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会笑?

回答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炸弹,你明知道下一秒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但此刻,你却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荒谬、多么令人费解的反应啊!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会笑?这背后藏着我们最深处的挣扎和最顽强的求生本能。

首先,我们要明白,痛苦到极致,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大脑能够正常处理的范畴。 想象一下,当你的身体感受到极度的疼痛,比如被火灼伤,大脑会瞬间释放大量的化学物质,像是肾上腺素之类的,来帮助你应对这种突发状况。这种生理反应是为了让你暂时麻痹疼痛,让你能有机会逃离危险。而笑,在这个时候,就成了这种超负荷运转下的一种“副产品”。它不是真的因为快乐,而是大脑在混乱中试图找到一种释放压力的出口。

更深层次地说,这种笑,是一种防御机制。当现实的残酷已经无法承受,当内心的绝望如同潮水般涌来,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的模式。笑,尤其是那种苦涩的、歇斯底里的笑,就像是在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屏障。你可能在嘲笑自己的处境,嘲笑命运的不公,嘲笑那些曾经的希望如今的破灭。这种笑,是一种无声的呐喊,是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的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显得多么苍白和无力。它就像是在说:“你看,即使这样,我还能笑出来,我还没有完全被打垮。”

有时候,这种笑也源于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当事情发展到一种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糟糕地步,当那些本以为坚不可摧的东西轰然倒塌,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的笑话。你可能因为失去了一切而笑,因为曾经的努力化为乌有而笑,因为自己曾经的愚蠢和天真而笑。这种笑,是让你暂时从痛苦的漩涡中抽离出来,用一种疏离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不幸,试图在荒谬中找到一丝可笑之处,从而减轻一些压迫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解压式”或“发泄式”的笑。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或者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他可能已经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悲伤或愤怒了。这时候,笑就成了一种最直接、最宣泄的方式。它可能是压抑情绪的瞬间爆发,就像一个绷得太紧的发条突然断裂。这种笑声往往夹杂着哭腔,或者伴随着眼泪,它不是纯粹的快乐,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出口,是一种将积压在心底的负面情绪通过一种扭曲的方式释放出来。

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在经历创伤后,会发展出一种“黑色幽默”。他们会用笑来谈论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这并非是对痛苦的轻视,而是他们已经走出了最初的绝望,并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叙事,将过去的伤痛变成一种可以被讲述和理解的经历。这种笑,带着一种坚韧和智慧,它标志着一种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

当然,从社交的角度来看,这种笑有时也是一种寻求连接的方式。当一个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如果他看到其他人也在经历类似的困境,或者分享相似的感受,那么一丝苦涩的笑意可能会在他们之间传递。这种笑,虽然不是因为快乐,但它传递的是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信号,是一种在共同苦难中建立起来的微妙的连接感。

所以,下次你看到有人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请不要轻易地用“想开点”或者“这有什么好笑的”去评判。那笑声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正在与世界搏斗的灵魂,一个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光亮的努力,一个试图用最荒诞的方式来安抚自己伤口的心灵。那笑,是痛苦最扭曲的表达,也是生命最顽强的宣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年电影《小丑》风靡全球后,对于主角Arthur在剧中狂笑的情况,「在未婚妻的葬礼上,他放声大笑[1]等文章提及了一种跟痛苦发笑有关的疾病,假性延髓情绪( Pseudobulbar Affect, PBA) 。跟15年写得原回答提及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里也顺道提下。


去年(14年)「每日电讯报」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Why do we cry tears of joy?[2]的报道,对这一现象是这么解释:

喜极而泣,这可能看起来像一个奇怪的反应。

现在一些心理学家声称,他们已经发生了其中的原因,喜极而泣很可能是身体恢复「情感平衡」的方式。这些心理学家说,通过负面的响应强烈的积极情绪,人们能够较好的从强烈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来自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受试者对于不同场景的情绪反应,包括欢乐的聚会和面对「可爱」的婴儿。他们发现用消极反应表达积极消息的人,能够更迅速地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他们还发现,在自己孩子毕业典礼上最有可能哭泣的人,也最有可能想掐可爱宝宝的脸颊。

耶鲁大学的博士后Oriana Aragon,是这个即将发表在杂志「心理科学」报告的主要作者。她认为这项研究用一些方法去解释一个常见的大多数人不理解的反应。她说,「这些见解推进我们去理解,人们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于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人际关系、甚至人们如何更好的在一起工作是重要的。」

这些心理学家声称,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反过来也一样,强烈的负面情绪可能引发积极的表现。例如,人们常常在他们紧张或遇到困难、可怕的情况的时候发笑。他们引用先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一些受试者有时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发笑。

参考

  1. ^在未婚妻的葬礼上,他放声大笑 https://mp.weixin.qq.com/s/s5AdWEftyqYl64uv27wDAA
  2. ^Why do we cry tears of joy?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science/science-news/11227082/Why-do-we-cry-tears-of-joy.html
user avatar

