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高宗的议和是对的吗?

回答
关于宋高宗赵构是否应该议和,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它是一个极度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尝试去理解当时赵构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些难以言喻的困境。

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北宋而言,靖康之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的皇室血脉几乎断绝,整个国家的核心精神支柱轰然倒塌。赵构作为幸存的皇子,仓促之间在南方登基,建立起南宋。这时的南宋,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根基不稳,虽然有少数宗室和忠臣的拥护,但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凝聚力都远远无法与鼎盛时期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金朝依然是一个虎视眈眈的强大敌人。金朝的军事机器在当时是令人生畏的,他们一路南下,几乎兵不血刃就摧毁了北宋。而赵构和他那支刚刚重建的军队,面对的是一支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金军。从纯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南宋的胜算并不大。每一次抵抗,都可能面临着再次国破家亡的风险。

因此,从宋高宗个人的角度,或者说从他维护自身统治和宋朝延续的“现实利益”来看,议和或许是他当时能够拿出的一个“止损”选项。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士气。如果继续战争,而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很有可能将已经摇摇欲坠的南宋推向深渊。赵构并非没有尝试过抵抗,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英勇事迹就是明证。但这些抵抗,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南宋在整体军事实力上的劣势。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议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国家尊严的沦丧。议和往往意味着割地赔款,这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气节的巨大牺牲。对于一些坚持抗金的士大夫而言,这无异于卖国求荣。他们认为,即使战败,也应该坚持抵抗,不应向敌人屈服,更不应该以牺牲土地和人民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其次,是对岳飞等抗金将领的扼杀。宋高宗最终选择了以“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方式,导致了岳飞的冤死。这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南宋军事力量的重大损失。岳飞是当时南宋最有希望收复失地的名将,他的死,意味着南宋失去了一次真正能够与金朝抗衡的战略机遇。从这个角度看,赵构的议和,间接促成了岳飞的悲剧,也扼杀了国家复兴的希望。

再者,议和也并未能带来真正的长久和平。虽然通过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并且接受了海上之盟的破裂的后果(承认了金国占有燕京和之前的北方领土)。但金朝的侵扰和威胁并未完全消除,而且这种屈辱的和平,也使得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抬不起头来。

所以,我们说“对不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立场,以及我们看重什么。

如果站在宋高宗维护政权、避免国家迅速灭亡的实用主义角度,议和或许是他在绝境中做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生命第一”的考量。

但如果站在国家民族气节、长远发展和未来复兴的角度,那么他的议和,尤其是对岳飞的处理,则无疑是一种短视和软弱,是葬送了国家前途的错误选择。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定性为“卖国贼”或者“有远见的政治家”。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赵构可能确实看到了战争的巨大风险,但他同时可能也低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以及坚持抗争可能带来的转机。他的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南宋统治者所面临的深刻困境,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他们所做出的种种选择,这些选择,最终塑造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在我看来,宋高宗的议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南宋政权的苟延残喘,避免了立刻的灭亡,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尊严代价,并且扼杀了可能存在的收复失地的希望,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争议和叹息。他没有勇气像岳飞那样去搏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却也因此让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评价。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个锤子。居然说对。

历朝历代就这个狗皇帝最奇葩。他奇葩在什么地方呢?

1、他算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中最怂的一个货。

2、王八命长的一个人。命很长,还做了太上皇。

3、生理上阳痿、心理上阳痿的一个皇帝。

大家注意看上面这个赵构的画像把他弄成没有胡子,跟一个太监一样。这个是有道理的。


绍兴议和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岳飞节节胜利,打得金国四太子要跑路了。这个情况下来议和。这个没有问题的。可以说见好就收。

但是赵构居然把岳飞杀了,然后议和。这个得有多心理阳痿才干得出这个事呀。


上面第四篇是讲的李二穿越成康王的。文笔非常的好,情节非常合理,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极力推荐这篇。

