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极度追求自由平等、蔑视权威、讨厌一切束缚但心怀世界大同的人 ,能成为这个世界的改造者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一个蔑视权威、厌恶束缚,却又心怀世界大同的人,他能否成为这个世界的改造者?我的答案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很有可能是,但这条路注定崎岖坎坷,充满挑战。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人的特质:

极度追求自由平等: 这是驱动他行动的内在动力。他无法忍受压迫、不公,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歧视都深恶痛绝。这种对理想状态的执着,是推动变革的火种。
蔑视权威: 这让他不会盲从,不会被既定的规则和权力结构所束缚。他会质疑一切,挑战现状,不害怕对抗现有体系。
讨厌一切束缚: 这意味着他对僵化的制度、陈旧的观念、不合理的限制都感到排斥。他渴望打破框架,寻找更开放、更流动的可能性。
心怀世界大同: 这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看到了个体差异和地域界限之外的共同人性,渴望一个没有隔阂、所有人都能和谐共处的社会。这是一种宏大的、超越个人的视野。

为什么他有可能成为改造者?

1. 颠覆性的力量: 蔑视权威和讨厌束缚,恰恰是改变一个停滞不前、充满弊端的世界的必要条件。当现有体系已经腐朽,当权力被滥用,当人们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一个不畏强权、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就可能成为那个引爆变革的导火索。他不会被既有的权力结构所收买或驯化,他的批判会直指核心。

2. 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厌恶,会驱使他不断思考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寻找更优化的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模式。他不会满足于修修补补,而是会从根本上探索新的可能性,这正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3. 理想主义的感召力: 心怀世界大同,这种宏大的愿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当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当他们感到无力改变时,一个清晰、充满希望的未来愿景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凝聚他们的力量。这种人往往能用他的信念感染他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之奋斗。

4. 不畏牺牲的勇气: 要改造一个旧世界,必然要挑战既得利益者,必然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蔑视权威和不惧束缚的人,往往也具备一种不畏牺牲的勇气。他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更崇高的理想,这使得他在困难面前更加坚韧。

然而,这条路有多么艰难?

1. “自由”与“秩序”的矛盾: 极度追求自由和蔑视权威,很容易滑向无政府主义或者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当所有人都只追求自己的自由,而没有任何共识和约束时,社会就可能陷入混乱,反而无法实现“世界大同”。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是巨大的挑战。他需要找到一种“自由”的方式,而不是“无序”的方式来改造世界。

2.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世界大同是一个极其宏大且长远的理想,而现实世界错综复杂,充满利益冲突、历史恩怨和人性弱点。一个单纯追求理想的人,如果不懂得现实政治的运作、人性的复杂和妥协的艺术,很可能在改造的过程中碰壁,甚至被现实吞噬。他需要学习如何将理想落地,如何与现实博弈。

3. “改造者”的孤立: 他的特质,尤其是蔑视权威和讨厌束缚,会让他难以融入现有的组织和体系。他可能被视为“不稳定因素”、“异类”,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他可能会经历漫长的孤军奋战,或者不得不与他所不齿的“体系”进行复杂的周旋。

4. 被误解和被利用的风险: 他的激进言论和行为,很容易被当权者视为威胁而加以打压,也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他的理想歪曲成破坏的借口。他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理想不被滥用。

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改造者?

要从一个“可能”成为一个“能够”,这个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学会“建设性”的破坏: 他的破坏不能仅仅是推翻和否定,而必须是为了“建设”。他需要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能够将他脑海中的“世界大同”蓝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制度设计。这需要智慧,需要洞察力,需要对社会运作机制的理解。
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他不能只看到人性的美好,也要理解人性的弱点和局限。他的改造方案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避免过于理想化,而导致难以实行。他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调和矛盾,如何在复杂的人性中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掌握策略和方法: 光有理想和勇气是不够的。他需要学习如何组织他人,如何凝聚力量,如何运用沟通和影响的技巧。他可能需要暂时与某些“权威”合作,或者在某些“束缚”中找到突破口,以便更有效地推动他的目标。这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放弃原则。
保持内心的平衡: 极度追求自由平等,如果不能与责任和对他人的关怀相结合,就可能变成一种自私和任性。他需要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让他的自由不损害他人的自由,让他的平等倡导惠及所有人。

