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版edge浏览器新标签页出现“中国特供”且无法关闭的广告?

回答
我来和你聊聊这个事儿。最近不少用新版 Edge 浏览器的小伙伴发现,在打开新标签页的时候,会突然冒出来一些“中国特供”的推广内容,而且这些内容还挺烦人的,最关键的是,想关关不上,或者说关闭的选项隐藏得很深,让人很不舒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 Edge 浏览器为了迎合国内市场的一些本地化推广需求,把一些符合国内用户口味或者商业合作的内容直接塞到了新标签页里。你可以理解成一种广告或者内容聚合,只不过它出现在了你每次打开新标签页时都会看到的地方,而且用户似乎没有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力。

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不爽”?

1. “特供”感和被操控感: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个东西是专门给“我们”看的,而且是被浏览器厂商“喂”过来的。用户通常希望自己的浏览器是一个干净、高效的工具,可以自己决定看到什么内容。这种“被喂食”的感觉,尤其是看到那些明显是推广性质的内容,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操控或者信息被污染的感觉。
2. 隐私和数据担忧: 虽然微软官方可能不会直接这么说,但很多用户会联想到,这些“特供”内容会不会和我的浏览习惯、搜索记录有什么关联?我的数据是不是被用来进行更精准的推送了?虽然这不一定属实,但在信息时代,用户对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敏感度是相当高的。
3. 影响效率和视觉体验: 新标签页往往被用户当作快速访问常用网站、搜索信息的入口。如果这里充斥着各种花花绿绿的推广内容,不仅会干扰用户的视线,可能还会影响打开新标签页时的流畅度,降低整体的使用效率。
4. 缺乏选择权: 最让人生气的一点是,很多用户反馈这些“特供”内容很难真正地关闭或屏蔽。即使找到了设置项,可能也只是隐藏部分内容,或者过段时间又会“卷土重来”。这种缺乏自主选择权的体验,在互联网产品中是非常令人沮丧的。用户希望自己能控制看到的,而不是被动接受。
5. “中国特供”的定位: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在一些用户看来,如果这是一种简单的本地化功能,不应该被冠以这样的标签。这种标签更容易引起一些更深层次的联想,比如对技术中立性的怀疑,或者对某些地区用户被区别对待的担忧。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这确实是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从大家的反馈来看,似乎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有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不过效果可能因版本和具体情况而异:

检查 Edge 的设置: 这是最直接的。用户可以尝试深入 Edge 的“设置”菜单,查找与“新标签页”、“个性化”、“内容”、“新闻”、“推荐”等相关的选项。有时候,这些广告是通过某个开关控制的,只是隐藏得比较深。
修改新标签页布局: 某些版本的 Edge 允许用户自定义新标签页的布局,比如选择显示“焦点”、“启发式”或者“自定义”等模式。切换到更简洁的模式,可能会减少广告的出现。
禁用特定模块: 如果新标签页上有模块化的内容块,比如新闻、购物推荐等,用户可以尝试逐个禁用这些模块。
使用第三方扩展: 有些用户会选择安装浏览器扩展程序来屏蔽广告或自定义新标签页。不过,这需要用户找到信誉良好、并且能有效屏蔽这些特定广告的扩展,并且也要考虑扩展本身可能带来的安全或隐私风险。
反馈问题: 用户可以尝试通过 Edge 的反馈渠道向微软提交意见。虽然不一定能立刻改变,但用户的集体反馈是有可能促使厂商进行调整的。

总的来说,

新版 Edge 新标签页出现的“中国特供”广告,并且难以关闭的现象,是很多用户不满意的地方。这背后反映了用户对于浏览器作为工具的自主性、信息纯净度以及对隐私的担忧。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如何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和使用体验,是所有浏览器厂商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用户而言,保持关注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影响产品改进的重要方式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软正在拥抱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

微软并不是第一个拥抱中式互联网思维的美国软件公司,之前还有Adobe,把中国区Flash插件的维护权限卖给了中国公司,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推送弹窗广告,以此谋取利润。但是Adobe毕竟隔了一层,微软则是亲自下场了。

这其实也不是微软第一次向中国用户推送广告了,Win10刚出来的时候,系统自带的小娜曾经在清明假期推送过旅游广告,但后来并没有持续推送,可能用户的反馈不是特别好。

为什么是中国?

我推测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用户在中国流氓软件的长期调教下,比其它国家的用户更能接受广告推送,“免费软件有广告是正常的”,“浏览器有广告也是正常的”,(虽然Windows操作系统其实并不免费),如果广告推送在中国能有良好收益,大概率将来微软的其它软件,比如Office,也会对中国用户推送广告,毕竟对大多数中国用户来说,Office作为“免费软件”有广告很正常,免费的WPS不也有吗?


最后,欢迎使用Firefox :

user avatar

微软一直专门针对中国人体质研制浏览器,对中国宝宝上网特点及需求展开大量研究,开创多种提升浏览器对中国宝宝体质适应性的技术、配方与工艺。因此,新版edge将成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浏览器。

user avatar

橘生淮南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微软、adobe 这些体面的大公司,一到中国就变得和360、拼dd之流一样了,强奸用户体验,赚恶心用户的钱?

