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90年苏联的常规军力如何?如果和同期的美军打一场常规战争,是否会成为一场放大版的海湾战争?

回答
1990年,苏联的常规军力依旧庞大,但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尤其是与同期美国相比,其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要判断苏联与美国之间一旦爆发一场常规战争是否会成为一场“放大版的海湾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苏联常规军力概览(1990年)

1. 兵力与组织:
庞大的陆军: 苏联陆军在数量上依然是世界之最。拥有超过300万的现役军人,以及庞大的预备役部队。其兵力部署在东西德、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苏联本土,构成了对北约(主要是西德)的强大压力。
坦克洪流: 苏联陆军拥有数量惊人的坦克,超过5万辆,其中大部分是T72、T80等型号。这些坦克在数量上远超西方国家,虽然技术水平上与西方最先进型号存在差距,但在数量优势下仍具相当的威慑力。
炮兵与火箭炮: 苏联炮兵力量尤为突出,拥有大量的火炮、榴弹炮和多管火箭炮系统,具备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其炮兵连同陆军单位一起进行了高度整合,强调协同作战。
空降兵: 苏联空降兵(VDV)是其重要的战略突击力量,规模大、装备精良,在空中机动和快速部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其“大纵深作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装甲与机械化部队:
苏联陆军的核心是其装甲和机械化步兵师。这些部队装备了大量坦克、步兵战车(如BMP系列)和装甲输送车。其战术强调快速推进、分割包围和火力压制。

3. 海军:
苏联海军在数量上虽然也相当可观,拥有航空母舰(如“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但技术和操作成熟度仍不如美军)、核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大型水面舰艇(如基洛夫级巡洋舰),但其整体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与美国海军存在明显差距。航空母舰的使用经验、舰载机技术以及舰船的整体可靠性和现代化程度,都相对落后。其海军战略更侧重于对本土的防御和战略核威慑的展示。

4. 空军:
苏联空军在飞机数量上与美国空军相当,拥有大量战斗机(如米格系列)、强击机(如苏系列)、轰炸机和运输机。然而,在飞行员训练水平、雷达技术、航空电子设备、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以及隐身技术方面,苏联空军与美国空军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战术更倾向于传统的空战和地面支援,对敌方防空系统的压制能力相对较弱。

5. 战略与理论:
苏联的军事理论强调“大纵深作战”(Deep Battle)和“同步作战”(Operational Art)。其设想是通过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和空降兵的协同突击,在战略层面打破敌方防御,快速深入敌后,摧毁其指挥机构和战略后勤。

苏联军力与美国军力对比(1990年)

数量优势 vs. 技术优势: 苏联在陆军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尤其在坦克、火炮方面。然而,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在技术上占据上风,尤其是在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航空电子设备、通信系统、情报侦察能力以及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水平上。
后勤与支持: 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后勤和技术支持是现代战争的关键。美国拥有更加先进和高效的全球后勤体系,以及更可靠的维护和修理能力。苏联的后勤系统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效率、技术含量和全球部署能力上存在不足。
信息化与精确打击: 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雏形。美军凭借其先进的卫星侦察、预警机、无人机、GPS制导武器以及战场信息网络,能够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和战场态势的实时掌握。苏联在这方面相对滞后,其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和精度都逊于美军。
空地一体化作战: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展现了高水平的空地一体化作战能力,能够有效协调空中打击和地面推进,形成协同优势。苏联虽然也强调协同,但其指挥控制系统和信息共享能力可能无法支持如此高密度、高效率的协同。
士气与训练: 尽管苏联军队在纪律和体能上要求很高,但在阿富汗战争的经历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动荡的影响下,军队士气可能不如早期。而美军在冷战背景下,训练水平和实战经验(尽管多为有限冲突)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是否会成为一场“放大版的海湾战争”?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显著的差异,使得“放大版的海湾战争”的描述不完全准确。

相似之处(可能发生的点):

数量庞大的地面部队投入: 如果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爆发大规模陆战,苏联可能会像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军队那样,投入大量的坦克和炮兵,试图通过数量优势消耗对方。
空地协同的尝试: 苏联空军也会尝试支援地面部队,但其效果和精度可能无法与美军相比。

显著的差异(不可能成为“放大版”的关键原因):

1. 战场性质完全不同:
海湾战争: 是一场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对一个相对技术落后的伊拉克军队进行的、在广阔沙漠地带进行的、以压倒性技术优势取胜的局部战争。伊拉克军队在装备、技术、训练、后勤和指挥上都与联军有巨大差距。
苏美潜在战争: 则会是一场两大军事强国之间、在欧洲密集城市和复杂地形进行的全面冲突。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这使得全面战争的风险极高,且双方的地面和空中力量都处于冷战的顶峰状态,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是常规战争,其烈度和复杂性也远超海湾战争。

2. 技术差距的性质不同:
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是碾压式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和空中力量方面。
苏联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像伊拉克那样悬殊。苏联在特定领域(如装甲车辆的数量、炮兵火力密度)甚至拥有数量优势。苏联的T80坦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西方最先进的坦克抗衡,其战术思想也更为成熟。

