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尔不等式到底证明了什么?如果贝尔不等式实验过程本身就非随机,那么它证明的真随机就是真随机吗?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贝尔不等式这玩意儿,它可不是简单地证明了什么“真随机”就完事儿了。这事儿得从量子力学最核心的几个概念说起,尤其是那些让人脑壳疼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贝尔不等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定域实在论的黄昏

在贝尔不等式出现之前,物理学界对宇宙的描述主要围绕着两种思想:

1. 实在论 (Realism): 这就好比你相信,即使你不看月亮,月亮也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物理系统的属性(比如粒子的自旋方向)在被测量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测量只是揭示了它早已存在的属性。
2. 定域性 (Locality): 这个原则说的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不能瞬间影响到另一个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信息和影响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1935年提出的EPR佯谬,就是对量子力学这种“非定域”和“不实在”特性的质疑。他们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两个粒子在某个相互作用后分开了,但它们之间似乎仍然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当你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某个属性(比如自旋是“上”还是“下”)时,另一个粒子的相应属性会瞬间确定下来,无论它们相距多远。

EPR三人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他们猜测,这些结果之所以看起来是瞬间确定的,是因为在粒子分开之前,它们就已经携带了一些“隐藏变量”(hidden variables)。这些隐藏变量就像是事先写好的剧本,决定了它们未来的测量结果,而量子力学只是没有完全揭示这些剧本。这种想法既坚持了实在论(属性预先存在),又维护了定域性(没有超光速影响)。

贝尔不等式的“神来之笔”

约翰·斯图尔特·贝尔在1964年,给这个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了一个可以用实验来检验的数学框架。他推导出了一个不等式(贝尔不等式),这个不等式基于“定域实在论”的假设。

简单来说,贝尔不等式就是:如果世界确实是定域实在的,那么在对两个纠缠粒子进行特定测量时,它们测量结果之间的某种关联程度,应该有一个上限。

贝尔不等式有很多种形式,最著名的是CHSH不等式(由Clauser, Horne, Shimony, Holt三人提出)。它涉及到对两个纠缠粒子进行四种不同组合的测量,然后计算它们的关联性。

定域实在论的预测: 如果存在预先确定的、本地的隐藏变量,那么这些关联性会满足一个特定的不等式(比如,CHSH不等式中的某个数值小于或等于2)。
量子力学的预测: 量子力学对纠缠粒子的测量结果给出了不同的预测,而这些预测会违反贝尔不等式(CHSH不等式中的数值可以大于2)。

实验的挑战与意义:打破定域实在论的界限

从理论到实验,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挑战主要在于:

1. 制备真正的纠缠态: 需要有方法产生并维持粒子之间的纠缠态。
2. 高效的探测器: 测量粒子时需要有足够高的效率,否则效率低会引入“探测器效率缺陷”(detector efficiency loophole),使得实验结果可以被定域实在论解释。
3. 避免自由度选择的关联: 测量方向的选择必须在粒子分开后,而且必须是真正随机的,否则测量方向的选择与粒子状态之间可能存在隐藏的关联(locality loophole)。
4. 空间分离: 两个测量设备之间必须有足够远的距离,以确保测量指令在信息传递上不存在超光速关联。

自从贝尔提出不等式以来,物理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早期的实验有一些缺陷,未能完全排除所有可能的“漏洞”。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一些精巧的实验(如Aspect的实验,以及后来更多的“无漏洞”实验)逐渐排除了这些漏洞。

这些实验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表明:纠缠粒子的测量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确实违反了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证明了什么?

通过这些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定域实在论(即爱因斯坦所坚持的那个“现实观”)是不正确的。 世界不是由预先存在的、由本地隐藏变量决定的属性构成的。
量子力学的某些非定域或非实在的方面是真实存在的。 纠缠粒子之间的“关联”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关联比任何经典、定域的理论所能解释的都要强。这种关联不是因为粒子之间有什么隐秘的信号在传递,而是源于它们共享的、在量子层面的整体性。

如果实验过程本身就非随机,那么它证明的真随机就是真随机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科学方法论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贝尔不等式实验并不是直接“证明了真随机”。它证明的是,如果存在定域实在论的隐藏变量,那么某些测量结果的统计关联会受到限制。而实验结果违反了这些限制,因此排除了定域实在论的存在。

至于“真随机”:

量子力学本身在描述测量结果时,本质上是概率性的。即使我们知道一个量子系统的演化规律,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单次测量的具体结果,只能给出概率。这种概率性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内禀的,不是因为我们信息不足而造成的。

然而,如果我们对实验过程本身的“随机性”提出质疑:

测量方向选择的非随机性: 如果用来选择测量方向的“随机数生成器”本身就不是真正的随机,而是由某个预先确定的、隐藏的因素控制,并且这个因素与粒子的状态存在关联,那么这个“漏洞”确实可以被利用来解释实验结果,而无需诉诸非定域性。
粒子制备的非随机性: 如果粒子对的制备过程也不是真正随机的,而是某种方式使得它们总是倾向于产生特定的测量结果关联,从而满足定域实在论的框架。

但是,关键在于,现代的贝尔不等式实验已经非常小心地处理了这些问题。

真正的随机数生成: 现代实验通常使用物理过程(如放射性衰变或量子过程本身)产生的随机数来选择测量方向,而且这些随机数是在测量发生前很短的时间内生成的,以确保它们不受任何可能影响粒子状态的因素的干扰。
“无漏洞”实验的意义: 成功的“无漏洞”实验(无探测器效率漏洞和无定域性漏洞的实验)就是为了消除这些可能性的辩护。例如,通过极高的探测器效率来避免“探测器效率漏洞”,或者通过极大的空间分离和快速的测量选择来避免“定域性漏洞”。

所以,如果一个贝尔不等式实验被设计得非常严谨,并且成功排除了所有已知的“漏洞”,那么它有力地表明:

1. 定域实在论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2. 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或非实在)预测是正确的。

它并没有“证明真随机就是真随机”,但它确实证明了,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不符合那种“一切都由预先确定的、本地的因素控制”的“实在论”图景。 在这种图景下,随机性可能只是我们认知局限的体现。贝尔不等式实验揭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非因果链条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无法用任何经典的、局域的、决定性的(或者仅仅是知识不足的随机性)模型来解释。

反过来说,如果实验的“随机性”确实存在问题,并且能够解释违反不等式的现象,那么这个实验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但科学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尝试找到并排除这些可能性。直到目前为止,最严谨的实验都支持量子力学违反贝尔不等式的预测。

所以,贝尔不等式与其说是证明了“真随机”,不如说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来 “证明定域实在论是错误的”。而量子力学描述的概率性,是这种反驳留下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概率性,只能接受它是世界的一种基本属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学到可以看懂贝尔不等式本身在说什么的地步,而不是只看科普文章的解释就开始脑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