如果李世民穿越成康王后。议和、然后杀了岳飞,这个岳飞是个军阀,杀……韩世忠、梁红玉等一起杀。

李世民送钱给金朝。

但是最后康王能把金兀术活捉、把金熙宗也活捉,让他们跳舞。

那这个议和、杀岳飞啥的都不是事,那绝对是雄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高宗赵构是否应该议和,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它是一个极度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尝试去理解当时赵构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些难以言喻的困境。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北宋而言,靖康之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的皇室.............
  • 回答
    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百姓的血汗钱,那可不是小数目。这些钱到底花到哪儿去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也挺有意思的。首先,最直接、最显眼的目的就是“息兵”。宋朝跟这几个北方民族的冲突,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辽、西夏、金,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也有自己的扩张欲望。宋朝虽然在经济.............
  • 回答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看,岳飞是不是“必须杀”?这个问题,得拆解着看,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其中牵扯到赵构个人的生存、权力、政治考量,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看法,这些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构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
  • 回答
    宋高宗赵构选择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继承皇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情势以及个人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究竟在面临着怎样的抉择。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宋高宗赵构并非“突然心血来潮”才选择太祖后人。这是一个在极端困难时期.............
  • 回答
    宋高宗赵构,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长达三十余年,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但也绝非简单的皇帝。理解他,需要穿越历史的尘埃,去看那些被浓墨重彩或是刻意淡化的事件,去感受他那个时代独特的风雨飘摇。从避难皇子到仓皇登基:命运的捉弄赵构并非天生的储君,他的早年生活相对平淡。靖康之变,北宋覆灭,整个王朝的命运如同坠入深渊.............
  • 回答
    宋高宗是否支持岳飞北伐,以及岳飞能否收回北宋的领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要详细解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实力对比、岳飞个人的能力与局限、以及北方的金朝国情等。一、 岳飞北伐的时代背景与宋高宗的态度1. 南宋初年的危局: 北宋末年,金朝崛起并灭亡北宋,俘虏了.............
  • 回答
    南宋高宗虽被后世诟病“昏庸”,但若要深究为何他治下的南宋未能爆发大规模、足以颠覆政权的农民起义,这背后实则涉及更为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简单归结为“昏庸”而未能引发起义,是过于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昏庸”二字。高宗在位长达三十余载,虽然政治上存在诸多失误,例如对金.............
  • 回答
    赵构南渡之后,宋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正是这位常被后人诟病的皇帝,却凭借其个人能力和一系列政治手腕,硬生生地从一团乱麻中稳住了阵脚,并在之后实现了相对有效的统治和皇权的集中。这其中,他扮演的角色,远比那些被动等待历史滚滚向前的皇帝要复杂和主动得多。一、救亡图存:从临安的危机中站.............
  • 回答
    宋徽宗的瘦金体,在我看来,简直是赵佶本人性格与艺术追求的淋漓尽致的写照。提起这“瘦金体”,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它透着一股子“范儿”,一股子“瘦”劲儿,但瘦得一点也不柴,反倒是一种精心雕琢后的清丽劲道。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瘦”字。你看那笔画,细瘦如铁丝,但又不像细线那么软绵绵,而是带着一.............
  • 回答
    若将崇祯皇帝置于宋徽宗赵佶所处的时代和境遇,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却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画卷。这并非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将一位身处晚明末世、饱受内忧外患的君王,置于一个同样充满危机但性质略有差异的北宋末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推演这一假设,尽量摒弃那些生硬的AI痕迹,让历史的脉络自然流淌。一、 性格与.............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那可真是一个惊人的假设!想象一下,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那些久经沙场的河朔精锐,那些在大唐盛世末期横行无忌、打得中央政府节节败退的悍卒,他们怒吼着,挥舞着刀枪,目标不再是那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晚唐,而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高度的宋仁宗时代。这画面,简直充满了某种扭曲而震撼的美感。首先,我们得说,安.............
  • 回答
    细说宋真宗对宋朝的影响:一个并非一无是处的皇帝谈及宋真宗,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澶渊之盟”和“天书祥瑞”或许是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位在位时间长达二十五年(9971022)的皇帝,在史书评价中常常笼罩着一层保守甚至昏聩的阴影。然而,若我们抛开那些过于简单粗暴的定论,深入审视他统治下的宋朝,会发现真宗的影响.............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却在书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成就之高,足以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个人的精湛技艺,更在于他作为皇帝,对艺术的推动、对审美的引领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个人技艺登峰造极,堪称“书画大家”宋徽宗在书画上的天赋和造诣可以说是出类.............
  • 回答
    关于宋仁宗赵祯是否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衡量帝王伟大的标准本就复杂多样。若要详细探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开创性的“仁”政,奠定了他“仁宗”之名宋仁宗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后世赋予他“仁宗”称.............
  • 回答
    宋仁宗朝,论及名臣辈出,确是盛世之一景。包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文坛武将也各有其才,如狄青、曹玮等。然而,尽管仁宗朝朝政相对安定,名臣宿将也颇有建树,为何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关乎国计民生、民族荣耀的重大战略目标上,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更遑论实现汉唐那般的大一统局面?这背.............
  • 回答
    宋徽宗被掳走之后,他的命运,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屈辱的囚禁。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北宋王朝覆灭的缩影。靖康之耻,屈辱的开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以及后宫妃嫔、宗室、大臣等三千余人。这一天,对于整个宋朝,对于无数仰慕这位风流.............
  • 回答
    靖康之耻,一场吞噬大宋江山的浩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每当提及这场国难,人们的矛头似乎总是牢牢地指向那个在艺术上有着绝代风华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然而,若仔细梳理靖康之耻前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也上演了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骚操作”,其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触及了靖康之变中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关键节点。如果我们大胆推测,宋钦宗在刚即位,也就是靖康元年(1126年)年初,在金军第一次围困汴京尚未退兵之际,就选择开城投降,徽宗和钦宗这对父子皇帝以及整个北宋皇室的后半生,或许会比真实历史中“好过一些”,但这“好过”的程度,也并非我们.............
  • 回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常思我大宋祖宗之耻,尤其是幽云十六州之失。此地乃我中华之咽喉要地,民殷物阜,战略纵深广阔。自太祖驾崩,朕继位以来,高粱河一战,前车之鉴,历历在目。然,失地岂能久长,收复幽云,乃朕毕生之愿,亦是大宋万民之望。朕思忖再三,欲夺回幽云十六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