通坏人排挤出局,冷眼旁观。

user avatar

我这样给你说,我祖爷,就是我爷爷的爸爸,去成都卖个菜就被果民党抓壮丁了。都被抓到河南还是山西还是安徽那一带了,最后部队打散了逃回来了。说的是,当壮丁的时候比自己一个人吃野菜讨饭回来的路上还容易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