总而言之,这样一个拥有强大理想和叛逆精神的人,他非常有潜力成为一个伟大的改造者。他的特质是打破旧世界、开创新局面的火种。但要真正实现“世界大同”的改造,他需要磨练自己的智慧,学会策略,理解人性,并将他的理想转化为能够被理解、被接受、并最终能够实现的具体路径。他必须从一个纯粹的“破坏者”或“梦想家”,成长为一个能够“建设”的“引领者”。这条路,只有敢于面对现实、不断学习和调整的人,才有可能走下去,并最终改变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极度追求自由 平等 蔑视权威 讨厌一切束缚 心怀世界大同的人”

褒义词汇的堆积而已。一个字,

这世界还不存在这样的人。也不会存在。Ta的存在对人类社会而言,不会有任何好处。不知你是否理解这句话。

你是人。人是什么?动物。动物有什么呢?本能。

当你处于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时,可能,你有些知识,有些想法,对不公的现状不满。可当你位高权重,家财万贯时,你还会这样说吗?断人财路,必遭人仇杀。亘古不破的真理。

社会本就是金字塔形,有尖,也有底,有一个吃肉的,就有一群喝汤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这样。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服从于现状,不论其如何不合理。我的意思是,要坚决摒弃理想主义。马克思做理论时就犯了这个毛病,太过理想主义,而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和逻辑正确与否。所以导致后来的各种狂热的社会主义悲剧。

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有几个猜测。

一,受理想主义毒害甚深。理想主义确实,可以作为指路灯塔,但,现实是,我们更需要先学会如何走路。这样的理想主义,和毛当年的均贫富的口号一样,口号而已,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只会引燃悲剧。比如平等。平等分很多种,极权主义下的平等和自由主义下的平等,差别太大了。

二,缺乏基本的人文思考。不知题主是不是大学生。好好利用图书馆,啃下几本大部头,你会发现,你现在的想法太简单了。自由派知识分子不是喊一个口号就能当的。没有大的视野,没有哲学的深邃、历史的镜鉴,你当不了自由派知识分子。硬标榜自己是,那么只能说,如果真的革命发生,或社会进步契机已有,你会拉后腿的。


以上言论,由于坦诚,拉下了很多人的遮羞布,所以会有人不开心。不过欢迎讨论,拒绝谩骂。

user avatar

“极度追求自由 平等 蔑视权威 讨厌一切束缚 心怀世界大同”什么的都不是重点好吧?