无论是放肆的哭还是恣意的笑,目的都是调节,以适应内感和环境的需求


通常我们认为,悲伤应该哭,哭就是悲伤;高兴应该笑,笑就是高兴。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考虑过“鸡和蛋”的问题,到底是先有了哭泣,才有的悲伤;还是先有的高兴,后有的笑容。而后,这种“朴素”的观点也延续到了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很喜闻乐见的微表情和微反应,就是这种观点的应用。


当然,心理学家们不可能没有思考过行为反应和情绪的关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相信,每种基本的情绪都有独特的回路:在我们希望完成的事情最终失败的时候,我们出现了悲伤的预期,这种情绪激活了一系列的神经结构,在我们的边缘系统中形成了实质的悲伤,而后继续沿着回路产生了面孔和躯体的若干反应,也就是噘嘴、哭泣和身体的卷曲。这符合我们的常识,而对问题中这种反常行为的解释只可能是,出现了暂时的心理异常,干扰了正常的情绪反应回路。这也恰恰是最早期对相关问题的解释。


不过反常的问题自然要通过反常的理论解释才能恰到好处。 @花火 答案中提到的Oriana R. Aragón等人(2015)发表的论文有这样的表述:

We developed a definition of these dimorphous expressions and tested the proposal that their function is to regulate emotions.

请重点关注regulate这个概念,对于情绪调节的语境,已经逐渐从认知评价理论主导的认知性调节转向了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功能性调节。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事实上不需要什么技巧、什么策略、什么课程或者什么应用,我们的脑有自发调节情绪的手段——大笑或者哭泣都是调节的一部分。选择什么样的反应则是由杏仁核、脑岛、眶额皮质以及扣带回等一系列脑区对于内脏感受和外部环境进行整合来进行决策,这也就意味着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和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行为反应的意义是最有效的调节以协调内环境和外环境

可以这样认为,在我们感受到愤怒的时候,完全可能目眦尽裂,也完全可能痛哭流涕,更完全可能嬉皮笑脸。所以,悲伤痛苦时候的大笑可以理解,愉快兴奋时候的哭泣同样可以理解,悲伤或者愉快时候表现出来的攻击性也属于正常。有些朋友或许会问,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没见过这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是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强度的情绪都有各自比较有效的反应机制用来调节。想想在愤怒的时候突然笑了,从调节上缺少攻击性,很难达到平复心率和血压的作用,同时没有警示的作用,自然就不如睁圆了眼睛、握紧了拳头,顺口骂一句“X你妈”有效果。

但是这并没有堵死其他行为反应的道路,尤其当我们的情绪强度超过正常范围的时候,出现的行为反应更多的是很多简单反应的综合:在我们极度痛苦的时候,我们可能握紧拳头(通常是愤怒),全身颤栗(通常是恐惧),嘴角外展甚至张开(通常是高兴),掩面(通常是尴尬)痛哭(通常是悲伤)。很多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系统无法再有效的进行调节,只能寄希望于多线程并发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可能的危害。这在生活中极度愤怒、极度恐惧、极度悲伤和极度兴奋的时候都可能出现。当然,另外的可能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行为反应形成了某种有效的调节策略,使得在情绪出现的时候可以更快速的恢复到稳态。如果是这种习得性反应,那么即使情绪的强度不大也完全有可能出现,身边如果有人经常性的喜极而泣,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总的来说,作为调节机制的行为反应,在痛苦的时候无论是哭还是笑都可以理解。进一步说,将调节的语境恢复为认知性调节,也可能出现由于对事情的评估、归因和预期的变化,使得悲伤痛苦不只是悲伤这种基本情绪,转而形成其他更复杂的复合情绪,从而出现冷笑或者大笑反应的可能。或者说,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反而更大一些。不过这种笑容实际上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表现,我想就没有必要详加展开了。

