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朝不建水师又如何?

回答
如果清朝不建水师,这个“如果”的背后,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这不仅仅是少了一支军队,而是在帝国根基、对外关系、经济发展乃至民族心理上,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边疆不宁,海疆失守: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边疆的稳定。清朝入关,虽然陆军强大,但要稳固一个庞大的帝国,水师是必不可少的。

东北方向: 俄国一直对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没有水师,清朝难以有效巡逻和控制黑龙江水道,一旦俄国借机加强军事存在,沿岸的防御将变得十分被动。或许在瑷珲条约签订之前,就已经因为缺乏水上力量而被侵占更多土地。
东南沿海: 清初,海盗活动猖獗,郑成功等势力也盘踞沿海。没有强大的水师,清朝难以肃清这些海上威胁,反而可能让这些势力坐大,成为割据势力。即便后来平定了郑成功,但后续的海疆治理和防御将是巨大的难题。荷兰、葡萄牙等海上贸易国,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沿海活动,甚至建立更稳固的贸易据点,比如在台湾,荷兰人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被赶走。
西南方向: 虽然是内陆,但一些河流贸易和沿江地区的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水上力量。

二、 贸易受限,经济发展迟滞:

海禁政策在清朝早期是重要的国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也为不建水师找到了“理由”。然而,一旦开放海禁,或者在某些时期出于经济需要开放,没有水师的后果将非常严重:

海上贸易的保护: 即使清朝不主动出击,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商船免受海盗或外国海军的骚扰,也需要有自己的水师。没有水师,中国的商船在海上将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严重打击了对外贸易的积极性。
关税收入的损失: 海上贸易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没有能力保护本国船只,外国商船可能会垄断贸易,或者通过武力威胁索取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技术和信息的隔绝: 海上贸易也是信息和技术交流的通道。没有水师,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将更加困难,中国在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时,将更加难以获取先进技术和新思想。

三、 外侮加剧,屈辱连连: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点。鸦片战争并非偶然,它是长久以来东西方力量差距和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没有水师,清朝将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鸦片战争的提前和加剧: 英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在中国沿海几乎是畅通无阻。没有水师的抵抗,英国人可以更加轻易地封锁沿海港口,炮击沿海城市,迫使清政府接受苛刻条件。战争可能不是发生在1840年,而是更早,或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租界和不平等条约的“天然”存在: 没有足够的水师阻止外国军舰进入内河,西方国家可能会在沿海城市乃至长江等主要河流沿岸,强行设立更多的贸易据点和势力范围,如同八国联军侵华后在天津、上海等地的活动一样,只不过这种力量的介入会更早、更深入。
其他国家的效仿: 一旦英国等国尝到了没有水师的甜头,法国、美国、日本等其他有海军实力的国家,也可能纷纷效仿,中国的海岸线将成为“开放市场”,被瓜分殆尽。

四、 陆权思维的局限性:

清朝一直以陆权帝国自居,对海洋的认知相对有限。不建水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陆权思维的体现。

战略眼光的短视: 无法认识到海洋在现代国家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将国家安全和利益完全寄托在陆地防御上,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
军事思想的僵化: 即使有陆上军队的训练和发展,一旦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这些力量将难以有效施展。军事思想和技术的发展将严重滞后于世界潮流。

五、 民族心理的深远影响:

一个缺乏海权的民族,其心理也可能与拥有强大海权的民族有所不同。

屈辱感和无力感: 长期以来,海岸线受到外侮,却无力反击,这种经历会加剧民族的屈辱感和无力感。
海洋意识的缺失: 对于海洋的探索、利用和防御的意识会非常薄弱,不利于国家整体的发展。

历史的“如果”总是充满了变数,但对于清朝而言,不建水师,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应对全球化浪潮和西方列强的冲击时,少了最关键的一道屏障,最终可能导致更早、更彻底的衰败和覆灭。

想象一下,没有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或许不是在黄海,而是在长江口,日本的军舰就已经能够肆意横行,迫使清廷签署比《马关条约》更丧权辱国的条约。甚至,可能在更早的时期,仅仅是英国的一支特遣舰队,就能轻易封锁广州、天津,让京师坐困愁城。

总之,如果清朝不建水师,它将如同一个失去了翅膀的雄鹰,即便爪牙再锋利,也难以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更容易成为其他强者的猎物。这不仅是对军事力量的缺失,更是对一个帝国命运走向的根本性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陆军和海军以及后来的空军不一样。建设强大的陆军比较依赖底层士兵的思想觉悟。