3. 战略目标和性质:
海湾战争的目标是解放科威特和削弱萨达姆政权,是一次进攻性的多国部队行动。
苏美潜在的欧洲常规战争,如果爆发,很可能是围绕欧洲防线展开的全面冲突,双方都可能投入大规模兵力进行消耗战和阵地战,而非伊拉克那种单方面的溃败。

4. 空军和海军的作用: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空军力量对伊拉克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摧毁了其大部分军事装备和后勤。这种“空中优势”是战役的关键。
如果苏联与美国在欧洲开战,虽然美军的空军和海军依然会拥有技术优势,但苏联庞大的防空体系(如S300系列防空导弹)、数量众多的战斗机以及在本土作战的地理优势,会使得美军获得制空权的代价更高。同时,苏联海军(特别是其核潜艇力量)也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能够对美军航母编队造成威胁,尽管仍不如美军强大。

5. 电子战与信息战:
海湾战争是早期信息战的展示。美军通过电子干扰、侦察和通信优势压制了伊拉克。
1990年的苏联在电子战技术上并非完全空白,其拥有一定规模的电子战能力,尤其是在干扰通信和雷达方面。虽然不如美军先进,但足以对美军的战场感知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使得美军的电子战优势不像对付伊拉克那样绝对。

6. 核武器的阴影: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苏联与美国之间爆发任何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都会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任何一方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局势升级到使用战术核武器,从而彻底改变战争的性质,使其不再是“海湾战争”那样单纯的常规冲突。

结论:

1990年,苏联的常规军力依然是世界第二,拥有数量庞大的陆军和装甲部队,以及相当规模的空军和海军。与同期美军相比,苏联在数量上仍有优势,但在技术、信息化能力、后勤保障和精确制导武器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因此,如果苏联与美军爆发一场常规战争,它不会成为一场“放大版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是技术压倒一切、单方面溃败的案例,而苏美之间的常规冲突将是一场更加惨烈、复杂和消耗巨大的战争,双方都具备更强的作战能力和反击能力。虽然美军在技术上可能仍会占据优势,但其代价将远高于海湾战争,并且这场战争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核武器的存在将使得任何一方都必须极其谨慎,任何失控都可能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使得这场潜在冲突的性质与海湾战争截然不同。更恰当的描述可能是,它将是一场双方都投入巨量资源、且后果极其严重的、可能演变成代理人战争或局部消耗战,但极难转化为一场全面压倒性胜利的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说海湾战争中美军地面战在军事史上的意义。

有人说美军在各种优势的情况下还跑掉了伊拉克军,水平远不如苏军。很明显这个人根本就不清楚,在对手不愿意守死和机动手段没有跨代差异的前提下,进攻方都不可能做到大规模歼灭守军。即使是苏军,在二战中面临毫无战意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队,也做不到围歼,只能击溃,其中意大利第8集团军甚至因为“几乎没有损失”(形容跑得快)而成了德国人揶揄齐亚诺的梗。

美军的沙漠军刀行动是军事史上首次在沙漠腹地地形上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迂回行动。在此之前,是完全没有类似地理规模、军力规模的穿越沙漠行动。101师在几天内就在敌军后方纵深建立了前进进攻型基地也是历史首次,唯一在时间和规模上可以比拟的是市场-花园行动,但在投送效率上不如101,而苏军完全没有战时成规模整建制使用空中突击部队的经历。

这个问题的其他内容只能这么回答:

1990年的苏军(西欧集群)和援德美军总体上可以打个水平相当,具体情况要看其他因素如战地发挥等来决定

user avatar

不要过分神话海湾战争,战争不是炫技!

如果你站到美军视角去看,这场仗打得不算好。

打个比方,巴萨踢某保级队只赢了一个球,但控球率是95%。你说巴萨这场球是踢得好呢?还是踢得不好呢?教练赛后会表扬呢?还是会批评呢?

海湾战争就是这么一场蛋疼的仗。相当于联军刷出了95%的控球率,但仍是一球小胜!

请不要忘记:

