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方被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最初选择了华为最后迫于美方压力「投降」,如何看待此事?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英方被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最初选择了华为最后迫于美方压力‘投降’”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详细的说明和解读,因为这个表述中包含了几层含义,需要逐一分析和澄清。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

1. “英方被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 关于英国政府或情报机构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的公开报道非常少,并且并没有得到广泛证实。大多数关于英国在华为问题上的行动,更多的是围绕其对华为设备的安全审查、风险评估以及最终禁止其参与5G网络的决策展开。如果存在此类报道,需要具体的信源来支撑。通常情况下,国家情报机构进行渗透是秘密进行的,一旦公开,往往意味着行动的失败或被揭露。因此,如果确实有此类“被曝”,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审慎对待。

2. “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 这句话的表述比较绝对。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问题上,各国政府在做决策时,通常会基于一系列的风险评估,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没有任何威胁”的结论。英国政府在2020年宣布禁止华为参与其5G网络建设,是基于国家安全考虑,尽管他们也承认华为设备在技术上并无显著缺陷。他们的担忧更多地集中在潜在的供应链风险、数据安全和对国家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上,尤其是在美国施加政治和外交压力的背景下。

3. “最初选择了华为最后迫于美方压力‘投降’”: 这种说法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在处理华为问题上的一个演变过程。
“最初选择了华为”: 在英国正式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之前,英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华为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较早允许华为参与其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之一,甚至设立了华为在英国的安全中心(Huawei Cyber Security Centre)。这表明,在早期,英国更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合作的可能性。
“迫于美方压力”: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和限制措施,并不断向盟友施压,要求它们也采取类似行动。英国政府在做出禁止华为的决定时,确实受到了美国持续的外交和政治压力。美国将华为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并认为其可能与中国政府有联系,可以被用于间谍活动或网络攻击。尽管英国官方从未公开承认“投降”或“屈服于压力”,但美国的影响力是其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许多分析人士的共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曾明确表示,英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反华为联盟”将对其“有利”。

如何看待此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和看待您提到的情况:

1. 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核心驱动: 英国禁止华为的决定,无论其内部是否有“安插间谍”的传闻,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安全顾虑和地缘政治考量。在当前全球政治格局下,国家安全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信任赤字: 即使华为的产品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关于其与中国政府关系的疑虑,以及对供应链安全和数据主权的担忧,是英国政府无法忽视的。这种“信任赤字”在主权国家处理敏感基础设施时是至关重要的考量。
联盟效应: 美国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盟友,其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对英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美国将华为视为重大安全威胁并采取强硬措施时,英国在考虑自身安全和维持盟友关系时,往往会倾向于采取相似的立场。

2. 商业利益与政治考量之间的权衡:

早期开放的逻辑: 英国早期对华为持开放态度,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技术先进性: 华为在5G技术方面确实具有领先优势,能帮助英国更快地部署5G网络,获得经济效益。
价格竞争力: 华为设备通常比西方竞争对手更具价格优势。
对自主评估的信心: 英国曾认为可以依靠自身的安全审查和监管能力,来管理华为设备带来的潜在风险。
政策的摇摆与修正: 随着美国压力的增大以及对潜在风险认识的加深,英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投降”,而是基于对全球安全局势、技术发展以及盟友关系的重新评估后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进行利益权衡和风险管理的体现。

3. 对“间谍”传闻的解读:

情报活动的常态: 在国际关系中,情报收集和渗透是各国政府进行活动的一部分。如果英国情报机构尝试在华为内部获取信息,这本身并不令人意外。然而,其目的是什么,是否成功,以及是否“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这些都需要有确凿证据支撑。
政治叙事的影响: “安插间谍”的说法,有时也可能被用作一种政治叙事,来强化对某一方的负面印象,或者解释某种政策转变的原因。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需要对其保持审慎。

4. 科技主权与国家自主的挑战:

科技依赖的风险: 英国在5G基础设施建设中对华为的依赖,暴露了在关键技术领域过度依赖非本国公司的潜在风险。当国家安全与技术供应发生冲突时,国家安全往往会优先。
全球科技竞争: 华为事件也是全球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大国之间的竞争,对全球科技供应链和规则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来说:

您提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英国在处理华为问题上的一个复杂演变过程,其中涉及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盟友关系、技术评估以及政治压力等多种因素。

“确认华为没有任何威胁” 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是英国最初可能认为通过监管可以管理风险,但后来出于更广泛的国家安全考量,包括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和地缘政治的压力,认为其仍然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最初选择了华为最后迫于美方压力‘投降’” 形象地描绘了英国政策的转变,但“投降”一词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更客观地说,是英国在评估了各种风险和压力后,做出了符合其国家利益(在其政府的定义下)的战略决策。