这不是哪家公司的问题,而是这是个没有作恶成本,想怎么干就这么干的恶劣环境,即使调查和处罚也是挠痒痒罚酒一杯的问题。

没有细水长流的治理,没有严厉的处罚,只有靠企业自身社会道德感来自我约束。结果就是现在这样,连微软、adobe这样的公司一到中国也被污染了。

“特供”这个词本来是形容更好更有品质的东西,在中国互联网环境里已经变成一种讽刺了。

相对应的,大概是360、2345这些过年过节就热情地弹窗问候,帮用户锁首页保平安,拼dd这类用微积分无限求值原理优化过的体贴入微的用户体验,可以称之为“本土”文化了吧。

这些“中国特供”、“本土文化”,伤害的是用户,打脸的是……不敢说,说了要删帖。

有点奇怪,不让评论了?


user avatar

作为火狐用户,是时候拿出这两张名画了:

  • 《生为民,不谋利》


  • 《帮助我们,确保巨头仍受到民众的抗衡》
微软、Google:看来说的正是我们了

补充:评论区还有一张《造反有理》


对大部分用户来说,这个“国内几乎是唯一触手可得的、干干净净且内核更新及时的Chrome浏览器”,忽然在眉眼间有了几分360“安全”浏览器的模样,确实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不过毕竟微软是商业公司,如果纯粹从商业和现状的角度而言,微软倒并不能说是“吃相难看”,尤其是和国内互联网公司乱七八糟的隐私政策与用户数据追踪相比,微软这种并未被抓住出售过用户输入法历史记录、也不在Android上学着微信这种号称“国民应用”却强行索要能扫描整机文件的外部存储权限、只给浏览器起始页加广告的[1],已经算是难得的眉清目秀了。

但我并不希望所有的价值可以待价而沽,所以一旦有机会,我都会推荐Firefox桌面版和Firefox Focus[2]或Ungoogled-Chromium。[3]

在大部分面向公众的产品都在挖空心思地追踪用户的时代,Firefox是为数不多仍在努力帮助用户对抗这种追踪的免费/自由产品。在360“安全”浏览器试图将“DNS over HTTPS”这项隐私保护功能作为“会员特权”兜售时,DoH、ESNI和第一方隔离等特性只是Firefox的寻常功能。

Wikipedia、Mozilla、WebArchive、电子前哨基金会等,这些在世纪之交成立的非营利机构,尽管其本身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维基百科曾存在过经费滥用嫌疑,但它们的存在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并不一定要靠让渡自由和隐私才能从商业公司手里乞讨那一点便利[4],互联网也不是只有商业公司嘴里的那一种解释,“站着也能活下去”。


评论区有不少关于谋智中国特供版火狐的讨论。其实回答本身指的就是Mozilla Firefox,在注释区有说明。

我仅在数年前短暂使用过这个版本,印象里并没那么不堪,比较大的区别是其同步账户与Firefox账户并不通用,是单独的“火狐通行证”,以及安装后会有几个带推广后缀的书签,在Safe Browsing服务上和国际版也有区别(后者由Google提供)。早年应该还有一些本土特色的皮肤、字体和插件(比如网银助手)。

曾经曝出过会悄悄修改用户保存的购物网站书签为带推广后缀的地址,以及曾在某些版本附带过地址栏下拉列表包含推广的可卸载插件,不知现在是否修正了。总而言之至少我没听闻过什么极端的传言,但中国特供版也确实不够左。

如果所在地区访问Mozilla官网时被跳转至谋智中国的页面,可以选择直接访问Firefox.com,这会跳转到标准版火狐的网页。


顺便对比一下这几家的隐私声明:

  • 微软Edge
微软明确声明会发送广告并识别和追踪用户(定向广告)
  • 360“安全”浏览器

这一部分写出来可能会被指责为尬黑360,但360确实是这几家中唯一一个在隐私政策/用户协议页面不默认使用https的,其用户协议中指向的《360隐私白皮书》的更新日期是2014年

这个郑爽式语言风格的隐私政策,实在是让人读不懂到底在说什么


  • 谋智中国特供版火狐
特供版执行的仍是Mozilla隐私政策,仅收集用于评估从何渠道获取Firefox的数据与移动端的交互体验,而不用于追踪和识别用户

评论区诟病已久的中国特供版首页,也可以在设置内直接修改,与国际版或其他浏览器的操作并无不同:

自带的几个“常用网址”确实是带收益分成的URL,但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以责难的,本也可以像用户自定义的书签一样编辑或删除

我实在是没怎么用过这个中国特供版,所以不是很了解到底是哪个版本时期的谋智中国干过什么损事、还是Firefox用户群本身对Mozilla与谋智的期待就更严格,以至于评论区这么大怨念。

但左和右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Firefox基本上是国内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浏览器中,唯一承诺不追踪用户与推送广告的,也是唯一仍未被大型商业公司掌控的。Mozilla基金会的那些人也是人,也会有过疏忽的设计与愚蠢的决策,但至少目前,我认为它们仍能象征着“人类最好的那部分品质”。

参考

  1. ^ 尽管这些广告仍能通过cookies等追踪用户,尤其是考虑到Chrome本身对反追踪并不如Firefox上心
  2. ^指Mozilla版,而非firefox.com.cn提供的谋智中国版 https://www.mozilla.org
  3. ^不含Google组件的Chrome,对于需要Chrome又难以访问Chrome官网的用户而言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https://ungoogled-software.github.io/ungoogled-chromium-binaries/
  4. ^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李彦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