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唱个反调,我认为广州新生代不会讲粤语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问题的意思分两层,对于这些不会讲粤语的新生代自身社会交往、工作学习而言不会带来任何不便利,以及对社会运行发展而言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我是在穗生活十七年的外地捞仔,日常粤语过关,我太太往上数几代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而我女儿不会讲粤语。
我们并没有强化下一代的粤语培养,这是经过讨论后作出的选择。
作为工具性的汉语口语,普通话在今天以及未来,普及度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都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地方方言。我看有些答案说海外华人讲粤语的多,那不过是因为以前出国的人里多广东福建人,现在呢?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繁华地带,很多店铺门口都挂着“本店有会说普通话的店员”这样的告示,这是因为普通话变强势了吗?显然不是,只是现在内地出国旅游甚至移民的中国人开始反超广东福建罢了。我大胆预判我的下一代长大之后,海外华人所使用的汉语口语应该是以普通话为主的,拿老唐人街那套做派证明不了粤语将会持续在海外华人世界强势。
我太太说她小时候,在学校里老师是用粤语上课,现在不行了,学校甚至会要求学生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话,这就意味着学龄儿童在同龄人的交流中必将以普通话为主要方式,不会再存在以前因为方言问题被孤立的问题。
我自己也有家乡方言,四川话里,西南官话、川南、川东方言我都切换自如,我还会用韵书反推中古语音。我太太是学语言学的,有些我吃不准的音韵学问题我们在家也经常讨论。但这些东西我们也不会专门花时间教小孩,道理是一样的,语言作为个人爱好和研究方向与作为日常工具是不一样的。
再有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东西,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特别神秘的。中国历史上地方语音的变迁、中央动用行政力量推行官话的先例太多太多,只不过说现代广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广东地区的民众普遍对自己的方言抱有一种优越感,好像就认为自己的方言与众不同了。其实没有这回事,任何一地的方言,都有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能替代的特殊美感,但在美感和效率之间,前者往往敌不过后者,不随人的好恶而改变。
还有一个很反直觉的事实就是,人们往往以为自己自幼熟悉的东西就是传统,比如,绝大多数广州人、香港人并不知道自己今天讲的粤语,实际上是起源于被他们视为乡下的粤西北梧州一代,古粤语(其实也古不到哪里去)早消退了,现代粤语是一种受到壮族语言、侗族语言影响很深的区域方言。我怎么没见过有人痛心疾首去保护已经消失的古粤语?那不是更传统?我是教古代文学的,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谦虚地说可能我比知乎绝大多数人学得深。我也不太客气地说一句,绝大多数把粤语和传统文化绑定在一起说事的,不过是叶公好龙,自己熟悉就是传统,不知道的就不是传统,说白了就是想用自己的先天优势躺赢别人。会说粤语你就传统了?你提毛笔写几个字我看看?或者,你利用粤语的入声发音写个符合平仄的格律诗我看看?岭南三大家是不是粤文化传统,岭南画派是不是粤文化传统,我很少见到有普通民众要去保护的。
我当然知道对一种方言的保护和认同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认同,而我的感受是,全世界范围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地域认同的隔阂在被不断打破。这并不是所谓的文化侵略,而是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地域文化的瓦解从来都不是因为方言瓦解引起,而是由生活方式变迁引起的。历史上没有一种方言是通过人为保护的方式而延续下去的,只有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可以实现这一点。所以,只要广东地区的经济可以在整个中国大陆持续领先,粤语你不保护它它也强势,反之则保护也回天乏术。评论里有位朋友问我是怎么说服我太太的,我从来没有去说服她,本段谈到的内容她比我熟悉,叶蜚声先生的《语言学概论》她考研时倒背如流,毕业工作这么多年了现在还时时温习。也许她的专业背景能让她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和我太太都没有想要用教会孩子粤语的方式,从而强化她是广州人的身份认同,当然她以后有兴趣自己要学着讲讲我们也会鼓励,就像她要学讲任何一种方言我都会鼓励她一样。其实,在未来,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伦敦人、纽约人、悉尼人、新加坡人、曼谷人……世界范围内大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认同会越来越趋同,都是一样的朝九晚五,都是一样住小区楼盘,都是一样去mall消费,都是一样的看爆米花电影……所谓传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坚固。我希望女儿讲好普通话,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讲好英语,认同自己是世界公民,就足够了。
