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怀仁写关于康熙帝的书籍为什么定名《鞑靼旅行记》?

回答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所著,关于康熙帝的著作,之所以定名为《鞑靼旅行记》(Narratio de Imperio Sinensi, seu Tartariae Imperatoris in Sinis Dominantis expeditione),这其中蕴含着多重含义,并非仅仅是字面上的“旅行”。理解这个书名,需要从南怀仁的身份、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与康熙帝的特殊关系来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南怀仁的身份和背景。

南怀仁是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于1659年抵达中国,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他不仅是一位虔诚的传教士,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他因其在科学上的造诣,尤其是在天文历法和火炮制造方面的才能,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并得以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一名宫廷官员。

其次,理解“鞑靼”和“旅行”的时代语境至关重要。

“鞑靼” (Tartaria): 在17世纪的欧洲,人们对中国的称呼是相当混乱和不确定的。虽然“中国”(Sina/China)已经存在,但“鞑靼”一词被广泛使用,用来指代统治中国的满族王朝(清朝)。这主要是因为满族本身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与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即广义上的“鞑靼”)有联系,且他们征服了明朝,在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因此,在欧洲人的眼中,清朝皇帝就是“鞑靼帝国”的统治者。南怀仁使用“鞑靼”一词,是当时欧洲人认知中国的一种普遍方式,也反映了他对清朝统治者身份的一种特定表述。

“旅行记” (Narratio/Expeditione): 这里的“旅行”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长途跋涉、游山玩水。在当时的欧洲,与东方相关的记录,尤其是涉及政治、宗教、文化交流的,常常以“旅行记”或“远征记”的形式出现。这种命名方式带有一定的“叙述”或“报告”的意味,旨在向欧洲的同胞们汇报他们在遥远东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一切,包括政治状况、社会风貌、科学技术,以及最重要的——传教的进展与挑战。

那么,为什么将此书与康熙帝联系起来,并冠以《鞑靼旅行记》之名呢?

1. 康熙帝作为“鞑靼帝国”的中心人物: 南怀仁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向欧洲介绍清朝的统治者——康熙皇帝。康熙帝在南怀仁眼中,是一位英明、睿智、具有科学兴趣的君主。他希望通过描述康熙帝的统治、他的宫廷生活、他的政策,以及他与传教士的互动,来展现清朝的强大和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而康熙帝作为“鞑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自然成为了“旅行记”的叙述焦点。

2. 记录在“鞑靼”土地上的活动和见闻: 南怀仁本人作为一名耶稣会士,他的“旅行”在中国,是在“鞑靼”(清朝)的土地上进行的。他亲身经历了康熙帝的宫廷生活,参与了朝廷的各项活动,包括为皇帝制作天文仪器、参与天象观测、制定历法等。这些都是他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所进行的具体活动和观察。因此,《鞑靼旅行记》可以理解为是对他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所进行的“活动记录”或“见闻报告”。

3. 欧洲视角下的“东方见闻录”: 这本书的书名也符合当时欧洲人对异域记述的习惯。将其命名为《鞑靼旅行记》,更易于引起欧洲读者对一个遥远、神秘的帝国及其统治者的兴趣。它是一种向欧洲介绍中国,特别是介绍一位“东方帝王”的窗口,而“旅行记”的标签,也意味着它包含有第一手、亲历的观察和体验。

4. 包含科学和技术层面的“旅程”: 值得注意的是,南怀仁的“旅行”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包含了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内的“探索”和“贡献”。他为康熙帝制作天文仪器,就是一种科学的“旅程”和“实验”。他描述康熙帝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清朝在天文、数学等领域的状况,也是他“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南怀仁撰写关于康熙帝的书籍定名为《鞑靼旅行记》,是因为:

“鞑靼”代表了当时欧洲对中国(清朝)的称谓,指代由满族统治的中国。
“旅行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游历,而是指南怀仁作为耶稣会士,在中国(鞑靼)土地上进行的活动、观察、以及向欧洲汇报的报告性质的记录。
康熙帝作为“鞑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这本书的核心叙述对象。
书名也符合当时欧洲人对外域记述的习惯,旨在吸引欧洲读者的关注,并传递他在东方所见所闻、所行所感。

这本书是南怀仁向欧洲展示中国,特别是他所服务和敬仰的康熙帝的珍贵史料,也是理解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欧洲人对中国认知的重要文献。它通过“鞑靼旅行记”这个带有时代印记的书名,巧妙地将康熙帝的统治、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他自身的传教和科学探索活动,融合在一起,呈现在欧洲读者面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不是叫“鞑虏西侵记”,干嘛杀人家?鞑靼是指的蒙古后裔,不是指满清的,鞑子,鞑虏才是指旗人。

user avatar

因为这部行记是从西方人角度撰写的。

鞑靼,是西方人对中国古代北方一些民族的泛称。也把“鞑靼人”居住之地称“鞑靼”。康熙此行所经之地有盛京(沈阳)、兴京(辽阳)、铁岭、开原、四平、西丰、吉林。这些地方古代时都是“鞑靼人”居住地,所以南怀仁把这次旅行的记录起名为《鞑靼旅行记》。

