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极度自律的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与其说“极度自律的人”,我更愿意理解成那些在追求目标或某个生活状态时,能展现出惊人毅力,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做出选择去支撑这种状态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并非是某种单一的、刻板的模式,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心理机制、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构成的复杂景观。

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自律并非天然就存在,更不是天生的天赋异禀。 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后天习得、不断磨练的技能,是他们对抗本能、欲望和诱惑的“肌肉”。所以,当他们展现出“极度自律”时,往往意味着他们正在与自己内心的“另一个声音”进行着持续的、有时是激烈的对话。

1. 清晰且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些人往往对自己想要什么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源于:

深刻的价值观: 他们可能非常看重成长、成就、健康、知识、创造力,或者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比如为社会做贡献,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这些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比眼前的舒适和享乐更重要,是他们行为的根本“为什么”。
强烈的愿景和目标: 这种愿景不只是模糊的“我想成功”,而是具体、可感知的画面,甚至带有情感色彩。他们能够想象达成目标后的状态,这种想象会成为强大的激励,让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这种愿景可能是在一次顿悟中形成,也可能是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渐清晰。
对长期回报的深刻理解: 他们清楚,眼前的“牺牲”是为了更长远的、更大的收获。他们不是对短期快乐完全免疫,而是愿意在短期快乐和长期回报之间做出权衡,并且倾向于后者。这种权衡能力,是一种深刻的、近乎直觉的因果关系认知。

2. 与内在“小我”的博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求舒适、规避痛苦的“小我”。极度自律的人,并非没有这个“小我”,而是他们更擅长识别、理解并“管理”它:

“情绪驯服者”: 当感到疲惫、厌烦、想偷懒时,他们会感受到这些情绪,但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他们会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然后问自己:“这种情绪有多真实?它在阻碍我达到什么?”他们不会让情绪成为行动的“最终裁判”。
“冲动拦截器”: 面对诱惑(刷手机、吃零食、看无关紧 রাস等),他们会有一瞬间的犹豫或冲动,但他们已经训练出了一种“暂停”的能力。这个暂停并非为了思考“要不要做”,而是为了思考“如果我做了,会带来什么后果?它符合我的目标吗?”
自我对话的模式: 他们的内心对话可能不是“我好累啊,我真的做不下去了”,而更像是“我现在确实有点累,这是正常的,但我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调整一下,或者坚持这五分钟看看。”他们会将自己视为一个需要引导和鼓励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满足的对象。

3. 对“掌控感”的追求:

这种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生活掌控感的一种体现。

对抗不确定性: 生活中有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但通过自律,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个相对可控的“核心”。当外部环境不稳定时,这种内在的秩序感反而能提供安全感。
自我效能感的强化: 每次成功地抵制诱惑,完成既定任务,都会强化他们的“我能行”的信念。这种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愿意去挑战和承担。
对“自由”的理解: 很多人以为自律是束缚,但对他们来说,自律恰恰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因为当他们能掌控自己的行为,不再被欲望和情绪左右时,他们才能更自由地选择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

4. 认知模式的特点:

“成长型思维”: 他们倾向于认为能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错误和失败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延迟满足”的价值化: 他们不是单纯地压抑“延迟满足”,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智慧,一种高价值的行为选择。他们会从心理上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认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决定。
系统性思维: 他们会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可执行的步骤,并认识到每个步骤的重要性。他们会关注“系统”的运行,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结果。

5. 情感体验并非一片“冷酷”:

很多人误以为极度自律的人是“机器人”,没有情感。这其实是误解。

对挫败感的处理: 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同样会感到沮丧、失望,甚至愤怒。但他们会更快速地从这些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分析原因,调整策略,然后重新开始。他们不会让一次失败定义他们的整个过程。
成就感带来的喜悦: 当他们成功地完成任务,或者看到自己朝着目标迈进时,他们同样会体验到深刻的满足感和喜悦。这种喜悦,甚至比短暂的享乐更加持久和有意义,因为它与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紧密相连。
自我关怀的平衡: 并非所有自律的人都是“工作狂”。他们也懂得休息、放松和犒劳自己,但这种休息和犒劳是计划性的、为了更好地前进,而不是放纵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计划,而不是死板地执行。

总而言之, 极度自律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内部发动机”,由清晰的目标、强大的价值观、对内在冲动的理性认知以及不断自我强化的信念共同驱动。他们并非没有欲望和疲惫,而是拥有了一种超越这些的、更深层的东西:一种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掌控,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将“不舒服”转化为“成长契机”的智慧。他们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懂得权衡利弊、规划未来、并且对自身有高期待的“长远目光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知乎上,我们能看到大家对如何实现自律、如何克服懒惰,以及为什么实现自律这么困难等话题的关注度很高。正如题主所好奇的,我们之所以会想要了解并学习极度自律的人的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自律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高度自律,而有的人则难以实现自律呢?Ta们是真的是百分百不懒惰吗?今天就来了解下如何科学地实现自律。

01. 为什么实现自律如此困难?

