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朝不丧权辱国,直接和列强硬刚,那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丧权辱国”,而是选择与列强“硬刚”,这无疑是一场注定悲壮的较量。设想一下,历史的河流在此刻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扭转,不再是屈辱的退让,而是血与火的抗争。

军事上的硬刚: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军事实力上,清朝与彼时的列强存在巨大的鸿沟。列强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先进的火器、坚船利炮、以及训练有素的近代化军队。而清朝军队虽然有过洋务运动的改革,购买了一些西方武器,但整体上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火器技术和运用水平落后,训练和组织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如果清朝真的选择“硬刚”,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将是:

更早、更惨烈的战役爆发: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将不再是“被迫”应战,而是清朝主动发起冲突。这可能意味着,清朝会在一些被列强视为“挑衅”的事件中,直接动用军队进行反击。例如,在最初的通商问题、鸦片贸易问题上,就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本土战场更加残酷: 由于列强的远征能力和海军优势,战斗很可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主要港口爆发。这意味着沿海城市将成为战场,遭受更直接的破坏。一旦战事失利,清朝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分散和激烈,但由于武器装备的代差,这种抵抗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场局部性的屠杀和抵抗。
大量伤亡与溃败的可能性极大: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清朝军队即使英勇作战,也难以避免大规模的伤亡和溃败。海军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摧毁,陆军也难以抵挡列强的炮火和战术。每一次“硬刚”的失败,都可能意味着更多土地的沦陷,更多的城市被占领,以及更严重的生命损失。

政治与外交上的连锁反应:风险与机遇并存

“硬刚”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它将彻底颠覆清朝原有的外交和政治策略。

可能面临更广泛的国际孤立: 列强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联盟,他们对中国的贸易利益有着共同的诉求。清朝的强硬姿态很可能被视为对国际秩序的挑战,甚至会被妖魔化。列强可能会联合起来,以“维护贸易自由”或“惩罚侵略者”的名义,对清朝施加更大的压力,甚至进行联合干预。
内部统治可能更加动荡: 清朝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包括满汉矛盾、朝廷与地方官员的矛盾、以及民间的不满情绪。如果清朝对外强硬,但又连连战败,这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动荡。一部分人可能会指责朝廷好战误国,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因为抵御外侮不力而对朝廷失去信心。
失去改革的窗口期: 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虽然清朝丧权辱国,但每一次战败也迫使她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如果选择“硬刚”,每一次的军事失败都可能导致更严厉的惩罚,从而剥夺清朝通过改革来逐步追赶的可能。朝廷的资源和精力将被消耗在应对外部冲突上,难以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内部建设。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清朝的“硬刚”也将改变其在东亚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清朝能够有效地抵御列强,那么她在东亚的威望可能会大大提升,周边国家也会对清朝刮目相看。反之,如果清朝在“硬刚”中迅速溃败,那么列强将更容易渗透和控制周边国家,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将更加恶劣。

可能的“好”结果(尽管可能性微乎其微):

尽管前景黯淡,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极小的、甚至是“奇迹般”的可能性,来丰富想象:

“以伤换命”的短暂喘息: 极小的可能下,如果清朝能在某一次局部冲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战斗力,给列强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也许能够迫使列强暂时调整策略,寻求某种形式的妥协或谈判。这可能为清朝争取到短暂的喘息时间,让她有机会继续推行改革,但这种“喘息”可能非常短暂,而且付出的代价会极其惨重。
激起更广泛的民族抵抗: 强硬的对抗方式,即便失败,也可能在民众中激起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抗意识。这种情绪如果能转化为有组织的抵抗力量,形成全民抗争的局面,可能会给列强带来更大的麻烦和更高的成本,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在华的利益和策略。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大规模的武装反抗也曾一度给清朝和列强带来麻烦。
改变历史的某些节点: 比如,如果甲午战争前清朝主动出击,在某些海战或陆战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局部胜利,也许能够阻止日本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或者迫使列强在调停中给予中国更多支持。

“丧权辱国”的另一种解读:

或许,“丧权辱国”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策略的无奈。清朝的统治者并非都是傻子,他们也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强大。但当时的制度、文化、以及统治阶层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无法真正进行彻底的改革来应对挑战。选择“不丧权辱国”的“硬刚”,更像是面对一条失控的列车,选择与其硬碰硬,而不是设法跳车求生。

