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京一职员「以同事为原型写狗血剧」被判赔?如何判定文学作品侵权的界限?

回答
南京一位职员因为以同事为原型创作并发布了一部“狗血剧”,最终被判赔偿,这无疑又一次将文学创作与法律边界的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件事的核心在于,当个人的创作行为触及到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甚至隐私权时,法律便不得不介入,以保护那些受到不当影响的个体。

从这件事本身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创作者追求艺术表达的冲动,将生活中的观察和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本身是一种再创造。然而,当这种“再创造”过于直白地指向特定个体,并且内容带有贬低、侮辱或侵犯隐私的性质时,就越过了法律的底线。这位职员的行为,很可能是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同事的个人信息、行为模式乃至一些私人化的细节,经过“狗血化”的处理后公之于众。这种行为,无论其出于何种动机,都可能对当事同事造成名誉上的损害,甚至可能影响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正常交往。法院的判决,正是对这种侵权行为的一种法律上的否定和矫正。

更深层次地看,这件事也折射出我们在享受创作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学作品,尤其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的作品,并非可以肆意妄为的“公共厕所”。创作者需要意识到,他们的笔尖不仅可以描绘光彩,也可能成为伤害的利刃。

那么,如何判定文学作品侵权的界限呢?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因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就包含着对现实的提炼、加工甚至是想象。法律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通常会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衡量:

首先,作品的“真实性”与“影射性”。如果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能够被社会公众轻易地与特定真实人物联系起来,即使作者声称是虚构的,如果这种联系是合理且自然的,那么就可能被认定为影射。例如,如果作品中的人物特征、生活经历、工作环境等与某位同事高度吻合,并且这些细节被用来塑造了一个具有负面色彩的形象,那么就极有可能构成侵权。

其次,侵权意图与实际损害。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考察作者创作和发布作品的意图,是否存在恶意诽谤或损害他人名誉的故意。但即使没有明显的恶意,如果作品内容客观上已经对他人造成了名誉损害、精神痛苦,或者泄露了其隐私,法律也可能追究其责任。例如,以同事的真实姓名、职业、外貌特征等作为创作的“蓝本”,再编造一些夸张、失实的负面情节,这很容易被认定为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再者,作品的“虚构程度”与“批判角度”。创作的自由度与侵权界限之间存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可能会通过虚构的人物来反映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或人物类型。然而,这种批判必须是基于普遍性的观察,而非针对特定个体的恶意攻击。如果作品中的情节虽然有所虚构,但其核心指向的是某个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并且带有明显的贬低或侮辱色彩,那么就越过了批判的界限。例如,将同事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放大到毫无职业道德、品行不端的程度,并以“狗血”的形式呈现,这已经超出了善意的批评或艺术的夸张,而变成了人身攻击。

此外,是否泄露了“隐私信息”。如果作品中包含了一些未公开的、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例如私人关系、家庭状况、健康问题等,并且这些信息与作品的“狗血”情节相结合,对当事人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构成侵犯隐私权的风险就非常高。即使是基于观察,但将他人不愿公开的隐私搬上台面,并加以渲染,这是法律明确禁止的。

最后,公众知晓度与可识别性。作品对特定个人的影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公众的认知能力。如果作品仅在非常小的圈子内流传,且他人难以将其与特定人物关联,那么侵权的可能性会相对较低。然而,一旦作品被广泛传播,且指向性明显,那么法律就会更加倾向于保护受到侵犯的个体。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侵权的界限,在于创作行为是否越过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范围。创作者需要在表达的冲动与尊重他人的底线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同事为原型进行创作,如果只是捕捉到一些共性的特质,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并未指向特定人物且内容健康,这或许可以被理解。但一旦涉及到姓名、肖像、隐私、诽谤性的内容,并且能够被合理地指向特定个体,那么法律的判决就是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的必要之举。这起案件,无疑是对所有潜在创作者的一次警示:艺术表达需要自由,但自由的边界在于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人人都能搞自媒体、写网文的时候,本案有助于帮助各位创作者认识到潜在法律风险。

找到了新闻所涉及案件的裁判文书,(2020)苏01民终1881号、(2019)苏0106民初10612号,简单归纳一下关键事实:

  • 被告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抛妻弃子的 X 公》(X 为原告姓氏,在回答中用 X 代指)
  •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点出原告姓名,但文中主角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家庭情况和原告情况一致
  • 文中主角为了和「公司投资部的一位 Y 姓科级经理」结婚,抛妻弃子(Y 为现实中该公司另一名员工的姓氏,在回答中用 Y 代指)
  • 文中存在 XY 「这一对狗男女,每天上班下班都是一起,还手挽手的」之类具有侮辱性质的表述
  • 该文在社交媒体流传,导致 X、Y 的社会评价降低,Y 出现失眠、疲乏、心悸症状。