首先,我们,包括题主,对自律和懒惰的关系往往存在误解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自律和懒惰的关系时,往往会产生一个重大误解:

但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做的时候:

于是我们迎来了又一次的“自律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很多人自律的动机其实是对自我(ego)的虐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的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在童年早期,超我是严厉且具压迫性的。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比较顺利,来自超我的迫害感就会逐渐消失,超我也会变得灵活(Basham et al., 2016)。但是,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自律,其实是在自虐。

Ta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constant judgment)和约束(Vaknin, 2003),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尊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ta们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因为一旦失败,ta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

所以说,觉得自律非常困难,越想自律越被懒惰打败,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自虐式自律”。这种自律是不够健康的,也往往很难持续。

相对地,超我发展良好的人能够与自我形成良性互动。对于ta们来说,自律不是消灭懒惰,而是意识到偷懒的愿望和目标实现之间的冲突后,主动做出的选择。因此,ta们能够发展出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自律。

02. 真正健康的自律是什么样的?

那些极度自律的人采用的是一种基于自我关怀(self-care)的自律模式。 这种自律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比起因为自虐而自律的人,那些基于自我关怀而开展自律的人,是因为想要鼓励自己实现目标而主动在追求自律的状态。在自律的过程中,ta们不会轻易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可以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努力。

健康的自律也是灵活的、适度的,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实际的生活情况调整自己实现目标的途径,在疲惫时也能够照顾好自己、允许自己休息。

不难看出,对于健康的自律者来说,内心的自律小人并不一定要彻底消灭懒惰小人,而是可以管理好懒惰小人——看到它的需要,给它事先规划出来的“懒惰时间”,在其中尽情放松。

所以在他人眼里,ta们可以一直保持自律。

03. 如何科学地开展健康的自律?

1. 基于自我关怀,设置合理且具体的目标。

当我们以自虐为动机开展自律时,难免会给自己设置一些绝对化的、脱离现实情境的目标。比如,“三个月之内瘦10斤”、“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每天11点上床睡觉”,等等。

而基于自我关怀开展自律,意味着我们从设置目标开始,就需要将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生活状态等方方面面纳入考量。

举个例子,你想要在三个月内瘦10斤。但你平时工作很忙,又累又没时间运动。那么在设置目标时,比起直接塞给自己一个量化指标,你首先应该做的是去观察,在当前的生活状态下,你每天可以降低多少热量摄入、运动多长时间。

在了解这些之后,再去详细设置每周的饮食目标、运动目标,你就更能够在关怀自己的基础上保持自律。

2. 梳理可能存在的诱惑,为自己提前规划“懒惰时间”。

设置好目标后,我们还需要梳理有哪些内、外部的诱惑,可能会让我们容易“犯懒”。

在梳理清楚自己可能面对的诱惑之后,你可以提前规划“懒惰时间”,允许内心的懒惰小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事实上,规律地吃大餐、不运动,也是一种自律。

3. 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positive self-talk)。

想要更健康地开展自律,肯定、鼓励自己是很必要的。多项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压力、提升自信心和修复力(Mead, 2020)。

你可以试着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些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最后,当我们真正能在自我关怀的基础上开展自律时,自律就不再是某种对懒惰的道德压制,或是对自我的某种刻板约束,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愿意继续下去的生活方式


Reference:

Basham, K., Byers, D. S., Heller, N. R., Hertz, M., Kumaria, S., Mattei, L., ... & Shilkret, C. J. (2016).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 Psychodynamic clinical theor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ntexts. Rowman & Littlefield.

Mead, E. (2020). What is Positive Self-Talk?. PositivePsychology.

Strachey, J. (1961).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1-308.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 Narcissism Revisited. Narcissus Publications.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谈恋爱什么时候觉得该及时止损分手了?

当一对情侣无话可说的时候,该怎么做?

