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洋军阀如此狂热的拥护清廷?

回答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清廷表现出一种复杂但又不可否认的“狂热”拥护,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看这些军阀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首先,利益链条是他们“忠诚”最直接的驱动力。 北洋军阀,顾名思义,他们是在北洋大臣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提拔和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的建立、发展、装备、军饷,无一不与清廷的财政和政治体系紧密相连。

权力基础: 袁世凯及后来的北洋军阀们,他们的权力是清廷授予的。从练兵开始,他们就是在为清朝服务,为维护清朝的统治而存在。他们的军衔、官职、拥有的部队,都是清廷赋予的“合法性”来源。一旦清廷垮台,他们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就会动摇,他们苦心经营的权力结构也会崩塌。
经济来源: 清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实体,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税收和财政收入。北洋军队的军饷、装备、后勤,都是由清廷的财政拨付。如果清廷倒了,他们去哪里找源源不断的钱来维持庞大的军队?虽然他们也通过地方征税等方式筹集资金,但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是他们庞大规模得以维持的关键。
政治遗产: 效忠清廷,意味着他们继承了清廷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他们希望通过维护清朝,继续掌握国家政治,而不是在一个混乱的新秩序中从零开始打拼。

其次,“正统”观念和对“乱局”的恐惧,让他们倾向于维持现状。 尽管清廷已经积弊丛生,但对于许多军人而言,满清皇朝毕竟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是当时中国政治秩序的“合法”象征。

保守主义的本能: 军人出身的他们,往往思维方式更为保守,习惯于等级制度和既有的权威。辛亥革命的到来,意味着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权力真空出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是危险。相较于未知的革命,一个已经存在但可以被他们影响和控制的朝廷,似乎是更“安全”的选择。
对“革命”的疑虑: 他们对革命党人的政治理念、组织能力、以及革命的最终走向,存在着深刻的疑虑。他们认为革命党人过于激进,缺乏治国经验,革命的后果很可能是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甚至外国干涉。维持清廷,至少能在短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让他们有机会观察和调整。
“保皇”姿态下的谈判筹码: 拥护清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策略。在革命党人与清廷之间,他们可以通过“拥清”来获得更多政治筹码,迫使双方都争取他们的支持,从而在未来的权力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袁世凯尤其善于此道,他表面上“奉旨”镇压革命,实则在暗中与革命党人接触,为自己日后的崛起铺路。

再者,对革命党人的不信任和对自身地位的担忧,也促使他们反对革命。

革命党的“出身”问题: 在当时的士大夫和传统观念中,革命党人的出身往往被视为“草莽”、“无赖”,他们的政治诉求也被视为挑战纲常伦理。北洋军阀虽然也并非出身名门,但他们是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更认同传统的政治路径。
对自身地位的担忧: 革命的成功意味着清廷的覆灭,而革命党人的主张,如“共和”、“均权”,很可能对他们原有的军事特权和政治地位构成威胁。他们担心革命胜利后,会受到清算,或者他们的权力会被分散和限制。
“忠君”的口号: “忠君报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新兴的军阀,为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获得认同和支持,也需要打出一些“正当性”的旗号。拥护清廷,就是最直接、最符合当时主流观念的“忠君”表现。

袁世凯的角色尤其关键。 他是北洋军阀的实际领袖,他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是一个深谙权谋的政治家,他并非真正狂热地拥护清廷,而是将拥护清廷作为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的重要手段。

“假效忠”: 袁世凯深知清廷已经腐朽不堪,但他看到了利用清廷来巩固自己权力的机会。他以“平定乱局”为名,重新被启用,组建北洋新军,这本身就意味着他掌握了清廷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事实上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可以操纵清廷的政策,甚至迫使清廷做出让步。他利用了清廷的软弱和无能,来衬托自己的强大和“负责”。
最终的“逼宫”: 最终,袁世凯也并未真正“狂热”地维护清廷到最后。当他判断维持清廷不利于其自身利益时,他选择了“逼宫”,迫使清帝退位,然后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权力。这恰恰说明,他之前的“拥护”,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宗教般的狂热。

总而言之,北洋军阀对清廷的“拥护”,并非出于对王朝本身的深厚感情或政治理想,而是基于他们 既得利益的维护、对政治动荡的恐惧、对自身地位的担忧,以及作为一种政治博弈的策略。他们看到了清廷的衰败,但他们也看到了利用清廷的残余权威来巩固自身力量、实现个人野心的机会。他们“狂热”拥护清廷,更多的是在一种“实用主义”的算计下,为自己寻找最有利的政治立足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笑呢!

