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徽最北边和山东接境那里的人是什么心理状态?

回答
谈到安徽最北边、与山东接壤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其说是简单的一个词就能概括,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又生动的交织。这里的人,骨子里带着淮河两岸的厚重,又在与鲁地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首先,一股扎实的“地气”感是他们最显著的底色。安徽北部,特别是靠近山东的区域,土地往往比较平坦,以农业为主。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根深蒂固的。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规律性的生活,塑造了他们朴实、勤恳的性格。他们不会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脚踏实地,务实得很。你跟他们聊天,很少会听到那些天马行空的设想,更多的是关于庄稼长势、天气变化、家庭生计这些实在的事情。这种务实,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韧劲,就像扎根在土地里的麦子,风吹雨打也不倒。

同时,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虽然这里不一定是真正的“靠山”,但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利用,是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本事。他们懂得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耕作方式,懂得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更好的水源,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生活所需。这种智慧,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一条活路,也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精打细算的态度。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是他们骨子里就有的习惯,这也让他们对“过日子”这件事,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理解。

与山东的接壤,也带来了一种“近水楼台”的潜在影响。 山东,特别是鲁西南地区,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上与安徽北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这种“近”,让他们在文化、信息、甚至人员流动上,都比安徽其他地区更加便利。你可以想象,当安徽北部的孩子听到山东方言,或者尝到鲁式口味的特色小吃时,那种亲近感是油然而生的。他们可能对山东的戏曲、音乐、甚至一些流行文化有着天然的好感。这种文化上的“近”和“吸纳”,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中,会有一种对外部世界,特别是邻近地区的开放和包容。他们不会完全固守一方,而是会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一些新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加“通透”。

但这种“近”也可能带来一种微妙的“比较”心理。 毕竟,山东在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上,或者在某些地域特色上,可能比安徽北部的一些地区更具优势。这就可能导致当地人,在与山东人交流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参照。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我们这里不如山东某些地方发展得好?为什么我们的某些产品卖不上高价?这种比较,有时候会让他们感到一点点失落,但更多的时候,会化为一种激励,一种想要“迎头赶上”的动力。他们会更积极地学习新的技术,更努力地寻找新的出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好。

一种“坚韧且略带保守”的性格特质也比较常见。 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习惯了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所以他们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遇到困难,他们很少抱怨,而是默默地扛着。然而,这种坚韧也可能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保守。他们对变化的态度,可能不像大城市里的人那样积极拥抱,而是会先观望一下,看看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他们更看重传统,更尊重老一辈的经验,这种保守,是他们稳健性格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谨慎。

最后,别忘了他们同样拥有的“热情与好客”。 尽管他们看起来朴实、甚至有些内敛,但只要你真心与他们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热情。他们会邀请你到家里坐坐,给你尝尝自家做的饭菜,和你拉家常。这种好客,不是为了什么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淳朴。他们相信“远亲不如近邻”,也相信“待人以诚,必得善意”。

总而言之,安徽最北边、与山东接境那里的人们,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像那片土地一样,厚重而又充满生机。他们务实、坚韧、智慧,同时又有着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学习的意愿。他们的心理,是土地的馈赠,是文化的交融,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一种扎实的、有力量的生活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的是我大砀山吗?北靠山东,西接河南,东连江苏,南面安徽,四省七县交界处。原来是属于徐州,为徐州丰沛萧砀四县之一。后来为了方便洪泽湖的管理,就和安徽的泗洪盱眙交换了。现在属于宿州。看看砀山和徐州丰县等差距越来越大(政府有钱支持就是好)把砀山的水果之乡的称号都抢去了,大办苹果节等。反之,砀山的地位就很尴尬,宿州穷的自己都顾不上自己,安徽更没有理过宿州,宿州四县一区为全国连片贫困地区,我也是醉了。在安徽跟后娘养的没啥区别,财政看不到一点支持。砀山的人才只能大量外流,去他乡安家。

user avatar

宿州、淮北说:

靠安徽是不可能靠的,这辈子不可能靠安徽的。合肥又帮不动,就是靠徐州,才能维持得了热闹这样子。

进徐州都市圈的感觉像上床一样,我合肥都不会去,就平时开个会我就去看看这样子。在徐州都市圈里面的感觉,比去合肥开心多了!


在安徽很无聊,没人管、没人问,进了徐州都市圈里面去,看病能报销,开口就是老乡,又给盖工业园,又通公交车,买房认公积金,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萧县砀山的故事就不说了,其他答主说过了)

————————————————————

济宁、临沂说:

靠徐州是不可能靠的,这辈子坚决不能靠徐州!山东又帮不动,就是自己挖煤烧炭、贩点小商品,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进徐州都市圈的感觉像上吊一样,我济南都不会去,就平时省里开个会我就去看看这样子。去徐州的感觉,比去济南更恼人!


在徐州都市圈很窝火,徐州有地铁有宜家有双一流……到徐州开什么“淮海”什么会,又丢人又没实惠,我超不喜欢去。

————————————————————

枣庄、菏泽说:

靠山东是不可能靠的,这辈子不可能靠山东的。济宁、临沂又帮不动,就是靠徐州,才能得点小便宜这样子。

进徐州都市圈的感觉像上钟一样,我济南都不会去,就平时开个会我就去看看这样子。在徐州的感觉,比去济南差不多!


