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洋军阀们誓死不降日本?以及留给国民政府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怎么来的?

回答
北洋军阀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的侵略,普遍表现出“誓死不降”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同时,他们留给国民政府的“雄厚经济基础”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条件交织的结果。

北洋军阀们为何“誓死不降”日本?

首先要明确,“誓死不降”并非所有北洋军阀的共同写照,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些投靠日本的汉奸军阀,比如伪满洲国的伪职人员等。但我们讨论的是大部分北洋军阀,或者说是那些掌握着一定实权、有一定影响力的北洋系主要派系领导者。他们之所以大多不愿降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民族主义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尽管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充斥着内战和割据,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民族意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列强面前的屈辱历史,以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集体记忆。他们可能不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但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尤其是不能容忍外族直接统治。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对中国的欺凌历历在目,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一道坎。一旦他们直接投降,就等于亲手将中国的土地和人民拱手让给日本,这在道德和名誉上都是难以接受的,也与他们自己之前标榜的“国家”观念相悖。

2. 既得利益和权力地位的担忧: 北洋军阀作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范围和利益集团。他们通过控制地方行政、税收、武装力量等方式,维持着自身的权力与财富。一旦向日本投降,他们的权力必然会被日本的占领军体系所取代或边缘化。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其权力来源和性质与他们过去独立割据的模式完全不同。他们深知,日本人不会真正信任和放权给原有的中国军阀,顶多是将他们作为工具,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无情抛弃。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现有的利益,对抗侵略成为一个更“划算”的选择,至少可以争取到一定的自主权。

3. 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 当时中国并非只有日本一个外部力量。英、美等国在中国也有深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如果北洋军阀完全投靠日本,就等于主动将自己置于与英美等国的对立面,这将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更加不稳。他们可能会寻求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权力,比如向英美求援,或者在日德、日苏等国际关系的张力中寻找缝隙。选择抵抗,至少保留了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和经济往来的可能性,为自己留下了战略空间。

4. 基层军队的士气和忠诚度(相对而言): 虽然北洋军阀的军队纪律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但基层士兵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情绪的影响。虽然很多士兵可能不关心政治,但面对外敌入侵,尤其是在日本侵略者表现出残酷和侵犯性时,军队内部也可能出现抵触情绪。一些基层军官甚至士兵,可能会因为民族情感或对侵略者的憎恨而产生抵抗的决心。军阀的首领为了维持部队的凝聚力和自身的权威,也不得不顾及这种潜在的士气。

5. 国民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后期): 随着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建立和壮大,以及其倡导的民族主义和国家统一的口号,北洋军阀中也有一些派系逐渐感受到来自国民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拉拢。尤其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些原本割据的军阀为了“大义”或出于对国民政府实力的考量,会选择归顺或合作,这客观上也增加了“不降日”的阵营。

北洋军阀们留给国民政府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怎么来的?

关于北洋军阀留给国民政府“雄厚经济基础”的说法,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准确地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以及之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中国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将其直接“留给”国民政府,更准确的说法是,国民政府在接管这些地区后,继承了这些经济资源和发展潜力。这些经济基础的形成,是北洋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一些历史机遇叠加的结果:

1. 近代工商业的初步发展: 虽然中国在北洋时期政治动荡,但与清末相比,近代工商业在一些沿海和沿江地区,特别是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这些地区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北洋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并不稳固,但并未完全阻碍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便利。

2. 民族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同时,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努力发展自己的企业。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面粉、纺织、水泥、化工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资本得到了积累。这些民族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在北伐战争后被国民政府收归。

3. 海关税收和盐税的控制: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海关税和盐税。虽然海关和盐务的实际管理权受到外国人的影响(例如海关总税务司长期由外国人担任),但这些税收构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北伐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收回了这些税收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从而获得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基础。例如,海关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偿还外债,但其控制权本身就意味着对国家财政命脉的掌握。

