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要还是用车环境、消费水平、车型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是车型特点,比如我们用一辆三厢车当基本车型,把后背厢砍掉就变成了两厢车,优点是价格更便宜车身更短更灵活,缺点就是载物空间不足;把后备箱加高就变成了旅行车,优点是载物空间更大,缺点是更贵舒适性更差(因为把行李厢和乘员仓打通了,共鸣箱变大而且行李厢的噪音会传到乘员仓里);把后备箱砍掉车厢高度加高就变成了城市SUV,优点是载物空间更大车身更短更灵活,乘员仓空间更大;缺点是价格稍贵舒适性更差(和旅行车一个原理),操控性更差(重心变高)。
所以根据车型本身的特点,旅行车的优点在B级和C级车上体现的更明显,缺点也变得可以接受。因为A级及以下车型本身尺寸不大,动力一般也都偏弱,操控性更是乏善可陈,旅行车仅仅增加载物空间对使用性并没有太大改变。而SUV车型增加了载物空间的同时也让乘坐空间变得更加宽敞,牺牲的仅仅是本来也不怎么样的操控性,相比而言比旅行版更占优势。
B级和C级车本身空间就很充裕,同时因为价格更贵在动力性、操控性、舒适性上都比较不错,这个价格SUV和旅行车各有千秋,就看到底是喜欢操控性还是喜欢大乘坐空间。
D级车主要是三厢车的天下,因为这种车型主要并不是家庭使用,追求的就是舒适性,对载物空间需求很低。
欧洲其实最受欢迎的是两厢小车,因为欧洲城市化率很高,历史悠久城市街道狭窄,路网发达路况较好。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一般都用小巧灵活的两厢车代步,旅行车、SUV和MPV一般都是争夺家庭第二辆车的市场,这种需求通常都是改善性的,因此B级和C级的旅行车卖的比较好。
中国最受欢迎的是面包车和SUV,主要是国人目前主力消费区间在12万元以内,一个家庭多是只有一辆车,因为人均拥车率很低主要功能既有平时代步也有载人出行,因此对乘坐性能要求高。12万元以内基本就只有A级或以下车型,能同时增加载物空间和乘员空间的SUV车型更符合国人的购车需求。
作为在中国和北美同时拥有旅行车的脑残车主,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相当有发言权。
其实旅行车这东西在欧洲以外的市场都不流行,原因很简单,旅行车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用车习惯和需求。或者说,在这个价位,有更好的选择。总结一下就是:
-车是好车吗?是。
-值吗?不值。
先晒晒我自己的车。
人生第一辆车是迈腾B7旅行,两驱豪华版。与大多数拖家带口的车主不同,当时我只有25岁,单身。我自认为是个极其务实的人,买这辆车已经是在为婚后生活做打算。其实当时选择它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国企上班,座驾顶个大众标比较低调。但这辆车的价格非常不务实,标价高达39.15万,我提车的裸车价是35万,落地接近40万。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朋友都认为我疯了,有同事更是直接调侃这孩子花40万买了个大众的面包车。我既然能做出这个选择当然是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不过从买了它的第二年起,豪华品牌中级车开始疯狂降价,我的4S隔壁就是宝马店,每次做保养的时候闲着没事都会去那边遛一遛。虽然我这台车一直到退市也没怎么降价(4S本来也没指望卖几台),但是当看到40万已经能买到328iM和A4 Allroad的时候,还是觉得心在滴血。
我出国之后也没有把它卖掉,留给我的一个兄弟好好照看,一方面是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它的保值率实在太过感人,有时候会想,当初还不如干脆整一台二手R36。
此车用料、做工和质量都极好,新车异味很小,不烧机油不漏水不异响,Nappa打孔皮的座椅手感甚至要好过普通版的宝马5系和奔驰E级,而且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配置拉满,唯一的缺点是平台老旧,驾驶辅助和车载互联这方面的高科技配置实在是落伍。空间巨大,虽然轴距只有2712mm,但是后排乘坐空间甚至不输君越这样的大块头。装载能力更是夸张,后备箱可以在不放倒后排座椅的情况下塞进去4条带圈的235/45/17轮胎,或者4个28寸行李箱,而放倒后排之后的容积更是高达1700升,碾压同级所有的旅行车和绝大多数SUV。更离谱的是这货竟然还有全尺寸备胎,空间利用率高的令人发指。动力强劲高效,211匹版本二代EA888,实测7秒半破百,高速油耗低至6个,加上70L的大油箱,一箱油从济南到北京打来回毫无压力,实在是居家旅行的极品,谁用谁知道。
但是,但是,这几年用车下来,我发现一年到头能真正发挥它后备箱威力的机会不超过5次。我没有小孩,出游也基本上都是直奔机场和高铁,日常绝大部分时间这个大屁股都浪费了。而且它的通过性也只是纯粹的轿车水平,在回乡下老家的路上动辄就会托底,冬天偶遇大雪的时候脱困能力也很一般。论实用性,确实是不如SUV的。我从来不给朋友推荐旅行车,因为我相信旅行车的潜在车主根本不需要别人给他推荐。即使B8旅行当前的售价已经下探到20万,除非你像我一样极其在意轿车和SUV之间坐姿和驾驶感受的差异,否则我真的想不出在国内买一辆旅行车的理由。大概只剩下情怀了吧。
