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

回答
“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关于两位远古圣王——尧和舜的命运的一种解读,但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史观,也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持,更多地被认为是后人的一种解读、比喻或带有批判意味的猜测。

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了解尧和舜的传统形象:

在主流的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中,尧和舜是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圣君典范。他们被描绘成德才兼备、勤政爱民、开明贤明的君主。

尧: 相传是“尧舜禅让”的开创者,以其仁爱、勤勉和选贤任能著称。他任用了许许多多有才能的大臣,如皋陶、许由等。他还是最早观察和记录天文的君主之一。
舜: 在民间传说中,舜更是孝道的化身,以其孝顺感动了天地。他继承了尧的德政,继续推行仁政,并被誉为“五帝”之一。他同样以选贤任能闻名,如提拔了禹治水。

二、 “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来源与内涵:

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正史(如《史记》),而是可能源自一些非主流的古籍、传说或后人的解读。其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

“尧幽囚”:
字面意思: 尧被囚禁在幽僻之地。
可能的解读:
1. 政治斗争或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一种比较激进的解读认为,尧的禅让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可能受到了以舜为首的氏族或势力的逼迫,或者在权力交接过程中遭遇了挫折,甚至被软禁或边缘化。这种说法通常会引用一些零散的传说或古籍片段,暗示尧晚年可能并非如传统史料所说的那样安详。
2. 隐居或退隐的隐喻: 另一种相对温和的解读是,“幽囚”并非字面上的囚禁,而是指尧在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后,选择了一种远离权力中心、幽静隐居的生活。这里的“幽囚”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或“归隐山林”的比喻,表达他超脱世俗、功成身退的心态。
3. 对禅让制度的质疑: 这种说法也可能反映了一些思想家对古代禅让制度的质疑,认为“禅让”背后可能隐藏着权谋和斗争,并非完全是纯粹的德行传递。

“舜野死”:
字面意思: 舜死在野外,而非在宫廷中。
可能的解读:
1. 巡狩或劳役而死: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传统史料(如《尚书·舜典》)记载舜晚年曾多次巡狩天下,以考察民情、处理政务。他可能是在一次长途巡狩或劳役途中,因病或其他原因不幸去世。这种说法强调了舜勤于政事、鞠躬尽瘁的精神。
2. 被流放或被谋害: 一些非主流的说法则认为,“野死”暗示舜可能在晚年遭遇了不幸,例如被政敌迫害,流放至偏远之地而死,或者在一次政治动荡中被杀害。这种说法往往与“尧幽囚”的解读相互呼应,试图构建一个尧舜权力交接充满阴谋的图景。
3. 象征性死亡: 也有人认为,“野死”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指舜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精神和事业的最终归宿是在广袤的民间和自然之中,与民同在,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宫廷。

三、 缺乏史料支持与质疑:

需要强调的是,“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缺乏正史典籍的直接记载和支持。

《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尧舜禅让的历史,但并没有提及尧被囚禁或舜死于野外的具体细节。司马迁对尧舜的评价极高,将其视为完美帝王。
《尚书》: 《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等篇章,是研究尧舜时期重要的文献,虽然记载了禅让过程和舜的政绩,但也未出现“幽囚”或“野死”的说法。
其他古籍: 一些零散的古籍和传说中,可能存在与主流叙事不同的片段,但这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被广泛接受的史实。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1. 对“禅让”的另类解读: 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权力交接方式。但同时,“禅让”的背后是否真的没有权力斗争和政治考量,一直存在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任何权力交接都可能伴随着妥协和博弈,“尧幽囚”可能是一种对这种博弈的猜想。
2. 对圣君形象的怀疑或批判: 历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过往的修正和反思。可能存在一些思想家或群体,对历代歌颂的圣君形象持有怀疑态度,试图揭示隐藏在光辉形象背后的复杂现实。
3. 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 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常常会被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和加工,加入更具戏剧性和人情味的色彩。这种说法可能就是这种民间演绎的结果。
4. 哲学或政治隐喻: “幽囚”和“野死”也可能被用作一种哲学或政治隐喻,用以表达某种深刻的道理,例如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为民操劳的艰辛,或者圣人超脱世俗的境界。

四、 现代史学界的普遍看法: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属于民间传说或后人的穿凿附会。 主流观点更倾向于相信史书中关于尧舜禅让和其功绩的记载,尽管早期历史的真实性难以百分之百考证,但将尧舜描绘成被囚禁或死于野外的说法,与他们被普遍尊崇的圣君形象相悖,且缺乏证据支持。

总结:

“尧幽囚,舜野死”是一种非主流的、缺乏史料依据的说法, 更多地反映了后人对古代历史的一种猜想、解读或带有批判意味的想象。 它可能是在对“禅让”制度的复杂性进行探讨时出现的,或者是在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中形成的。