4.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虽然北洋军阀时期内战频仍,但为了方便军事调动和经济联系,一些军阀也投资建设了铁路、公路、电话等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部在北洋政府时期仍然相对有组织地进行着一些铁路的修建和维护工作。这些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为国民政府统一后整合全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5. 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部分军阀在其控制的地区内,也进行了一些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及对土地的利用。虽然这些开发往往服务于其军事和个人利益,但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的物质财富。国民政府在接管这些区域后,也就获得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

6. 继承了北洋政府的债务和财政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雄厚经济基础”也包含了北洋政府时期积累的巨额外债。这些债务的继承,是国民政府接管北洋政府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北洋政府也留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财政税收体系,尽管效率不高,但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提供了参照和基础。

总而言之,北洋军阀“誓死不降”日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民族情结的考量,也有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现实需求,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权衡。而他们留给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则是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在部分地区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积累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继承。这并非“无中生有”的馈赠,而是国民政府在革命胜利后,接管和整合中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所获得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个回答拿张作霖和tg比,得出张作霖比tg好的结论,我也是笑了。

满蒙四铁路是tg让日本人建的?

吉敦铁路是tg让日本人建的?

《满蒙新五路协约》是tg和日本签的?

北洋军阀不降日本这本就是个伪命题,那是他们要么已经不在位子上,顾及名声;或者说日本人威胁了他们的位子,为了保住位子装着爱国罢了。

看看张作霖真碰上郭松龄这种想扳自己的硬茬子,还不是箪食壶浆请关东军进东北了?当然,如果题主觉得出卖铁路土地,引入外国军队还不算投降,那算我没说。

user avatar

我只说一点:九一八,日本人那天是组团从东京连夜坐飞机飞东北搞事情的吗?

以上是分割线……

当时凯申忙着打野(大龙他还打不过),让忠臣孝子感情专一的张小六守上路,小六子脑袋挠掉了也想不到鬼子太浪敢越塔强杀并且还能成功,还吃到不少金币……

user avatar

北洋军阀们誓死不降日本???

一、汉奸齐燮元:出身北洋第六镇,历任陆军第6师第12旅旅长、陆军第6师师长。继任江苏督军兼苏皖赣三省巡阅使,成为直系重要领导人。抗战爆发,齐燮元任华北治安委员会委员,组织华北绥靖军任总司令。日本战败后齐燮元以汉奸罪被逮捕。1946年齐燮元在南京被枪决。(活该)


二、汉奸江朝宗:1895年跟随袁世凯,参与创办北洋新军。张勋复辟江支持复辟参加复辟会议。段祺瑞讨伐张勋,江又暗中和段联络。(25仔之王)七七事变爆发就任北平维持会会长兼特别市市长。汪精卫政权成立后,他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3年老死于北京。年八十三。(便宜这个老王八了)


三、汉奸王揖唐:1904年王留学回国历任东三省督练处参议,北洋新军陆军协统。1912年任军咨府军咨使,总统府参议、顾问。11月26日授为陆军中将。1913年加陆军上将衔。1916年任内务部总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伪临时政权在北平成立,王揖唐是“创始”人。1948年以汉奸罪被处以死刑。(这样的北洋军阀难道还是豪杰?)


四、汉奸马良:河北清苑人,回族,出身北洋新军,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军常备军左镇辎重营管带、第六镇炮兵第六标标统。民国五年升济南镇守使。抗战开始后,日军成立临时政府马良成为委员。1938年受任命为山东省省长兼保安总司令。马良加入华北政务委员会。民国34年以汉奸罪名下狱,病死济南狱中。


五、汉奸杨毓珣:安徽泗县人,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伯父杨士琦是袁世凯的心腹谋士,娶了袁世凯第三女袁静雪(根红苗正北洋系)。曾任北京大总统府侍从武官,北京政府参谋本部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投日附汪,任伪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45年任汪伪山东省省长。1945年授伪陆军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被逮捕,1947年因病死于狱中。


