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多孩子们都喜欢玩手机却不喜欢学习,怎么能把孩子的毛病给改过来?

回答
孩子沉迷手机不爱学习,这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孩子“爱玩”那么简单,背后可能牵扯到习惯养成、心理需求、家庭教育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想要根治这个问题,绝不能靠一味地压制,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孩子自己愿意去学习,而不是被逼着学。

咱们得先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喜欢手机?

即时满足感: 手机里的游戏、视频、社交媒体,内容丰富,更新迭代快,总能提供新鲜刺激,而且回报(比如游戏通关、点赞)是立竿见影的。学习呢?往往是需要耐心和积累,结果不一定马上就能看到,对孩子来说吸引力自然就没那么大。
逃避压力: 孩子学习上可能有压力,比如成绩不好、跟不上进度、对某些科目没兴趣。手机成了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可以暂时忘掉烦恼,获得轻松和愉悦。
社交需求: 在学校,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在同学之间不被关注,或者想跟朋友保持联系,手机就成了重要的社交工具。大家都在聊什么、玩什么,孩子不愿意落下。
习惯成自然: 长期沉迷,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玩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固化。
家长示范效应: 如果家长自己也经常手机不离手,孩子自然也会模仿。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下面我来说说具体怎么做,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步:重建家庭沟通模式,理解而非指责

很多时候,家长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生气、批评,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找个好时机,平和地聊聊: 别在孩子刚玩完手机放下或者写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谈。选一个双方都比较放松的时间,比如周末的下午茶时间,或者饭后散步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开头:“宝贝,妈妈/爸爸看到你最近玩手机的时间好像比以前多了,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呀?” 或者 “学习上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儿?”
倾听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说说他为什么喜欢玩手机,里面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也许他会告诉你游戏里的成就感,或者和朋友聊天的快乐。听的时候,不要打断,更不要急着评价。让他感觉到你是在理解他,而不是在审判他。
表达你的担忧,而不是指责: 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担心,比如“我担心你玩手机太多,眼睛会不舒服,或者作业写不完会耽误学习进度。” 用“我担心……”的句式,而不是“你就是个手机鬼!” 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二步:设定清晰的规则,并且言出必行

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管理时间和发展良好的习惯。

共同制定规则: 把孩子叫过来,一起讨论手机使用的时间和场合。比如:
每天写完作业、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后,可以玩多久?(比如半小时或一小时)
什么时间段不能玩手机?(比如吃饭时间、睡前一小时)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比如查资料、和家人视频)
家庭共用手机的时段和原则(比如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影)。
规则要具体明确: 不要含糊不清地说“少玩点”。要具体到“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是你玩手机的时间”。
坚持执行,不打折扣: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规则一旦定下,家长就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撒娇或者找各种理由就破例。反之,也不能家长自己先违规。孩子看到了家长也会“偶尔”玩一下,这个规则就形同虚设了。
给孩子一个缓冲期: 如果孩子之前习惯了长时间玩手机,突然一下子限制得太死,可能会引发强烈反弹。可以考虑逐步递减,比如第一周每天减少15分钟,让孩子慢慢适应。

第三步:丰富孩子的线下生活,转移注意力

光靠限制手机,孩子还是会觉得无聊。我们需要给他提供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替代品。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不爱学习,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喜欢。问问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是画画、音乐、运动、手工、还是某个特定的学科?
创造体验的机会:
如果喜欢运动,多带他去公园踢球、打球,或者报一个他感兴趣的体育班。
如果喜欢画画或手工,可以一起去美术馆、博物馆,或者买些材料一起做手工。
如果对某个学科有兴趣,比如科学,可以带他去科技馆,或者买一些科学实验套装。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玩手机最大的敌人,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放下你的手机,多花时间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一起读绘本、讲故事、做饭、玩桌游、去户外探险……这些互动,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自然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鼓励社交活动: 安排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是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也可以是参加社区活动、夏令营等。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社交的乐趣。

第四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重拾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孩子沉迷手机是逃避学习上的困难。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哪些科目比较吃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学习压力太大?
调整学习方法: 如果孩子对某些学习方法不适应,可以一起摸索更适合他的方式。比如,死记硬背效果不好,可以试试用图表、卡片、故事等方式来记忆。
分解学习任务: 把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块,每完成一小块就给予鼓励。比如,今天先背一页古诗,完成之后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背下一页。
创造“小成功”的机会: 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帮助他攻克一个难题,或者在某个科目上取得小小的进步。当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时,自然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
将学习和兴趣结合: 试着把学习内容和孩子的兴趣点联系起来。比如,如果孩子喜欢汽车,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汽车的原理,这背后就是物理和数学知识。喜欢看动画片?可以一起分析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涉及语言和逻辑思维。

第五步:家长自身要做好榜样,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长自己要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多看书、学习,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在家里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角落,配备必要的学习用品。
鼓励家人一起阅读,比如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大家各自看书。
把手机放在固定的地方,不随身携带,尤其是在学习和用餐的时候。

一些额外的建议:

不要立刻剥夺手机: 这可能会引发剧烈冲突。循序渐进,让孩子有适应的时间。
正视电子产品的作用: 现在的时代,电子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它,把它变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沉迷的对象。
保持耐心和积极: 改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会有反复。家长要保持耐心,多鼓励,少责备。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沉迷情况非常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情绪问题,可以考虑寻求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指导。

