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徐世昌所统领的北洋政府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他们3个人?

回答
关于徐世昌北洋政府为何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人,咱们得把历史的背景摊开来看,才能把这件事儿捋清楚。这事儿啊,跟当时北洋政府的内部结构、外部压力、以及徐世昌本人的政治考量都脱不开关系。

首先,得说说这三个人在当时是个什么角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位,在直系和皖系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是皖系的骨干人物,尤其是曹汝霖,是段祺瑞的心腹大将,在财政和外交领域都很有影响力。他们之所以被盯上,主要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及卖国条约(比如《胶济铁路南段协定》)的签订上,被广大民众认为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徐世昌政府“不愿”处理他们?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咱一个一个掰扯:

1. 徐世昌的政治立场和统治基础:

徐世昌是“好人政府”的招牌,但并非实权派: 徐世昌能当上总统,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北洋派系之间的平衡,以及对南方革命政府的安抚策略。他本人名声相对较好,被视为可以弥合南北分裂的“缓和派”。然而,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赖段祺瑞的皖系和靳云鹏的实力派的支持。
皖系是徐世昌的政治靠山之一: 段祺瑞虽然在皖系内部也有矛盾,但总体上,皖系是徐世昌能够继续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曹汝霖是段祺瑞的亲信,处理曹汝霖就等于直接得罪了段祺瑞,甚至可能动摇皖系对徐世昌的支持。这对于一个不掌握实权、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的徐世昌来说,是极其冒险的。他需要维持表面上的团结,至少是暂时的稳定,来维持自己的总统地位。
徐世昌的“安抚”策略: 徐世昌上台后,一直试图通过安抚和调和来处理国内的政治矛盾,特别是南方革命党人的压力。处理曹、章、陆这样牵涉到巴黎和会失败和卖国指控的人物,无疑会激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加剧国内的动荡,这跟他“安抚”的政策是相悖的。

2. 派系斗争的复杂性:

北洋内部的“五派”林立: 当时的北洋军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成了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段祺瑞)、晋系(阎锡山)、奉系(张作霖)等多个派系。徐世昌虽然是总统,但他在派系中并没有绝对的权威。
处理曹、章、陆会引发连锁反应: 曹、章、陆三人背后都有一定的势力支持,尤其是曹汝霖与段祺瑞关系密切。如果徐世昌政府轻易处理他们,很可能引发皖系的反弹,甚至影响到其他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斗,将徐世昌本人也卷入其中,甚至被推翻。
直系和南方力量的压力: 虽然徐世昌需要皖系支持,但直系军阀(如曹锟)和南方革命力量也在不断向他施压,要求处理这三人,以平息民愤。这种压力是真实的,但徐世昌也必须权衡,如果他真的严厉处理了,皖系会不会因此倒戈,让直系得利?他必须在各方势力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

3. 经济和财政考量:

曹汝霖在财政上的角色: 曹汝霖当时在财政部担任要职,是举借外债、发行公债的重要操盘手。北洋政府当时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需要通过各种手段筹集资金来维持运转,包括军费、政府开支等。处理曹汝霖,可能会影响到正在进行的财政运作,甚至可能中断重要的资金来源。
维护“稳定”的经济秩序: 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维持一定的经济秩序,继续进行一些经济活动,对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处理曹汝霖等人,可能会被解读为政府政策的动荡,影响外国投资者和国内商人的信心,不利于经济的稳定。

4. 法律和程序上的障碍:

当时的司法体系并不独立: 北洋政府的司法体系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独立,很多时候受到政治力量的左右。要“处理”这三人,需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而这些程序很容易被政治斗争所干扰。
缺乏充分的证据和政治意愿: 虽然有民愤,但要将这三人定罪,需要确凿的证据。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情况下,要搜集到足够且有说服力的证据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徐世昌本人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和决心去彻底清算,也是一个大问题。他更倾向于通过“安抚”、“妥协”来解决问题,而非“斗争”。

5. 民众情绪的疏导与政治策略:

