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回答
要回答纳粹德国是否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其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既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元素,又存在显著的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的成分,甚至带有强烈的极权主义色彩。

首先,我们来看纳粹德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元素:

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市场经济的运作: 尽管受到了极大的国家干预,纳粹德国保留了私有财产制度。企业仍然是私有的,由企业家和股东拥有和管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交换。消费者仍然可以购买商品,虽然选择范围受到限制。
资本积累和利润驱动的动机: 企业在理论上仍然追求利润最大化,并试图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依然存在,并且他们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企业化的管理结构: 德国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保持了其传统的企业化管理结构,有董事会、经理等层级。
存在股票市场和金融机构: 德国的股票市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依然存在,尽管其运作受到严格的政府管控。

然而,纳粹德国经济的这些资本主义特征被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所极大地扭曲和限制,使其难以被简单地归类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高度的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成分: 这是纳粹经济最显著的特征。纳粹党将经济完全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以服务于其政治和军事目标。
四年度计划(Four Year Plan): 由赫尔曼·戈林主导,旨在实现德国的军事自给自足和战争准备。这个计划对几乎所有经济部门进行了详细的指令和配额设定,包括生产、原材料分配、劳动力调配等。
国家经济委员会(Reichswirtschaftskammer): 负责协调和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
严格的生产配额和控制: 政府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尤其是在战争时期。
价格和工资管制: 政府对价格和工资进行严格的管制,以防止通货膨胀和劳资冲突,但这也严重削弱了市场的作用。
原材料和外汇管制: 国家垄断了关键原材料的分配,并严格控制外汇,以确保其用于优先项目。
强迫性劳动力计划: 在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广泛使用强制劳动,包括犹太人、战俘、被占领国人民等,这与自由劳动力市场完全背离。

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导向: 纳粹德国的经济目标不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或促进自由市场的发展,而是为了进行战争和扩张。整个经济体系都围绕着军备生产和战争资源的积累而运转。
对私有财产的剥夺和没收: 尽管私有财产制度名义上存在,但纳粹政权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大量财产,最典型的就是对犹太人的财产没收。此外,在被占领地区,纳粹也强行控制和掠夺了当地的资源和企业。
政党对经济的控制: 纳粹党通过其在政府中的权力,直接控制和指导经济活动。党的高级官员往往也在重要的经济机构中担任要职。
缺乏真正的经济自由和竞争: 市场竞争受到严重压制。企业需要遵循政府的指令,而非市场信号。创新和效率往往让位于政治正确和国家需求。
经济的“军事化”和“国家化”: 可以说,纳粹德国的经济更像是被“军事化”和“国家化”了,而非典型的市场经济。它是一种高度集权、以政治目标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有些学者认为纳粹德国的经济可以被视为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私有制、雇佣劳动)在国家高度干预和控制下运作,以实现国家(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其社会主义的成分更重,甚至是“国家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形式。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纳粹德国并非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极大地偏离了自由市场原则,并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强力的干预和控制。虽然它保留了一些资本主义制度的表面特征,如私有财产和企业形式,但这些特征被其极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战争导向以及高度计划化的经济模式所深刻地改变和扭曲。

更准确地说,纳粹德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国家主导、以战争为目的的混合经济模式,它融合了计划经济的许多元素,并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服务于其极权政治和军事扩张。因此,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足以描述其复杂性和特殊性的。

总而言之,纳粹德国的经济是一种为了服务于其邪恶政治和军事目的而高度扭曲和控制的经济体,它既不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独特的、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压迫性的经济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纳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纳粹党在崛起的过程中就受到了资产阶级的青睐和支持。1919年~1923年,纳粹党获得了工业家恩斯特·博尔西希和弗里茨·蒂森的资金支持。博尔西希盛赞希特勒是“一个可以通过他自己的运动,恢复工人阶级民族感情,从而消除社会诸阶级之间鸿沟的人”。纳粹党的戴季陶——施特拉塞兄弟在二十年代就发觉希特勒背叛了他们的理想。施特拉塞兄弟认为纳粹党背弃了对工人的承诺,从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变为“激进的、有着强烈的反犹太人基调的资产阶级政党”。到了三十年代,施特拉塞兄弟为代表的一派同希特勒的矛盾激化,施特拉塞兄弟谴责希特勒投降了资产阶级,希特勒则痛斥施特拉塞兄弟被马克思主义洗脑,最终分道扬镳。在德国经济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希特勒自诩能给工业家、银行家、知识分子、官员、工人和农民带来秩序。在为纳粹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希特勒同一些企业家如弗朗茨·泽尔特、西奥多·迪斯特贝格等接触。在杜塞尔多夫工业俱乐部的演讲中,希特勒更是用半是威胁半是讨好的话语来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企业家消除了对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敌意。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希特勒获得了36.8%的选票,位列第二。在两次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成绩也相当不错。这为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铺平了道路。