法院认为,虽然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文中人物姓氏、工作情况、家庭情况明显指向二原告」,被告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揣测原告家庭变故的原因,对其名誉权造成侵害。法院特别指出,「即便被告的陈述全部或者部分属实,被告的行为也构成了对原告隐私权的侵犯。另外,文中“狗男女”的表述在被告微信公众号传播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对二原告的人格进行贬损,构成侮辱。」

法院的说理,给各位潜在的职场类网文作者提出了三点警示:

1、在塑造人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和真实存在的人物产生明显的对应关系。要是真的想立足现实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淡化具体公司、岗位,或者将两三个人物的经历「移花接木」放在同一个虚构角色身上、将不同人物原型的特征、事迹重新排列组合再缝合起来(这不正是汪曾祺经常用的路数嘛);

2、如果笔下角色能够明确指向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给这样的人物安排虚构情节,有可能在法律层面属于捏造事实、构成名誉侵权。譬如说,我在文中塑造了一个 Top1 大学打灰专业,白净面皮一米九几的东百做题家,写他在非洲某水电站工作的时候天天就着恩希玛吃木薯粉团团、拿烤大蕉当下酒菜,你们肯定要说,「嗨,直接报那谁的身份证号得了」,这就有很大的法律风险。

3、即使所写的东西是真的,此人真的天天就着恩希玛吃木薯粉团团、拿烤大蕉当下酒菜,但如果我口吐芬芳使用了不文明词汇贬损角色的人格,或者公开了更多隐私信息,同样有可能构成侵权

总之,仅仅是表面宣称「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能洗清一切法律风险,作者虽然是自己作品世界中的上帝,但也要对现实社会中受到保护的权利心存敬畏。

user avatar

冷知识——真实事件改编,是需要给原型人物版权费的……

user avatar

梁山聚义之后,武松和杨雄、石秀一见如故,攀谈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好像天下的淫妇都姓潘。

武松说:“大概是潘字是三点水,水为淫,所以淫妇都姓潘吧?”

杨雄说:“不是啊,你看沈、江、温偏旁都是三点水,还有人就姓水怎么不用这些姓?”

石秀说:“那就是她们的老祖宗潘安不好,长得太妩媚了容易招蜂引蝶。”

杨雄说:“潘安这人虽然长得好看,却十分专一,与这些淫妇品行相去甚远。”

武松说:“那这是为何呢?”

杨雄说:“听说咱们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大概老天想用她们的姓说明什么吧?”