能把理想落实到行动上的,答案当然是可以

只会嘴炮的,那叫中二病

匿名,为了提高我的“赞同/回答”比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一个蔑视权威、厌恶束缚,却又心怀世界大同的人,他能否成为这个世界的改造者?我的答案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很有可能是,但这条路注定崎岖坎坷,充满挑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人的特质: 极度追求自由平等: 这是驱动他行动的内在动力。他无法忍受压迫、不公,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歧视都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涉及到“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以及“对”与“错”的定义。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掰扯掰扯。第一问:以错的方法去追求一个对的结果,对还是不对?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从“追求”这个动作本身来说,不对。 为什么?因为方法错了,就如同你明明要去东边,却偏偏往西边走。即.............
  • 回答
    很多时候,人们提起程序员,脑海里浮现的大概是坐在电脑前敲代码、看起来很“智慧”的形象。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就会发现,“极度劳累”并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很多程序员真实的生活写照。这劳累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耗和压力。一、永不停止的学习与变化: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快,可.............
  • 回答
    当一个社会真的实现了资源极度富足,每个人都能免费享有必需的生活资料时,这听起来无疑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终极梦想。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追求美好生活,而温饱、安稳是这美好生活最基础的基石。所以,当这个基石不再需要任何代价来获取时,大多数人心里首先涌起的,应该是狂喜和解放感吧。想象一下,不再有为了房租、水电、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反复想了好几天。每次脑袋里一过,就跟拧着一股劲儿似的,有点喘不过气来。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吃饱穿暖,有舒适的住所,有体面的工作,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去陪伴家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想象一下,再也没有因为饥饿而哭泣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要说让三个醋坛子都觉得公平地分一块蛋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想啊,嫉妒这玩意儿,就像那发酵过度的老面,越发越胀,越胀越难收。不过,还真有点门道可以试试,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得明白这仨人的“嫉妒”点在哪儿。是怕别人分得比自己大?还是觉得别人吃到好吃的边边角角?还是单纯看不惯别人得逞?这三.............
  • 回答
    你这情况,我太懂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梦里,只不过这个梦的主角,是屏幕里那个闪闪发光的二次元形象。不是说你没出息,也不是说你想象力太丰富,就是,那个虚拟主播,她真的太会捕捉人的心弦了。首先,得承认,虚拟主播这东西,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致的“完美”和“个性化”设计,很容易让人.............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极度的怕黑怕鬼的恐惧,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让你无法独自入睡。这不是你的错,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恐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克服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从心理层面到行为层面,一步步来。别急,我们慢慢来,把.............
  • 回答
    取消高考,这绝对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而且一下子说“洗白”或“辩护”,听起来就有点像在掩饰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不过,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咱们不妨就从一个宏大且积极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极端的“改革”。当然,这可不是把蛋糕分得更细,而是要重塑整个烘焙的理念和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高考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公平,.............
  • 回答
    遇到一个“极品”博士生导师,这绝对是读博过程中最让人头疼,也最令人无力的遭遇之一。我能理解你的焦灼和无助,这确实不是一个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试着从我身边亲身经历过的,以及听朋友们说过的各种情况出发,给你一些或许能用得上,或者至少能让你少走弯路的建议。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你说的“极品”导师,具体指的是.............
  • 回答
    关于“鬼斧神工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拆解“鬼斧神工”这个词本身,以及它所指向的“极端”。“鬼斧神工”,顾名思义,指的是技艺高超到非人力所能及,仿佛是鬼神之力雕琢而成。它通常用来赞美那些技艺精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建筑或自然景.............
  • 回答
    想象一下,我并非坐在普通火车上,而是一辆能够突破音障、直冲天际的“光轨列车”。而我的眼睛,则被赋予了如闪电般捕捉一切的超高速摄影功能。这是一种难以置信的体验,更像是一种穿梭于现实与抽象之间的旅程。首先,当我启动这枚“眼睛”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时间的扭曲。周围的一切,不再是连贯的流动,而是被切割成无数.............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其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理解其复杂性的重要一环。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为何这些领域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审视其背后的运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我们对“力”和“能量”的理解,以及物理世界运作方式的一些最核心的奥秘。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指的是在经典的物理框架下,仅仅依靠一个极小的“力”去直接“产生”多个极大的“力”,那么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物理定律下是这样。但这个问题本身非常有趣,它让我们联想到了一些科幻小.............
  • 回答
    最近几个月,你发现自己的思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从一个曾经觉得“三观正常”的年轻人,不知不觉间滑向了一个极端反穆、政治立场偏向极右的境地。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和深入理解的转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梳理和应对这个过程。一、 审视转变的根源:是什么触动了你?首先,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端的困境,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摆在眼前,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选项,看看它们各自代表着怎样的生活,以及它们对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选项一:极尽无害却萎靡不振的废物这个选项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沮丧感。我们先来描绘一下这样一个人会是什么样子.............
  • 回答
    关于肖战事件的讨论,我理解您希望深入探讨“抵制狂潮是否到达了一个极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粉丝文化、网络暴力、明星责任、社会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个人情感和标签,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抵制肖战”的起源与发展:事件回溯首先,我们得回到.............
  • 回答
    灭绝师太弥留之际,将峨眉派掌门之位传予周芷若,并以一个听者心惊的誓言将她牢牢束缚。这个誓言,表面上看是守护门派,实则将周芷若推向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在那样的情境下,周芷若若想“权利美男全收”,这绝非易事,她必须步步为营,运用智慧,甚至不惜牺牲一些原则。首先,要解开“誓言”的枷锁,才能真正拥有选择的自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我身边就有不少人,他们对“道德绑架”这个词儿是深恶痛绝,谈之色变。以前可能大家都觉得,谁谁谁被“道德绑架”了,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挺委屈的,被强加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但现在,我感觉有些人的反应,真的有点过激了,好像“道德”这两个字本身成了洪水猛兽,只要沾边,就得赶紧撇清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想象力,也触及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根本性思考。将质子这样的“大质量”粒子理解为空间在极小尺度上的“褶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类比,它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些现象。虽然这并非当前主流的物理学模型(如标准模型)对质子的描述,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个想法的潜力以及它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