这种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国际合作、商业利益以及地缘政治竞争之间的复杂交织关系。各国政府在面临类似问题时,都需要在技术优势、经济成本、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里天天嘲讽吹华为的是“嗨军”,殊不知最大的华为吹是美国政府呀。把华为吹的能威胁一票发达国家甚至是五常国家的安全了。不知道美国政府应该给按个什么头衔才好呢?

user avatar

巧了,前几天美国驻伦敦总领馆发了个推,翻译过来就是:

“想象一下另外一个国家尝试支配你自己的经济与安全政策”

原本大家以为说的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现在看来美国指的是自己对带嘤啊~

现实就是这么的讽刺,这世界真正能完全自主的国家有几个呢?

user avatar

新加坡前外交官引用一名英国企业高管的话,而这名高管又是从英国政府得到的消息,都不知道是几手消息了,而是消息本身是不是编造都很难说。

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华为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庞大企业,那个英国情报人员的等级要有多高,才有权限进行全面检查,并确凿地得出没有威胁的结论?如果是孟晚舟甚至任正非这个级别的人采取的秘密行为,就是华为董事会的人也未必全都清楚吧。

因此,不管华为有没有威胁,英国的情报人员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做出这个判断。

原来认为只有观网为了迎合国内的反美情绪,不惜编造和扭曲新闻,现在连每日经济新闻这样的专业经济媒体也下场了,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华为,英国情报人员,美国压力,投降,这几个关键词一出来,瞬间成为爆款新闻,观网可得继续努力了。

user avatar

告诉这位新加坡前外交官这一消息的英国企业高管可能要有麻烦了。

因为这位英国企业高管将英国情报机关的绝密级间谍行动向一名外国公民透露,已经违反了英国的Official Secrets Act(《官方保密法》),要被英国反间谍机关MI5调查。

而且他已经说了这名英国企业高管是在2020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向他透露这一消息的,这排查范围一下子就缩小了。MI5只要查一下参加2020年达沃斯论坛的英国企业高管名单,再调查一下他们在2020年达沃斯论坛期间的活动,想查出这名英国企业高管来非常容易:

新闻中没有提供具体的细节,比如被渗透的是华为英国公司还是华为在其他国家的公司。

按照英国情报机关的分工,如果被渗透的是华为英国公司,应该是由MI5负责的。

如果被渗透的是华为在其他国家的公司,应该是由MI6负责的。

因为MI5是英国的国内情报机关,负责在英国本土搜集情报。

而MI6是英国的对外情报机关,负责在国外搜集情报。

只可能是这两个情报机关之一,因为英国只有这两个情报机关专门负责人力情报工作(即间谍工作)。

GCHQ只负责信号情报工作,Defense Intelligence负责全面来源的国防情报工作,而且不会从事针对非军事目标的间谍工作,英国警察的Special Branch(伦敦警察厅的叫Counterterrorism Command)不会负责这种进攻性的对外情报工作。

被渗透的是华为英国公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英国没必要舍近求远,肯定是先从本土目标开始。

这样一来是在本土,有利于给间谍提供支持;二来华为英国公司会招收英国人,更有利于英国间谍渗透,因为这位英国企业高管说的是“planted our people in Huawei”,也就是把英国间谍打进去,而不是把已经在公司里工作的人拉出来;三来风险也小,哪怕间谍被发现了,也不会被抓,因为毕竟是在本国,间谍只要偷偷消失就可以了,反正用的肯定是假身份。等于是这个人凭空消失了,无从追究。

所以,应该是由MI5派出的间谍。

user avatar

这再正常不过了,政治里面没有逻辑,更没有道德,只有站队。

user avatar

这是大英对华关系开始转变了吗?

呵呵。

user avatar

棱镜门大家还记得吗?

棱镜门显示早在2009年美国情报部门就曾长期侵入华为内部网络,该行动有个耐人寻味的代号叫“狙击巨人”。美国情报机构NSA对华为进行过至少长达2年的监视和窃听、窃密。关于NSA,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简单地说,从中国去了美国做了美国间谍的人,回到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时候,都是归NSA指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是NSA主导了这种间谍窃听窃密行为,而不是CIA主导了吧!

按照“屋千蟑”理论,作为被美国政府进行了N轮制裁的重点企业,华为里面曾经有、现在也必然有来自美国、英国的间谍。

不要以为国防单位才会有间谍,高科技企业里面的间谍更多——你以为那些间谍只是“确认华为没有威胁”?天真!顺手偷窃华为的技术,这才是真金白银的好嘛!不信?你问问华为公司的信息安全有多严格吧。当然,这挡不住美国英国的专业间谍。偷窃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