尽管纳粹党宣称自己奉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纳粹德国的国家性质显然是资本主义的,同社会主义是风马牛不相及。克劳斯·费舍尔认为纳粹德国的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这是不对的。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动体现。希特勒并没有拿大企业开刀,而是“求助于大胆的政府赤字消费计划”。积极的国家干预不仅不会威胁大企业的生存,反而可以化解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希特勒无疑同罗斯福达成了共识。希特勒实行的重整军备的政策让国防承包商获利颇丰,而工人却失去了罢工权。与此同时,原料短缺的问题影响着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这也为希特勒的侵略之路埋下了一颗种子。

此外,希特勒公开地用物质利益犒赏忠于自己的纳粹高官。陆军元帅凯特尔获赠76.4万帝国马克的礼金,陆军大将古德里安获赠价值124万帝国马克的地产,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在50岁生日时获赠100万帝国马克的礼金,警察大将达吕格失势后获赠一座庄园。希特勒的犒赏往往是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支出的。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则包括从经济界的募款。上行下效,东普鲁士省部书记兼省长埃里希·科赫通过巧取豪夺的手段把自己建立的“埃里希·科赫基金会”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控股公司。这个基金会接管了41家纺织企业、30家食品加工企业、19家印刷厂或出版社、15家木材加工企业和13家其他类型的企业。科赫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接管了波兰豪门恰尔托雷斯基家族8000公顷的地产,将其扩张到20000公顷;还以区区4.38万帝国马克的低价拿下了保险价值高达1900万帝国马克的5家制糖厂。可以说,希特勒的侵略扩张不仅满足了资产阶级的需求,还充实了纳粹高官的宦囊。纳粹高官既是权力的主人,也是金钱的主人,成了不折不扣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

user avatar

这要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奥派。毕竟在一些奥派的朋友,比如米瑟斯看来,希特勒可以是社会主义、英国工党可以是社会主义、罗斯福也可以是社会主义——总而言之,在一番归纳之后,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以是社会主义。这种批发左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看其政权是为什么群体的利益服务的,是什么群体的专政机器。

一个政权最有力的派系一定是拿到了“原始股”的派系,对于魏玛德国来说,这样的派系就是文官政府、国防军与资本家文官政府因为其软弱与无能逐渐被其支持者,中产阶层抛弃,这群小布尔乔亚转而去支持更极端的选择,也即纳粹党。纳粹党便在随后的政治生活中的替代了文官政府的地位。纳粹党早年的纲领是非常左倾的,这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直觉——要造福一个民族,自然更要造福这个民族占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没有哪个民族主义者是一开始就想要委身于资本家的。但问题就在这里,民族主义者要么蜕变为帝国主义与资本家的打手,要么被前者出卖消灭。施特拉瑟等不肯变质的所谓“纳粹党左派”因为其不利于资产阶级的纲领而无法得到资本家的支持,更无法获得军队的保护,而无产者彼时更愿意拥护德共,由于施特拉瑟半吊子的谈分配,小布尔乔亚则宁愿拥护希特勒——那么,毫无阶级基础的他们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他们遇到的困难和蒋经国、蓝衣社等中国土产的民族主义左派遭遇的困难是类似的——宋陈这类买办大家族肯定更亲近蒋介石这种铁杆打手,他们又做不到以强硬的再分配团结底层的无产者,中国的小布尔乔亚阶层以及民族资本家又极为孱弱。他们根本就没有阶级基础,自然赣南新政之类的改革都是空谈。