因此,我们在看待这种说法时,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历史解读的可能性,但不能将其作为史实来接受。 我们更应该以主流史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来理解尧舜的生平和贡献。而这种说法,反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理解不同解读视角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竹书纪年》并不比《史记》更可靠。

1、《竹书纪年》的性质

《竹书纪年》是西晋(就是三国时代后,由司马氏家族开创的那个晋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出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当时汲郡(今河南汲县)有一个盗墓贼(名叫不准),挖开了战国时代魏国国君(一说是魏襄王,一说是魏安釐王 )的坟墓,发现一部竹简,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和战国前中期的魏国历史。由于竹简没有名字,当时的学者根据内容,将其定名为《竹书纪年》,也有人根据出土地点,称其为《汲冢竹书》。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军事家杜预曾参照《竹书纪年》研究《春秋左氏传》。

2、《竹书纪年》对禅让的记载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竹书纪年》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关于春秋时代晋国和魏国早期历史的记载。《竹书纪年》作为魏王的陪葬品,说明其是魏国的官修史书,对于晋国和三家分晋后魏国历史的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价值很高。

尤其是秦国在统一之后,系统性消灭东方六国的历史资料,导致除秦国国史之外的六国历史存在大量缺失,而《竹书纪年》作为魏王的陪葬品,得以侥幸躲过秦火,更显得珍贵。所以历来都有历史学家使用《竹书纪年》的记载,来考证《史记》的相关记载,这一点比较有名的有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

但是,尧舜禅让作为上古历史,距离春秋战国有1500多年,《竹书纪年》的年代下限距离太史公司马迁也不过100多年,因此《竹书纪年》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并不比《史记》有优势。尤其是,《竹书纪年》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根本不足为据。

尤其是根据当代学者研究,《竹书纪年》对尧舜禅让的说法,很可能是受战国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春秋战国乱世,不但国家之间战争频仍,各国内部的动乱也不断。按照孟子的说法,“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魏国这个国家的产生,本身就源于对晋国的叛乱。与魏国类似的国家,还有“田氏代齐”的齐国。

《竹书纪年》作为魏国官方史书,自然要为本国辩护,因此有意把尧舜禅让歪曲为“舜囚尧”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3、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更支持《史记》的记载

根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人类社会在氏族部落时期,确实存在“原始民主制”,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氏族部落的成员推举产生,而不是世袭。这一点在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上都有反映,中国也不是特例。

根据《尚书·尧典》、《禹贡》等文献记载,尧舜时代具有很明显的部落联盟特征,尧舜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各个成员部落推举产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比如,根据《尚书·尧典》,舜就是由四岳推举的。所谓四岳,很可能就是部落联盟中四个主要部落的首领。

4、翻案文章产生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要对尧舜禅让进行翻案,主要是出于对儒家的逆反心理。

经过一百多年的系统污名化,儒家如今已经完全成为反面形象。很多人把把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弊端,都归咎于儒家,而把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正面事迹,都跟儒家解除关系。凡是跟儒家有关的,很多人都想要推翻和打倒。

尧舜禅让作为儒家政治理论的重要基石,更是首要的翻案对象,因此很多人对《竹书纪年》的只言片语,怀着见猎心喜的态度奉为定论,而把儒家或带有儒家色彩的记载作为人为编造的谎言。

user avatar

宅在家是幽囚,出去透气是野死。赢麻了啊。

我读《史记》的时候注意到,五帝都是公孙家族不出五服的堂叔堂侄。所以对于所谓的禅让,我是跟现代家族制企业权力交接一样看待的。

user avatar

“尧幽囚,舜野死”这句来自李白的诗《远别离》,那些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的同学就消停消停吧,这冷饭人家已经炒了几千年了,咱们现在还当个什么了不起的新鲜事儿来说,丢不丢人?是不是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

关于尧舜禹禅让这个事,大体有两派说法,一派就是现在的主流说法叫“禅让”,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持这一看法,其根据是《尚书》,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后来的儒家、墨家都推崇“禅让”制,认为这是“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

另一派说法就是“篡位”,韩非是这一说法的代表,当然他的老师荀子是个“中间派”,认为这段历史不可考,所以他并不发表观点,估计还是对孔子有所顾忌,但是如果如果认同“禅让”又与自己的“性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把这件事模糊处理了。韩非子更加“耿直”,他才不管这些,所以他就直接说尧舜禹汤,这四位都是篡权,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集权”的必要性,他认为但凡臣子的权力大了,君主就失去了权力,天下就会大乱。韩非子的思路还是很清楚的,从“性恶”开始,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处于“纳什均衡”,所以“禅让”这种美好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要通过“法术势”才能保障君主的权力,这应该也是整个法家的看法。