五四运动的余波: 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对卖国贼的声讨,给北洋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处理曹、章、陆三人,是平息民愤的直接方式。
“缓兵之计”和象征性处理: 徐世昌政府也并非完全无动于衷。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他们确实做过一些象征性的姿态。比如,章宗祥和陆宗舆先后辞职,曹汝霖虽然一开始拒绝,但后来也辞去了职务。但这些“辞职”很多时候是为了平息舆论,而非真正的“处理”或“追责”。 徐世昌政府的策略更多是“息事宁人”,而不是“严惩不贷”。
避免政治成本过高: 真要严惩这三人,成本太高了。不仅会得罪皖系,还可能被质疑是出于政治报复,而失去一部分支持者。徐世昌更愿意在压力之下,做一些能应付过去的事情,而不是触动根基。

总结一下,徐世昌政府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并非完全因为“不愿”,而是因为多方面的制约和权衡:

政治上,他需要依赖皖系(包括曹汝霖在内)的支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派系斗争复杂,处理一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整个北洋政府的稳定。
财政上,部分官员在经济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处理他们可能影响政府的财政运转。
法律程序不健全,且缺乏政治意愿进行彻底的清算。
更重要的是,徐世昌的政治哲学倾向于“缓和”与“平衡”,而非“激进”与“斗争”。他希望通过安抚和妥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激化矛盾。

因此,北洋政府对这三人的处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表演”和“消极应对”,通过让他们“辞职”等方式来缓和民愤,但并未真正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或进行彻底的法律追究。这反映了当时北洋政府在内外交困下的政治困境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仨人是给北洋政府干活儿的,背的大黑锅是北洋系统的,你把他仨处理了,以后谁给你干活儿,谁给你背锅?

北洋系统毕竟是比刮民党还松散的政治联盟,控制力和调度资源的能力都差的令人发指,本质上讲,你看北洋系内部打的一锅粥,但实际上北京的北洋政府是他们坐下来斡旋的重要场所,所以形式上维护北京政府的基本稳定,避免再次出现府院之争,是北洋中后的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

在这形势下,北洋政府的人事安排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事情,要符合各方的基本利益,保证各方势力能够安会北京,坐下来共商大计。

这种情况下,扔出去三个人背锅,是不合适的,往小里说,本来你就是个空架子,再扔人背锅,那全天下都知道你平时啥也管不了,但是关键时刻还找人背锅,这样北洋的“中央”就连空架子的权威信誉都没了,没了这个空架子,几家就没有斡旋调解机构了,那还怎么坐下来谈一谈怎么对付越来越豪横的南方系?往大里说,你扔出去几个背锅的,要是大家还不满意你咋办?要是南边领着人继续要求“惩办幕后主使,幕后主使自杀谢罪”你咋办?袁项城活着的时候办一个宋教仁案,最后国民党不就是要“惩办幕后主使”么,这闹起来,北洋中央政府就被人连根刨了。