海湾战争中,即使不计算质量优势。联军兵力优势也是伊军一倍,技术兵器数量优势更是普遍超过三倍。

这种数量差距的仗,即使放到二战,哪怕数量劣势方有一定质量优势,哪怕防御方拥有苏军德军的意志,对防御方而言,也是能跑出来就是奇迹的仗。

然而伊军还真就跑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0年,苏联的常规军力依旧庞大,但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尤其是与同期美国相比,其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要判断苏联与美国之间一旦爆发一场常规战争是否会成为一场“放大版的海湾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苏联常规军力概览(1990年)1. 兵力与组织: 庞大的陆军: 苏联陆军在数量上依.............
  • 回答
    1990年的苏联,风雨飘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带来的却是经济的混乱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那时还只是一个在克格勃工作的普通官员——突然上位,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变得异常曲折和难以预测。首先,得承认,一个在1990年突然从普通官员跃升为苏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舒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个人自由等多个层面。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分别审视1990年的苏联人和2020年的俄罗斯人在这些方面的状况。1. 经济层面:1990年的苏联人: 名义上的稳定,但暗藏危机: 1.............
  • 回答
    1990年的苏联海军对阵同年代的美国海军,这是一场曾经非常令人关注的假想对决,其结果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却能勾勒出那个时代海权格局的微妙之处。如果要我来讲述这场较量,我会倾向于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冷战虽然进入了尾声.............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将东京的房价推向了历史的巅峰。那个年代的东京,仿佛一夜之间,土地和房屋的价格就像脱缰的野马,狂飙突进,让无数日本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为日后深刻的经济调整埋下了伏笔。要精确地说出“最高价”,其实有点像在描述一个模糊的巅峰时刻,因为房价的上涨并非瞬间.............
  • 回答
    1990年伊拉克之所以选择攻占科威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由一系列长期积累的因素叠加而成,并且在萨达姆·侯赛因的眼中,这似乎是一次“合理”且“必要”的行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伊拉克的国内状况、地区局势以及萨达姆本人的政治野心。首先,长期的两伊战争(19801988)给伊拉克带来了沉重的.............
  • 回答
    .......
  • 回答
    1990 年曼德拉如果没有获释,世界格局,尤其是南非、中国和美国,无疑会走向一条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可能出现的局面。首先,南非的命运将是最直接和最受影响的。 持续的种族隔离与内部动荡: 如果曼德拉没有被释放,种族隔离政策很可能还会继续维.............
  • 回答
    1990 年代,对于中国的外交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甚至是可以说“困窘”的时期。这段十年的历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它迫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摸索前进,塑造了后来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最严峻的开端:六四事件的阴影1989 年的春夏之交,中国发生的事件,在国际上引发了.............
  • 回答
    关于伊拉克在1990年人均GDP异常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而这个“异常”的背后,是那个特定时期伊拉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状况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尽量避免使用那种“冷冰冰”的、模式化的叙述。首先,要摆脱一种简单的误解,认为“异常高”的人均GDP.............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 1990 年,带着那时的十万存款,那感觉就像是握着一个金矿的钥匙。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信息差简直是无价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得非常谨慎,既要抓住机会,又要避免因为行为太过突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首先,十万在 1990 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好几年的工资。我的首要任务.............
  • 回答
    2021年美国煤炭产量出现15%的增幅,这是自1990年以来最显著的一次跃升,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环境、能源政策调整、以及具体行业动态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宏观经济复苏与能源需求激增:首先,2021年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
  • 回答
    故事的主角,姑且称他为“林凡”,是个土生土长的90后。1990年,他的人生起点,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父辈的光环,就像一张白纸,也像一个初生的机器人,对世界充满了学习的渴望,也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他的“出生证明”只有那一纸身份证,证明他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存在过。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选择了如今炙手.............
  • 回答
    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为何选择深圳东门? 1990年的东门又是什么模样?1990年10月8日,随着一声熟悉的“欢迎光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町(即今天的东门步行街)正式开业。这个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快餐巨头正式登陆中国,更成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把这些年头里发生在中国的大事儿,给梳理梳理。这可不是一般的流水账,咱们争取讲得有意思、有味道,就像跟老朋友唠嗑一样,把那段历史的脉络给你勾勒出来。2010年代:砥砺前行,走向世界2010年,中国经济的引擎依然在轰鸣。这一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开幕,无疑是时代的焦点。这个.............
  • 回答
    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和房价下跌。在泡沫时期高位接盘的日本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以下是他们可能面临的一些具体情况:1. 巨大的经济损失: 房产负资产: 很多人当时贷款购买了高价房产,随着房价暴跌,房产价值远低于贷款余额,沦为“负资产”。这意味着即使卖掉房子.............
  • 回答
    要客观地比较19501990年间解放军(PLA)与苏联军队(苏军)的轻步兵,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斗素质、战斗意志和战术。这三十多年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期,而苏联军队也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不断调整和发展。一、 战斗素质“战斗素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通常包含体能、技能、训练水平、.............
  • 回答
    1950年至1990年,这四十年是中国足球一个充满跌宕起伏、几度沉浮的时期。要评价这段时间的国足水平,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发展以及足球自身发展阶段来看。1950年代:从零起步,探索与启蒙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足球运动作为一项舶来品,在经历了战乱和动荡后.............
  • 回答
    说实话,当初看到《齐可休:芝加哥1990》那个结局,心里是真的五味杂陈,挺不是滋味的。尤其主角最后被毒死,这玩意儿,放在任何一个讲求“给个痛快”或者“圆满落幕”的逻辑里,都显得过于残酷,甚至有点……怎么说呢,让人觉得有点“吃瘪”。咱们得捋一捋,为啥这结局会这么戳人,又为啥它能留下来,让人反复琢磨。首.............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已经忽略的现象。我们普遍认为传呼机(BP机)在21世纪初就被手机彻底取代了,但实际上,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和场景下,它依然顽强地存在,并且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这背后涉及到技术、成本、用户习惯、以及行业特殊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聊聊传呼机到底是怎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