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时期法国有哪些著名的投身军队的知识分子?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那个时代的法国而言,不仅是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震荡。在那个民族主义高昂、爱国主义泛滥的时代,许多曾以笔为剑、以思想为武器的知识分子,也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书本,投身军旅,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军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能量,也为战争的残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记。

阿兰(Émile Chartier)

阿兰,本名埃米尔·夏蒂埃,是战前法国最受尊敬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清晰、理性的散文和对政治、道德的深刻洞察而闻名。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已经年近五十,按理说可以免于兵役。然而,他却主动请缨,加入了法国军队。他没有直接上前线作战,而是作为一名通讯兵,在军队内部传递信息。

然而,阿兰的军队经历并非是简单的机械劳动。他将自己在军队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战争的反思,都记录了下来。这些记录后来成为他重要的著作《火星或战争的真理》(Mars ou la Guerre justifiée)和《战事随笔》(Propos de guerre)。在这些作品中,阿兰并没有歌颂战争的荣耀,而是以一种冷静、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荒诞、士兵的无助和死亡的普遍性。他质疑了那些宣扬战争“正义性”的宏大叙事,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精神的摧残。他对士兵们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希望的捕捉,都充满了哲学家的深刻同情。他并非一个反战主义者,但他以一种独特的、不带煽情的方式,迫使人们去思考战争的真实面貌,甚至是在战争时期,也坚持了独立思考和道德反思。

亨利·巴比塞(Henri Barbusse)

亨利·巴比塞,作家兼记者,他的加入军队更具戏剧性。他曾在1908年出版了备受赞誉的小说《火》(Le Feu),描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社会不公有所批判。战争爆发后,巴比塞也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感到强烈的爱国冲动,并志愿加入了军队。

巴比塞在前线经历了更为直接的战斗,他是一名步兵,经历了战壕中的艰辛、炮火的洗礼以及战友的牺牲。他的作品《光荣的战壕》(Le Feu),又名《火》(Le Feu),正是基于他在战壕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这部小说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残酷真实的描写,成为了描写一战战壕生活的经典之作。他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和士兵们饱受的创伤,而是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士兵们的恐惧、疲惫、绝望,以及在绝境中闪现的人性光辉。他笔下的士兵,不再是抽象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部作品不仅在法国,甚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许多人对战争的看法,让人们开始关注战争的另一面——普通士兵的苦难。《光荣的战壕》出版后,巴比塞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成为了反思战争、关注普通士兵的重要声音。

皮埃尔·吉罗(Pierre Giraud)

皮埃尔·吉罗,虽然不如前两位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经历同样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投身战争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位诗人,曾以其抒情、唯美的诗歌闻名。然而,在战争的召唤下,他也告别了宁静的创作生涯,加入了法军。

吉罗在军队中的生活,尤其是在1915年,是一段充满艰辛的经历。他曾在一个名为“战壕中的信件”(Lettres du front)的通讯中,记录了他作为士兵的日常生活和感受。这些信件虽然没有巴比塞的《火》那样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但它们以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加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思考。他写到了战友之间的友情,对家人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在残酷现实面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的诗句中,依然带着对美的追求,但更多的是一种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对生命的珍视。他的经历,以及他留下的那些文字,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战争,提供了宝贵的个人视角。

其他一些值得提及的名字:

让·吉罗杜(Jean Giraudoux): 杰出的作家和剧作家,虽然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并因此留下了终生的残疾,但他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注入了深刻的战争印记。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尽管他本人没有直接投身前线,但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积极参与了为士兵提供慰问品和书籍的工作,并在战后深刻反思了战争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这些知识分子投身军队,并非简单地响应国家号召,而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在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他们用行动证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并非只在书斋,也可以在战场上,在生死考验中得到升华。他们的经历和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战争的深刻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与选择。他们并非完全拥抱战争的狂热,而是在投身其中后,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自己的方式,试图理解、记录甚至超越战争的残酷。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面临民族危亡时的投笔从戎的某种精神上的呼应,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宝贵素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一战对法兰西来说是事关生死的,也是全民投身的战争,知识分子自然不例外。


有一本书叫《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里面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这些投身于战争的知识分子(比如第十章““神圣同盟”和“超乎混战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知识分子”)


“在这关键时刻,曾经多少次口诛笔伐反对可能发生的战争的社会党和工团主义的领导人与知识分子也很快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使面对着德国威胁的法国迅速地在“保卫祖国”、“保卫法兰西”的口号下实现了法兰西全民族的“神圣联盟”。8月1日,向来专事反军国主义和反极端民族主义的社会党人知识分子居斯塔夫·埃尔韦(Gustave Herve)【19】在其主编的《社会战争报》(LAGuerre Sociale)上登出了大字标题:“国防第一!他们谋杀了饶勒斯!我们决不谋杀法兰西!”8月2日,社会党人马塞尔·桑巴在巴黎瓦格拉姆大厅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号召:“你们要为保卫法国文化和人民的自由而战!”8月4日,总工会的领导人莱昂·儒奥(LéoNJouhaux)【20】在饶勒斯的葬礼上公然表示,法国工人阶级将在战争中忠诚于祖国和共和国,号召劳动者为反对德国而战。同日,社会党议会党团一致决定在议会投票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8月底,曾长期担任记者的社会党领导人茹尔·盖得(Jules Guesde)【21】与马塞尔·桑巴一起加入了以勒内·维维亚尼(René Viviani)【22】为首的联合内阁。