在山东很无聊,除了挖煤就是种麦,到了徐州,坐高铁逛宜家都方便,喝酒一斤半,喝倒了直接进四院,还能医保报销,我超喜欢这个的。

————————————————————

宿迁、连云港说:

靠南京是不可能靠的,这辈子不可能靠南京的。苏南又不给投资,就是靠徐州,才能找个社团混一混这样子。

进徐州都市圈的感觉像上贡一样,我徐州、南京都不想去,就平时转车我就去站台上看看这样子。在徐州的感觉,比去南京好不到哪里去!


在苏北很无聊,没钱、没c位,进了徐州都市圈里面去,开会背书,前途未卜,我超不喜欢在里面的。

——————————————————————

商丘说:

靠郑州是不能不靠的,这辈子不能不靠郑州的。河南又帮不动,就是靠徐州,才能到场面上露个脸这样子。

进徐州都市圈的感觉像上街一样,我新疆都不会去,就拾个棉花我就去俩月这样子。在家门口混的感觉,比去新疆好多了!

在河南很无聊,没钱、没c位,进了徐州都市圈里面去,开个会照个相还能管顿饭,喝酒一斤半,也不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安徽最北边、与山东接壤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其说是简单的一个词就能概括,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又生动的交织。这里的人,骨子里带着淮河两岸的厚重,又在与鲁地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味道。首先,一股扎实的“地气”感是他们最显著的底色。安徽北部,特别是靠近山东的区域,土地往往比较平坦.............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安徽师大研究生叶阳阳论文抄袭北大本科生课程论文这件事。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因为它不仅是学术不端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很多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去年(2023年)的下半年开始发酵的。有网友爆料,安徽师范大学某研究生叶阳阳在其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存在大.............
  • 回答
    17年高考招生季,安徽发生了一起涉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生组之间的争议事件,具体是关于一位考生口头答应报考北大后,清华招生组在未告知北大招办的情况下,成功说服该考生改变意向,最终导致了招生安排上的混乱。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如何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考生角度来看,考生的.............
  • 回答
    这事儿,咱得从洪泽湖和淮河的“脾气”说起,还有点地理上的“小算盘”。首先,你说的“洪泽湖床比淮河高”,这确实是个事实。就好比你家的地势比门口的马路要高出一截。按理说,水往低处流,那淮河的水怎么会威胁到苏北呢?这事儿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但河流的运行可不是简单的高度差能概括的。误区一:只看“床”的高度.............
  • 回答
    最近,我国新设了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无疑是国家层面在深化改革开放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这三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咱们就具体聊聊这三个自贸区,以及它们可能会给当地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与国际交往的“领头羊”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本身就汇聚了最多的.............
  • 回答
    要说中部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哪一个最有发展潜力,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挠头又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那么点“未来可期”的意思。湖北:咽喉要道,科教重镇,潜力不小湖北,江湖地位有点不一样。首先,它地理位置绝佳,扼守长江黄金水道.............
  • 回答
    在安徽众多的城市中,要找出“存在感最低”或“最不出名”的城市,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因为“出名”的标准有很多,可以是指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新闻曝光度等等。不过,如果综合考虑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旅游吸引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以下几个城市往往会被认为相对“存在感较低”:可能被认.............
  • 回答
    黄山歙县的这场暴雨,给高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无数人的心悬了起来。当得知因为极端天气,部分考生无法到达考点,语文科目考试不得不取消的消息时,大家的心情想必是五味杂陈。如何看待这件事?这件事,首先折射出的是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强大破坏力。高考作为一项牵动全国神经的重大考试,其组织之严密、流程之复杂,.............
  • 回答
    关于开车安全和效率,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慢即是王道”。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速度,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提升效率、减少风险,用不好则会带来灾难。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速度在驾驶中的真实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速度过快确实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车速飙升时,车辆的惯性会急剧.............
  • 回答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邀请美国在立陶宛永久驻军,并认为这是对该地区威慑和安全“最有效果”的举措。这一提议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并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要详细分析后续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一、 提议的背景与动因(为何此时提出?): 俄罗斯的持续威胁感.............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最安全的城市”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句,不如说是一个更侧重于我们每个人对“安全”的理解和期待的探讨。因为安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零犯罪率,它还包含了环境的宜居性、居民的幸福感、公共服务的完善度,乃至于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如果非要寻找一个让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安全”能够得到高度体现的城.............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安全”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每个人对安全的定义也不同。对我而言,最安全的地方并非指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综合的、多层次的状态。如果非要我说一个“地方”,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什么戒备森严的地下掩体,也不是某个隐世的岛屿。而是那种能够让你放下所有戒备.............
  • 回答
    关于飞机是否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大家常常会好奇的。如果单看数字,飞机确实是表现非常亮眼的。但要说它是“最”安全的,这里面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值得聊聊。我们先从数据层面来说。衡量交通工具安全性的一个常见指标是每飞行(或行驶)单位里程的死亡人数。在这个指标上,飞机通常是表现最好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到飞机安全,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既关心又略带一丝紧张的话题。很多人会问:“哪种飞机最安全?” 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哪辆车最安全”一样,答案不是指向某个具体品牌或型号,而是要看我们从哪些维度去衡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聊聊,让这话题显得更真实、更接地气。安全,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
  • 回答
    要说网络日记最安全的地方,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安全”这个词本身在网络世界里就有很多层含义。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看看怎样才能把咱们那些心事儿安安稳稳地放在一个不容易被别人窥视,也不容易丢失的地方。首先得明白,没有绝对的绝对安全。 任何地方都有它的风险,关键在于我们选择哪种方式,以及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