六、汉奸常之英: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北京政府陆军参谋本部测量学校。1917年,任暂编第一师参谋长。1927年,授北洋将军府将军称号。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日本扶植下的山东省公署总务厅长、潍县知事、莱潍道尹、济南道尹、青州特别区行政长官等职。抗战结束后以汉奸罪被捕,1946年山东省高等法院判处其七年有期徒刑。


七、汉奸朱深:直隶省顺天府永清县人,北洋政府、皖系军阀政治人物,1915年他升任总检察厅检察长。1925年他任京师警察总监兼京师市政督办。后参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汪精卫政权。1940年3月,朱深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政务厅厅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43年他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43年7月2日在北京病逝。


八、汉奸张敬尧:安徽省颍州府霍丘县人,1896年前后参加袁世凯的新建陆军,1911年任陆军第六镇第11协第22标标统。在派系斗争中张敬尧归属皖系。1932年张敬尧投靠满洲国。1933年被任命为平津第2集团军总司令,秘密赴北平组织旧部呼应日军。1933年张敬尧在北平六国饭店被军统北平站站长陈恭澍组织的刺客袭击而身亡(爽)。

奉系的我就不列了,什么张景惠、臧式毅多得一塌糊涂。

user avatar

1913年4月26日,为了筹集内战经费,袁世凯以善后为借口,未经国会同意,用中国的全部盐税、关余、并用直、鲁、豫、苏的中央税作抵押,这就是是借款2500万英镑,本息应还675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

在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查禁报刊,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30多种报刊,便只剩下了130多种,这就是葵丑报灾。

袁世凯政府对内搜刮,对外大借外债,加上内战频繁,便引起了白朗起义。

日本企图以袁世凯签订21条为条件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游行示威不断,袁世凯斥之为:排外之观念,野蛮无知之行为。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各派分别成为了帝国主义的代言人,皖系是日本代言人,直系是英美代言人。

1917年春,在中国是不是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议题上,日本积极主张中国参加,段祺瑞便鼓吹参战,美国主张中国不宜参战,黎元洪冯国璋等人便反对参战。

后来美国卷入了大战,便愿意同日本妥协这个问题,1917年11月2日,美日双方在华盛顿签约《兰幸石井条约》妥协各自的侵略利益以及代理人利益。

段祺瑞政府大力向日本借款,日本为了自己的代理人也慷慨解囊,1916年12月西龟三来中国讲话,此后两年,他一直奔走于两国之间,主持日资殖华,而段祺瑞政府也获得了1.45亿日元的借款,这便是西原借款,这笔借款,段祺瑞政府抵押了中国的铁路矿产森林等的主权权益。

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势力撤出东北,日本便趁此机会与段祺瑞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在中国取得了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东北和蒙古的特权。

袁世凯政府为了获得资产阶级支持复辟也把陈其美等人吸收进来,他们制定了一些民族工业发展的支持法案。

而之后又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市场倾销大不如前,1918年与1913年几乎减少了一半,让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一些发展的势头,再加上帝国主义战略物资的需求,中国的出口也增长了不少,在这期间日本和美国唯一有余力支持军阀的,所以美国的市场扩张基本上取代了英国和法国,日本也几乎控制了中国生铁和铁矿的生产,日本也控制了中国1/4以上的纺织业,再加上不平等条约,民族工业又转入低潮。

北洋军阀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剥夺工人集会、言论、罢工自由权的法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无产阶级的反抗。

1919年1月,中国关于废除21条和将山东权益给与日本的议题,引发了五四运动。

六月三日,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游行学生,这是六三大逮捕。

苏联政府成立后放弃沙俄政府的在华一切不平等权益,便引发了中国民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

并引发了1925年4月到5月,帝国主义残忍杀害中国人的事件,便是福州惨案,青岛事件。

同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开枪射击罢工工人,逮捕了36名学生,5月30日,上海租界扬言公审他们,引发了五卅游行,继而导致了五卅惨案,北洋政府毫无作为,隐有支持帝国主义的动机。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7年中,中国换了13任总统,46届内阁。