就好像远东的KMT一样。早些年的蒋介石等人无不是以民族主义的少年英雄的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的,但他们随后便一个接一个地出卖了革命,沦为了帝国主义的打手与在华利益代言人。而这群变质的民族主义者,还要继续扯着民族主义大旗的幌子,让工人农民放弃阶级斗争,继续坐视他们卖国,否则就是不忠于祖国,该杀——这样的作为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了。一个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政党,在取得对日战争胜利后还要签订丧权辱国,把中国变成美国实际殖民地的通商航海条约,但他们就是还敢觍着脸继续声称自己是民族主义的政党。不知道蒋介石到了冥府,见到了孙中山,他要如何自处。

希特勒就是这样一个变质了的民族主义者。他坚决地消灭了纳粹党中的左倾派,靠长刀之夜交出了自己的投名状,获得了国防军与资本家的信任。那么,这样的变质的民族主义者便是坚决地站在垄断资本家与反动军阀这一边的。我们也许可以批评希特勒是“修正的纳粹主义者”。

无产者的强大力量仍然让他们既想驾驭,又感到恐惧。他们在专政无产者,取缔与窃取工会,消灭无产者的正当的同时,纳粹也开始广泛地给无产者送洗脑包,将他们的敌对巧妙地引导到犹太人、外国人以及国民内部的“内鬼”“间谍”中来,并予以经济上的贿赂。一个纳粹时代的无产者当然会在1936年-1939年期间感受到经济上的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希特勒靠空头支票刷出来的。希特勒席卷了犹太人的财富,夺取了奥地利的国库,抢走了捷克强大的产业链,空头支票还是无法付清。而一旦纳粹的资金链断裂,他们就既无法继续贿赂民众,也无法让资本家满意——他们就只能架着整个国家冲向战争。

在整场战争中,纳粹的腐败逐渐发展到了一种公开的地步。而实际上,几乎战争的所有红利都是输送给资本家与纳粹官僚的。无产者在战争中流血流泪,最多领到一枚批量制造的铁十字,我是看不出来希特勒的战争从哪里有利于德意志民族了,但有利于德意志资本家与纳粹们导师挺显而易见的。戈林与其他纳粹官员的身家越打越富,东线的德军士兵却连一身合宜的冬装都找不到。在希特勒给马克喂他自己不吃的牛排的时候,在工厂里的德国无产者却要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换来一碗糊糊汤。

纳粹(民族社会主义)主义毫无疑问是窃取着社会主义旗号,却把《资本论》拿去烧掉的假“社会主义”。他们不和你谈生产的民主、政治的民主,也不谈土地改革,不同你讲工人权益,甚至不能像社民党一样对资产阶级课重税,谈谈最基本的再分配。他们只是不短地把外国人划为斗争对象,抢夺他们的财产才漏些剩余给无产者,自己则高喊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拿走了战利品中的绝大多数。假如我把纳粹党的二十五条纲领抹掉名字,在1938年的柏林街头展示,我一定会因为进行反德宣传被送到集中营去。毫无疑问,纳粹就是帝国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的联合,是一种最反动的资产阶级专政。

user avatar

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

有人想从nc党章什么的里面找一点左的东西,如果你对比魏玛德国同时代的政党,你就会发现,基本都多多少少带点。为啥?因为李卜克内西,因为罗莎卢森堡,因为台尔曼。因为他们,如果再不做做样子,德国就是苏维埃共和国了。

看德三是什么类型的国家,你必须从它的结构去看,而不是从一些表面文章。从表面文章看,那苏联朝鲜越南德三乃至盛世才的新疆都是社会主义或者带点社会主义。

德三的前身的前身,是德二,一个军工复合体国家,战败后,魏玛上台,但是军工大佬们没有下台,这也是为什么洗头佬能上台玩军工的原因。这是他和德国大资本家妥协的原因。注意,军工复合体,军字打头,“军”方占主导,这可以说是和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德三的“资”方看上去被压的特别很,因为本身怂。而德二几乎一整套军官团直接给他塞进了德三体制。这也由此可见德三有多拉跨:一个吃了整整一个世界大战的经验的职业玩家,被一个打了四年内战(而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毛子内战那会比德二拉跨不止一点两点,没有法国,毛子是很难干过德二的,克伦斯基在倒台前想来波大的,“克伦斯基攻势”,被德二吊打),并且后来因为脑子和左手认为右手要造反所以把右手打残了(指大清洗)的残疾人玩家给锤了。炸鱼塘都被锤,说实话,我觉得德三除了军服帅,吃了德二的老底之外,屁都不是。