海军和空军作为高技术兵种,对士兵文化水平要求比较高。在落后国家里,文化水平高的官兵往往来自相对富有的家庭,他们本身就是现有制度的获利者,是政府的天然支持者,爱国觉悟也比较高。即便从底层中选拔士兵,人数和比例也不如陆军,也容易受到身边长官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甲午时清朝海军打得相对英勇,陆军动辄跑路;抗战时东北陆军名声不咋地,但东北籍飞行员很英勇,空军四大金刚中有三个是东北人。

外国也一样,马岛战争里阿根廷空军比陆军的表现更好一些;印巴战争里巴基斯坦空军也比陆军表现得好。

如果清朝也去培养陆军基层官兵的思想觉悟会怎么样呢?辛亥革命告诉了我们,对于德不配位的清廷,新式陆军就是自己的掘墓人。

另外海军和空军装备从单价上虽然比陆军装备贵,但是配套设施比较集中,可以一次性集中购买。陆军武器单价便宜,但是牵扯面太广,需要长期建设,实际上也要花许多钱和时间。比如国民党军有了美国重炮却没有拖车;印度造了50多吨的坦克却发现难以通过普通桥梁;清廷在甲午前买了不少军舰,但修个铁路扯皮好久。

所以对落后国家来说,靠短时间内的砸钱确实可以建设起具有可观战斗力的海空军,但是建设强大陆军就需要牵扯到基础建设、社会福利、教育普及、国家制度等众多方面。

新中国在海空劣势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是因为全国从上到下都进行了改造,我们的子弟兵是为了保护革命果实上战场的,当然打得英勇。

清廷如果从一开始就谋求建立近代化陆军,并及时建好铁路等配套设施,肯定会给予日本陆军更大的杀伤,签订比历史上更有利的停战协议。但是清廷能活多久就不一定了……


user avatar

你不知道,整个清朝财政,都靠江南养活。英国军舰在长江一横,随时能让慈禧太后啃树皮度日。这不是说,你缩着脖子不下海,沿海坚壁清野,清出大炮的射程,就能混过去的。地理课从来不讲经济真相,只会给学生吹,偏远地区物产如何丰富。

user avatar

满清搞海军1874-1894年,20年总花费不过5000万两不到,其中北洋水师大约占了3700万两。也就大清这各路狗屎陆军一年的平常支出。

左宗棠西征,从平陕甘到平新疆,总开支是15年1亿2200万两。

实际上打地面战恐怕花钱比海军大多了。清末编练新军,还不一定能做到能打胜仗呢,还没全部编练完成一年的开支接近1亿两,36镇编练计划全完成那就是一年2亿两。能顶好几条无畏舰了。

反过来要是满清能裁掉一点狗屎陆军,节约个十分之一的陆军开支,每年可以多买一条装甲舰,一年花三五百万两,其实不难。拥有二十几条装甲舰这样的规模。1894那种局面打个小鬼子真是难事吗?富士八岛也不见得能干掉同级舰,再干死二十几条定远吧。

user avatar

清朝要想活的久,就千万不要想什么军事自强。

清朝的存活与中国的强大完全无法共存。

中国要想自强,首先要复兴军事,否则工业发展的再好,别人军队过来一把火烧了,你又无法反抗。

若想复兴军事,必然要军事西化,而西方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现可以通过民族主义将国内矛盾转为对外矛盾,同时能够获取大量,廉价且士气高昂的炮灰。

中国军事西化的同时必然会沾染上民族主义。然后爱国的底层军官与士兵很容易把中国衰落的责任退给腐败无能且不与家奴的清政府。

事实上在更腐败无能的民国政府上台后,中国由于长期内战各种状况都不行,但军事实力上绝对是远超清朝。

user avatar

实际上和你想象的相反,清朝陆军数量(就算不考虑质量)实际上相对于他巨大无比的国土面积(特别是有居民居住的有效国土面积)非常的稀少和孱弱,而很不巧的是大清又有漫长到吓人的海岸线,所以从鸦片战争以来海防就是清朝国防完全不可能忽略的问题。

自日本开始尝试侵台之后,海防就是所有清朝脑子还正常的洋务派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正是日本侵台逼出了李鸿章那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极力推销他那套以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海防部队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的方案——当然以清政府的腐朽,这套方案注定只是痴人说梦。

但即使是左宗棠,也不敢认为清朝不需要海军,只是他更喜欢“低成本”的方法,坚持舰船自造、兵商两用、守口用地方部队这种“反正都要输花的少就算成功”的路线……

其核心关键就在于制海权的重要性,如果放弃海军等同放弃机动性,别人的军队可以用海运攻击你的任意一点,大清连铁路都没有靠两条腿去疲于奔命吗?

有海军辅助在那个时代对于纯陆军是降维打击,所以大清可以将海军一再降级,却绝不能没有海军,清末即使只有五艘巡洋舰,也可以吓住意大利远东舰队,不至于让意大利也骑到自己头上拉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