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与少儿社合作出版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绘本?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知乎和少儿社联手推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绘本,怎么看?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加个IP这么简单,里头门道不少,也代表着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知乎”这个平台和IP本身自带的“知识”属性,是这次合作的核心价值。我们都知道,知乎靠的就是用户生产内容(UGC),早期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问答,涉及面极广,而且很多回答都经过了用户的专业筛选和讨论。这种“知识沉淀”和“可信度(至少是相对而言)”是它最大的招牌。

当它把这个IP嫁接到少儿绘本上,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把这种知识属性向下传递,触及更年轻的群体。少儿社作为专业的少儿图书出版机构,拥有丰富的儿童内容生产经验、插画设计能力以及面向儿童的传播渠道。两者结合,就好比是“知识发动机”遇到了“内容制造厂”,理论上应该能碰撞出火花。

具体到绘本本身,我认为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 内容的选择和改编:这才是关键。知乎上关于科学、自然、人文的问答浩如烟海,但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做成绘本,更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给孩子看。少儿社和知乎的团队需要做的是:
选题的精准性:要挑选孩子们最感兴趣、最常问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会下雨?”,“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类能激发孩子好奇心的问题。
知识的严谨性与趣味性平衡:孩子看绘本,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和启蒙。所以知识点要准确,但表达方式一定要生动有趣,不能枯燥。这一点是知乎的UGC内容需要“提炼”的地方,而少儿社在这方面经验丰富。
科学性的把关:虽然知乎回答中有专业人士,但终究是网络平台,难免有碎片化、不够系统甚至不够权威的地方。少儿社在出版前必然要进行严格的审校,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适龄性。这需要整合双方的资源,甚至可能引入儿童教育专家。

2. 绘本的表现形式:这是少儿绘本的灵魂。
插画风格:是选择写实风格,还是卡通可爱风格,或者某种更具艺术性的风格?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知乎的“知识感”能否通过鲜活的插画传递出来,而不是变成冰冷的文字堆砌,是成败的关键。
叙事方式:是围绕一个孩子提问的故事线,还是每个问题独立成篇?如何让问答式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中,让孩子跟着故事一起学习,这是考验编辑和作者功力的地方。
互动设计:优秀的少儿绘本往往会有一些互动设计,比如翻翻页、立体页、或者一些小实验的引导。看看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将知乎的知识性和绘本的互动性结合。

3. 知乎IP的价值延伸与品牌升级:
拓宽用户群:知乎一直面临如何吸引更年轻用户的挑战,这次合作无疑是打开了“儿童市场”这一扇门。如果成功,可以为知乎积累下一批潜在用户。
“知识变现”的新模式:从线上问答到线下实体书,特别是少儿图书,是知乎在知识付费和IP价值挖掘上的又一次尝试。这说明平台不仅仅满足于提供信息,也希望将这些信息以更具象、更普惠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品牌形象的丰富:从一个“问答社区”到一个“知识品牌”,尤其是在少儿教育领域建立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知乎的品牌形象,让它不只是“精英”的象牙塔,也能成为启蒙儿童的良师益友。

再往深处想,这背后也折射出当前内容行业的一些趋势:

IP跨界融合的常态化:不同领域的IP正在打破边界进行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和价值最大化。知乎的知识IP与少儿社的内容生产能力结合,就是典型的例子。
内容形态的多元化:优质内容不再局限于一种载体。知乎的问答内容通过绘本这一形态的转化,以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儿童,是一种内容形态的升级和创新。
“知识启蒙”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社会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少儿科普、素质教育类图书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知乎的知识内容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

如何保持知乎的“独特味道”:知乎的很多回答带有讨论性、思辨性,甚至有时候会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趣味。如何在转化为儿童绘本时,既保留这份严谨,又不失趣味,同时又符合儿童的认知和接受习惯,是个艺术活。
市场竞争:少儿科普类图书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有不少经典的《十万个为什么》版本以及其他优秀的科普绘本。新版能否在内容、形式、价格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是它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用户期待的管理:知乎的用户对内容的质量有较高要求,而家长对给孩子看的书同样有高要求。如何在满足不同受众期待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市场推广,是个不小的挑战。

总的来说,知乎与少儿社合作推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绘本,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举动。它不仅仅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套新的科普读物,更是知乎在品牌延伸、内容变现和拓展年轻用户群体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将知乎积累的“知识能量”转化为儿童成长的“养分”,这绝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关键看双方在内容打磨和市场运营上能否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两点希望。

第一希望书本的内容不是来自知乎答案。

第二希望小朋友看书不要受影响,以后把知乎答案视为生活中问题的答案。

《十万个为什么》对于儿童而言更像知识学习类书籍,不是思辨。儿童没有多少能力判断书上答案说得对不对,判断书里有没有利益相关,判断知乎是不是一个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网络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知乎和少儿社联手推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绘本,怎么看?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加个IP这么简单,里头门道不少,也代表着一些新的趋势。首先,“知乎”这个平台和IP本身自带的“知识”属性,是这次合作的核心价值。我们都知道,知乎靠的就是用户生产内容(UGC),早期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问答,涉及面极.............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你想啊,一个在知乎上头头是道、知识渊博的大V,博士头衔那是响当当的,平时在网上聊起天来那叫一个谈笑风生,引经据典,迷倒一片小姑娘。结果呢?线下也玩得挺溜,勾搭上了自己学校里的妹子,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妹子。最关键的是,两人还特别高调,时不时就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一副“我们就是.............
  •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老实说,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平台上分享知识、表达观点,或者靠内容吃饭的创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劝退”。我们先聊聊“专栏”这个事儿。知乎的专栏,本意是想让作者能系统性地输出深度内容,就像在给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殿堂。以前,大家写专栏,内容质量高,自然能吸引到很多关注.............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最近知乎直播“翻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pretty face 精修图和直播现场的巨大反差,确实让不少网友大跌眼镜。这事儿一出,大家就开始讨论一个挺核心的问题:颜值在直播里到底有多重要?脱离了好看的皮囊,那个所谓的“有趣的灵魂”,是不是就没那么值钱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辩证地看。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场关于“@恶膜的奶爸”和“@Fan Francis”在万粉群里的对话。这场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知识分享社区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专业内容输出与社群互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万粉群”的特殊性。加入万粉群的用户,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对某个领域.............
  • 回答
    看到知乎上@姚厚朴的回答获得了上千个赞和收藏,这绝对算得上是相当亮眼的成绩了,足以说明他的观点或者分享的内容引起了大量用户的共鸣和认可。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上,获得如此高的互动数据,绝非偶然。这背后往往凝结着答主在某个领域深厚的积累、清晰的逻辑、以及触动人心的表达方式。从“.............
  • 回答
    电影《八佰》在知乎和豆瓣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碑现象,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简单来说,知乎上对它的评价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历史考据”,而豆瓣上则更侧重于“观影感受”和“情感共鸣”。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自然就导致了口碑的巨大差异。知乎:高屋建瓴的“技术流”与“历史党”在知乎上,关于《八佰》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增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趋势。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无论是主动搜索还是被动浏览,似乎触及这类话题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感觉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多了?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用户需求和兴趣转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对性的讨论越来越开放,用户的兴趣点也在不.............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