面对正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不少法国知识分子勇敢地走上前线,投入了抗击德军,保卫祖国的战斗。这当中,既有以不顾自己的年龄已四十有六,仍自愿赴前线的著名哲学家阿兰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更多的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大学生。例如,著名的青年作家夏尔·佩居伊在战争伊始即率先入伍,他在队伍开向前线时写道:“我们是共和国的士兵,上前线去是为了全面裁军与进行最后一次战争。”【23】1914年9月5日,佩居伊就在大战初期著名的马恩(Marne)河战役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如,著名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Guillaume Apollinaire)【24】在这方面的表现也颇为引人瞩目。阿波利奈在20岁时来到巴黎,并在20世纪初法国文艺领域中风靡一时的先锋派运动中出尽风头。战争爆发时,这位意大利军官与波兰女移民的儿子还未加入法国国籍,尽管如此,此时已把法兰西视为自己祖国的阿波利奈仍积极地申请参军,并曾担任步兵少尉,直到1916年受伤退伍时才从前线回到巴黎。在这期间,阿波利奈加入了法国国籍。

这方面的其他例子还有,曾以小说《火线》(又译《炮火》)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小说家亨利·巴比塞(Henri Barbusse)【25】在大战开始时就志愿加入了法国步兵,由于作战勇敢两次荣获嘉奖,1917年因负伤退役。因善于描写自然风貌和农村生活被人称为农民小说家的让·季奥诺(JeaNGiono)【26】曾在大战期间参加过举世闻名的凡尔登战役,并是所在连队11名幸存者之一。另外,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兰西学院院士亨利·德·蒙泰朗(Henry de Montherlant)【27】,以《在茫茫黑夜中的漫游》(Voyage au bouTde la nuit)轰动法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路易-菲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line)【28】,以作品构思新颖、风格清丽潇洒、文笔典雅婉约著称的让·吉罗杜(Jean Giraudoux)【29】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都曾经在大战中参加过前线的战斗。

与文学界相比,法国的教育界在大战中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丝毫也不逊色。根据1919年初《大学评论》(La Revue Universitaire)杂志提供的初步统计资料显示,有6000名小学教师、460名大学教师在大战期间战死沙场。而1914年时全法共有65000名小学男教师,其中一半多人(35817人)应征入伍。后来的资料又表明,大战中牺牲的男教师应在8117到8419人之间,也就是说,被征召的这些教师中,有四分之一左右丧生。至于高校教师,1914年其总数刚刚超过1000人,其中260人战死的数字表明,其牺牲者并不仅仅是应征者的四分之一,而是大学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强。由于年龄方面的因素,大战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大。比如政治科学私立学校,1914年时有800名学生,由于许多学生应征入伍等原因,1915年初竟只剩下72名,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外国学生。又如巴黎大学,1914年7月时的注册者有14198人,而在1915、1916、1917、1918年时分别只有3323、4369、4827、5998 人。如果考虑到大战期间女大学生人数明显增长的因素,那么,投笔从戎的男大学生所占比例之高就更可想而知了。【30】不仅如此,在大战中牺牲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校”,即那些需通过竞争极为激烈的考试才能入学的著名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相当的多。例如,在阿兰的指导下,在1913年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54名学生中,竟有28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另外,竖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的烈士纪念碑上刻有239人的姓名,而这些人只是大战期间为国捐躯的巴黎高师应征入伍的历届校友中的一小部分。”


节选如下。


这些知识分子里面,最出名的当然就是那些大学者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虽然当时法国已经是共和国了,但是贵族在外交界和知识界占有重要地位)。


而首屈一指的就是能把这两种身份结合起来的人……其中家世最为优越显赫的就是德-布罗伊公爵兄弟了。


德-布罗伊家族是名门世家,路易十四时代被封为公爵,然后家族名人辈出,他们的曾祖父(第三代公爵)还曾经担任过王国的首相,他们的祖父(第四代公爵)也是知名政治家,不过出身于这种家庭,他们反而对政治和经商都没有兴趣,选择投身到学术研究当中。


哥哥莫里斯-德-布罗伊是一个物理学家,而弟弟路易-德-布罗伊更加出名,是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之一,著名的德布罗意波就是他发现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两兄弟都投身到了战争里面,而且都从事着和无线电通讯相关的工作,哥哥为海军服务、弟弟为陆军服务。


这两个人,都为国家做出了大量贡献,而且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当中,都没有结婚——哥哥先继承公爵爵位,在1906年继承了死去的父亲爵位,成为第六代公爵,1960年他死后弟弟路易继承了爵位成为第七代,在路易于1987年死后,因为两个人都没有子嗣,公爵的爵位被家族的旁支继承…………


类似的出身于名门贵族的学者投入战争的还有很多,比如第六代布拉卡公爵 斯坦尼斯拉斯-德-布拉卡等等,贵族家庭里面的青年人战死沙场的也有不少。


至于一些知名的学者或者诗人,很多人已经提到了就不一一介绍了。

user avatar

贝居伊就是夏尔-贝玑吧,他是巴黎高师毕业的著名诗人,德雷福斯事件里本来是无动于衷的,后来成了坚定的德雷福斯派,被骂成叛徒、卖国贼。1914年参军,开战不久就战死了。

而曾经猛烈抨击德雷福斯派的巴雷斯,1914年宣战以后在一次群众集会上高喊“我发誓!”大家觉得他是要去参军于是欢声雷动,他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说了一句“每天给爱国报纸写一篇文章!”

不过战前著名的知识分子战死的我也就能想到这个。普鲁斯特的朋友里的大贵族拉罗什富科和费讷龙这两个人里有一个战死了。

安德烈-布勒东一战好像是军医,但他是负责在战争中神经崩溃的军人的军医。

我对第三共和国的知识分子不是很了解,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比较好,第一卷是一战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