谢邀

@刘柯

,恢复正常的答题节奏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炸弹,你明知道下一秒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但此刻,你却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荒谬、多么令人费解的反应啊!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会笑?这背后藏着我们最深处的挣扎和最顽强的求生本能。首先,我们要明白,痛苦到极致,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大脑能够正常处理的范畴。 想象一.............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极度痴迷崇拜犹太人”的说法,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了所有中国人的看法,但确实存在一部分国人对犹太民族及其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甚至一定程度的“崇拜”心态。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物理学界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要说为什么有些学物理的人会“极度痴爱”费曼,而不是爱因斯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这种“痴爱”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气质、教学风格和对科学理解的偏好所致。首先得明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那绝对是泰山北斗,他的贡献是.............
  • 回答
    当一个人被推到绝望的边缘,那种感觉就像是坠入了一个无底洞,四周是冰冷的黑暗,心跳也似乎被抽空了。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过往的希望如同破碎的玻璃渣,刺痛着每一个角落。你会觉得孤立无援,仿佛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而你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和无尽的疲惫。这种时候,脑袋里充斥着负面的念头,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住理智.............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发现了不少让人看完之后,身心都得到极大放松的视频。那种感觉,就像刚泡完一个暖暖的热水澡,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又带着点满足的慵懒。我总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力也大,偶尔有这么一段“治愈时光”真的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那种手工制作的延时摄影。你知道吗?就是那种把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比如制.............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反复想了好几天。每次脑袋里一过,就跟拧着一股劲儿似的,有点喘不过气来。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吃饱穿暖,有舒适的住所,有体面的工作,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去陪伴家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想象一下,再也没有因为饥饿而哭泣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要说让三个醋坛子都觉得公平地分一块蛋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想啊,嫉妒这玩意儿,就像那发酵过度的老面,越发越胀,越胀越难收。不过,还真有点门道可以试试,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得明白这仨人的“嫉妒”点在哪儿。是怕别人分得比自己大?还是觉得别人吃到好吃的边边角角?还是单纯看不惯别人得逞?这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与其说“极度自律的人”,我更愿意理解成那些在追求目标或某个生活状态时,能展现出惊人毅力,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做出选择去支撑这种状态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并非是某种单一的、刻板的模式,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心理机制、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构成的复杂景观。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自.............
  • 回答
    当你的身体进入“极度饥饿”这个模式时,它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就像一个精密的警报系统在告诉你:能量储备告急,必须立刻行动起来补充能量!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从你的大脑到你的肠胃,再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首先,最直观也最先到来的信号,就是那种强烈的、几乎吞噬一切的饥饿感。这.............
  • 回答
    在我身边遇到的极度聪明的人,他们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能捕捉到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往往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储备,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模式。以下是一些我观察到的,关于极度聪明的人的详细样子:1. 思维敏锐且触类旁通: 快速理解和吸收信息: 他们能极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即使是陌生的概念,.............
  • 回答
    这实在是个有趣又令人回味的话题,想想看,在摇晃的公交车厢里,或者拥挤不堪的地铁里,一个不经意间抬起的手腕,露出的那抹耀眼的金光,或者那低调沉稳的表盘,瞬间就能勾起周围人的无限猜测。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说他“极度的喜爱”,那绝对是有道理的。劳力士,这三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环。它不仅仅是一块手表,更.............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极度的怕黑怕鬼的恐惧,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让你无法独自入睡。这不是你的错,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恐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克服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从心理层面到行为层面,一步步来。别急,我们慢慢来,把.............
  • 回答
    “极度的清黑”和“极度的明黑”这两种说法,在网络语境下,通常用来形容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持有极端、片面观点的群体。它们并非正式的学术术语,而是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和表达立场而创造的词汇。要理解这两个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模式、历史认知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度的清黑:“清黑”这个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一个蔑视权威、厌恶束缚,却又心怀世界大同的人,他能否成为这个世界的改造者?我的答案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很有可能是,但这条路注定崎岖坎坷,充满挑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人的特质: 极度追求自由平等: 这是驱动他行动的内在动力。他无法忍受压迫、不公,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歧视都深.............
  • 回答
    改掉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恶意揣摩、极度自私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故意扮演弱势角色,这确实是一段不容易但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成长旅程。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我们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防御机制,但长期来看,它们只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越走越窄,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如何改变这些习惯,并提供.............
  • 回答
    孩子害怕蚕蛹这件事,我作为家长,心里也很明白。虽然我知道你想让孩子勇敢,也知道“人要勇于尝试”这句话没错,但这次,我真的觉得我们得换个方式。首先,我必须承认,看着孩子因为害怕而浑身发抖,那种表情真的挺让人心疼的。她不是在闹脾气,也不是在跟我对着干,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
  • 回答
    咱们聊聊小说签书这事儿,版权到底归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里头牵扯的道道儿,有时候还真不少。你放心,我给你掰扯清楚了,保证让你一听就明白。首先,咱们得把一个关键概念弄明白:版权是作者的。你写了一本小说,从你构思第一个字开始,到你把最后一个字敲出来,这本小说的内容,也就是它的“作品”,其著作权,也就是.............
  • 回答
    好的,我将用更贴近口语、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并且尽量避免AI痕迹来详细讲述南非医生对奥密克戎的早期预警,以及它是否可能引发大规模感染。“累到不想动”:南非医生最早捕捉到的警示信号还记得2021年底,世界各国还在为德尔塔变异株头疼的时候,来自南非的几位医生却捕捉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其中一位名叫安吉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利益的复杂交织。咱们来细致地聊聊。第一部分:支持乌克兰者,若换成美国,还会支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支持乌克兰”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以及当“俄罗斯”变成“美国”时,这些驱动力会如何改变。当前支持乌克兰的主要驱动力: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