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省下面的市有正式的简称吗?每个都有吗?

回答
关于省下面的市是否有正式的简称,以及每个市是否都有,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个。

简而言之,大多数省辖市,尤其是地级市,是有大家普遍接受的、甚至是官方认可的简称的。但不是所有市都有,也并非每个简称都是“官方盖章”的。

咱们得区分几种情况来理解:

1. “官方”的简称:

地级市的简称: 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接近“官方”概念的。很多地级市,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地域特点鲜明或者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城市,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简称。这个简称往往来源于城市的别称、历史名称的某个字,或者某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理特征。
例子:
石家庄 简称“石”。
天津 简称“津”。
南京 简称“宁”。
杭州 简称“杭”。
西安 简称“西”。
成都 简称“蓉”。
武汉 简称“汉”。
广州 简称“穗”。
沈阳 简称“沈”。
“官方”体现在哪里? 这些简称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官方的宣传资料、地图、政府网站,甚至在一些交通标识上(比如火车票、汽车票上的站名简称)。虽然不一定有一个专门的文件说“某市的官方简称是XX”,但这种广泛使用和认可,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官方性。

省会城市/直辖市的简称: 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简称往往更加固定和广为人知,因为它们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曝光率自然高。
例子:
北京 简称“京”。
上海 简称“沪”。
重庆 简称“渝”。
河北省 的省会石家庄 简称“石”。
浙江省 的省会杭州 简称“杭”。

2. 约定俗成的简称(更普遍):

除了上面那些大家熟知的,还有很多城市有自己不太为外省人熟悉,但在本地或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的简称。这些简称可能因为城市名中的某个字太好用,或者某个历史典故、地方特色太深入人心。
例子:
苏州 简称“苏”是大家公认的。
扬州 简称“扬”。
常州 简称“常”。
无锡 简称“锡”。
南通 简称“通”。
徐州 简称“徐”。
淮安 简称“淮”。
烟台 简称“烟”。
潍坊 简称“潍”。
枣庄 简称“枣”。
日照 简称“日”。
聊城 简称“聊”。
德州 简称“德”。

3. 为什么有些市的简称不那么“显眼”?

城市名本身比较独特或简洁: 有些城市的名字可能本身就比较短,或者其中某个字大家普遍不习惯用作简称。
例子: 像“铜陵”、“抚州”、“宜宾”、“绵阳”、“湛江”、“东莞”等城市,它们的名字本身并不算特别长,而且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大家习惯性的单字简称。虽然有时在一些非正式的语境下,比如方言里,或者极度简化的交通指示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字的缩略,但远不如“石”、“杭”、“蓉”那样深入人心,甚至称得上官方。

城市历史较短或发展相对缓慢: 一些近几十年来新设立的城市,或者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不那么突出的城市,可能还没有形成广泛流传的、有代表性的简称。
比如,一些县级市(虽然你问的是省下面的市,通常指地级市,但广义上也可以包含县级市): 很多县级市的简称就更少了,除非是历史特别悠久、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那种,才有可能留下一些别称或历史简称。

简称的“唯一性”问题: 有些简称可能容易与其他城市或省份的简称混淆,为了避免误解,官方可能就不会大力推广。

4. 谁来“制定”这些简称?

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 并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部门会出一个“中国所有地级市简称大全”。这些简称的形成,更多是民间约定俗成、历史演变和官方认可的结合。
民间约定俗成: 很多时候是当地居民、媒体、文化工作者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文化传承: 某些简称可能来源于古称、别称、或者与城市历史相关的地名。
官方的“默认”和“推广”: 当某个简称被大家普遍接受后,政府部门在制作宣传品、地图、交通指示时,也会顺应这种习惯,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其“官方”地位。

总结一下:

大多数省辖地级市,都有约定俗成的简称,很多情况下这些简称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使用。
但并非所有市都有,也并非每个简称都像“杭”、“蓉”那样广为人知,甚至被认为是“官方”的。 很多城市的简称可能只在本地或特定区域流行。
简称的产生,是一个自然演变和官方认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强制性的规定。