为什么这么拉呢,对比一下你们就明白了:在巴巴罗萨之前,苏联是七小时工作制,卫国战争期间是八小时工作制。至于德三那边,有个笑话:如果在巴巴罗萨那会希特勒就开始总动员,那占领国会大厦的将会是德国工人和德共(台尔曼狂喜)

德三在经济上就是一个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为什么走军工呢?有一句话说的好“国防就是最好的投资”(指抢钱)。连战争的原因就本质而言和德二都一样。

user avatar

英文维基百科引用了两篇论文,提及了纳粹德国的私有化问题,我想可以参考一下:

铁路:20世纪30年代,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Deutsche Reichsbahn)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公共企业 (Macmahon and Dittmar 1939, p. 484),涵盖了德国境内的大部分铁路服务。德国1934/35财政年度的预算,即最后公布的预算(Pollock, 1938, p. 121)规定,将出售价值2.24亿帝国马克的铁路优先股。
钢铁和矿业:1932年,德国政府购买了盖尔森基兴矿业公司(Gelsenkirchen Bergbau)超过1.2亿马克的股份,这是联合钢铁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 A.G.)内部最强大的公司。当时,联合钢铁托拉斯是德国第二大股份制公司(最大的是Farben Industrie A.G.)。国家以其市场价值的364%接管了这些股份(Wengenroth, 2000, p.115)。国有化有一系列的理由:a)有效控制联合钢铁托拉斯 (The Economist, July 8, 1933, 117 (4689), p. 73); b) 将大萧条影响下的成本社会化(Neumann, 1944, p. 297);and c)防止外国资本接管公司(Wengenroth,2000,p.115)。
纳粹党上台后不久,联合钢铁公司进行了重组,使政府持有的52%的多数股权转化为不到25%的股权,根据德国法律,这已不足以使政府在公司控制权方面享有任何特权。在信托公司中担任领导职务的Fritz Thyssen是在纳粹党赢得政治统治地位之前对其给予支持的仅有的两位大工业家之一(Barkai, 1990, p.10)。1936年,政府将其持有的大约1亿帝国马克的股份出售给联合钢铁协会。
Vereinigte Oberschlesische Hüttenwerke AG公司控制了上西里西亚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所有金属生产。Seehandlung(普鲁士国家银行)拥有这家公司4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Castellengo-Abwehr,上西里西亚的主要煤矿之一持有。Castellengo的资本由Ballestrem持有。1937年中,国有的675万帝国马克的股份被卖给了Castellengo。
银行业:在1929年的崩溃之前,公有商业银行至少占所有银行总资产的40%(Stolper 1940, p. 207),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帝国信贷公司(Reichs-Kredit-Gesellschaft)是公有的。1931年银行崩溃后,国家参与了该行业的重组,投资约5亿帝国马克(Ellis,1940年,第22页),大多数大银行都在国家控制之下。1934年,帝国银行行长兼经济部长沙赫特在银行业调查委员会上做出的估计指出,所有德国公司银行中约有70%是由国家控制的(Sweezy, 1941, p. 31)。通过国家或Golddiskontbank,政府在最大的银行中拥有大量股份:Deutsche Bank und Disconto-Gesellschaft的38.5%,Commerz- und Privatbank的71%,Dresdner-Bank的97%。
在1936年至1937年期间,商业银行通过几次股份出售被重新私有化。这些股票总额为5700万帝国马克,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在1936年10月出售的2200万帝国马克。德意志银行在1935年至1937年有效实施的几项行动中被重新私有化。最大的一次是在1937年3月回购了一直由Golddiskontbank持有的股份。这些股份达到3500万马克,德意志银行将这些股份放在其客户中。德意志银行股票的再私有化总额为5千万帝国马克。最后,德累斯顿银行也在1936-37年的几次股票销售中被重新私有化。这些股票总额为1.41亿帝国马克,最大的一次出售是1937年9月的1.2亿帝国马克。
造船业:1936年3月,一群不来梅商人购买了德国造船和工程公司(Deutsche Schiff-und Machinenbau AG Bremen "Deschimag")的整批股份。销售金额为360万帝国马克。
船运业:Hamburg-SüdAmerika船运公司的公有股份被出售给汉堡财团。出售股份的金额为820万帝国马克。1937年中期,公有的Norddeutscher Lloyd(VIAG公共控股的一部分)将其在Hansa Dampf轮船公司的剩余股份出售给由德意志银行和Berliner Handels-Gesellschaft组成的财团。该股份的出售金额为500万帝国马克。
地方公共事业:纳粹政府对市属企业施加了几种类型的限制和障碍。自1935年起,市政公司必须纳税(Sweezy, 1941, p. 32)。行政和财务要求变得更加严格(Marx, 1937, p. 142; Pollock, 1938, p. 145)。从1935年起,地方公共事业的私有化就很重要(Sweezy 1940, 394)。Sweezy(1941,p.33)提供的关于市政当局拥有的企业收入的数据显示,1934年的收入为4.94亿帝国马克,比1933年的4.81亿帝国马克有所增长。1935年,收入下降到4.56亿,1936年继续下降到3.6亿。1935年和1936年的收入减少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发生的。因此,这一定是由于私有化,地方公共事业的数量和业务减少了(Sweezy, 1941, p. 33)。