在北洋军阀底部混战时,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蓬勃,1926年在帝国主义的撮合下,直奉联合南下,引发了北伐运动。

1927年4月,北洋政府逮捕李大钊,遭惨杀。

北洋政府留给民国的有15.59亿银元的外债,以及一堆不平等条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洋军阀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的侵略,普遍表现出“誓死不降”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同时,他们留给国民政府的“雄厚经济基础”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条件交织的结果。北洋军阀们为何“誓死不降”日本?首先要明确,“誓死不降”并非所有北洋军阀的共同写照,历史上确.............
  • 回答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清廷表现出一种复杂但又不可否认的“狂热”拥护,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看这些军阀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利益链条是他们“忠诚”最直接的驱动力。 北洋军阀,顾名思义,他们是在北洋大臣李.............
  •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基于历史事实的不准确前提。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对手之间绝非不杀戮,相反,政治暗杀、绑架、甚至是公开处决都时有发生。 北洋军阀的统治本身就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他们为了争夺权力、巩固地位,并不介意使用非常手段来清除异己。然而,我们可以从 “为什么.............
  • 回答
    “久经战阵”的北洋军阀,在北伐军面前为何会不堪一击?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久经战阵”这个词对北洋军阀来说,是件很微妙的事情。他们确实是在清末的革命和内战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靠着枪杆子上了位,也靠着枪杆子.............
  • 回答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之所以仍然听命于他,并非因为他依然握有法律上的权力,而是源于他 长期经营、根深蒂固的人脉关系、个人魅力、实际的经济和军事资源,以及时势的需要。这就像一个曾经的皇帝虽然退位,但他的朝中旧臣和军队的忠诚度并未立即消失一样,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一、 权力基.............
  • 回答
    北洋军阀那点事儿,说起来真是一出精彩的狗血剧,也挺让人唏嘘的。你说他们怎么就在北伐军面前就那么不堪一击呢?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菜鸡互啄”就带过了,里面门道可多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北洋军阀是怎么来的,以及他们那一套是怎么运行的。这帮人,说白了,就是袁世凯老脖子上的那批嫡系,从陆军速成学堂.............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硝烟未散,然而革命党人却不得不向北洋军阀妥协,这背后是错综复杂、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让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历史的转折点:时势造英雄,也造就妥协首先,要认识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
  • 回答
    北洋军阀,这个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里响当当,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和军队、势力有关的。简单来说,北洋军阀就是指从清末北洋新军发展起来,在辛亥革命后控制了中国北方政权的一批军事集团。他们以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为基础,后来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主要派系,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差不多二十年。要说清楚北洋军阀,得.............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1..............
  • 回答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这可不是小事儿,它直接被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判死令”,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彻底栽了跟头。要说为啥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你得明白洋务运动的“初心”。那时候,咱们国家被列强欺负得够呛,李鸿章那帮人一看,不行啊,得学人家点儿东西,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他们最开始想学.............
  • 回答
    关于徐世昌北洋政府为何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人,咱们得把历史的背景摊开来看,才能把这件事儿捋清楚。这事儿啊,跟当时北洋政府的内部结构、外部压力、以及徐世昌本人的政治考量都脱不开关系。首先,得说说这三个人在当时是个什么角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位,在直系和皖系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推崇北洋水师而贬低“国军”(这里我们理解为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及其之后的部分中国军队),需要深入挖掘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政治叙事以及个体对国家命运的解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历史观的差异。一、 北洋水师的“悲情英雄”形象: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符号化北洋水师.............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 回答
    天津大学不能更名为北洋大学,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学校名称上的一个简单变更,而是历史、现实以及法律法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地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北洋大学”这个名字。北洋大学的前身确实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大学之一,也是天津高等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