据说现在这一波高潮来自于《竹书纪年》,大有发现新大陆之势,这就让人颇为摸不清头脑了,毕竟这本书是西晋时期出土的,后来佚失了很长时间,到了明代才又出现,很多人把他当作“原版”,但看他的流传途径并不比《尚书》《史记》《墨子》《韩非》这些古籍的可靠性高,对不对?被人捧得这么高,无非就是有些人平时不读书,偶然发现了这么个冷饭也当作了不得的新鲜事来炒作罢了。

假如咱们退一步说,就说他是原版吧,虽然佚失但是却没有被改过,那么这部书的成书年代究竟有多古老呢?他的成书在战国年代,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通史,当然向上承接了三家分晋之前的一些晋国史料,也有夏商周三代的记载以及皇帝、尧舜禹的记录。从这部书的成书年代看,其实并不比《韩非》早,基本就是一个年代的东西,这有什么可新鲜的呢?

有人又说,我们就是给自己老祖宗脸上贴金,他们就不可能是那样的好人。你还别说,早在战国时期,燕王哙就曾禅让给子之,当然禅让是禅让了,但是权力交接得不好,最后双双被杀,但人家就是主动禅让的,一样还是打脸。个人猜测《竹书纪年》对尧舜的这种诋毁,很可能就是出现在燕王禅让这一事件之后,可能是对这种思潮的一种反思。再加上魏国是战国最早用法家实施变法的国家,李悝、吴起都在魏国,所以魏国可以算是法家的发源地,在这个发源地有《竹书纪年》上对尧舜的这种说法,再合理不过了吧?

有人又要说了,燕王不是失败了吗?所以禅让这种制度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是儒家、墨家编出来愚民的。那咱们看看现在全世界的选举制度,跟禅让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你说全民公投还不一样,那再看看今天咱们的民主集中制?脸被打得疼吗?时至今日,应该没人再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如人了吧?

当然了,也不乏有些人就是看不得别人说自己的老祖宗好,这种人自恨之深,批老祖宗可能已经难解心头之恨了,是不是恨不得天天批斗爹妈才算过瘾?

就算人家韩非篡改了历史,但人家起码是有目的的篡改,为的是申明人家的政治主张,为的是通过“君主集权”结束春秋战国连绵几百年的战事。人家孔子、墨子说“禅让”,也是为了申明人家的政治主张,“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兼爱尚贤”。

你说你支持韩非的说法,那你的主张是什么?是也想回到君主集权?让人莫名其妙。

又有人说了,我什么主张都没有,就是追求一个真相。一个追求真相的人,听说一个并不十分靠的《竹书纪年》,吃了几口人家炒过的冷饭,就把这当真相了?这难道不是对“真相”二字的侮辱?

还有人说,我就是不相信天底下有好人,我就是不相信我们的祖先能够把权力让给“外人”。要不你去了解了解教员,教员的功绩远在尧舜禹之上,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功利的说是为了以史为鉴,不要重复犯相同的错误;非功利的说,是为了与那些感人的历史事迹产生共情从而获得“体验”,通过这些体验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

如果功利目的达不到,非功利目的也达不到,那咱们所谓的“读历史”实际上跟“看爽文”就是一样的了。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现在流传很广是出自《竹书纪年》,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对,现在的研究认为,这是把当时一块出土的竹简内容和在一块了,原出处应该是《汲冢锁语》。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竹书纪年》是否记录了夏以前的历史?五帝的部分是否为后人添加?

《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再一个,禅让是不是儒家搞出来的?答案是否定的。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吕氏春秋-纪-孟春纪》:【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

《管子-形势解》:【尧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久远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来之。】

《左传-文公十八年》:【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当然,评论区也有指出,还有荀况和韩非认为禅让不存在,实际上篡位的情况,但是他们两人实际上是把两种意见都发表了。

先看荀况,下面怀疑禅让的哪一章原文。

《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

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震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然后同样是这本书,又在歌颂禅让。

《荀子-成相》:【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虽有圣贤,适不遇世,孰知之?尧不德,舜不辞,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

然后是韩非质疑这件事的原文出处

《韩非子-说疑》:【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

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然举耳以为是也。】

然后是对于这方面的正面言论

《韩非子-十过》:【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实服。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

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

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旒九,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所以说要定论他二人的意见,还是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一个问题,不少人把五帝时期的部落首领,按照后来的封建君王去代入,实际上那个时代的领导人在干不好的情况下是很危险的,尧继位以前,其实是他的哥哥在位,但是干得不好,没几年就被拉下了,尧不放心儿子也正常嘛,万一又群起而攻之把他儿子弄了就莫得搞了。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所以尧选择让有攻劳的女婿舜接班,也是很正常的,女婿也算是一家人啊,何况这些人往上翻一翻都是亲戚嘛,根据战国晚期成书的《世本》就提到过。