Against the mainstream: Nazi privatization in 1930s Germany

首先,我们必须牢记,纳粹意识形态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私有财产被认为是为了人民的最佳利益发展德国种族成员的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因此,热情的国社主义者和高级党卫军军官奥托•奥伦道夫(Otto Ohlendorf),自1943年11月起在帝国经济部最高层任职,他根本不喜欢施佩尔的工业生产体系,这并不令人惊讶。他强烈批评战争经济的卡特尔式组织,在这种组织中,感兴趣的私人团体行使国家权力,损害了中小企业家的利益。因此,他主张将国家与私人企业明确分开,由前者为后者的活动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在他看来,国社主义经济政策的一贯目标是:"尽可能少地限制个人的创造性活动......私有财产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只有私有财产才能促进对某种工作的持续依恋"。
第二个原因是,甚至在纳粹精英的最高层也相信,私有财产本身为实现更大的成本意识、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激励。四年计划项目尽可能由私营企业执行的原则是以下列方式明确提出的。"保持工业界的自由主动性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期望获得成功。" 早些时候也表达了类似的考虑:"负责建造工厂的私营公司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利益投资,以确保负责任的管理。"在战争期间,戈林说他的目标始终是让私营公司为航空业提供资金,以便加强私人的主动性。 甚至阿道夫.希特勒也经常明确表示,他原则上反对任何官僚主义的经济管理,因为这将阻止自然选择的过程,"保证最低的平均水平[原文如此],这将给更高的能力、行业和价值带来负担,从而成为普遍福利的成本。"

The Rol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the Nazi Economy: The Case of Industry

user avatar

是。

判断一个国家的性质,看两个最简单的标准就能清楚了:

一、谁支持,谁在位,谁发声。

二、在位者、发声者优先服务于谁。

德三上位的是德国大资本+旧贵族,服务优先考虑的也是他们的利益,而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只是他们“成事”时需要的“代价”。