我理解中的保护粤语,是在自己生活的范畴中积极使用它,或者科学地研究它——而不是绑架要求别人(其他生活在广州的人)都说粤语,否则就是非我族类。如果你认同前者,那么我自问我也是一个合格的粤语保护者。如果你认同后者,那么很抱歉,我并不是一个地域民粹主义者。
最后,我再补充两张图。文献出自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3、54页。这本书是专门研究19世纪中叶广东地区土(广府人)、客(客家人)长达十四年大规模械斗的研究专著。其实在今天,我们这些操着普通话来广州定居的外省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当年南迁的客家人很像。我希望不论是讲粤语的本地人,还是讲普通话的外省人,以及像我这样普通话、粤语都可以讲,已经长期扎根广州的外省人,我们的眼界都应该高于一百五六十年前的人们,毕竟我们的资讯和受教育程度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化上有更好的双赢的未来。
香港的粤语使用很普遍,地铁报站普通话一遍,英语一遍,粤语一遍,海报宣传常见粤语直接印在上边的。
但是别忘了,97以前,香港的发展靠香港本土人和英国人。97之后,受到港澳通行等限制,大陆人并不能像涌入北上广深那样涌入香港,所以在香港说粤语是主流。当然,香港的粤语被英语嵌入的地方就多了,什么窝打老道(Waterloo Road),士多啤梨(strawberry),诸如此类。
深圳从来不问粤语的问题,因为深圳是圈出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新的,人员本来都是五湖四海来的,大家都讲普通话绝对没毛病。
广州?怎么发展的?都靠本土人干起来的嘛,肯定不是。全靠外省人,好像也不是。如果广州做到自己独立发展毫无问题,那么你说粤语自然就不会遇到什么对方听不懂的问题,全城说粤语,不服么?当然,都依靠外省人,老广州都跑到广东其他城市了,也就没什么说不说粤语的事了。
你的城市,进超市说粤语店员一定听得懂;在单位遇到不认识的同事,说粤语对方90%听得懂;那粤语自然有生命力。反之,你孩子刚入学,班上50%的同学是新广州人的孩子,说普通话大家都听得懂,说粤语50%的概率对方听不懂,你觉得正常人类会怎么选择?你们小的时候小伙伴都说粤语,所以到现在你觉得说粤语的人不少啊。不好意思,那是你那个圈子里说粤语的不少。现在孩子周围多少老广州多少新广州好歹你也问问。
你要教孩子学粤语这倒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提醒一下别动不动就把“文化传承”抬出来。我们这代人已经被类似的事情搞得不厌其烦了,比如看书就是有文化,玩电脑就是没文化;听交响乐就是有文化,听周杰伦就是没文化;穿中规中矩的衣服就是有文化,穿“面口袋”就是没文化。然后时过境迁,当年那帮被人冷嘲热讽的人长大了,开始告诉后辈,会讲粤语就是传承文化,不会讲粤语就是葬送文化?又拿自己的那套东西生往孩子身上安?当年被虐得很舒服是吧?
以前吧,我接触很多香港人广东人和海外粤语族系,他们哪怕是偷渡的,也觉得比普通话人群高一等。我呢,就写了这个回答讽刺一下。但是我始终觉得,普通话和方言应该是并行的,私人场合讲方言,公开场合讲普通话就行了。在这个回答下面,我收获了自我玩知乎以来,最傲慢的态度,最恶毒的攻击,最疯狂的人群。所以现在,我觉得,国家还是有远见的:说普通话,做文明人。
=================================
某些粤语使用者包括题主,总觉得粤语比其他方言更高大上,这恰恰是粤语使用者越来越少的原因。大家都是方言,装什么大尾巴狼?千年以来,江南才子为中文发展作出无可匹敌的贡献,甚至整个现代汉语都是江浙人奠基的,但是官话还是官话,也没看出来江浙人把吴语地位抬高不得了。你见过东北人出来要保护东北话么?你见过四川人出来要保护四川话么?语言不是保护得了的,语言没有吸引力,自然消亡。
1.如果你坚持认为粤语是一个语言,那汉语就是一个语族。如果你坚持认为汉语是一个语言,那粤语就是一个方言。如果你坚持认为粤语是一个语言,汉语也是一个语言,那显然你的诉求绝对不是语言这么简单,你心里想的什么路人皆知。
2.人无法学习太多种类的语言,但人总要交流。因此不管我是去俄罗斯,去肯尼亚,还是去美国,我都说英语。所以尽管我的英语有瑞典味,你的英语有斯瓦西里味,他的英语有大舌音,我们互相觉得对方的口音难听,但这其实并不影响我们交流。但如果他执意要说俄语,那我们就什么也谈不了。
3.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人永远不担心东北话会消亡,西安人也永远不担心西安话会消亡,四川人也永远不担心四川话会消亡。广东人实际上也永远不必担心广东口音会消亡,但有些人实际上并不想要能让13亿人听得懂的广东口音不消亡,而想要的是一种并不能通用的东西不消亡。摊手。