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清朝不丧权辱国,直接和列强硬刚,那将是一场极度悲壮的抗争。在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遭受更为惨烈的战败,付出更沉重的生命和物质代价。历史的进程不会因此而加速实现民族解放,反而可能因为持续的冲突和失败,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国力,加剧内部的动荡,并可能失去通过渐进式改革来缓慢追赶的机会。

“硬刚”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勇气、力量、和战略选择的严肃拷问。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清朝的选择,与其说是“丧权辱国”,不如说是在一面倒的局面下,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艰难抉择,尽管这个抉择充满了血泪和遗憾。而真正的“硬刚”,如果真的发生,其结局很可能比我们熟知的历史更加黑暗,更加令人扼腕。它将是一场用鲜血书写的、关于不自量力的悲歌,而不是英雄主义的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个建议哈,建议知乎限制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提问,限制使用时间。

初中历史有一节专门讲过“东南互保”。还记得吗?

慈禧当年真真想死磕, 气势拉的也足够,

但是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等人玩“作壁上观”。 谁也不出手。

大员们想干啥,不必多说,历史的结局你去翻初中历史教材,

如果慈禧被杀能成什么样教材上说的很清楚了,就是“东南大员公推李鸿章为总统”

====================================================

至于明朝,收一收吧,崇祯非常想跑, 但就是要面子,怕担责任。 原本崇祯打算据守待援, 没想到“诸臣负我”没等勤王援军到,自己人先把城门打开了。

阿检最后一刻也是想跑的。别强行说什么“骨气”。单纯打不开门没跑了。

易靴出中南门。手持三眼枪,杂内竖数十人,皆骑而持斧,出东华门。内监守城,疑有内变,施矢石相向。时成国公朱纯臣守齐化门,因至其第,阍人辞焉,上太息而去。走安定门,门坚不可启,天且曙矣。帝御前殿,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对缢。上披御蓝衣,跣左足,右朱履,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又书一行:“百官俱赴东宫行在。”犹谓阁臣已得朱谕也。不知内官持朱谕至阁,阁臣已散,置几上而反,文武群臣无一人知者。

user avatar

天子守国门?谁家的天子,谁家的国门?

你以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爱新觉罗氏,叶赫那拉氏,各种氏们跟汉人,回人,藏人,苗人甚至满蒙两族的底层人是一家人吗?

极少数人统治绝大多数人,从多尔衮入京开始,已经两百多年,虽然换了十几代人,但政治压迫,思想束缚,文化禁锢,经济掠夺这些手段,就像铁链一样两百多年将中华各族捆的不能动分毫,只能由满族少数统治者予取予求。

后期八旗腐朽了,捆在中华大地的这跟铁链慢慢松动了,沉睡两百年的巨人即将苏醒,权贵们想起先祖和自己犯下的罪孽,联想到可能受到的报复,满族统治者怕都来不及,还敢发动民众?民族意识觉醒?怕死的不够快吗?

满清统治者的存在不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垮塌是迟早的,但他们不愿放手,垂死挣扎,在他们看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才是大敌,洋人无所谓,顶多是多一个来分赃的罢了,都是强盗,同行内部竞争而已,但对泥腿子可要严加防范,宁予友邦,不予家奴这句话可不是乱讲的。

满族统治者入关两百多年,从没把自己当作是中华的一份子,而是以征服者自居,视其他人为奴隶和战利品,以正统做幌子,做的全是强盗的勾当,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横征暴敛。你指望这样的统治者硬刚外族,太不现实。

满族统治者最后被全体中华人民抛弃(甚至包括很多满族中下阶层) ,在中国大一统王朝中独此一份。可见不得人心之甚,哪怕我们经常痛骂的挫宋,南明都不乏殉国死节者,满清却没听过有什么重要人物死节,灭亡的悄无声息,一个早就该亡的朝代 , 苟延残喘那么多年,够意思了。

其实我个人也希望满清能刚一些,但真的不现实,因为这是一个被精神阉割的朝代,毕竟你不能指望太监也散发雄风不是。

此文不针对满族同胞,只针对满族统治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