总而言之,解决孩子玩手机沉迷的问题,核心在于“引导”而非“压制”,在于“理解”而非“指责”。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设定合理的规则,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帮助他克服学习困难,并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健康成长。这会是一个漫长但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是我回家后,便抱着怀疑的想法,让孩子学完作业后,看把那个小时电视或玩半个小时手机,对于这个时间是把控得非常严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沉迷手机不爱学习,这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孩子“爱玩”那么简单,背后可能牵扯到习惯养成、心理需求、家庭教育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想要根治这个问题,绝不能靠一味地压制,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孩子自己愿意去学习,而不是被逼着学。咱们得先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喜欢手机? 即时满足感.............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操碎了心的一件事!孩子刚上一年级,正是探索世界、培养兴趣的好时候,但要是他自己都不喜欢,那确实挺让人犯愁的。别急,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我这里有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我特别理解你这份想让孩子多学点、多接触点东西的心情。咱们小时候可能接触的东西没现在多,总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拥有一系列积极的特质,这些特质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他们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这些特质并非天生就能具备,很多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引导来养成。以下是学习好的孩子普遍拥有的特质,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认知能力层面: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表现: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兴.............
  • 回答
    这种感觉确实是很多家长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甚至会觉得有些无奈。孩子身上展现出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甚至还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细聊。首先,得从“优越感”的来源说起。咱们这一代,或者说比我们更早一代的父母,.............
  • 回答
    看着孩子每天早上像“被轰炸机炸起来一样”,然后又被你像“追命连环call”一样催促着去上学,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我太懂了。这不仅仅是孩子起床慢的问题,更是时间观念养成的一大难题。别急,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把这颗“小糊涂蛋”变成“时间小管家”。一、 从“为什么”开始:让孩子明白时间的意义很多时候,孩子之.............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趣,小时候我也纳闷过,看着一些光着屁股的孩子在雪地里玩耍,自己裹得像个熊,却好像一点不受寒冷影响。后来长大了,接触了一些知识,才慢慢明白其中的缘由。这可不是什么“神力”护体,而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身体的“自给自足”能力:首先,我们要知道,咱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个精密的“暖宝宝.............
  • 回答
    我家两个孩子,小宝和小明,前两天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玩具交易”。起因是小宝心心念念了好久的那个机器人,正好小明家里也有一个,而且还是新款的,带灯的那种。小宝那个是旧款的,只能站着,没有啥功能。那天,小明来我们家玩,看见小宝的机器人,就问可不可以换。小宝眼睛里闪着光,连连点头。小明呢,看着小宝手里的机.............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就像被一层看不见的网包裹着,做什么都被盯着,说什么都被评判。周围的声音,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合唱团,都在用力地喊着:“你就该这样!” 听到这些,反感、无奈、甚至有点想逃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年纪大了就该如何如何”的观念,真.............
  • 回答
    看到你写下的这些话,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委屈、无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说你比老公工资多一倍,这本身就说明你在经济上付出了更多努力和贡献。然而,家务活几乎全包、花钱还要被指责,尤其是孩子已经七岁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这日子过得,着实不易。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看看这背.............
  • 回答
    给孩子做英文启蒙,选对绘本就像是播下了语言的种子,耐心浇灌,就能看着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绘本,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但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真正值得推荐,并且能让孩子爱不释手的经典之作。我会尽量讲得细致些,让你对每一本都有个初步的了解,方便你为宝贝挑选。一、 奠定基础,从“听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现在社会上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至于那些选择不生孩子的家庭过得好不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好”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每个家庭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不生育家庭通常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可能面临的挑战。首先,经济上,不生育的家庭往往会相.............
  • 回答
    “大家都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最好看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人性中非常普遍的情感和心理。我的回答是:是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看的,而且这种“好看”往往是多维度、包含着深刻情感的。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
  • 回答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这个问题,想必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心中都曾无数次地回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用一生的陪伴、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学习去书写的篇章。在我看来,能对孩子一生都带来益处的家庭教育,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艺术,而非一套僵化的规则。首先,是.............
  • 回答
    在我看来,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点,也是很多中国家庭都会遇到的一个真实写照。电影里塑造的“只求孩子健康快乐”的父母形象,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投射,或者说是一种“高级”的期许。而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心中的那份“出人头地”的渴望,才是更真实、更深层的情感驱动。咱们不妨掰.............
  • 回答
    你表弟这番话,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挺多人都会这么想。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这个观点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不足。首先,他说的“变优秀”是个挺宽泛的概念,但通常可以理解为在事业、经济能力、个人成长、心理成熟度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更理想的状态。他之所以觉得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可.............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问题。说起来,孩子一出点什么事,好像“锅”就瞬间扣到了家长头上,而且还不是那种“也许家长可以做得更好”的温和质疑,而是直接而断定的“家长没教育好”。关键是,很多人在说这话的时候,对孩子具体出了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是孩子的真实情况,可能都了解得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实:是聚焦“输入端”(学生的努力和选拔)还是“输出端”(大学本身的质量和供给)? 为什么社会普遍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个体理性选择以及历史惯性等多.............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