4.事实上粤语也不会消亡,它只是向底层转移。如果你一辈子不需要离开广东,也不需要和不会说粤语的人进行不得不进行的交谈,那你当然完全可以只使用粤语。这意味着你将不得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当然,天资聪颖者完全可以将普通话和粤语都说的很好,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脑容量都是极其有限的,多学一门方言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么如果在预算约束下只能选一个,那么大家当然会选择那个收益高、通用性好的。
5.绝大多数人都是很现实的,并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情怀可言。广东人难免会找福建老婆,他们的孩子没得选,只能讲普通话。我不认为这对孩子有什么坏处。
因为全国新生代不会本地方言的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电视上课堂里都是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也比方言强到不知道几个华莱士。
本人江淮人,算是淮西吧!但本地人的普通话化非常严重(就算是老人也都说滁普)(不知道是教育的好,还是因为被满清屠杀一遍后北方移民比较多)
上大学遇到其他淮西淮东人,那些淮西方言说的慢勉勉强强能听懂一半,至于淮东话那语速,听的和日语似的。而那些北方人,虽然口音有点味道,但交流起来很方便。
都是一族人只是口音不同,为什么要建造巴别塔?
总有一天,全地球人都只讲一种语言。这是大势所趋。要消失的,你留也留不住。
因为网络时代,在文娱这一块,粤语已经被稀释得毛都不剩。整个中文网络都是一体的,粤语不是站在中文网络的对立面被击败,而是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子集被无限稀释而已。
我们这代人,就算学校不教,父母不教,但是对粤语的需求就摆在那里,不会粤语,回家怎么看电视?
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机,什么文化娱乐资讯应有尽有。美剧日番配好字幕随你挑。对粤语真没以前那种积极性。没有积极性,就以为着语言学习的成本比以前高了,但是很多父母投入的资源变化却不大,因为很多人还活着那个学生放学回家守着TVB一整夜的年代。
几年前帮一个哥哥照看孩子,小朋友小学四年级。我把我的笔记本给孩子玩,他很熟练地在优酷找到了数码宝贝的视频开始看了起来,国语配音。我们是潮汕人,小朋友在广州出生,但是不会潮汕话,也不会白话。
我当时不禁想起来,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似乎也和他一样爱看数码宝……不……数码暴龙。只不过我是每个周二周四都要算准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值日扫除然后赶在五点以前冲回家里打开电视,调到翡翠台,生怕错过一分钟。
因为错过了,我就要等到翡翠台下一次重播或者自己去买碟。而现在,不过敲几个字按一个回车的事情而已。这是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差别。
我在家只讲潮汕话,小学来到广州的时候不会讲粤语,喜欢和北方的同学玩,所以在学校我也不讲粤语。但我依然光速学会了粤语,是因为我要看电视啊。
下午五点到五点半看动画,《中华一番》《棋魂》《数码暴龙》《爆旋陀螺》《忍者乱太郎》……
吃完饭八九点一部情景剧+两部电视剧连档,《男亲女爱》《皆大欢喜》《寻秦记》《洗冤录》《茶是故乡浓》……
期间偶尔会换到本港台去看《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百万富翁》。
周末在珠江台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固定节目。
那个年代小孩子的影视娱乐里粤语是占据绝对主导权的。就算你家里不教,学校不教,你孩子也会主动去学。
而现在是什么时代?
TVB曾经的小生花旦各奔东西,现在转过台去年轻一代全是歪瓜裂枣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未来媳妇本地郎自从二哥走了没有下坡一直在滑坡,现在苟延残喘根本就不知所谓;而亚视……已经在天国躺了两年多了。
而且现在大陆剧、美剧、日剧、韩剧哪一个制作和场面会输给你TVB公鸡碗。
现在想看动画,优酷B站任你选,不会粤语有国语,想听原音有日语,谁还会去等每周两集万人一声的粤语版?
我喜欢看旧港片港剧,最近还在翻看《男亲女爱》(黄子华都隐退了,唏嘘),看得多了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粤语文化仍旧很强势的错觉。
但是错觉终究是错觉,粤语文化站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里面,终究也只是其体量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