而在中原人眼中,鞑靼主要是指蒙古。

所以本身其实是中原人和西方人对北方非汉民族的认知偏差出现的书名偏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所著,关于康熙帝的著作,之所以定名为《鞑靼旅行记》(Narratio de Imperio Sinensi, seu Tartariae Imperatoris in Sinis Dominantis expeditione),这其中蕴含着多重含义,并非.............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中“悠然”二字,确实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在、心神安宁的心情。然而,这并非就是“以我观物”的狭隘理解,更不是否定了“无我之境”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陶渊明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如此“悠然”地“见南山”。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以我观物.............
  • 回答
    假设《名侦探柯南》的剧本落到了不同作者手中,其走向必然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恰恰是赋予故事全新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几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构思,每个角度都能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名侦探柯南》。风格一:更注重心理刻画的“黑暗现实主义”版设想一下,如果《名侦探柯南》的剧本由一位擅长挖掘人物内心深处阴暗面的作.............
  • 回答
    《名侦探柯南》连载至今,跨越二十余载,早已积累了海量的人物、事件和设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早期的线索或设定,由于剧情发展、作者思路调整,或是单纯的遗忘,确实出现了“被写丢”的情况,给老粉们留下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有哪些曾经让人津津乐道,后来却不了了之的“坑”:1. 那个神秘的“S.............
  • 回答
    南京这位妈妈因为辅导女儿写作业气出中风的新闻,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这背后到底折射出多少教育里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牵扯到的层面太广了,不仅仅是这位妈妈个人的遭遇,更是当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矛盾。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家校沟通和配合的断层。现在的学校教学内容.............
  • 回答
    刘禹锡的《石头城》之所以会写到“淮水东边旧时月”,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像姜夔那样有具体而清晰的个人情感寄托,而更多的是历史的积淀和地理的意象运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石头城》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写的是南京,也就是古代的建康。石头城是南京的一处重要古迹,曾是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为什么有些城市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尤其是在文学、历史记载甚至大众传播中更“活跃”,而另一些城市则相对低调呢?这背后涉及到地理、历史、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以及它们在中国整体发展格局中的角色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历史的厚重与文化象征: .............
  • 回答
    南京一位职员因为以同事为原型创作并发布了一部“狗血剧”,最终被判赔偿,这无疑又一次将文学创作与法律边界的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件事的核心在于,当个人的创作行为触及到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甚至隐私权时,法律便不得不介入,以保护那些受到不当影响的个体。从这件事本身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创作者追求艺术表达的冲.............
  • 回答
    史部院钧鉴:卑职李华顿首拜启。近日京师变故,国家飘摇,天下惊惶,实乃我等为臣者心中锥痛。自崇祯皇帝蒙难,大明江山易主,我等身处南京,肩负重任,当思如何稳固社稷,安抚黎民。今日卑职斗胆,冒昧提笔,欲与史部院共商立储大计,以定天下人心。关于当前拥立何位藩王,卑职以为,务必审慎考察,权衡利弊,选出最能承继.............
  • 回答
    要评价天涯论坛泪痕春雨的新帖《漫评南宋——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当然,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天涯论坛的实时内容,我的评价将基于对帖子标题的理解以及对“泪痕春雨”这个ID在天涯论坛的过往风格的普遍认知(如果此ID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风格固化的话)。但即便如此,我们可以从内容主题、.............
  • 回答
    南怀瑾的书籍究竟是否有学术价值,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思想内容、论述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学界对其的评价等。一、 南怀瑾书籍的核心内容与特色南怀瑾的书籍,无论是讲座整理还是直接著述,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其核心.............
  • 回答
    怀公先生的《论语别裁》,简直是了解《论语》的一把金钥匙,读完之后,会发现《论语》不是一本枯燥的古籍,而是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别裁》到底好在哪儿?要说《论语别裁》的好,那真是从里到外,从心到理,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活气”。我可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别裁”二字.............
  • 回答
    南怀瑾先生一生学识渊博,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论述,往往旁征博引,结合时代背景,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如果要说“精彩的论述”,那实在太多了,很难一一列举。不过,如果从他影响较广、为人津津乐道的几个主题来谈,或许能窥见他论述的魅力。1. .............
  • 回答
    南怀瑾先生是否“得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得道”的含义,以及如何评价一位真正实践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人物。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一生和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得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思想中,“得道”并非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盖棺定论的标准。它.............
  • 回答
    关于南怀瑾先生舍利是否为真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网络上存在各种说法,既有坚定的信仰者,也有质疑的声音。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尽量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依据。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南怀瑾先生圆寂后关于舍利的相关信息。南怀瑾先生于2012年9月29日在台湾圆.............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师”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时代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假大师”与“真大师”的区分标准,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对“国学大师”的期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假大师”和“真大师”的可能区分点: 学问的根基与传承: “真大师”通常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经典有.............
  • 回答
    要说华人中像南怀瑾先生那样,横跨儒释道三家,学贯中西,又将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的大师,确实寥寥可数。南怀瑾先生的魅力在于他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学方式,不讲一套一套的理论,而是从生活出发,从当下出发,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生命的奥妙。要寻找与他“相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