而来加拿大之后买的这台车就是纯粹的冲动消费了。我当时其实一直在找斯巴鲁Outback,虽然这车在AB省的保有量很大,但是车况好的却不好找,因为实在是便宜皮实,所以大家都用的不怎么爱惜。我为了找一台配置和车况都满意的车源一路从卡尔加里追到了埃德蒙顿,却偶然在路过的Acura店里看到了一台刚刚被置换的328旅行,枪灰色的车身,M运动套件加持,美得不可方物。于是一见钟情,试驾之后更是不能自拔,当场刷卡买回了家。此车车况极好而且选配到顶,HUD、自适应头灯、360全景影像、哈曼卡顿音响一应俱全、入手的裸车价是34500加刀,按当时的汇率合人民币接近18万,比我的预算高了5000刀,为此省吃俭用了好一阵。
这台车大屁股的利用率就高的多了,首先是生活用品的采购,在北美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进了Costco的门,这种规模的扫货基本是常规操作。只要不买家具,即使是四个人的消费,这个后备箱也能从容应对。
再就是加西的户外生活。滑雪,登山,露营,追极光,雪地漂移……这台车陪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我曾经开着它一天奔袭700公里,奇怪的是并没有觉得累。3系的操控性和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人机工学设计无需多言,握着它的方向盘就像搂着心爱的姑娘,爱不释手。优雅的侧面和背部线条美不胜收,每次下车之后,都要忍不住回头看一眼。
说了那么多好,现在就要泼一瓢冷水:这辆车在北美已经绝版。G世代的3系和5系均没有将旅行版引入,甚至3GT和6GT也已经被放弃。原因很简单,卖不动。
首先是价格。以我这台车为例,这是一台四缸的M sport版,所有选装到顶,新车裸车价去到65000刀以上,即使乞丐版也要5万大几。什么概念呢,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到道奇Durango或者雪佛兰Tahoe这样的大块头,纯正美式V8大SUV,空间、舒适性和装载能力碾压3系这样的小不点,更别说那些全尺寸皮卡。所以,豪华品牌的旅行车在北美基本没有立足之地。唯一卖得动的是斯巴鲁Outback和大众高尔夫旅行,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售价区间内提供了相对非常好的驾驶性和装载能力,比起同价位的SUV并没有明显劣势。
此外,相对大排量SUV来说,旅行车非常欠缺的一点是拖曳能力。北美地广人稀,车少路宽,拖trailer是非常常见的玩法。小到地排子一样的板车,大到摩托艇、房车,在这种重口味的场景下,旅行车孱弱的牵引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另外,旅行车在户外撒野的途中经常会遇到通过性不足的问题,这就注定了它极度依赖铺装路面,旅程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你会看到,在各大露营地,基本是清一色的SUV和皮卡。
说回旅行车本身,这货相对于同档次的SUV来说,优势在于:操控性好,纵向空间比较深(平铺面积更大),后备箱开口更低;劣势在于:垂直空间矮,通过性差,保有量/维修便利性低。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它的优势并不能被明显感知,但是劣势每一个都是硬伤。所以这就注定了是小众的车型。即便是执念如我,下一步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北美,第二辆车也都不会再考虑旅行车了。
总的来说,旅行车之于欧洲,如同五菱之光之于中国,K-car之于日本,皮卡之于北美。没有好不好,更没有什么懂车不懂车,只有适合不适合。
从小到大依次为:
两厢
三厢
旅行车
suv
皮卡
要么最小,要么最大,要么最普遍,要么可以拉脏东西比如钓鱼那一套。
三不沾要了干啥?
基本除了以前的普桑旅行车警车,后面要放雪糕桶防爆叉什么的,装了顶灯还要避免超高,否则谁去搞个压扁的suv。
真是特码的太搞笑了。
敢情在中国开SUV就是:中年大叔不懂车,为了面子,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随波逐流,操控跟屎一样,除了底盘高,其他都被所有车吊打,翻了车,其他车都没事,开SUV的非死即伤……
瓦罐车,代表的是高文化,高素质,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对汽车文化的深刻了解,开上了瓦罐,你就再也不是普通车主了,而是升华成为最卓尔不群,最超凡脱俗,从此藐视一切SUV MPV SEDAN HATCH TRUCK 4*4 ....
瓦罐要是会说话:臣妾就是三厢的屁股加个顶,臣妾承受不起啊!
汽车板块最逗的就是中国人不懂车。
日本都是MPV,中国不流行,你们不懂车,观念有问题
美国都是皮卡,中国不流行,你们不懂车,观念有问题
欧洲都是旅行车,中国不流行,你们不懂车,观念有问题
为什么不流行?
你自己买车的时候就知道:
不是别人不懂车,是你自己不买车
因为不旅行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