石秀说:“明白了《水浒传》的老天不就是作者吗?他肯定是想骂哪个姓潘的,还用两个女人骂,太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一位职员因为以同事为原型创作并发布了一部“狗血剧”,最终被判赔偿,这无疑又一次将文学创作与法律边界的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件事的核心在于,当个人的创作行为触及到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甚至隐私权时,法律便不得不介入,以保护那些受到不当影响的个体。从这件事本身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创作者追求艺术表达的冲.............
  • 回答
    谢晖卸任南通支云主帅,这消息一出,很多人都颇感意外,毕竟他在球队的执教生涯虽然不算特别长,但留下的印记却不算浅。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件事。首先,我们得说说他辞职的时机和原因。南通支云在谢晖接手后,确实有过一段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尤其是上赛季,球队在谢晖的带领下冲超成功,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
  • 回答
    听到谢晖被南通支云俱乐部暂停主教练职务的消息,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但也并非全无征兆。这次的处罚,表面上看是由于“酒后发表错误言论”,但背后牵扯的可能因素,以及这件事本身所折射出的中国足球教练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处罚本身来看: 及时果断,但也有待商榷的公平性考量。.............
  • 回答
    关于南京一男子因与外国人发生口角后持刀捅刺致对方死亡的案件,其法律定性、司法程序及社会影响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法律、社会、国际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案件基本事实与法律定性1. 案件背景 2018年,南京某地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名中国男子因与外国游客发生口角冲突,使用水果刀.............
  • 回答
    如何看待南京一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面包浪费食品被查处?南京一家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的面包而被查处,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意义。积极意义: 提升公众对食品浪费的认知: 这起事件无疑将“食品浪费”这个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让更多人开始反.............
  • 回答
    南京女子航班延误骗保300万元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金融欺诈案例,其背后反映了个人道德的沦丧、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保险行业在风控方面存在的潜在漏洞。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一事件:一、 事件的性质与影响: 金融欺诈: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定性。该女子利用航班延误这一客观事实,通过虚构事实、.............
  • 回答
    南京男子自学反诈知识后主动找骗子周旋却被骗 4.6 万元,这起事件确实非常令人唏嘘和值得深思。要理解他的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一、 事件本身解读:悲剧性的“反向操作” “秀肌肉”的失误: 从表面上看,这位男子可能是想“炫技”,通过自己的反诈知识来“戏耍”骗.............
  • 回答
    南京地铁“摸臀”事件:一则关于界限、冲动与回应的案例南京地铁发生的这起“摸臀”事件,无疑又一次将公共场合的性骚扰、个人界限的冲突以及公众情绪的表达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起事件,并探讨在类似情境下的妥善处理方式。 事件具体情况(基于公开报道的综合梳理):根据当时流传的视频和相关报道.............
  • 回答
    南京一高校食堂发生学生冲突事件,一名男生在争执中对一名女生扇了耳光,相关视频流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被以“保护女生”为由删除,这一举动也引发了更多疑问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事件本身的性质: 暴力行为: 无论男女,在任何公开场合动手打人都是不可接受的暴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则让人倍感担忧的新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背景下。一位在泉州旅游的南京籍女子,其活动轨迹集中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之后在日本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出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仔细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个事件。 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并不能简单地将其活动场所.............
  • 回答
    我不太确定您指的是哪位具体南京女子在日本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的事件。不过,我可以从几个普遍的角度来谈谈这类情况。一、 这类事件本身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本身是一个个体事件,是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个人健康情况。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人员的跨国流动仍然存在,因此在海外出现确诊病例,虽然不常见,但也在情.............
  • 回答
    南京外卖骑手因差评杀人事件,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它不仅摧毁了一个家庭,更折射出社会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看待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人情绪的崩溃,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表象与背后深层原因的探讨表层上看,这是一个外卖骑手因受到差评的处罚,情绪失控最终走向极端行为的案例。差.............
  • 回答
    南京一家店铺里,一只小猫被路过的男孩残忍虐待,而店主提出让男孩家长书面道歉的要求,却遭到拒绝。这起事件,说实话,让人看了心疼,也让人感到气愤。这件事情,最直接触动的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小猫虽然小,但它也是一条生命,有感知痛楚的能力。那个男孩的行为,无疑是残忍和缺乏同情心的,更不用说,他对一个弱小生.............
  • 回答
    这件事让人既愤怒又无奈,尤其是听到受害者被骗了整整五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女人为了学习“魔法”,落得如此下场,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诈骗案件。为什么会有人相信“魔法培训”?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精神需求的空虚: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 回答
    最近南京一个小区里发生的业主与物业的对峙事件,实在是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就是有业主竟然搬出了盾牌,跟物业工作人员面对面地杠上了。这场景,说实话,听起来都有点像电影里的情节了,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小区里存在的尖锐矛盾。要说这事儿,不能光看业主拿出盾牌这一个动作,得把它放到整个小区治.............
  • 回答
    看到南京这桩关于离婚后支付丈母娘带娃费的案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挺复杂的。一方面,我理解父母为了孩子付出的一切,特别是辛苦带孙辈的祖父母,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认可和回报。但另一方面,从法律和常理来说,离婚后一方要求另一方共同支付其母的带娃费用,这其中涉及的法律依据、家庭关系以及具体执行,都有些让人琢磨。咱.............
  • 回答
    南京这位妈妈因为辅导女儿写作业气出中风的新闻,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这背后到底折射出多少教育里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牵扯到的层面太广了,不仅仅是这位妈妈个人的遭遇,更是当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矛盾。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家校沟通和配合的断层。现在的学校教学内容.............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窝火!南京那位女士,遛狗不栓绳,结果狗扑上去了,把别人家猫给咬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反过来质问猫主人:“你的猫怎么不栓绳?” 我跟你说,这逻辑简直是天上地下都没法儿接上茬!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遛狗不栓绳,这是不对的,这是违反了绝大多数地方的养犬.............
  • 回答
    说起南京这位程序员,业余时间帮网友鉴定毒蘑菇,一年能“摆平”两千多桩“生死攸关”的咨询,还顺带积累了百万粉丝,成了网络上的大 V。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份量。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技能溢出”和“价值创造”。这位程序员,姑且叫他“蘑菇博士”吧。他的本职工作是写代.............
  • 回答
    南京这场演唱会,因为疫情原因取消了线下入场观演,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五味杂陈的。首先,从主办方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你想啊,一场演唱会从筹备到落地,涉及多少环节?场地租赁、艺人邀请、舞美搭建、宣传推广、周边制作,还有大量的人力投入。这些前期投入都是实打实的钱,而且成本不菲。突然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