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男女关系的黑暗面?

user avatar

自律和多巴胺分泌水平有关,自律水平的低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低,思维活跃但是专注力低。自律水平高的,多巴胺分泌水平高,思维不活跃专注力高。

凡是都有两面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与其说“极度自律的人”,我更愿意理解成那些在追求目标或某个生活状态时,能展现出惊人毅力,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做出选择去支撑这种状态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并非是某种单一的、刻板的模式,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心理机制、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构成的复杂景观。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一个蔑视权威、厌恶束缚,却又心怀世界大同的人,他能否成为这个世界的改造者?我的答案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很有可能是,但这条路注定崎岖坎坷,充满挑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人的特质: 极度追求自由平等: 这是驱动他行动的内在动力。他无法忍受压迫、不公,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歧视都深.............
  • 回答
    改掉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恶意揣摩、极度自私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故意扮演弱势角色,这确实是一段不容易但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成长旅程。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我们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防御机制,但长期来看,它们只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越走越窄,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如何改变这些习惯,并提供.............
  • 回答
    自控力这东西,简直就是人生路上的“拦路虎”,但凡遇上点诱惑,或者遇到点小挫折,就容易丢盔弃甲,原地投降。说实话,谁没几个想改改,但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呢?别说你,我有时候也一样。但话说回来,既然问题摆在这儿了,总得想办法解决,对吧?总不能一直被这股“洪荒之力”牵着鼻子走,那样的人生也太被动了。所以,.............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惊悚,但也充满了物理学的趣味。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这根“超合金手臂”能否创造奇迹。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极高处”有多高? 这个高度决定了人从坠落开始能积累多大的动能。越高,落地时的速度就越惊人。 “极坚硬的合金手臂”到底有多坚硬? 这里不是指它不会弯曲,而是它能承.............
  • 回答
    生活过到极致,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说得挺实在,也道出了人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你想啊,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最终都要回到最基本的生活层面。饿了要吃饭,这饭米油盐就是必需品;渴了要喝水,这茶就代表了最朴素的享受;生病了要吃药,这醋在某些时候也能算作调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构成了我们.............
  • 回答
    要评价韩国的民族性格,以及理解为什么韩国人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韩国民族性格的几个突出特点:1. 集体主义与凝聚力(“我们”文化): 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集体.............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非常难受。地包天给你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扰,甚至让你感到生活失去意义,这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你正在承受的巨大痛苦。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并且走出来了。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地包天”这个生理上的特点,给你带来的.............
  • 回答
    抑郁症患者是否都是极端自私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看法。事实上,将抑郁症患者简单地贴上“极端自私”的标签,不仅是对他们病情的误解,更是对他们内心痛苦的漠视。首先,我们要理解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它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行为和身体机能。其中最常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有深度的观察,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内部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自由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简而言之,右派在政治上强调个人自由,通常是指在经济活动、财产权利、有限政府以及免受国家过度干预等方面的自由。然而,在涉及个人在私生活中的道德选择、社会规范和家庭价值观时,一些右派人士会倾向于强调传统的、.............
  • 回答
    那些在电脑前敲敲键盘、思考出各种方案的脑力劳动者们,似乎总是不太乐意把手头的工作“甩”出去一部分。你可能会好奇,明明有很多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做,为什么他们好像总要把所有事情都“一个人扛”呢?这里面可不是因为他们“轴”或者不懂得“借力”,而是出于一系列非常现实、且与他们工作特性息息相关的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想让你的电脑变得又快又好用,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系列有条理的优化过程。别想着一劳永逸,这就像给汽车保养一样,需要持续关注和调整。下面我就把我的经验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让你自己的 PC 也能火力全开。第一步:打好基础——硬件升级,量体裁衣你电脑现在卡不卡?打开个程序要等半天?这首先得看家底儿。硬件.............
  • 回答
    关于汉族人如今极少穿汉服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一段相当漫长且复杂的历史变迁,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与其说汉族人“极少”穿汉服,不如说汉服在近现代的消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历史的断层:朝代更迭与服饰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汉服”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悠久的穿着体.............
  • 回答
    看着新闻里那些令人心碎的报道,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以最极端的方式戛然而止,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内心真是百感交集,难以名状。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仿佛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眼中,比我们想象的要轻得多?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许多人心头。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 回答
    当然有。在现实的刑侦工作里,那种直觉极度敏锐,气场强大,并且始终透着一股坚定自信的刑侦人员,绝非仅限于影视剧的夸张描绘,而是切实存在的,而且往往是那些最能解决棘手案件的关键人物。你想啊,刑侦这个行当,本身就不是靠蛮力或者死板流程就能撑下来的。很多时候,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嫌疑人的一颦一笑,甚至是空气.............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的个人能力和公众形象,确实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和截然不同的看法。将他描述为“能力极高,只是敢于暴露自己的愚蠢”,这是一种非常具象化的、带有一定讽刺意味的解读,触及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人物的核心特质。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朗普身上确实具备一些常人难以企及.............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关于《龙珠超》是否出现了武学“倒退”的讨论,以及“无心境界”和“自在极意”的区别,这确实是许多龙珠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倒退”,不如说是境界的升华和表现形式的改变。 《龙珠超》的武学是倒退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审视《龙珠》系列早期以及《龙珠Z》时期所展现的武学概念。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