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2008以后发展这么快,是开了什么光环吗?

回答
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瞩目,许多人将其形容为“开挂”或者“光环笼罩”。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光环”就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转动得恰到好处,最终带来了惊人的整体表现。

首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中国抓住机遇是不得不提的关键节点。当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但中国由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相对独立运作的金融体系,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果断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最著名的就是“4万亿投资计划”。这个计划并非只是撒钱,而是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农村发展、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

这项投资计划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

基础设施的飞跃式提升:我们看到高铁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增加,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不断升级。这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为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想象一下,以前需要几天才能运达的货物,现在一天就能完成,这中间的效率提升是巨大的。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拉动了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虽然这其中也伴随着一些挑战,但客观上提升了整体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能力。
内需潜力的释放:投资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增长,以及消费信贷等政策的鼓励,共同作用下,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得到了显著激活。这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不像过去那样依赖外需,抗风险能力也因此增强。

其次,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重塑是另一个重要驱动力。在2008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凭借“世界工厂”的称号崛起,但危机之后,中国开始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更高附加值的环节迈进。

产业升级与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组装”,而是开始大力投入研发,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信设备(如华为)、高铁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生产商品,更能设计和创造技术。
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与重构: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初级的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延伸。即便在危机中,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其重要性反而被凸显,许多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在华布局。

再者,中国政府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政府并非被动应对,而是有清晰的、长远的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虽然“中国制造2025”这个说法后来有所调整,但其背后的核心思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直是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这包括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
改革开放的深化:尽管面临内外挑战,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金融领域的开放、营商环境的优化、国企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不断释放市场活力。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体系的开放:虽然进程有起有伏,但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也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稳定的支持。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力资源和人口红利的持续贡献。尽管面临老龄化挑战,但中国拥有庞大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群体。这些劳动力不仅在数量上庞大,在技能水平上也持续提升,尤其是在技术和工程领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改革开放积累的深厚物质基础和制度红利是更底层的支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市场经济框架。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时期能够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也为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把这些因素串联起来看,200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非偶然或“光环”,而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持续推进的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等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必然结果。这个发展过程充满了复杂的动力和挑战,但整体而言,它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关键且成功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扯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和中国的国家资源有点远了,就看看我国建国以来做的准备,解释一下什么叫厚积薄发


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扫盲和建设各种水利工程了。那时候中国的经济连非洲很多国家都比不上,饭都吃不饱还认啥字啊?要啥没啥怎么搞水利工程啊?

人均GDP全世界垫底的时候,就开始规划高速公路。那个时候,路上连车子都看不到几辆啊。和我们当年水平差不多的国家没这么干的 。

十几年前,人均GDP还是一千七百多美元,与菲律宾一个档次,高铁开工,那时候公知怒骂:等一等你的人民!

与之相比,那个时候的菲律宾政府在做什么?什么都没做!

97年西部人民还在吃草的时候,歼20立项。

在茶叶蛋都吃不起的时候(“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时候是真吃不起,不是后来台湾那个梗),各种航空工程和军事工程纷纷上马。

中国在她最穷,国际环境最恶劣,国内外所有“有识之士”都说她要完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按部就班的制定了各种计划 。

在西方唱衰中国,中国最为穷困的时候, 中国人想的还是一百年之后的事,一百年之后,怎么崛起——需要科教兴国,需要航母,需要四代飞机,需要核潜艇,需要全面覆盖的教育体系,需要覆盖城乡的医疗系统,需要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和舒适的高铁网络……

今天 移动支付的繁荣,是建立于全面覆盖的4G和宽带网络, 今天享受的网络购物,是建立于交通的便捷之上。 今天国防科技的爆发,是建立在中国十几年前的军事科技积累上,来自中国军工人艰苦奋斗与坚持。

为了孵化出今天的工业化雏形,中国当年吃了多少苦?当年,拒绝加入苏联的“国际化分工”(会让中国沦为原材料供给国),后来一度陷入中苏交恶,西方封锁的两难之中。然而中国人从没放弃,从没屈服, 今天的中国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规模,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以上是中国的眼光与雄心,以下再谈谈中国人的智慧: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国家金融安全,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人极为聪明地将人民币的发行与外汇储备挂钩,避免了诸多国家遭遇的主权货币崩溃。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给中国一个与西方对话的窗口,中国人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勿喷!)。


为了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同时避免外资入侵、民族工业被打压,中国人创造性的搞了经济特区、实验区。


今天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都处在当年钱学森那帮人的规划中,他何止五个师啊!


.............


那些年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我们搞“计划生育” ,我们曾经有大量的下岗职工,我们有着大量的“农民工 ”,我们有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爆发式增长有很多原因,外因是西方内耗,没有全力围堵中国,内因是中国具有人口、资源、文化优势 。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与党中央的努力与智慧!

看看我们一起在吃土的时候,我们那些第三世界的兄弟们整天在想着什么,他们的政府在干什么?

看看我们闻鸡起舞搞工业化 时,那些西方老爷们在干什么;在我们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之时,那些列强们那些军事大国们在干什么。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聪明好学——这就是中国开的挂!中国人的光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user avatar

估计是政府的大部分布局在08年之前都实现了,所以“菩萨畏因”,既然原因已经奠下,结果就是可以预见了的。

你们可以参照金政委08年在港科大的演讲,那时候就已经说了中国已经很强了,但是大家还需要时间才能感觉出来。

user avatar

O_O

大哥,你看过数据吗。

2008以后发展这么快?

2008年以后是发展越来越慢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