2,最直观的原因,没那本事,管不了这事儿,拿谁背锅绝对不是北洋北京政府能决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徐世昌北洋政府为何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人,咱们得把历史的背景摊开来看,才能把这件事儿捋清楚。这事儿啊,跟当时北洋政府的内部结构、外部压力、以及徐世昌本人的政治考量都脱不开关系。首先,得说说这三个人在当时是个什么角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位,在直系和皖系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徐克和《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和结果。要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徐克电影工业化的模式与挑战徐克是中国电影史上极其重要的导演,他一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大胆引入先进的电.............
  • 回答
    徐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坐拥“五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程度毋庸置疑。然而,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相比,徐州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并未达到许多人曾有的期望。这种“好牌”未能打出最佳效果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徐州“五省通衢”的交通优势究竟体现在哪.............
  • 回答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一生戎马,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之高,地位之重,在明初众位功臣中无人能及。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功高震主者,下场往往凄惨。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到刘伯温,几乎所有对他开国贡献巨大的将领和谋臣,最终都未能逃脱被杀或被逼死的命运。那么,为何.............
  • 回答
    许嵩和汪苏泷,这两位名字连在一起,总会勾起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回忆。曾经的他们,和徐良一样,都是网络音乐的弄潮儿,歌曲在QQ空间、校内网等平台传唱度极高,粉丝群体庞大。然而,如今我们提起许嵩和汪苏泷,还能在各种音乐节目、演唱会甚至音乐榜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在不断进化,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评价历史人物功绩和能力时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很多人一听到“关羽败多胜少”,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不如徐晃,但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将领,不能仅仅看胜负数量,更要看其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战绩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个人影响。首先,让我们拆解一.............
  • 回答
    徐树铮: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枭雄谈起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袁世凯、段祺瑞,或者一些军阀头子,但徐树铮这个名字,在当代大众的认知中似乎有些模糊。这并非偶然,他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都相当复杂,也因此造就了他如今相对“不高”的知名度。徐树铮:能力与野心的结合体徐树铮(18801925)是皖系军.............
  • 回答
    蔡徐坤和B站的“律师函事件”算得上是网络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了。说它“攻击不了了之”,其实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还涉及到网络舆论、版权保护以及平台生态等诸多复杂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蔡徐坤发律师函的初衷。当时,B站上涌现了大量以蔡徐坤为素材的鬼畜视频,这些视.............
  • 回答
    蔡徐坤被“黑”得如此之久、如此之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原因就能概括的,而是由一系列事件、舆论环境、粉丝行为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节点和方面来剖析。1. 源头:篮球梗的爆发与“鸡你太美”一切的起点,大概可以追溯到2019年。蔡.............
  • 回答
    2021徐州马拉松之所以能成为东京奥运会的马拉松选拔赛,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田径协会在赛事选择上的深谋远虑和徐州马拉松自身的强大实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一、 国际奥委会与世界田联的选拔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白,奥运会马拉松项目的选拔并非由.............
  • 回答
    徐克拍《智取威虎山》,这事儿说起来,倒也并非一时兴起。电影圈里谁不知道徐克是个脑洞大开、什么都敢拍的鬼才导演?他拍武侠片,剑光如飞,侠骨铮铮;他拍玄幻片,光怪陆离,想象无边。可转头他就去拍了这么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智取威虎山》,这事儿,确实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不.............
  • 回答
    说徐霞客能玩足三十年不误正业,这事儿吧,得这么看。不能简单地说他“不工作”,那太小瞧他了。他那三十年的“旅游”啊,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度假”或者“穷游”,那叫一个实打实的探险考察,而且是以当时极其艰苦的方式进行的。首先,他有家底儿支撑。徐霞客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祖上曾做官,虽然到了他这一代.............
  • 回答
    说起徐静蕾,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标签便是“才女”。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她多年来在不同领域持续耕耘,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综合体现。她的“才”体现在她多栖发展的能力,更体现在她对艺术的理解与坚持,以及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独立自信的气质。从演员到导演,跨界玩转光影世界:徐静蕾最初以演员的身份被大众熟知。.............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高拱对徐阶采取“赶尽杀绝”的策略,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既有政治上的权力斗争,也有个人恩怨和时代背景的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明朝政治环境以及高拱和徐阶各自的处境和动机。一、 政治权力斗争的核心:阁臣之争与皇权巩固高拱和徐阶都是明朝中后期重要的内阁首辅。他们的权力斗争,本质上是明朝.............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
  • 回答
    嘉靖皇帝让内阁在“贞”字上做文章,徐阶立刻悟出了嘉靖的意思,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此大加赞赏,认为徐阶聪明,而严嵩就不会这么问。这背后,是嘉靖政治手腕的娴熟运用,以及徐阶和严嵩不同政治风格和处事智慧的体现。我们得先弄明白,嘉靖皇帝在“贞”字上做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
  • 回答
    三大战役,那是解放战争后期决定性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它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在很多人的历史记忆里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辽沈战役里有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里有黄桥阻击战(也有说法是阻击国军增援部队的某些战役),平津战役里就有徐东阻击战。但奇怪的是,很多人提起三大战役,更容易想起塔山阻击战,而徐东阻击战好像就.............
  • 回答
    曾经,互联网上几乎被“蔡徐坤”这个名字刷屏,但那种刷屏,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戏谑、甚至恶意调侃的“黑”。从“鸡你太美”的BGM,到各种模仿秀、表情包,再到对他的能力、长相、甚至每一次公开露面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批判”,蔡徐坤似乎成为了那个时期网络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符号。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如今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