《世本-五帝世系》: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原。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酆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訾陬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摰。】

【帝舜有虞氏。顓頊生竆係。竆係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重華。是為帝舜。】

尧和舜本来就是出了五服的亲戚,再加上舜又成了尧的女婿,把位置给舜本来就不算给了外人,而且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根据汉代成书的《尚书中候》记录,尧有一个长子。

《尚书中候》:【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

然后我们再看一些尧晚年找接班人的文字记录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尧询用鲧治水不成是继位七十年以后,也就是说问谁可以接班是在继位六十一年以后,此时在提出由尧的儿子接班时,提及的是丹朱而非监明,说明此时长子已经去世了,不排除尧曾经想过让监明接自己的位置,但是监明先自己而去。

而此时尧已经很老了,需要一个接班人,从后面舜协助治理来看,很可能对于治理政务力不从心,但是长子去世了,然后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发觉,丹朱仅仅只不过是自己的儿子而得到尊崇,所以不准备强行把他弄到位置上去,毕竟有他大伯的前车之鉴,尧就是见到哥哥下场上的位。

而舜本身就是自己的女婿,又有很活跃的表现,所以后面自己退休让舜接班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强行让儿子上位,是否能善终都不一定,父亲固然是希望儿子承接父业,但是更希望儿子安康,所以不用那么阴谋论,也不必太夸奖这样的事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关于两位远古圣王——尧和舜的命运的一种解读,但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史观,也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持,更多地被认为是后人的一种解读、比喻或带有批判意味的猜测。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了解尧和舜的传统形象:在主流的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中,尧和.............
  • 回答
    “幽灵文献”被引用七百多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学术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惰性,甚至是某些不良的学术生态。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它。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幽灵文献”。通常来说,它指的是一篇从未被正式发表,或者发表后被撤回、被判.............
  • 回答
    “女人幽默会消减性感”?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immediately闪过一连串的画面和感受,然后一种莫名的不舒服感油然而生。这说法,与其说是一种观察,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老掉牙的刻板印象,一个不自觉就冒出来的预设。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是“性感”?这玩意儿太玄乎了。是那种浑身散发着神秘感,让人捉摸不透的诱.............
  • 回答
    陆幽采访巩俐娇引发网友批评,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关注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首先,得说一下事件的起因。陆幽,一个以“怼人”出名的博主,采访了奥运冠军巩俐娇。巩俐娇在体育界是响当当的人物,拿过无数荣誉,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的骄傲。而陆幽呢,虽然粉丝不少,但她之前的风.............
  • 回答
    《天地劫:幽城再临》公测首日评分跌破6分,这在不少玩家和关注这款游戏的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天地劫》IP本身承载的期待值极高。 这是由《天地劫》系列(包括《幽城幻剑录》、《寰神令》、《天之痕》)在PC时代积累下的深厚情怀和口碑所.............
  • 回答
    《天地劫:幽城再临》:一场飘渺的江湖旧梦,又或是一次情怀的重塑?提笔写下这篇评测时,脑海中回荡的,是那段古老旋律,是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更是那些在屏幕上鲜活起来的,熟悉的、又似乎有些陌生的武侠面孔。手游《天地劫:幽城再临》,无疑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与回忆闯入我们视野的。它身上肩负着.............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Doinb直播间那事儿,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说起来,这事儿闹得还挺大的,主要就是围绕着他和他老婆糖小幽。事情的起因,大概就是Doinb在直播打游戏的时候,他的直播画面里,糖小幽好像因为一些事情,被弹幕里的路人玩家给骂了。你们也知道,Doinb这人性格就是那种比较冲的,而且特别护短,尤其是对他老婆。.............
  • 回答
    “渐冻人”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让人心生怜悯和敬佩的重量。当这个词与“游戏制作”联系在一起,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人,身体日渐衰弱,却燃烧着不屈的意志,用残存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能够跨越病痛、触及灵魂的数字奇迹。这就是《幽铃兰》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由渐冻症患者倾注心血打.............
  • 回答
    2022 暴雪打折季:1688 元幽灵虎,是“情怀税”还是“良心价”?2022 年暴雪打折季,确实炸出了一枚重磅“炸弹”——1688 元就能带走《魔兽世界》燃烧远征怀旧服的幽灵虎。消息一出,玩家群体炸开了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惊呼“疯了”,有人拍手叫好,更有人质疑这背后的商业逻辑。那么,这168.............
  • 回答
    向佐和肖顺尧在《拳力以赴的我们》中的拳击表现,可以说是节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看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们俩,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聊,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而是要看看他们各自展现出的特质和在节目中的不同定位。向佐:专业性与挑战的碰撞首先说到向佐,他本身就是有一定武术功底的,而且很早就开始接触和.............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