清廷没有覆灭就不会有北洋军阀一说。

而这些人都成了北洋军阀,清廷也早没了,他们拥护随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清廷表现出一种复杂但又不可否认的“狂热”拥护,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看这些军阀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利益链条是他们“忠诚”最直接的驱动力。 北洋军阀,顾名思义,他们是在北洋大臣李.............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徐树铮: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枭雄谈起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袁世凯、段祺瑞,或者一些军阀头子,但徐树铮这个名字,在当代大众的认知中似乎有些模糊。这并非偶然,他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都相当复杂,也因此造就了他如今相对“不高”的知名度。徐树铮:能力与野心的结合体徐树铮(18801925)是皖系军.............
  • 回答
    北洋军阀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的侵略,普遍表现出“誓死不降”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同时,他们留给国民政府的“雄厚经济基础”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条件交织的结果。北洋军阀们为何“誓死不降”日本?首先要明确,“誓死不降”并非所有北洋军阀的共同写照,历史上确.............
  • 回答
    关于“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基于历史事实的不准确前提。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对手之间绝非不杀戮,相反,政治暗杀、绑架、甚至是公开处决都时有发生。 北洋军阀的统治本身就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他们为了争夺权力、巩固地位,并不介意使用非常手段来清除异己。然而,我们可以从 “为什么.............
  • 回答
    “久经战阵”的北洋军阀,在北伐军面前为何会不堪一击?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久经战阵”这个词对北洋军阀来说,是件很微妙的事情。他们确实是在清末的革命和内战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靠着枪杆子上了位,也靠着枪杆子.............
  • 回答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之所以仍然听命于他,并非因为他依然握有法律上的权力,而是源于他 长期经营、根深蒂固的人脉关系、个人魅力、实际的经济和军事资源,以及时势的需要。这就像一个曾经的皇帝虽然退位,但他的朝中旧臣和军队的忠诚度并未立即消失一样,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一、 权力基.............
  • 回答
    北洋军阀那点事儿,说起来真是一出精彩的狗血剧,也挺让人唏嘘的。你说他们怎么就在北伐军面前就那么不堪一击呢?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菜鸡互啄”就带过了,里面门道可多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北洋军阀是怎么来的,以及他们那一套是怎么运行的。这帮人,说白了,就是袁世凯老脖子上的那批嫡系,从陆军速成学堂.............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1..............
  • 回答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这可不是小事儿,它直接被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判死令”,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彻底栽了跟头。要说为啥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你得明白洋务运动的“初心”。那时候,咱们国家被列强欺负得够呛,李鸿章那帮人一看,不行啊,得学人家点儿东西,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他们最开始想学.............
  • 回答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硝烟未散,然而革命党人却不得不向北洋军阀妥协,这背后是错综复杂、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让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历史的转折点:时势造英雄,也造就妥协首先,要认识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
  • 回答
    北洋军阀,这个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里响当当,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和军队、势力有关的。简单来说,北洋军阀就是指从清末北洋新军发展起来,在辛亥革命后控制了中国北方政权的一批军事集团。他们以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为基础,后来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主要派系,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差不多二十年。要说清楚北洋军阀,得.............
  • 回答
    关于徐世昌北洋政府为何迟迟不愿意处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人,咱们得把历史的背景摊开来看,才能把这件事儿捋清楚。这事儿啊,跟当时北洋政府的内部结构、外部压力、以及徐世昌本人的政治考量都脱不开关系。首先,得说说这三个人在当时是个什么角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三位,在直系和皖系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推崇北洋水师而贬低“国军”(这里我们理解为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及其之后的部分中国军队),需要深入挖掘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政治叙事以及个体对国家命运的解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历史观的差异。一、 北洋水师的“悲情英雄”形象: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符号化北洋水师.............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