所以,当你问“每个都有吗?”的时候,答案会是“大部分有,但不是全部,而且‘正式’程度 varies”。

希望这么说,够详细,也够接地气,让你感觉不到是机器在说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从省到乡镇四级都有正式简称单字,再往下一级的村一般也有简称单字,但是实际广为人知的无非是省带着的省会、自治区、直辖市。某些幸运儿地县级地方,甚至乡镇能捡到交通通路的起终点简称字,照样能略微有名。如果想知道本地规范简称的单字是啥,建议浏览当地政务网站的信息公开页面,直接查看政府带文号的红头文件。

当然,如果某些地名当中存在相同的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会从历史上叫过的地名,或者本地域内知名山川的名字里取字。

另外取字的情况之一:最典型的是南京简称宁。南京简称南或者京都不太正确,毕竟南作为首字的省会还有南昌跟南宁,而叫京又跟真正的京城重复,所以一般会采用以前叫过的江宁府取宁字作为简称,虽然某种程度上又跟南宁同字。

另外取字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有数个正式与习惯简称。比如,贵州与贵阳有时图省事直接用贵作为简称,但是更多情况下,还是贵州取黔(先秦设置的黔中郡)、贵阳取筑(古时贵阳多竹,以竹的谐音筑为名)为单字简称,一则避免都直接用贵字造成省市不分,二则避免其中一个用贵做简称导致理解偏差,三则避免误认为是贵定县的规范简称。这也是部分地名取第二字为简称的原因。

三个贵的不同简称

另外是交通通路对于两端简称的特殊用法。解放前比较混乱,陇海的陇是省,海是州,两端不对等,又或者两端都是省,但是实际终点不在涉及省,比如浙赣,原本只到南昌,又逐步延伸到湖南株洲,赣就变成了铁路通过省而不是终点所在省。另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铁路名称是北宁线,北就是北平,而宁则是取了辽宁第二字为简称,还不如直接叫辽或者沈呢。总之,各种特例很显眼。

解放后将大体上惯用的以省简称的交通通路,换成具体以起终点城市乃至车站首字作为简称。比如成昆、贵昆,除了南京这种直接用哪个字都不合适的特例之外,就是取起终点城市首字。就算这样,也不是没有特例。比如开通时间不长的渝筑高速公路,就是相对于兰海高速之外的第二条重庆至贵阳的高速公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筑而不是贵。再加个冷知识,一般国道省道除了编号,都是有另外的汉字名称,比如210国道满防(包头市满都拉镇至防城港)线,321国道成广(成都至广州)线,只是日常运用的时候就很少为人所知,需要搜一下才知道。

说个输入法时代的笑话吧,有人分不清黔、贵、桂三个地名简化单字的区别,初经贵州广西写后记的时候就直接敲键盘敲成黔贵铁路,宁搁这原地TP呢?

其实了解各地简称,也是复习各地波澜壮阔延绵不绝的地域沿革史。而且各地还有各种各样的多字别称,都了解一下,至少也显得肚子里有点墨水。比如王勃写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南昌当时的两个别称。

user avatar

有。正式的简称可以看政府发文字号。例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第2号规定,写作“穗府办规〔2021〕2号”。这个字大多是地名首字,如成都用“成”,南宁用“南”。

每个市简称都是固定的,但用字可能重复。如“宁政办发”可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公文,也可能是南京市、宁德市或者宁海县、宁明县、宁国市之类。另外也有少数城市发文字号不简写,如“广安府办发”、“孝感政办发”。

有的城市有其他约定俗成的简称或别称,如成都的“蓉”、南宁的“邕”,但近年来的正式命名场合仅有“沪蓉高速”等少数还在使用。与此相对的是首字简称越来越常见,例如开封(原本简称“汴”)或大同(原本采用第二个字简称“同”)等城市,用首字简称的场合有“郑开城际”、“大西高铁”等。

正式简称取地名外字的地级以上城市只有:上海(沪)、重庆(渝)、太原(并)、南京(宁)、南昌(洪)、广州(穗)、贵阳(筑)、宁波(甬)、安庆(宜)、开封(汴)、南阳(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