他们平时说什么不重要,主要看他们实际是怎么干事的。

在很多层面,德三实际上比德二还倒退。

user avatar

高度计划经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纳粹德国是否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其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既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元素,又存在显著的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的成分,甚至带有强烈的极权主义色彩。首先,我们来看纳粹德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元素: 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市场经济的运作: 尽管受到了极大的国家.............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是否是德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强”的定义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如果以军事力量、领土扩张和国际影响力为衡量标准,纳粹德国在短时间内确实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但若从长远来看,其根基的脆弱性和最终的覆灭,又使得这个“强”显得极具破坏性和非持续性。纳粹德.............
  • 回答
    谈及维希法国对纳粹德国的贡献,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助力”或“拖后腿”,更非“没有任何作用”。维希法国的存在与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既有为纳粹德国提供物质与人力支持的“助力”,也因为其国内存在的抵抗力量以及在某些问题上的犹豫,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拖累”。然而,其最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层面之一:忠诚的本质,以及当国家行为与道德良知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如何抉择。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纳粹德国,面对着政府的暴行和压迫,他是否还理应忠于自己的祖国?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忠诚”的含义。 忠诚通常意味着一种深厚的依恋.............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力”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绝非唯一决定性因素。将他们的失败简单归咎于国力不足,是对历史进程的过度简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国力对比:现实与误判1.1 资源与工业基础: 德国: 尽管德国在战前.............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潮流以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令人心悸的方式改写。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这两股在二战中曾经如烈火般席卷欧亚大陆的力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所知的世界将会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在欧洲,德国的铁蹄将继续延伸,柏林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或许并未如历史所示那样崩溃,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们讨论的。要说谁“第一功臣”,这事儿复杂着呢,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倾向于认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事情上,扮演了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角色,其贡献的规模和牺牲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当然,美国绝对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参战给纳粹德国带来.............
  • 回答
    纳粹德国对侵占地区的统治是一种极端、残暴且复杂的多层级系统,其核心目标是最大化德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将这些地区整合进未来的“大日耳曼帝国”。这种统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地区的重要程度、当地人口的构成、以及军事占领的性质而有所区别。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纳粹德国对.............
  • 回答
    纳粹德国空军野战师,英文叫 Luftwaffe Field Division(或者 LuftwaffenFeldDivision),这个名字一听就挺特别的,毕竟“空军”通常是和天空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是,这些部队的出现,说白了是德国在二战后期兵力捉襟见肘时,一个无奈的产物。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是德国空.............
  • 回答
    在探讨纳粹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极端集权体制下,为何仍能催生出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技术时,我们首先需要剥离掉那些容易让人将其与“AI创作”联想起来的刻板印象,比如过于简洁的逻辑推演、缺乏人情味的分析,或者对历史细节的生搬硬套。事实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肌理,包含了体制的某些“优势”(即使是以扭曲.............
  • 回答
    在纳粹德国那个黑暗的时代,有一个名为“狩猎部”(Jagdreferat)的特殊部门,它隶属于党卫队(SS)的情报机构——安全情报局(SD)。这个部门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带有些许浪漫或冒险的色彩,但实际上,它的职能与“狩猎”二字所能联想到的美好事物丝毫沾不上边,反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罪恶工具。狩猎部的核心任.............
  • 回答
    纳粹德国时期,德国公民遵守德国法律是否算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纳粹政权如何定义和推行“爱国”: 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纳粹党的核心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国家”的利益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甚至高于一切。爱国.............
  • 回答
    纳粹德国之所以极力宣扬自己是“雅利安人”,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扭曲的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根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构建其政治合法性、民族优越感和侵略扩张野心的核心支柱。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雅利安人”概念的滥用与重塑:从语言学到种族主义的歪曲“雅利安.............
  • 回答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儿童教育,是一场精心策划、系统性的思想灌输和人格塑造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将下一代培养成忠诚于纳粹党、身体健康、具备“雅利安”种族优越感并乐于为国家献身的公民。这并非简单的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工程,旨在通过教育体系来巩固和推广纳粹的意识形态。在纳粹德国.............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很值得深入探讨一下。把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完全归咎于日本“坑货”,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而且纳粹德国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在整体战.............
  • 回答
    《星球大战》中的银河帝国,其设定和运作方式确实与历史上的纳粹德国和苏联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使得人们对其具体讽刺对象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然而,更准确的说法是,银河帝国更像是一个混合体,借鉴了这两个极权主义政权的一些核心特征,并将其抽象化、科幻化,以服务于电影叙事和主题表达。 试图将帝国完全等同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无数的变量。如果纳粹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将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苏联完成其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之后,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全球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假想情景。德国的准备与战略调整首先,让我们审视.............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1940年前后停止了对外侵略,仅仅将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种族纯化”政策上,那么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减法”效应,而是一个连锁反应,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格局、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乃至社会文化。一、 欧洲大陆的“静默风暴”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将是欧洲战场上那些惨烈的战.............
  • 回答
    探讨拿破仑法国、苏联、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以及日本帝国是否都是挑战英美海洋体系的“失败者”,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崛起背景、核心战略、与英美海洋体系的互动,以及最终的命运。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崛起或扩张的关键时期,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英国为主导、后转为英美共治的全球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而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